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漢字讀音大調整,這場混亂該不該繼續?

2020-12-16 騰訊網

網際網路上近日熱傳一篇《注意!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的文章,該文談及漢字中一些原本的錯誤讀音被「轉正」了。

翻看對比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第6版,會發現確實不少字詞注釋的漢語拼音已經發生變化,中國人讀書時期的一些「規範讀音」現如今竟悄悄變成了「錯誤讀音」;經常讀錯的字音,現在已經成為了對的。

比如「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shuāi)」,衰在古詩中本讀cuī;「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白雲生處有人家」,斜在詩中本讀xiá;「一騎(qí)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騎在詩中本讀jì:由於讀錯的人較多,現已更改拼音,現在新版教科書上的注音是衰(shuāi)、斜(xié)、騎(qí)。

類似的還有不少,如「說客」的「說」原來讀「shuì」,但現在規定讀「shuō」,另外還有說(shuō)服;「粳米」的「粳」原來讀「jīng」,但現在要讀「gěng」;確鑿(què záo)的鑿原讀音為(zuò),後因從俗改為確鑿(záo);蕁(qián)麻疹改為蕁(xún)麻疹;道別時常說的「拜拜」,不少人發音為bái,但實際上在《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中,其正確讀音是bài,但到了《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拜」增加了注音bái。

越來越多的字詞讀音生變引發了多重困惑,對於中國字詞的讀音為什麼會不斷變化,南開大學語言學教授馬慶株表示,語言是社會交流的工具,隨著社會的發展,語言的發音也會出現變化,「進行普通話審音也是為了適應大眾的需要。」這位專家談到,為了順應網絡化、信息化時代的日益發展與需求,語言文字也要相對地做出適應與調整。

也有專家對於一些漢字的統讀發音提出了異議,比如「下載」一詞,念四聲zài,表達的是「搬運」的意思,現在被改為三聲,就失去了原有的特殊含義。

網際網路輿論場對於中國漢字讀音大調整,更是議論紛紛,熱門評論裡,大多是反對的聲音。有網友扮古人發聲,「我老人家費勁心思完成的押韻,好不容易成了千古名句,就這麼被改了?」「堅決不同意改,改來改去把自己民族文化內涵改漢了」「我不想給無知讓步,讓文化缺位」「文化不需要給文盲讓步」 ……

面對各種非議的聲音,中國教育部有關部門終於站出來做了回應,稱改後的審音表尚未通過審議,還應以原讀音為準。

中國教育部語用所普通話審音委員會漢字與漢語拼音辦公室何副研究員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中國教育部於2016年就《(修訂稿)》公開向社會徵求意見,《修訂稿》中很多異讀詞的拼音打破了大眾原本認知,收到了來自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時隔三年尚未正式發布。

他談到審音表徵求意見稿中有些讀音還在調整,「有一些老師可能認為2016年的《修訂稿》是定稿,所以寫文章指向《修訂稿》,據此做出的引用和討論都不是特別準確。」

業內人士稱漢語普通話異讀詞讀音的正確答案可能在2019年由教育部正式公布。但是,如果是尚未正式發布,那被奉為工具書的詞典中為什麼已經是改過的讀音了呢?按約定俗成改動中國字的讀音,那中國人從小學開始學習漢字正音還有意義嗎?

2017年初,中成藥改名一事就曾鬧了場軒然大波,如果按照新規要求,小兒咳喘靈、強力枇杷露、速效救心丸、當歸黃精膏、雲南白藥、風油精等這些中國人熟知的中成藥都將被迫給自己取個新名。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本著發展旅遊創收的意願,不少地方將行政區改用轄境內著名景點命名,如1987年安徽省徽州地區改名為黃山市(地級)、1989年崇安縣改名為武夷山市、1994年大庸市改名為張家界市、1998年南坪縣改名為九寨溝縣、2001年中甸縣改名香格裡拉縣等。

以徽州改名為例,改名為黃山市後,丟掉「徽州」了這個有900多年歷史的舊稱,讓多少人嗟嘆丟了徽州文化底蘊;再者,遊客也被一個地方既有黃山市,又有黃山區、黃山風景區等稱呼繞得雲裡霧裡;另外,更是增加了各種社會成本支出。

