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四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出生的農村人,生活最苦的,是哪一代

2021-01-16 騰訊網

在中國農村,上個世紀40年代、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出生的人中,哪一代人的生活最苦呢?

我認為,生活得最苦的,應該是五六十年代出生的這類人。為什麼說是這一代人呢?

一、少年時代所受到的教育有限。

我們知道,中國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正處在生活艱苦的時期,也是一個不太重視學習的年代。

如果是在城裡出生的孩子還好,學習其實是能夠得到保證的。雖然有一些知識青年,最後上山下鄉到了農村裡面。但是至少這些人,他們是讀過不少書的。既然被稱為「知識青年」,那麼讀書應該是不少的。

出生在農村的這一代人的情況就不一樣了。一方面,那個時候並沒有計劃生育政策,因此家裡的兄弟姐妹都是很多的。由於兄弟姐妹多,因此吃飯就成了一個大問題。這些孩子們在童年的時代,就要努力地為填飽肚子而奔波,所以他們生長的環境,是很艱難的。

另一方面,不僅家裡面貧困,讀書的時間不多,讀書的機會少,同時就算有讀書的機會,那個時代也是一個不重視讀書的年代。「知識越多越反動」成了流行語,這就使得他們讀書更少,因而從農村走出來的機會就更少。大部分人,也都是被限制在農村之中。

二、青年時代為溫飽而努力。

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改革開放以後,他們剛好遇到了他們的青年時代。

這一部分人的青年時代,就是一個努力實現溫飽,努力發財致富的時代。

但是這些青年人,他們由於自身的眼光的局限,以及文化水平偏低,因此他們能夠想到的,就是在自己的莊稼地裡精耕細作,把更多的土地開墾出來種莊稼。

可儘管他們非常勤奮地在自己的土地上種莊稼,但他們也僅僅能夠實現溫飽,並不能夠有進一步的發展。

再加上為了獲得更多耕種的土地,他們把能夠開荒的地都開了荒,而這也給農村的植被,造成了很大的破壞。這些破壞也造成了生態的惡化。生態的惡化最終也就使得土地被嚴重破壞了。

當土地被破壞以後,他們就算深耕細作,還是只能夠維持溫飽。想在田地裡有更大的發展,顯然是不可能的。

三、壯年時代外出打工。

由於中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很多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雖然已經進入了壯年時期,但是因為在土地上勞作,已經沒有什麼出路,生產出來的糧食產量又低,同時又賣不到錢,因此他們不得不成為工業建設和城市建設的打工仔。

但是這一部分人,由於他們的知識文化水平比較低,就算成了打工仔,出去也只能做那些完全不需要技術含量的苦力活。

而做苦力活,事實上是年輕人的事情。年輕人有力氣,才能有力氣完成。已經進入壯年的這一部農村人,他們在力氣上顯然已經很欠缺了,所以他們做苦力活,就有些捉襟見肘。

辛辛苦苦幹了一年,還是掙不了幾個錢。有些甚至出去根本就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工作,也就只能回農村。

雖然國家在努力實現鄉村振興,但是五六十年代,沒有多少文化的人,他們根本找不到實現鄉村振興的辦法。所以他們對自己的家鄉也都是束手無策的,完全成了鄉村振興的看客。

四、老年的時候將孤獨無依。

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正在漸漸地進入老年時期。他們也只能重新回到他們出生的農村生活。但是由於他們青年時期遇到了計劃生育時代,因此他們生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

這些獨生子女,為了生活,只能到城市裡面去打拼。因此回來照顧他們的時間和機會是非常少的。

他們也不可能到城市裡面去生活。和他們同齡的那些城裡人,可能都有養老金。但是這一部分農村人,他們是沒有養老金的。沒有養老金,他們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土地,所以讓他們去城裡生活,他們也不願意。

就算國家實行了免費的醫療政策,但是當一個人生病了的時候,還是需要身邊有人來照顧的。但是他們的子女大都是獨生子女,又需要在外面為了生活而奔波,他們也不可能丟掉工作,專門回來照顧父母。

總之,出生在農村的五六十年代的人,由於時代的局限,他們一生確實都是非常悲苦,不太如意的。

祝他們好運!

