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古詩詞讀音調整不能搞一刀切
原標題:專家談古詩詞讀音調整:字有更革,音有轉移,亦勢所必也一騎(qí)還是一騎(jì)?專家說:教師不應該說哪個讀音是錯。
-
什麼才是漢字的「正確」讀音?你開心就好!
漢語的「正音」,往往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就比如唐宋時期的三十六聲母為:「見溪群疑 端透定泥 知徹澄娘 幫滂並明 非敷奉微 精清從心邪 照穿床審禪 影曉匣喻 來日」,但到了明朝的《洪武正韻》中又有了部分變化,而到了今日,讀音更是與唐宋時期大相庭徑。有網友說讀音的將錯就錯,是對於傳統文化的不尊重,會破壞古詩詞中的押韻,但最早的押韻其實從詩經時代就開始了。
-
由語言文字讀音調整引發的思考
曾經費了我們九牛二虎之力才記住的讀音,如今被改了,真真是難以理解。有人說,漢字語音的變化有專家的考量,調整也無可非議,背後的原因無非是因為很多人會把讀音讀錯,但是,如果僅僅是因為讀音難記憶就把它修改,今兒失去了漢語特有的美麗意境,我覺得並不可取。文化的積澱不是一朝一夕完成,是中華上下五千年一點一滴的累積,這裡面飽含了古人多少的智慧和美麗憧憬,如果就單單因為難以記憶,未免太過草率了。
-
教育部回應古詩詞讀音變化:生僻音確實有調整
來源:北京青年報近日,一些學生和網友發現,最新出版的教材和新版《新華字典》對部分古詩詞的讀音進行了修改。教育部相關部門近日對此回應稱,修改後的審音表尚未正式公布,相關字還應以原來的讀音為準。「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中的「斜」原本讀音為「xiá」,與「家」押韻,改為「xié」後就不押韻了;「一騎紅塵妃子笑」中的「騎」讀音由「jì」改為「qí」,涉及到「坐騎」、「鐵騎」等常用詞……這些在最新教材和出版物中發生的漢字讀音變化,讓很多網友大呼意外和反對。
-
別字轉正:對待讀音調整不能搞一刀切
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所長張世平表示, 這篇文章裡有的是道聽途說,有的是從現代漢語、新華字典、教材裡摘抄的,文章正是利用了這三個標準,發布了這一捕風捉影的假新聞,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的使用現實,但並不能體現國家語言規範。
-
教育部回應古詩改讀音:應以原讀音為準
針對此事,2月19日,主管漢字讀音審定的教育部有關部門回應稱,讀音改變主要是考慮便於推廣應用,也考慮了多數人的意見,但目前改編後審音表尚未正式公布,對於古漢語生僻音,還應以原讀音為準。漢語語音發展史就是一部變化史雖然這是一條假新聞,可是卻涉及一個大多數人習焉不察的真問題,即語音是一成不變的嗎?
-
中國漢字讀音大調整,這場混亂該不該繼續?
的文章,該文談及漢字中一些原本的錯誤讀音被「轉正」了。翻看對比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第6版,會發現確實不少字詞注釋的漢語拼音已經發生變化,中國人讀書時期的一些「規範讀音」現如今竟悄悄變成了「錯誤讀音」;經常讀錯的字音,現在已經成為了對的。
-
這些字的錯誤讀音竟然「轉正」了?聽聽教育部怎麼說……
學生時代作為好學生的小編,到現在還清清楚楚記得語文老師用心良苦糾正讀音的情景,明明說的是:斜在詩中讀xiá,衰在詩中讀cuī,騎在詩中讀jì。還有網友表示「詩詞的讀音改了就不押韻了」。當然,最操心的還是家長和老師們。有家長無奈地表示:「不知道到底哪個讀音才是正確的了,以後都不敢輔導孩子了。」
-
江西一小縣城,名字的讀音大多念錯誤,風景優美
由於時代的變遷,科技的發展,曾經以手工業為主體的其他四個城市也開始轉向。與其說是手工業者,不如說是多向發展的戰略方向。但是,鉛山縣未能把握住產業結構調整的時機,當鉛山縣認識到手工業發展的弊端時,其他4個城市的GDP早就超過了鉛山縣。江西有個小縣城,曾經與杭州並稱,名字的讀音大多錯誤。
-
我們欠李白一個讀音,《將進酒》的「將」我們念錯了
我們欠李白一個讀音,《將進酒》的「將」我們念錯了李白的《將進酒》豪邁大氣。標題中的「將」一字今天通常被理解為「qiāng」。前段時間,微信公眾帳號發布了葉嘉瑩先生關於「將」發音的演講錄像,對這已經達成共識的事情提出了質疑。
-
漢字讀音頻繁調整,語言發音不能一刀切
的文章刷屏社交網絡,引起社會各界普遍關注,引發了一場關於普通話讀音是否應該遷就大眾習慣的廣泛爭論。這篇文章列舉了許多已修改讀音的字詞——比如「鄉音無改鬢毛衰(shuāi)。」「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一騎(qí)紅塵妃子笑」……(在之前的此類古詩文用法中,「衰」讀作「cuī」,「斜」讀作「xiá」,「騎」讀作「jì」)。
-
漢字讀音,約定俗成不是將錯就錯
原標題:漢字讀音,約定俗成不是將錯就錯 「鄉音無改鬢毛衰」的「衰」要讀cuī而不讀shuāi;「遠上寒山石徑斜」的「斜」要讀xiá而不讀xié……這些曾經語文老師千叮嚀萬囑咐要注意的讀音,近日卻傳出消息即將反轉。雖然教育部迅速表示此類「改讀音」尚未通過審議,但因之引發的討論久未平息。
-
「鄉音無改鬢毛衰」以後讀音是shuai,是時代變化還是文明讓步?
