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農村,上個世紀40年代、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出生的人中,哪一代人的生活最苦呢?
我認為,生活得最苦的,應該是五六十年代出生的這類人。為什麼說是這一代人呢?
一、少年時代所受到的教育有限。
我們知道,中國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正處在生活艱苦的時期,也是一個不太重視學習的年代。
如果是在城裡出生的孩子還好,學習其實是能夠得到保證的。雖然有一些知識青年,最後上山下鄉到了農村裡面。但是至少這些人,他們是讀過不少書的。既然被稱為「知識青年」,那麼讀書應該是不少的。
出生在農村的這一代人的情況就不一樣了。一方面,那個時候並沒有計劃生育政策,因此家裡的兄弟姐妹都是很多的。由於兄弟姐妹多,因此吃飯就成了一個大問題。這些孩子們在童年的時代,就要努力地為填飽肚子而奔波,所以他們生長的環境,是很艱難的。
另一方面,不僅家裡面貧困,讀書的時間不多,讀書的機會少,同時就算有讀書的機會,那個時代也是一個不重視讀書的年代。「知識越多越反動」成了流行語,這就使得他們讀書更少,因而從農村走出來的機會就更少。大部分人,也都是被限制在農村之中。
二、青年時代為溫飽而努力。
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改革開放以後,他們剛好遇到了他們的青年時代。
這一部分人的青年時代,就是一個努力實現溫飽,努力發財致富的時代。
但是這些青年人,他們由於自身的眼光的局限,以及文化水平偏低,因此他們能夠想到的,就是在自己的莊稼地裡精耕細作,把更多的土地開墾出來種莊稼。
可儘管他們非常勤奮地在自己的土地上種莊稼,但他們也僅僅能夠實現溫飽,並不能夠有進一步的發展。
再加上為了獲得更多耕種的土地,他們把能夠開荒的地都開了荒,而這也給農村的植被,造成了很大的破壞。這些破壞也造成了生態的惡化。生態的惡化最終也就使得土地被嚴重破壞了。
當土地被破壞以後,他們就算深耕細作,還是只能夠維持溫飽。想在田地裡有更大的發展,顯然是不可能的。
三、壯年時代外出打工。
由於中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很多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雖然已經進入了壯年時期,但是因為在土地上勞作,已經沒有什麼出路,生產出來的糧食產量又低,同時又賣不到錢,因此他們不得不成為工業建設和城市建設的打工仔。
但是這一部分人,由於他們的知識文化水平比較低,就算成了打工仔,出去也只能做那些完全不需要技術含量的苦力活。
而做苦力活,事實上是年輕人的事情。年輕人有力氣,才能有力氣完成。已經進入壯年的這一部農村人,他們在力氣上顯然已經很欠缺了,所以他們做苦力活,就有些捉襟見肘。
辛辛苦苦幹了一年,還是掙不了幾個錢。有些甚至出去根本就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工作,也就只能回農村。
雖然國家在努力實現鄉村振興,但是五六十年代,沒有多少文化的人,他們根本找不到實現鄉村振興的辦法。所以他們對自己的家鄉也都是束手無策的,完全成了鄉村振興的看客。
四、老年的時候將孤獨無依。
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正在漸漸地進入老年時期。他們也只能重新回到他們出生的農村生活。但是由於他們青年時期遇到了計劃生育時代,因此他們生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
這些獨生子女,為了生活,只能到城市裡面去打拼。因此回來照顧他們的時間和機會是非常少的。
他們也不可能到城市裡面去生活。和他們同齡的那些城裡人,可能都有養老金。但是這一部分農村人,他們是沒有養老金的。沒有養老金,他們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土地,所以讓他們去城裡生活,他們也不願意。
就算國家實行了免費的醫療政策,但是當一個人生病了的時候,還是需要身邊有人來照顧的。但是他們的子女大都是獨生子女,又需要在外面為了生活而奔波,他們也不可能丟掉工作,專門回來照顧父母。
總之,出生在農村的五六十年代的人,由於時代的局限,他們一生確實都是非常悲苦,不太如意的。
祝他們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