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裡的中國》展覽閉幕 展現中華漢字文化之美

2020-12-19 海外網

《漢字裡的中國》展覽現場

日前,由國家藝術基金支持,中國數字文化集團、中數世紀傳媒科技有限公司策劃製作的交互式藝術展覽《漢字裡的中國》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展覽館閉幕。

展覽以漢字偏旁部首為線索,通過25個基礎漢字來展現漢字的魅力,並對其中蘊含的中國文化密碼加以解釋和說明。中國數字文化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期待更多的人感受到漢字構造的藝術之美,進而傳遞出漢字圖形構擬的形象性與部件組合的聯想性這兩個關鍵的結構特徵,以加深人們對漢字表意性特質的理解。

據該負責人介紹,展覽的定位是交互式數字藝術展。它利用新媒體與傳統展示相結合的方式,通過42塊文字展板、1部電視片、17段動畫、雷射投射、觸控螢幕遊戲、5個現場遊戲、20餘件實物展品等相互配合,引領觀眾更多地參與到展覽中。

在展覽現場,有老師、有學生、有老者、有小孩……不同年齡段的人們駐足在一張張展板前,觀看著一件件展品,觸摸著互動陳設,有的講解,有的做筆記,整個展覽實現了它所要達到的展示、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目的。觀展的觀眾說,該展覽不但讓他們了解到了中國漢字以及漢字背後的故事,還激發了他們深入了解中華文化的興趣。

本展覽一共展出兩次,首次展出地點是在中國國家圖書館,時間從2017年5月4日開始至5月14日,為期10天。二次展覽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展覽館舉行。該展覽下一步計劃推向海外,向海外對漢語、漢字、漢文化感興趣的朋友講述變化中的中國,以及豐富多彩的中國文化。

  《人民日報海外版》(2017年12月22日 第 09 版)

