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之最,你該了解的漢字文化

2020-12-18 曾祥耙

漢字是用於記錄漢語,進行書面交流,傳承民族文化的書寫符號系統,也是最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國書法藝術的載體,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它蘊藏著許許多多的文化內涵。

1:漢字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文字

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文字系統,一是5500年前兩河流域蘇米爾人創造的楔形文字,二是5000多年前尼羅河流域古埃及人創造的聖書字,三是3300年前中國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四是1500年前起源於中美洲的瑪雅文字。其它文字都早已消亡,只有中國文字的發展未曾斷裂,從商代一直傳承至今,漢字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文字,這是我們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

2:中國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

甲骨文是殷商時期書寫或雋刻在龜甲、獸骨上的卜辭,亦有少許的記事文,記載內容不僅有政治、軍事、社會習俗、還有天文、曆法、醫藥等,也稱殷墟文字。甲骨文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是中國最早的文字。

3:筆畫最多的漢字

陝西關中有一種獨特的麵條叫「Biang-biang面」,介於「幹撈麵」和「湯麵」之間,通常一碗中只有一根大約1.5米長,3cm寬的「性感麵條」。吃起來非常費勁,但是十分勁道。 「Biang-biang面」的Biang字,繁體字共有59筆。其文字的字型是所有傳統字典、包括《康熙字典》也不曾收錄的,而其文字的發音,也是國語普通話拼不成的。因為Biang字,非常複雜難記,陝西人就編成兒歌世代相傳。「一點衝上天,黃河兩頭彎。八字大張口,言字往裡走。你一扭,我一扭,你一長,我一長,中間夾個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找個鉤鉤掛衣裳,推個車車回鹹陽」

最新出版的修訂本《漢語大詞典》收錄了由四個繁體龍字合併的字:龖龖(上下各兩個繁體「龍」字),讀音zhé,共有六十八畫,意思是「嘮嘮叨叨,話多」。

是目前筆畫最多的漢字。

4:漢字裡同音字最多的

同音字就是指現代漢語裡語音相同但字形、意義不同的字,所謂語音相同,一般是指聲母、韻母和聲調完全相同,如"真-甄"、"軒-萱"、"話-樺"等,就是同音字。漢字裡同音字最多的讀音是「yì」,多達五十七個,分別為:

5:讀音最多的漢字

多音字,是指一個字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讀音,不同的讀音表義不同,用法不同,詞性也往往不同。「那」字,共有八種不同的讀音,分別為nā、nǎ、nà、nè、něi、nèi、nuó、nuò。那那那那,太複雜了,傻傻的都不明白。

6:最鬧的漢字

"猋"讀作「標」。字形很明顯,三條狗糾纏在一起,表示狗群奔跑的樣子。表示迅速、飆升的意思,含義同飆。一條狗叫已經夠熱鬧了,一群狗叫那就是掉到狗窩裡了,當然就熱鬧了。

7: 最牛的漢字

「犇」,讀「奔」,也是「奔」的異體字。牛,本性溫順,三頭牛碰面,也不至於太瘋狂,除非躥進了西班牙鬥牛場。這個字反倒是奔跑、急匆匆的意思。多用於人名和姓,有個演員就叫「牛犇」,四條牛,真是牛掰了。

8:的漢字

羊大為「美」,魚羊為「鮮」,羊主要生長在北方,南方羊比較少,但是南方是魚米之鄉,魚多呀,於是把羊換成魚,而且加了一條魚,三條魚,表示味道鮮美。"鱻"讀作「鮮」,是「鮮」的異體字,原指生魚。