相關焦點

  • 給所有七十年代出生的人
    七十年代生人的個人歷史  2002年了,生於七十年代的這撥人,最大的三十二,最小的二十三。做為最早出生於七十年代的人隨手間記下從小到大的一些事情。要不,再過幾年,恐怕會忘記。  知道紅小兵、「四人幫」,參加過宋慶齡的追悼會、劉少奇的平反大會,往牆上刷過「抓綱治國、以糧為綱」的標語,同學裡不只一個叫國慶、衛星、捍東的。
  • 我們的四十年,那些生活在七十、八十年代的人,是最幸運的一伙人
    作為一個喜愛歷史的人,對時間、對歷史有一種敏感度,在經濟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2018年就快過去了,驀然回首,距離1978年已經過去了四十年,我們的四十年,世界在變化,國家在改革,那些生活在七八十年代的人,是最幸運的一伙人。
  • 1979年出生,屬羊人的農村生活
    我是1979年出生,我記得日曆上寫的是辛未年,所以我是屬羊的。其實,1979年出生真的是個很尷尬的事,七十年代的人說我小屁孩,不認為和他們是一個年代的,而自己也不能把自己歸為80後,因為80後麻,肯定得是1980年以後出生的,所以我們也不是80後。
  • 那個時代的回憶——《七十年代》
    父母都是老三屆,1966年正值高考前夕,一句停課鬧革命,斷送了大學的希望,城市裡亂了3年紅衛兵,69年呼啦啦一下把這群城市裡的熱血青年們拉到廣闊天地去接受再教育了,這一呆就是8年,直到後來父親77年高考出農村。由於中國親子教育的缺乏,父子相處總是有些訕訕的,一直也沒有問過父親年輕時候的許多事情。
  • 老照片的故事:七十年代的中國農村,欣欣向榮充滿鬥志的生活
    老照片故事: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中國正處於文化大革命時期,階級鬥爭已經從城市蔓延到農村,個人崇拜風盛行。圖為1971年,農民組織學習毛主席語錄。毛主席語錄人手一本,以毛澤東思想掛帥,突出無產階級政治。這組圖片主要還是以正面宣傳為主,反映那個年代積極的一面。圖為1971年,軍民齊心,大搞農業生產。圖為1973年河南,農業生產活動熱火朝天,人民公社社員們誓要把荒地變良田。圖為1972年,河南輝縣修建的第一座中型水庫。宣傳語格外醒目:水利是農業的命脈。
  • 儲物空間年代文:為治癒家族病穿七零《穿到七十年代的美好生活》
    1:《穿到七十年代的美好生活》作者:易楠蘇伊(完結)短評:女主為了治癒家族遺傳的癌症帶著爺爺的儲物戒指穿越到了1973年,儲物戒指裡邊準備了女主列舉的整整三頁A4紙那麼多的所需物資。女主附身在一個12歲農村女孩身上,女主利用儲物空間的物資換古董銀元這些東西,來尋找寶物,女主一家人性格也是很鮮明,女主的二姐我其實印象最深刻,綠茶技能槓槓的愛財膽小虛榮,但是有目標有執行力,其實任何一個人都有兩面,就看怎麼看待與相處。他們姐妹幾個一起相處的感覺也是很不錯,有磕磕絆絆也有溫馨的一面。
  • 《七十年代穿二代》《悍婦1949》《六零年代好生活》
    年代文推薦《七十年代穿二代》簡介投資界女大佬意外身亡,從百年後穿回自己的前世身上,成了七十年代農村受氣跳井小媳婦。被離婚的娃爹一朝歸來:媳婦求不拋棄……作為一名穿二代,暢暢同學娘胎裡開始了逆襲之路,吃著奶粉穿著燈芯絨,從小鄉村到大滬城,有一個土豪的媽,還有一個文豪的爹。暢暢同學:爹媽太牛掰了我能怎麼辦,我也很無奈啊…… 萌萌噠養娃文,媽媽和暢暢的故事。
  • 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最擔心的是什麼
    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現在最大的擔心是如何養老。不過,有這種擔心的主要是身處於農村的老年人。現在已經2020年,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正開始步入老年人的行列。據國家統計局2019年1月發布的數據顯示,到2018年末,我國人口總量約為13.95億人,其中60歲以上人口約2.49億人,佔總人口數量近1/5。可見,我國正在進入老年社會,人口老齡化逐步加劇。對於城市的老年人來說,因為大多數有退休金,養老方面的擔憂還相對小一些。而對於農村的老年人而言,因為以務農為生,沒有正式工作,也就沒有退休金一說。
  • 陶東風:《七十年代》與破碎的七十年代