責編:李瑞辰、關皓

31215107,.《漢字裡的中國》展覽閉幕 展現中華漢字文化之美,.2017-12-22 11:03:21,.204266,.李瑞辰、關皓

相關焦點

  • 《神奇的漢字》:尋找漢字之美
    作者:王永利(中央電視臺高級編輯)  漢字的一撇一捺都凝結著中華文化,是中國魂。湖南衛視6月10日起推出的原創文化節目《神奇的漢字》,深入淺出地展現和弘揚了中國漢字文化,結合時代需求,堅守與創新並舉,深入挖掘漢字文化蘊含的內容精髓,從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人民的文化自信。
  • 品讀漢字 發現中國(中華文化魅力之旅)
    陳寅恪說:「每解讀一個漢字,就是解讀一部文明史。這每一幅圖畫,也是一部人類的思考史。」漢字被稱為中華文化的基因譜系,它經歷了甲骨文、金文、篆文、隸書、楷書等不同書體形式的變化,有著獨特的美感,其中蘊含著中國人的價值觀和中華文化的脈絡。當下,中國傳統文化日益受到重視,文化旅遊不斷融合,「發現漢字之美」為人們行走天下,增添了魅力。
  • 展示漢字魅力 推動中希交流 「設計中國 魅力漢字」展覽在雅典開幕
    「設計中國魅力漢字」展覽聚焦漢字的起源與演變,集中展示漢字在中國人生活中的使用場景,講述漢字在信息化變革中呈現出的勃勃生機,充分展現了漢字對推動中華文明發展、促進與世界文明交流互鑑的巨大貢獻。展覽通過「漢字的歷史與藝術」、「漢字與中國人的生活」、「漢字的設計與文創」、「中國與希臘」、「漢字的信息化與漢字的傳播」五個部分講述了以漢字為圓心的中國故事,以漢字為連接點的中國與希臘間的故事。
  • 「漢字之美」走進維也納聯合國 中國學者講解漢字文化
    本次「漢字之美」交流展,以漢字為載體,旨在傳播中國文化的主題活動,讓維也納聯合國官員和當地民眾生動體驗漢字的文化魅力。  「漢字是握在中華民族掌心裡的紋路,循著它的指事象形,可以觸摸到所有觀念由來的秘密;漢字也是筆尖下流淌的鄉土,橫平豎直皆風骨,撇捺飛揚即血脈。」於丹這樣向來賓介紹漢字。
  • 《漢字》巡展走進貴州師範大學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開幕式上,中國文字博物館文物徵集保管部主任魏文萃對展覽作了介紹。她指出此次展覽是以漢字的發展歷程為主線,講述了漢字的起源、發展和傳播軌跡,展現了漢字所蘊含的豐富而燦爛的中國文化。師大學生在體驗活字印刷術  此次展覽包括《漢字》展、《結晶——中國當代書畫名家精品展》《中華國寶·青銅仿製品展》、中華漢字文化創意產品展和甲骨文十二生肖雕版印刷、
  • 中華漢字文化體驗園將迎跨界合作
    觀眾在中華漢字文化體驗園體驗木活字印刷。北京國際漢語研修學院供圖本報電(記者趙曉霞)「2019年到中華漢字文化體驗園體驗的人數為5626人,其中外國友人佔25%。」中華漢字文化體驗園項目負責人桂帆在日前於京舉行的中華漢字文化體驗園2019年成果展示會上介紹道,「此前,中華漢字文化體驗園推出的『挑戰甲骨文』系列體驗活動,在希臘舉辦的『設計中國·魅力漢字』展覽上亮相,受到當地民眾的歡迎。」「漢字迎來了最美的春天。」
  • 感受漢字文化的魅力
    【新展大觀】  光明日報記者 劉勇  「我們有四大發明,但任何一個發明,都沒有這個發明更具有文化傳承的意義。如果沒有這個發明,那可能我們所有的文化都會中斷。中華文化始終沒有中斷,最核心的原因就是我們有漢字。
  • 湖南漢字書寫文化
    漢字,是中華文化之根,中華文明之母,書寫漢字的中國書法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漢字來自於自然,孕育於天地,是人類道法自然的產物。篆、隸、楷、行、草五種字體囊括萬殊,裁成一相,集眾美、大美於一身,無美不備。
  • 漢字裡的中國:從歷史到未來
    中國國家圖書館館內的《漢字裡的中國》展覽現場,一個剛剛高過展陳桌的小姑娘,指著「人」字字形演變展板上做拱手狀的「人」,抬頭問牽著她的母親。   「你看,甲骨文中的『人』,是一個側立的人形,好像是拱手而立,表達出一種虔敬的形狀,這是中國人對天地的尊敬,對萬物的尊敬,對自我的尊敬。」母親輕聲念著展板上的介紹。   小姑娘似懂非懂,又問:「什麼是甲骨文?」
  • 漢字彰顯中華文化發展脈絡
    中國社會科學報濟南11月24日電 (記者張清俐) 11月22日,《漢字中國》叢書第一輯首發式暨學術研討會在山東濟南舉行。  該叢書主編、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曾振宇表示,以傳統漢字為標誌的觀念是中國哲學與文化的「結晶體」。
  • 以數位技術推動漢字文化傳承
