文/芨芨草
對於晚清名臣曾國藩,我們都不陌生。他不單在官場上春風得意,在做人處事上,更為人所津津樂道。
一個人的成就,不僅是指事業上的成功,還有其做人的成功。我想,曾國藩正是因為在這兩者上的成功,才讓他成為晚清四大名臣之首吧。一本《曾國藩家書》,能夠讓我們領略這位名臣在治國、治家、做人、處事上面的無限智慧。
摘「家書」裡的幾句,用自己的淺薄理解,與大家共同探討下。
★對盈虛自然之理,不必抑鬱。
中國人對於家族觀念是比較強的,從曾國藩與家裡的來往書信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對於家族裡親情是很看重的。
他告誡考試失敗的弟弟說:「今年你考試失利,但去年家裡也有考中一人,有得有失,不必太在意,也不必太壓抑憂鬱,因為這就是人生的命運。」
是的,人生的命運就是這樣,有得就會有失,有失也會有得。所以,做人不用去計較什麼,也不用想著依靠什麼「關係」,清清白白地做人,才是正道。
★滿則招損,亢則有悔。
曾國藩所說的這句話,意思是做人如果太過於自滿,終會有後悔的時候。這跟《尚書·大禹謨》中的「滿招損,謙受益」是一樣的道理。
在做人這塊,曾國藩一直強調做人要謙虛,不能因為有一點成就而沾沾自喜,也不能因為仗著和他的關係而高人一等。從這點看,曾國藩對於家裡的要求也是特別嚴格的。
其實我們做人,也需要這樣。無論你身在什麼樣的位置,有著什麼樣的權力,如果過於自滿,對自己都是不利的。現實當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都在給我們教訓。
★常存敬畏之心,則是載福之道。
曾國藩告誡家人,對人要心存敬畏之心,與人為善,這是為自己積德福德的方法。在中國有歷史上,能夠做到「三立(立功、立德、立言)」的人不多,曾國藩算得上是一個。他雖然身居高位,但從不倚官而寵,也不仗勢欺人。相反,他總是告誡家人,對人要謙虛,敬畏。這是很難得的。
所以,他對於自己的「修行」,也同樣為他自己贏得福報:他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還被封為一等毅勇侯。做人方面,他的為人處世的方法,得到後世人的學習和仿效。這也是對一個人最高的肯定吧
★情願吃虧,萬不可與人構訟。
曾國藩在寫給父母的家書中說:我們家族是鄉裡的世家,是有名望的家族,但不能因為這個而去打擾官府,哪怕是發生了些什麼事,我們情願自己吃點虧,也不要去跟人打官司。
曾國藩的這個境界,讓我想起另一封家書:千裡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雖然這封「家書」的版本頗多,但內容都是同樣的意思:勸人看開,不要因為一點小利益而讓自己失去好的名聲。
所以,能夠自律並且勸導家人也自律的人,總是讓人尊敬的。
★交友需常常來往,不可太疏。
在對待朋友這個事上,曾國藩告訴家人,要親近良友,好的朋友之間要經常有聯繫,有來往,不要等到有事的時候,才想起朋友來。
在那個時代,通訊工具不如現在方便,要培養朋友之間的感情,就要靠彼此的來往或者書信的來往。這當然是比較麻煩的,但曾國藩認為這是有必要的。我覺得這是他很大的智慧。
朋友之間,只有常保持聯繫,才能維持感情的存在。不管是用見面的方式,或者是現代便捷的溝通工具都可以。如果一個朋友,幾年都不聯繫一次,你會覺得他們之間的感情好嗎?這是不可能的。如果沒有經常聯繫,但突然之間就找你了,那肯定只是為了某件事而來的,並不單純是為了友誼。但這樣的結果,往往是適得其反的。
所以,曾國藩告誡家人,和朋友之間,要「常常來往,不可太疏」,這是有道理的。
★凡事皆貴專。
曾國藩認為,人做什麼事,都貴在專一。只有專心致志去做,才有可能把事情做好,做精。這樣的思想,無論在哪個時代,都是通用的。
我們老家有句話,叫「十八坪頭做到透」,意思是說,一個人很「厲害」,哪個方面都懂一點,但其實是在諷刺一個人學得不專,也不精,沒有一件是真正能夠拿得出手的。
所以說,你懂十樣技能,也不如做精一件。只有把一件事做到極致,才有可能在一個行業中成為佼佼者。
一直記得我的導師跟我說過一句話:「你要像尖椎,只有把自己磨得足夠尖銳,才有可能輕易地鑽進任何材質的固體裡。」
所以,「凡事皆貴專」,也是這樣的用意。確實是真理。
《曾國藩家書》裡,既有勸學、修身、治家的告誡,也有理財、交友、用人、為政之道,讀來讓人受益良多。這就真的應了那一句: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或者,我們也這樣說:看過一本,盡知天下理。
我覺得,如果您喜歡讀書,這樣的書,是一定要去讀上一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