這些都是過去拍腦門做出決定的慘痛教訓,作為交流溝通的工具,語言讀音的改動更是涉及到方方面面。

那些陷入輿論漩渦中的漢字爭議讀音到底應該改還是不改,爭論聲必然還將持續,只是希望中國第三次普通話審音後修訂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正式公布時,留給後世的遺憾能儘可能少點。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教育部回應「古詩改讀音」!這些字到底該怎麼讀?
    近日,為了古詩漢字改讀音這件事兒,網上炸鍋了。據澎湃新聞報導,2月19日,公眾號「普通話水平測試」發表的一篇《注意!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刷屏社交網絡。這事兒也引發了網友的熱議。部分網友認為:語言就該尊重大眾的表達習慣。
  • 漢字讀音更改必須慎之又慎
    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所長劉丹青19日回復記者,網文中提到的「一騎(qí)紅塵妃子笑」「鄉音無改鬢毛衰(shuāi)」等漢字讀音並沒有改動過。(2月20日《北京青年報》)語言作為社會交流的工具,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群交流範圍的擴大,一些字的讀音發生變化,或者對語言讀音進行一定的更改,這本身都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 讀音調整體現時代變遷
    浙江在線杭州2月20日訊 這幾天,一則《注意了:這些字新華字典裡讀音都改了!》的舊聞又躥紅了。雖是舊聞,很多讀音的變化還是讓大家有點不適應,比如「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shuāi)」「一騎(qí)紅塵妃子笑」,又比如「說客」的「說」,原來讀「shuì」,但現在規定讀「shuō」。
  • 韓國又開始爭論,教科書該不該用漢字?
    因為韓語是表音文字,韓文的教科書只是給學生提供聲音上的信息,這並不全面。全光真教授支持韓漢混用他指出,在小學教科書中標記漢字並不是在現行韓文文章中非要加入漢字。而是為了讓學生們了解字詞和語句的準確含義,在此基礎上標記漢字」。為何爭執不斷?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朝鮮半島的民族是只有語言沒有文字的。後來,王公貴族開始使用漢字作為書寫工具。
  • 漢字之最,你該了解的漢字文化
    其它文字都早已消亡,只有中國文字的發展未曾斷裂,從商代一直傳承至今,漢字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文字,這是我們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最新出版的修訂本《漢語大詞典》收錄了由四個繁體龍字合併的字:龖龖(上下各兩個繁體「龍」字),讀音zhé,共有六十八畫,意思是「嘮嘮叨叨,話多」。是目前筆畫最多的漢字。
  • 學者:漢字讀音以字典為準 百度不靠譜
    近年來很多國家都掀起了學習漢語的熱潮,這也讓更多地中國人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語言文化。說到漢語就不能不提漢字,這種方方正正極具美感的文字一直都是老祖先留給國人的瑰寶。然而,在數位化浪潮的席捲下,現在已經很少見有人整天用筆和紙來記錄文字,取而代之的是鍵盤與各種各樣的輸入法。
  • 教育部回應古詩詞讀音變化:生僻音確實有調整
    來源:北京青年報近日,一些學生和網友發現,最新出版的教材和新版《新華字典》對部分古詩詞的讀音進行了修改。教育部相關部門近日對此回應稱,修改後的審音表尚未正式公布,相關字還應以原來的讀音為準。「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中的「斜」原本讀音為「xiá」,與「家」押韻,改為「xié」後就不押韻了;「一騎紅塵妃子笑」中的「騎」讀音由「jì」改為「qí」,涉及到「坐騎」、「鐵騎」等常用詞……這些在最新教材和出版物中發生的漢字讀音變化,讓很多網友大呼意外和反對。
  • 這幾個漢字大多數人一讀就錯,你知道該怎麼讀嗎?
    這幾個漢字大多數人一讀就錯,你知道該怎麼讀嗎?文/第三視角賞歷史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無論在哪一方面,都匯集了古人的智慧與結晶。其中,文字更是博大精深的一個具體體現。經過了六千多年的變化,中國的文字逐漸從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慢慢演變,從簡單的象形文字,到現在的繁體字,一直簡化到現在的簡體字。文字向來是一個國家重要的標誌。像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為了繼續鞏固自己的權利,就開始各項的改革措施。其中有一項,我們都知道,就是統一了文字,舉國使用小篆。由此可以看出,文字對一個國家來說,是多麼重要的一項。
  • 漢字讀音該保持「高冷」還是走進生活?