不過,也有說法認為:這種改變其實也是一種與時俱進、順應時代的體現,那麼,這種情況到底應該如何評判? 現代和古代的漢語在發音上存在明顯的不同,甚至在古代不同時代,漢語在發音上也存在巨大的差別,比如春秋時代的漢語和隋唐時候就存在著差距,而宋朝時候的漢語和明朝時候也存在著截然不同的情況。 當然,這種情況在其他民族中也發生過,比如中世紀時候的英語,和現代的英語幾乎是截然不同的兩種語言。
-
北京高考作文:60年變化見證時代的變遷
由此統計了1951年以來60年的北京高考作文題,見證了從直接命題作文到話題作文的變遷。 高考是時代的縮影,大背景下的作文題是鮮活而有生命的,可以說是60年的時代紀錄。 從最早的題目單一且政治化,到現在的命題多元化,貼近生活,回歸人文,是新時期高考作文命題的特點趨勢。
-
專家談古詩詞讀音調整:字有更革,音有轉移,亦勢所必也
……背了多年的古詩詞讀音變了,這引起廣泛關注。對此,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王暉教授告訴記者,要用開放、辯證的眼光看待語言變化,同時,對待一些讀音不能搞一刀切。國家讀音標準中未對「衰」、「斜」作出規定王暉解釋道,目前語音有三個標準,一個是《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這是國家的規範標準。
-
這些字的讀音改了 果真是為了遷就文盲麼?
時代不同,地域不同,漢語的讀音也不盡相同。出於溝通的需求,標準化的通用語便應運而生。普通話本身,很大程度上便是人為規範的結果。所謂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官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現代標準漢語。大家所堅持的、之前上學時所接受的「正確讀音」,實際上也是「審音」的結果。那麼,為什麼需要新一輪的「審音」呢?
-
...相關權威部門為什麼會少數服從多數把讀音改成qi?為什麼相關...
為什麼相關部門不是對這類正確讀音進行普及而是修改呢?這樣做會不會對中國的傳統漢字造成影響?以後這種現象會不會成家常便飯呢? 比如上述的騎字,在作為動詞時讀平聲,作名詞時讀去聲,這兩個讀音的來歷,至少可追到中古時期,宋代《廣韻》中即收了騎字的兩個反切音——反切就是古人拿漢字來拼字的拼音方法——一個是平聲「渠羈切」,一個是去聲「奇寄切」;前者就是qí音的來歷,後者來jì音的來歷。
-
漢字讀音更改必須慎之又慎
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所長劉丹青19日回復記者,網文中提到的「一騎(qí)紅塵妃子笑」「鄉音無改鬢毛衰(shuāi)」等漢字讀音並沒有改動過。(2月20日《北京青年報》)語言作為社會交流的工具,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群交流範圍的擴大,一些字的讀音發生變化,或者對語言讀音進行一定的更改,這本身都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
教育部回應「古詩改讀音」!這些字到底該怎麼讀?
民眾對讀音變化反應這麼大,其實就是熟悉了原讀音不願意改變。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教授王暉:對於這種變化公眾應有一種開放、動態、辯證的語言發展觀。對待這些讀音不要搞一刀切。在教學中、考試中,教師也不應告訴學生,這個讀音就對,那個就錯,畢竟對此類讀音的考查並不體現學生的語言能力。
-
教育部回應改讀音 仍需審核 目前以原讀音為準
刷屏社交網絡,文中舉了一大串讀音改變的例子,並寫道,「不少網友查字典發現,許多讀書時期的『規範讀音』現如今竟悄悄變成了『錯誤讀音』;經常讀錯的字音,現在已經成為了對的……」 這篇文章迅速登上微博熱搜,網友紛紛驚呼「上了個假學」,「當時好不容易糾正過來的讀音,現在因為大部分人讀不對就改了?」「這事還有少數服從多數的?」 「這是條『假新聞』請不要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