漢字,就是這麼有趣,就是這麼豐富多彩,就是這麼有文化。

相關焦點

  • 文化丨日本年度漢字你了解多少?
    大家對日本的文化感興趣嗎?知道日本年度漢字的評選活動嗎?來和小編一起了解了解日本的年度漢字吧!年度漢字評選,是使用漢字地區的一項評選活動,中國、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等使用漢字的國家和地區,每年度評選出的最具代表性的漢字。
  • 《漢字裡的中國》展覽閉幕 展現中華漢字文化之美
    《漢字裡的中國》展覽現場日前,由國家藝術基金支持,中國數字文化集團、中數世紀傳媒科技有限公司策劃製作的交互式藝術展覽《漢字裡的中國》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展覽館閉幕。展覽以漢字偏旁部首為線索,通過25個基礎漢字來展現漢字的魅力,並對其中蘊含的中國文化密碼加以解釋和說明。中國數字文化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期待更多的人感受到漢字構造的藝術之美,進而傳遞出漢字圖形構擬的形象性與部件組合的聯想性這兩個關鍵的結構特徵,以加深人們對漢字表意性特質的理解。據該負責人介紹,展覽的定位是交互式數字藝術展。
  • 中國的漢字文化,你了解多少呢?
    中國的漢字文化,你了解多少呢?我們的祖國,從來就是一個文化底蘊極度豐富的國家,中國的文字,更是凝聚著中國的文化精魂。可是中國的漢字文化,你們又了解多少呢?今天就由小編帶大家走進文化的世界。眾所周知,中國最早出現的和文字相關的文化記憶就是倉頡造字,小小的文字中蘊藏了無限的文化,然後就出現了最初的甲骨文。隨著社會制度的不斷發展與進步,我們的漢字也在不斷演化著,從最初的甲骨文漸漸發展到了小篆,後來文化進一步發展後,才出現了」漢字」這種說法,然後是我們熟知的秦朝的統治者秦始皇統一了文字形式——小篆。
  • 「漢字之美」走進維也納聯合國 中國學者講解漢字文化
    在《中文的鄉土》聯合國專場主題演講中,於丹教授從農耕的法則、家和萬事興、心生萬物三個角度帶全場嘉賓與觀眾深入漢字的世界,領略漢字的形體之美、意義之美和文化之美,以生動的中國文化故事,剖析漢字與中國文化、中國人生活的緊密聯繫。
  • 漢字妙解:文化血脈之源
    但是另一方面,我們的漢字書寫能力,卻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面對國民教育程度與漢字書寫能力成反比的局面,人們不禁要問,這樣的矛盾如何解釋?一方面,電腦的普及、書寫的減少使大家對結構複雜的漢字漸生隔膜;另一方面,在今日中文教育中,對漢字的教學僅止於認識字體、記誦發音,忽略了漢字本身的構成與演變過程,使得人們對漢字的認識淺薄。那麼,我們是否可以追溯往昔,自傳統文化中找到可借鑑之處呢?
  • 感受漢字文化的魅力
    【新展大觀】  光明日報記者 劉勇  「我們有四大發明,但任何一個發明,都沒有這個發明更具有文化傳承的意義。如果沒有這個發明,那可能我們所有的文化都會中斷。中華文化始終沒有中斷,最核心的原因就是我們有漢字。
  • 復活漢字、復興中國文化「漢字演變暨《漢字樹》出版」學術研討會...
    從早期的《說文解字》到當下的《漢字樹》系列叢書,漢字訓詁的裡程已走過千年,眾多漢字解讀書籍層出不窮,極大地填補了國人認識漢字、了解漢字的求知慾望。然而,為什麼漢字被認為是最難學的語言?如何解讀漢字最容易讓大眾接受?如何在正確解讀漢字的同時傳遞悠久的中國文化?
  • 了解中國文化一定要先了解漢字
    長沙晚報11月24日訊(全媒體記者 朱華) 「文字是文學的基礎,文學是文化的升華。」「人民藝術家」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原文化部部長王蒙對文字有獨到的見解,他表示,「當我寫起小說來,每一個細胞都在跳躍,每根神經都在抖擻。」
  • 帶你了解漢字文化: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
    帶你了解漢字文化:漢字形體的演變(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 漢字的形體,即漢字的字體,是指漢字在書寫或印刷上的體態形式。漢字從 產生到現 在,雖然沒有跳出表意文字的圈子,但漢字的形體卻一直按照從繁到簡的規律發展演變著,逐漸由直接 表意的圖形變成了間接表意的筆畫,象形變為象徵,複雜變為簡單。
  • 中國漢字5最:最敏感的漢字,最貴的漢字,你知道是什麼嗎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漢字在漫長的發展中,增加了許多新的漢字,刪減了許多舊的漢字,還有很多舊的漢字演變為了新的漢字。漢字在一些字典中,正體字和異體字加起來多達十萬。但是,漢字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只有六千多個。
  • 追根溯源,感受漢字之美——漢字真的好好玩!