    文章稱,修改讀音不僅關係到古詩詞,還包括「說(shuō)客」「粳(gěng米)」等日常用詞,網友們集體「炸鍋」。關於變更字詞讀音這件事,大部分網友急急表示不適應,擔心以後「話都不會說了」;而另一些網友則贊成讀音變革,推崇「少數服從多數」。
  • 韓媒:朝鮮媒體棄用漢字讀音標記中國人名地名
    國際在線專稿:據韓聯社9月13日報導,近日對朝鮮主要媒體發布的報導進行分析發現,朝鮮媒體在提到中國地名和人名時,不再標記為漢字讀音,而是採用了該漢字的朝鮮語讀音的標記方式。  調查發現,《勞動新聞》和朝鮮中央通訊社等朝鮮主要媒體從本月初開始將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的名字按朝鮮語發音進行標記。
  • 漢字拼音讀音修改究竟誰說了算?這三個原則要謹記
    文中引用的包括「說客」「確鑿」等詞的讀音變化,早在2005年《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中已經寫得清清楚楚。而在1985年12月發布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中,「騎」就已統讀為「qí」。那麼,這件事為何引起社會關注和熱議?漢字拼音讀音修改究竟誰說了算,又要遵循哪些原則呢?
  • 科學網—漢字讀音誰做主
    其實,從象形字演化來的現代漢字優勢在於「表意」,而在讀音上一直就不像由字母組成的文字那樣直截了當。所以,漢字的讀法並非一成不變,字典辭書一般記載的是當時官方認可的讀法。 有些字如果大多數人都讀錯,那麼最後也可能將錯就錯,成為官方認可的讀法。就像生物在演化一樣,漢字的讀法也在演化。 在這裡自然不是只談漢字讀音問題,而是要說漢語科學詞彙的讀音該由誰說了算?
  • 漢字讀音頻繁調整,語言發音不能一刀切
    這不禁讓眾多網友感嘆:上學期間自己辛辛苦苦訂正的讀音竟然被劃定為錯誤,而那些錯誤讀音卻紛紛得以「轉正」,自己怕是上了假學。還有不少語文教師自嘲:要儘快向自己的學生「認錯」。更有甚者劍指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聲討頻繁改換讀音是在破壞漢語原有的讀音魅力。
  • 漢字的讀音要不要改?我總結出了五大觀點,請大家對號入座
    攝影:馬蜂窩信天遊 關於某些漢字改讀音這事,從去年鬧到現在,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一時半會誰也說服不了誰。,意見相差太大了。 圖源:網絡 「隨波逐流地更改漢語漢字讀音,不僅會造成大眾在一些漢字讀音上的混亂,而且會損害漢語文化的魅力
  • 網友曬怪異讀音漢字舌頭打結 實際是"韓國漢字"
    前不久央視舉辦的中國漢字書寫大賽大概「打擊」到了不少人。很多人突然發現自己居然有那麼多的漢字都只會說不會寫。不過如果你現在還這麼以為的話,那也未免自我感覺太良好了。事實上,很多漢字你不僅不會寫,恐怕就連讀都讀不出來。近日,微博上出現的二十多個漢字以及它們的奇葩讀音「秒殺」眾人。有網友高呼:「你怎麼了舌頭?怎麼打結解不開了!」
  • 韓國爭論小學教科書該不該用漢字
    據介紹,該法第29條規定「教學用書應當使用韓文書寫」。以金睿智為首的10名議員主張在原有基礎上增加內容:「如有必要,教育部長可以下令要求(在中小學教科書中)同時使用漢字,以方便、準確地表達字詞含義。」換而言之,金睿智等人希望在教科書中一些可能引發歧義的地方增加漢語注釋。
  • 韓國人的糾結:漢字人名地名該怎麼念
    進而牽出了一個有趣的話題:韓國人該怎麼念漢字人名和地名?譬如「樸鍾國」這個名字,中國人很自然就會讀出來,「Piáo Zhōngguó」,聲韻調齊整,抑揚頓挫、琅琅上口。可名字的主人若是一位中老年「阿加西」(大叔),他聽了可不一定樂意:你怎麼能用漢字的中國讀音來讀我的名字呢?應該念成「Pak Jongkook」,那才是我名字的發音啊。
  • 韓國人糾結:漢字人名地名該怎麼念
    進而牽出了一個有趣的話題:韓國人該怎麼念漢字人名和地名?譬如「樸鍾國」這個名字,中國人很自然就會讀出來,「Piáo Zhōngguó」,聲韻調齊整,抑揚頓挫、琅琅上口。可名字的主人若是一位中老年「阿加西」(大叔),他聽了可不一定樂意:你怎麼能用漢字的中國讀音來讀我的名字呢? 應該念成「Pak Jongkook」,那才是我名字的發音啊。
  • 韓戰,中國究竟該不該介入?細數這場戰爭的歷史意義
    韓戰,中國究竟該不該介入?細數這場戰爭的歷史意義抗美援朝是我國近代以來規模最大的一場戰役,它對中國,對朝鮮,對西方乃至整個世界的局勢都產生了極大地影響。美方對於中國的一切警告都是忽視的,他們認為,即使中國援助朝鮮,也只會和朝鮮一起回歸"石器時代"。就算我們在1949年成立了新中國,也改變不了在西方世界心目中的形象,帝國主義仍認為中國是軟弱可欺的。直到抗美援朝戰爭,充分體現了我們反抗侵略的決心,中國人民志願軍用最落後的武器,對抗目前世界上最強的"王者之師",最後還把美帝趕出了朝鮮,無疑使整個世界對中國的看法有了改觀。
  • 漢字讀音,約定俗成不是將錯就錯
    原標題:漢字讀音,約定俗成不是將錯就錯 「鄉音無改鬢毛衰」的「衰」要讀cuī而不讀shuāi;「遠上寒山石徑斜」的「斜」要讀xiá而不讀xié……這些曾經語文老師千叮嚀萬囑咐要注意的讀音,近日卻傳出消息即將反轉。雖然教育部迅速表示此類「改讀音」尚未通過審議,但因之引發的討論久未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