    8月24日,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指導,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書法家協會、方正集團主辦的「字載中華——中華精品字庫工程成果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中華精品字庫工程」首批12款字體亮相,以全新的形式展現數字時代傳統文化傳承與弘揚所取得的新成就,向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
  • 中國的漢字之美,東方的藝術巔峰
    中國的漢字,是最基本的單位。如果把字母比作原子,那麼漢字就是一個分子。漢字這個分子是一個單位一樣,從點到線從線到面,那線條的美感,筆畫的力度,整體結構感和不同的寫字風格,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所在。我們可以說,漢字就是中國人的最高代表,代表了中國文化最高的美感。
  • 《百家墨韻——中國漢字標準書體作品展》在上海交大展出—新聞...
    隨著電腦和手機的普及
  • 淺談中華漢字的文化負載,中華民族文化的綿亙不朽!
    hello,大家好,歡迎來到「維知書法」,昨天今天聊聊中華漢字的文化負載。漢字千古夐絕的負載,使中國成為世界上古代典籍文獻最為富有的國家,並且形成了由洪荒時代至現代的輝煌文化環聯。或通過表面呈靜態的古漢字,進入先民動態的文化哲學意識圈,去透視生動活潑的審美心態,如從漢字「文」字類、「美」字類,「宜」字類,分別探求民族文心、民族審美特徵與審美價值判斷之源;又從「舞」字類、「德」字類去探索古代樂舞與原初道德之源,如此等等,顯示出青年學者極大的探索銳氣和識力。國外學者歷來重視中國古文字所負載的文化信息。僅舉日本白川靜先生一例。
  • 中華書局讀者開放日向漢字致敬,市民聽講座、看展覽、玩遊戲……
    4月20日,中華書局第五屆讀者開放日在中華書局舉行,今年活動主題是「尋本溯源 傳承創新」,在全天的開放日活動中,聽學術講座、看專題展覽、玩漢字遊戲、製作木刻版畫……豐富多彩的活動吸引了眾多讀者的參與。在豐臺區扶輪小學同學們表演的《千字文》朗誦聲中,中華書局讀者開放日的活動拉開帷幕。中華書局總編輯顧青發表了歡迎辭,他表示,中華書局讀者開放日的正日子原本應是4月23日「世界讀書日」,但今年為了方便讀者在周末參與,調整到了4月20日。而4月20日正值「二十四節氣」中的穀雨。
  • 領略跨越時空的漢字之美——《中華精品字庫工程成果展》側記
    身處信息化時代的我們,作為備受漢字文化恩澤的中華兒女,我們有條件、也有責任將歷代書法名家的名作,以計算機字庫的形式傳承下去。在使命感的驅動下,「中華精品字庫工程」拉開了新時代漢字文化創新傳承的大幕。  成果展以王羲之的行書為例,介紹了「中華精品字庫工程」字體開發的8步流程:收集字稿、字稿掃描、字形選擇、精細設計、補字創寫、字形檢查、專家審核、封裝成庫。
  • 漢字在日本文化裡的奇妙意趣
    其實就我個人來說,對於日本文化一直很感興趣,兩年前還一時興起,自學去考了日語等級證書,也是在那個自學的過程中,才越來越多的了解到在日本的文化中,漢字的滲透是起著多麼大的作用。漢字在日本社會和文化中的影響我們都知道,中國文化對於日本的影響可以追溯到很久遠以前,在很多方面,中國文化都是日本文化發展的一個基石。
  • 漢字:一撇一捺總關情
    荷蘭丹華文化教育中心胡穗娟老師(站立者)在教學生識字。「我們中國的漢字,落筆成畫留下五千年的歷史,讓世界都認識。我們中國的漢字,一撇一捺都是故事……」「四海同春」2019全球華僑華人春節大聯歡上,一首《生僻字》唱出了漢字之美。
  • 漢字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的載體
    漢字是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的基本標誌,也是中華文明的顯著標誌,並對朝鮮、韓國、日本等國文字文化有巨大而深遠的影響。連續4000多年的漢字文化史,可以說就是一部中原漢字史,漢字的產生及其每一個重要發展階段幾乎都發生在中原大地上。
  • 中國漢字演變書法展:用書法展現漢字形體演變
    12月28日,由上海師範大學非遺研究中心、上海通俗文藝研究會、浦江書院主辦的,高金平中國漢字演變書法展研討會在上海市政協舉行。研討會現場研討會上,高金平將其近十年來對漢字的形體演變研究,並通過運用書法這一藝術形式展現的大體思路作了介紹。他認為:「漢字從甲骨文起,經過近四千年的自然演變及權力改革,完成了金文、石鼓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的變化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