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歲男子賣米皮17年,三代祖傳手藝,如今生意火爆卻無人傳承

2020-12-13 不正經蜀黍

西安城裡,陝西師大附中的門口有一家賣熱米皮的小店,這家不起眼的小店,已經默默經營了17年。店面雖小,但熱米皮的口感和味道卻讓這家店在西安小有名氣。店老闆肖建華今年已經42歲,賣手工熱米皮到他手裡已經是第三代,而這門手藝的傳承時間要比這更久遠。

肖建華老家是陝西漢中市固縣上元觀鎮,是熱米皮的發源地。因此,肖建華做熱米皮的手藝,可以說是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從肖建華記事起,他家就在做熱米皮生意,他從小就是吃著母親做的熱米皮長大的。肖建華十七八歲時,曾經做過一段時間摩託車修理銷售,後因經營不善而不得不放棄。為謀生路,他還是回歸到了自己家的老本行上。和朋友商量之後,肖建華離開漢中,把熱米皮帶到了西安。

從小耳濡目染,再加上父母的幫助,肖建華在西安的熱米皮生意很快就火熱起來。他還結合西安本地人的口味,對熱米皮進行了改進。創業初期,店裡人手不足,肖建華每天早上必須5點以前起床準備材料,絡繹不絕的顧客,一天能吃掉200多斤大米。很多學生為了能吃上他家的米皮,經常提前交訂金預約。

肖建華說,熱米皮的獨特之處在於,它的口感比涼皮更軟,但勁道不減,入口細膩光滑,再配上自己家特製的醬汁調料,能迅速抓住食客老饕的味蕾。這樣的美味,必然需要精挑細選的原材料。肖建華用的大米,和很多其他同類商家都不一樣。大米供貨商經常調侃老肖說,全西安市都能用的大米,到了你家就不能用。

肖建華家做熱米皮,精選的大米要,淘洗3-4次,泡製4-5小時,打磨成米漿後,在用籮過濾剔除其中的雜質。最後加水調兌均勻上籠屜蒸8分鐘,這樣做出來的米皮,才能晶瑩透亮沒有雜色。看著自家做的熱麵皮,肖建華自信地說:「我敢說在西安,在熱米皮這方面,味道能比我好的,皮子一定不如我。皮子達到了,味道一定不如我。」

儘管生意火爆,但肖建華也不無擔憂,他擔心手工熱米皮這項傳統手藝會後繼無人。現在市面上多說米皮涼皮都是用機器製作的,雖然口感不如手工製作,但效率大大地提高了。據肖建華介紹,借用機器,三四個人加工三四個小時就能生產上萬斤的麵皮,而他的店裡8個人一起上,一天也就能做出200多斤。同時,肖建華也表示,機器加工的米皮,含米量最多50%,其餘的都是澱粉,而他的米皮百分百都是用大米做成的。

肖建華的孩子還在上學,對熱米皮的製作也沒有太大興趣,為了讓這門手藝傳承下去,肖建華收過不少學徒。他自己回憶,這些年教過的學徒,算起來有上百號人,可是沒一個人能讓他滿意,總覺得還欠缺些火候。傳統手工做米皮,味道的確要比機器製作的好,但的確費時費力,肖建華對此也很無奈。

肖建華稱,漢中故裡八成米皮老店都面臨著無人繼承無人守業的局面,他家的米皮到自己手裡是第三代,能不能繼續傳下去還尚未可知。肖建華很想把這門傳統手藝,一直保留下去,但能不能做到,該如何去做,他並不是太清楚。他只是覺得,這種穿透了歷史的老味道,如果就這樣消失了,實在是太過可惜。

