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裡,陝西師大附中的門口有一家賣熱米皮的小店,這家不起眼的小店,已經默默經營了17年。店面雖小,但熱米皮的口感和味道卻讓這家店在西安小有名氣。店老闆肖建華今年已經42歲,賣手工熱米皮到他手裡已經是第三代,而這門手藝的傳承時間要比這更久遠。
肖建華老家是陝西漢中市固縣上元觀鎮,是熱米皮的發源地。因此,肖建華做熱米皮的手藝,可以說是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從肖建華記事起,他家就在做熱米皮生意,他從小就是吃著母親做的熱米皮長大的。肖建華十七八歲時,曾經做過一段時間摩託車修理銷售,後因經營不善而不得不放棄。為謀生路,他還是回歸到了自己家的老本行上。和朋友商量之後,肖建華離開漢中,把熱米皮帶到了西安。
從小耳濡目染,再加上父母的幫助,肖建華在西安的熱米皮生意很快就火熱起來。他還結合西安本地人的口味,對熱米皮進行了改進。創業初期,店裡人手不足,肖建華每天早上必須5點以前起床準備材料,絡繹不絕的顧客,一天能吃掉200多斤大米。很多學生為了能吃上他家的米皮,經常提前交訂金預約。
肖建華說,熱米皮的獨特之處在於,它的口感比涼皮更軟,但勁道不減,入口細膩光滑,再配上自己家特製的醬汁調料,能迅速抓住食客老饕的味蕾。這樣的美味,必然需要精挑細選的原材料。肖建華用的大米,和很多其他同類商家都不一樣。大米供貨商經常調侃老肖說,全西安市都能用的大米,到了你家就不能用。
肖建華家做熱米皮,精選的大米要,淘洗3-4次,泡製4-5小時,打磨成米漿後,在用籮過濾剔除其中的雜質。最後加水調兌均勻上籠屜蒸8分鐘,這樣做出來的米皮,才能晶瑩透亮沒有雜色。看著自家做的熱麵皮,肖建華自信地說:「我敢說在西安,在熱米皮這方面,味道能比我好的,皮子一定不如我。皮子達到了,味道一定不如我。」
儘管生意火爆,但肖建華也不無擔憂,他擔心手工熱米皮這項傳統手藝會後繼無人。現在市面上多說米皮涼皮都是用機器製作的,雖然口感不如手工製作,但效率大大地提高了。據肖建華介紹,借用機器,三四個人加工三四個小時就能生產上萬斤的麵皮,而他的店裡8個人一起上,一天也就能做出200多斤。同時,肖建華也表示,機器加工的米皮,含米量最多50%,其餘的都是澱粉,而他的米皮百分百都是用大米做成的。
肖建華的孩子還在上學,對熱米皮的製作也沒有太大興趣,為了讓這門手藝傳承下去,肖建華收過不少學徒。他自己回憶,這些年教過的學徒,算起來有上百號人,可是沒一個人能讓他滿意,總覺得還欠缺些火候。傳統手工做米皮,味道的確要比機器製作的好,但的確費時費力,肖建華對此也很無奈。
肖建華稱,漢中故裡八成米皮老店都面臨著無人繼承無人守業的局面,他家的米皮到自己手裡是第三代,能不能繼續傳下去還尚未可知。肖建華很想把這門傳統手藝,一直保留下去,但能不能做到,該如何去做,他並不是太清楚。他只是覺得,這種穿透了歷史的老味道,如果就這樣消失了,實在是太過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