    漢字是一種獨特且美麗的符號,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藝術,它貫穿了中國古今,蘊藏豐富的文化內涵,它保留了象形文字的靈魂與原始圖象藝術的精神,每個漢字都有著豐富的意涵。漢字的「前世今生」,你知道嗎?    張宏如畢業於臺灣大學歷史系、華梵大學哲學研究所,她曾發表論文專題「漢字哲學之研究」,是臺灣以哲學的角度研究漢字的第一人。目前致力於漢字研究與漢字文化創意工作。代表作品《漢字好好玩》獲選為臺灣「百年文學好書」。
  • 漢字繁簡之爭引發話題:漢字該如何發揚光大?
    漢字雖然是中華文明的一部分,但其影響絕不僅限於中國,包括中國本土、朝鮮半島、日本、越南北部在內的「中華文化圈」乃至東南亞的一些國家,都在使用漢字。他們對待漢字的態度,在某種程度上為我們如何對待繁簡之爭提供了借鑑。歸根結底,繁簡併不是關鍵,能夠讓中華文明得以傳承並且發揚光大才是漢字最重要的使命。
  • 《神奇的漢字》:尋找漢字之美
    作者:王永利(中央電視臺高級編輯)  漢字的一撇一捺都凝結著中華文化,是中國魂。湖南衛視6月10日起推出的原創文化節目《神奇的漢字》,深入淺出地展現和弘揚了中國漢字文化,結合時代需求,堅守與創新並舉,深入挖掘漢字文化蘊含的內容精髓,從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人民的文化自信。
  • 《日本的漢字》:日語中的漢字,也是日本文化一部分
    5月19日下午,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劉曉峰、北京大學日語系副教授孫建軍在京舉辦講座,講解漢字在日本的發展歷程,探尋中日文化的異同。活動現場從漢字看日本文字是窺探不同文化體系的線索。但我們需要認識到,漢字在日本已經發生了許多變化,生長出許多新的內容,它已經就是日本人自己文化傳統的一部分。實際上不僅是日本漢字,整個傳入日本的中國古代文化都是如此。」劉曉峰說。經過千百年的吸收、發展,漢字早已在日本生根發芽,並且成為了日文文化的一部分。笹原宏之注意到:漢字在日本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出現了很多俗字。
  • 縱貫中華千年文明的漢字,你了解多少?
    圖片來源網絡生為國人,何其有幸!我們的祖國,有著極為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是當今世上唯一從古至今未曾中斷的文明(為祖國鼓掌!)。文字作為記錄承載文明的工具,是一個文明的靈魂,縱貫中華文明的漢字,更是凝聚著中國文化的精髓。我們每天都在打交道的漢字,你又了解多少呢?
  • 接觸漢字、寓教於樂!在京都「漢字博物館」學習體驗漢字文化
    位於京都祉園的「漢檢 漢字博物館圖書館(以下簡稱 漢字博物館)」,是一處藉由透過接觸影像、圖像設計及資料等各項體驗設備來從各種角度學習「漢字」的設施。由於漢字博物館廣受到大人及小朋友們的好評,所以金時這次前往了此處,體驗學習了漢字文化!就讓我趕快來介紹此設施吧!共有5萬個字!
  • 《漢字知識》:簡體字當道,是漢字文化在倒退嗎?
    ,而且每個字都是十九畫或以上,那時你的內心是不是在咆哮?初時,圖畫文字雖然與實物相像,但並不方便使用,於是「簡化」它就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減少圖畫性,加強符號性。然而「字」到用時方恨少,畢竟只有實物才能產生「象形字」,那麼抽象的東西又該如何表達呢?
  • 科學傳播漢字文化 亂解漢字現象應引起重視
    漢字是表意文字,但對其中的「意」,相當多的人理解得比較簡單,以為每個字的字義均可以從其楷書字形中找到解釋。漢字起源時確實與當時人們使用的圖形符號有關。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將古文字的構成規則歸納為「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稱之為「六書」,而「六書」之首即為「象形」。
  • 漢字彰顯中華文化發展脈絡
    中國社會科學報濟南11月24日電 (記者張清俐) 11月22日,《漢字中國》叢書第一輯首發式暨學術研討會在山東濟南舉行。  該叢書主編、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曾振宇表示,以傳統漢字為標誌的觀念是中國哲學與文化的「結晶體」。
  • 漢字對日本文化的影響有多大
    從1995年起,日本漢字能力鑑定協會都要組織一項年度性活動,向全國徵集一個適合該年度日本世態的代表性漢字,用以表現該年度所發生的重大事件的影響。2008年,被挑中的是「變」字。但是,這百餘年的日語文字詞彙研究,主要局限於漢字及漢字詞本身的研究上,如漢字的演變、漢字的構造、漢字詞的使用、漢字詞的特點等方面。從語言文化學的角度系統地闡述兩者關係的研究則相對滯後。由於語言文字既是傳播的工具又是思維的工具,闡明三者的內在聯繫對於了解日本人、日本民族、日本人的思維方式、文化習慣有可供參考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