相關焦點

  • 9歲接觸陶土,研究半輩子成「土陶宗師」,如今64歲手藝無人傳承
    然而傳承幾千年的土陶文化卻面臨著無人繼承的窘境,64歲的劉敬傑是柘溝土陶最後的「守望者」, 苦苦堅守著這項技藝,手藝嫻熟的他僅僅半個月就可以完成一件作品。本篇文章將介紹這位六十四歲大叔與歷史悠久的千年技藝。。
  • 河南有家小吃店,名字超「霸氣」,祖傳三代做「肉合」,生意火爆
    河南有家小吃店,名字超「霸氣」,祖傳三代做「肉合」,生意火爆。其實在我們河南有一家小吃店,位於鄭州的西邊,周圍有長壽山,北宋皇陵,以及康百萬莊園等等很多名勝古蹟。那我們今天說的就是河南鞏義有一家小吃店,具體位置在回郭鎮。
  • 新加坡華裔鐘錶老店傳承72年 三代人傳承祖業
    如今,26歲的林吉祥已經是林家第三代工匠,三代人在充滿歲月感的鐘表店調修分秒,為家計、為傳承、為祖業信守承諾,用親情對應時代的洪流。26歲的林吉祥繼承祖業,在待修的古鐘錶裡成長。(新加坡《聯合早報》/葉振忠 攝)  文章摘編如下:  幾個小時已經過去,但在滿牆琳琅滿目的老鐘面前,時針、秒針仍停滯於鐘面,林志光和林吉祥在工作檯前的坐姿也始終如一。
  • 四川「劉黃粑」創始人去世 手藝將由孫媳傳承(圖)
    雖然生意好,但「劉黃粑」的店在瀘州卻只有 3 家。而今,劉根培的幾個兒子女兒謹記老人生前的教誨,繼續著他留下的生意。  隨著年齡漸長,「劉黃粑」手藝亟需下一代傳人,劉根培兒媳婦告訴記者,她要將手藝傳給自己在新加坡的兒媳,而她的兒媳也將放棄在新加坡月薪上萬的工作,回來接手這項技藝。
  • 宿遷白鹿湖畔的民間藝人史德生:三代傳承吹糖人
    史德生的家,住在耿車鎮大眾村史莊組,1968年出生的史德生介紹說,在史莊,以前有不少人靠吹糖人謀生,所以這個莊子也叫「糖人莊」。說起吹糖人這個絕活,50歲的史德生嘮個不停。「小時候聽爺爺講過,吹糖人的祖師爺是明朝的軍師劉伯溫。」
  • 樊噲的後人如今過得怎麼樣?傳至77代,祖祖輩輩恪守一條7字祖訓
    公元前189年,樊噲去世,享年53歲。然時過境遷,滄海桑田,如今2000多年已經過去,樊噲的後代又過得怎麼樣?據70歲老人樊憲濤介紹,從樊噲開始,樊家到他這一代已經傳承了77代,如今他依靠祖上留下來的祖傳秘方黿汁狗肉,把賣狗肉的生意做的紅紅火火,96年他搶先註冊了「樊噲」商標,還開辦了狗肉養殖基地,並打算把祖傳的手藝一代代傳承下去。
  • 即墨制秤人30年製作4萬支桿秤,手藝無人傳承
    原標題:即墨制秤人30年製作4萬支桿秤,手藝無人傳承即墨制秤人30年製作4萬支桿秤,手藝無人傳承12-14 16:44 而在即墨金口鎮廟東一村,今年46歲的孫連勇,仍默默堅守祖輩流傳下來160多年的制秤老手藝,30年間他做了4萬餘桿秤,從不缺斤短兩,如今也面臨手藝無人傳承尷尬局面。
  • 錫器匠人楊世原:祖傳手藝活不能失傳
    人物名片楊世原,69歲錫器匠人,從業52年三代錫匠人百年老物什楊世原,今年69歲,從16歲開始當學徒,17歲單幹,至今從事打錫行業已經有50多年。儘管,這個行當面臨後繼無人的困境,可是從現在來看,楊世原的生意卻還是不錯的,每當他開始工作的時候,還會吸引一些居民圍觀。一位老人家告訴記者,退休之後,他每天都會來看楊世原做錫器,在他看來這種老工藝是民族的瑰寶。「老楊生意還是很好的,真希望有人可以繼承下去。」這位老者說。
  • 李鳳豔把祖傳糖畫手藝傳承下去
    李鳳豔出生在糖人世家,從小爺爺就領著她走街串巷賣糖人,幾年下來她學會了這門老手藝。爺爺在臨終時,將李氏糖人傳承人的擔子交給了她。李鳳豔說,4年前為了更好地發揚和傳承糖畫技藝,她在家裡開辦了李氏糖人工作室,並經常開展傳承非遺文化的公益活動。她最開心的事,就是手把手教孩子們學做糖畫。幾年來,她通過社區非遺文化課堂,把祖傳的糖畫技藝義務傳授給了400多名中小學生。
  • 這家傳承四代人的秦鎮米皮老店,手工製作米皮,特製辣椒油是秘訣
    想要在陝西吃到正宗美味的特色米皮,那必須來它的發源地秦鎮看看。這裡有很多味道具有特色的米皮,不過小編鐘愛這一家。這家米皮店據說已經經歷了四代人,是一家老店了,總部位於西安市鄠邑區秦鎮大橋附近,一如既往地堅持手工製作米皮,他家的辣椒油尤其備受食客們的青睞。既然是米皮,它的製作至關重要,這家店的老闆從很早開始就是現做現賣。每天老闆會提前一晚浸泡大米,趕早將它們磨成米漿。
  • 平陽坑王家的祖傳手藝怎麼流到了曹村?譜師的收入究竟高不高?
    東源木活字印刷技術的傳承歷史可以追溯到與王禎同時代的元代初年,距今已有近八百年歷史。據平陽坑鎮東源村《王氏宗譜》記載,當時在福建安溪的第十一代先祖王法懋精通宗譜的譜學和編纂,以當時開始流行的木活字來各地宗族編印宗譜,被稱為「譜師」,以此技藝獲得豐厚的收入。
  • 祖傳三代做豆腐,棗莊70歲老農已堅持50年
    70歲的張文田是薛城區陶莊鎮魯橋村人,他家裡祖傳做豆腐,到他這已是第三代。而他從20歲開始就在生產隊裡做豆腐,至今已經堅持了50年。「我們村有著多年做豆腐的歷史,我的爺爺、父親都是做豆腐出身,我從小受家庭的影響,早早便掌握了製作豆腐的技藝。」
  • 祖傳24代的大土匪,作惡50年,68歲時才被剿滅
    走在街上,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店鋪的招牌做得古色古香,上面寫著某某老店,祖傳手藝等等字樣。有祖傳推拿的、有祖傳囟味的、也有祖傳算命的、甚至有的人支個小桌子,也掛起祖傳貼手機膜的牌子,讓人啼笑皆非。但是你知道嗎,在民國時期,還有祖傳當土匪的呢,而且一傳就是好幾代。
  • 樊噲及劉邦都好這一口,後人因此發了財,如今現代帶人頗為反感
    公元前189年樊噲去世,享年53歲。然而現在時過境遷,曾經滄海。早已過去2000多年了,樊噲的後代又過得如何呢?樊噲據一位叫做樊憲濤的70歲老人向我們介紹。從樊噲開始樊家的血脈,到他這一代已經傳承了整整77代了。如今,他依靠祖上留下來的做狗肉的獨家秘方,把賣狗肉的生意做的可謂是紅紅火火。
  • 貴州凱裡:女人們靠祖傳手藝撐了家
    龍飛力鮮有走出苗寨的時候,她沒想到,自己十幾歲就從母親那裡學來的刺繡活兒,如今可以賣錢。2015年,貴州省凱裡市制定了苗繡扶貧計劃,組織貧困村的婦女進行苗繡縫製並銷售。受訪者供圖劉睿找到梅香村村支書顧蘭花商量這件事,顧蘭花頗有自信,她13歲就和母親學習繡花,曾繡出八套華美嫁衣,聞名四鄰八寨,被老人們稱為苗繡「手巧」(苗語「手巧」即為「狀元」)。她在凱裡打過工,做過生意,後又在衛校學習畢業,從村醫做到了村支書,有手藝、有學識、見過外面的世界,她成為梅香村苗繡脫貧的帶頭人。
  • 爹死娘改嫁,他7歲時成孤兒,靠祖傳幾件破工具立身安命50年
    近日,攝影師見到他時,他正拿著祖傳的幾件工具,一個人在家裡忙得熱火朝天。「我現在做的這個叫笆鬥,主要是銷往河南等地。從早忙到晚,最快一天也就只能編出來兩個成品。現在這樣的產品編一個可以賺20到30塊錢,一天下來,可以賺到60塊錢左右吧。」宋師傅一邊忙著用柳枝編笆鬥,一邊聊著當天的勞動成果。宋師傅今年68歲,從事柳編手藝已經有50多年了。
  • 尋找新生的「挽面師」:網上收徒傳手藝 阿里專程派人來莞推廣
    但隨著如今美容院和化妝品漸漸增多,「拉麵毛」這種傳統的美容法已經日漸式微了,甚至連「拉麵毛」這項手藝的傳承人也越來越少了,正面臨失傳。 景姨就是其中一位「拉麵毛」傳承人。景姨今年46歲,厚街鎮橋頭社區人,很喜歡「扮靚」,但又想用比較天然的方法,所以專門學了傳統美容法「拉麵毛」。2004年,她便在虹橋市場一邊賣玩具一邊幫人「拉麵毛」,同時還有點痣、修眉毛等服務。
  • 濟寧手藝人做傳統花轎火了!半個月已賣出50多個花轎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汪瀧黃廣華攝  今年34歲的苗寧寧自幼喪母,跟著爺爺奶奶長大的,「打從記事兒起,我就跟著爺爺學做花轎,不上學的時候就在一旁打下手。」在家族的族譜裡,詳細地記錄著苗家人從祖上就開始為宮廷裡製作花轎,到苗寧寧這一輩已經是第七代了。「應該得叫太爺爺吧,名叫苗為章,曾是乾隆年間的工部司匠,專職為皇親國戚打造轎子。」
  • 瀋陽百年圈樓,三十年老字號,祖傳三代的匠心美食
    瀋陽曾經有兩處著名的圈樓,一南一北的圈樓屬於瀋陽當年最繁華的商業中心之一,平安圈樓原來在和平區太原街南六馬路,如今的商圈就是當年的圈樓,圈樓是圓形的一棟日本時期建築,我家以前住在和平廣場附近,小時候最喜歡去逛圈樓,記憶中圈樓裡面都是好吃的,繞著圈的逛吃逛吃,那種感覺特帶勁兒,可惜圈樓動遷之後
  • 三代人傳承 專注一隻雞
    現代化的生產線  今年50歲的王新成是山東金鵬德盛齋扒雞有限公司董事長,也是德盛齋扒雞公司的第二代「掌門人」,從十幾歲跟著父親王文升煮扒雞、賣扒雞,到把新公司交到兒子王彬手上,實現了德盛齋扒雞走出農家院、走出樂陵、走向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