    其中很多冠以「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等紀年標題。北島和李陀主編、北京三聯書店2008年版出版的《七十年代》就是其中影響較大的一本。不管作者和出版社主觀意圖是什麼,也不管讀者的消費心理是什麼(反思抑或消費),這類著述的出版總是一件好事。魯迅先生早就批評我們這個民族一直存在嚴重的遺忘症,或刻意、或無意地迴避歷史,迴避記憶,特別是一些讓人痛苦的災難記憶。
  • 珍貴老照片:七十年代的上海,七十年代的臺灣,七十年代的香港
    珍貴老照片:這一張照片是70年代末,上海南京路的抓拍照,從照片上看去當時的南京路已經是人來人往!珍貴老照片:這一張照片是七十年代的北京天安門廣場的抓拍照,從照片中看去,當時的北京人出行基本上都是騎自行車,那時候的人生活簡單,人們也都十分樸實!
  • 穿書年代文推薦!女主她在七十年代給反派的三個孩子當媽
    之前看的年代文都是家長裡短的,非常輕鬆溫馨今天給大家強烈推點不一樣的穿書年代文小說,《七十年代喜當媽》,女主她在七十年代給反派的三個孩子當媽,帶點刑偵情節的小說,不知道大家可否喜歡。《七十年代喜當媽》作者:海棠無眠進度:已完成 主角:趙麗芳、殷秀成超短簡介:反派一家相親相愛。
  • 60年代農村出生的你,在你的記憶中有哪些值得你懷念的事呢?
    如今時間到二十一世紀2018年的我們這一代人,把自己奉獻給了家庭,到了老了還沒有好好的享受人生,苦了一輩子,也許這就是我們的宿命吧,也許我們把責任看的太重。六十年代,我們國家比較窮,大家都沒有啥吃的,所以每天吃飯是最大的事情。基本上從村裡的領導到社員,大家都很關注生產隊的吃飯問題。
  • 80年代農村老照片,翻天地覆的社會,有人說80年代是最幸福的時期
    這是一組拍自80年代農村的老照片,80年代是讓人懷念的一個時期,也有人說80年代是生活最舒服的一個年代,如今那個時代早已成為了歷史,只有從那個時代走過來的人,才知道什麼叫做生活的愜意。如今對80後、90後、00後的稱呼,也最早源於80後出生的那一代人,圖中為80年代東北農村的老人。80年代正是中國改革開放翻天覆地的一個年代,燈紅柳綠、改革春風、商業發展,開始席捲整個華夏大地,中國徹底變了樣。農村中的老人,一位在打點滴,另一位前來看望,仔細看籃子中的雞蛋,這可是純正的農村雞蛋,放到現在一定價格不菲。
  • 重生文:七十年代學霸
    意外重生,回到那艱苦年代,許楠楠、林晚、蘇敏各有各的金手指。看看這三個年代,看看他們如何在這流金歲月把這人生過得風生水起。《六十年代小店主》,作者:湖塗作品簡介:淘寶店小店主許楠楠,一覺醒來,成為六十年代農村少女許南南。每天一隻野菜糠糰子,早起貪黑扛著鋤頭下地換公分。尷尬的是家裡窮的一條褲子都得姐妹分著穿。許楠楠表示好像回家。好在淘寶店也跟著她一起回到六十年代,終於能搞點副業乾乾了。
  • 為什麼有人越來越懷念六七十年代的生活?
    因為對現實中的某些東西不滿意,所以,有些人就會越來越懷念六七十年代的生活。經歷過六七十年代的人,其年紀都必須是五六十歲朝上了。文革、批林批孔、上山下鄉、評《水滸》、反擊右傾翻案風、恢復高考等等,都是那個時代發生過的大事。姜文主演的《陽光燦爛的日子》與路遙撰寫的《平凡的世界》,都曾經或者還在吸引著人們的關注。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那一段時光是很難被人忘卻的。
  • 為什麼60/70年代的農村人,日子很清苦!卻還很「念舊」?
    社會競爭激烈,每天每個人都在為肚子、為生活奔波。城市節奏快,好像大家都沒有時間去思考去享受。小時候在農村的時候,沒覺得農村好,認為大城市紅燈綠酒才美才安逸;長大了,受夠了城市的車水馬龍,熙熙攘攘,又開始懷念起了生活慢節奏、空氣好的農村。農村每家每戶都有田有地,務農是經濟來源的主要渠道,但務農只能夠勉強的保障一家人的生活所需,而且務農也很辛苦。
  • 最具農村氣息的「5種老物件」,估計只有六七十年代的人才見過!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我們農村的很多老物件已經被取而代之,即使那些事我們農村人的回憶,也是我們農村人曾經最珍貴的陪伴,但是現在也避免不了高科技的代替,和時代前進的腳步,接下來小編帶領大家領略農村風採,認識一下我們農村的老物件
  • 年代文《福寶的七十年代》:蠢萌錦鯉小福星的舒心生活
    之前有一段時間大家都在轉發楊超越的錦鯉小頭像,希望保佑自己考試順利,工作順心生活如意,可想而知,大家多麼希望自己就是一個小福星,自帶福運。今天就給大家推薦一本年代文,《福寶的七十年代》,蠢萌錦鯉小福星的舒心生活,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 四十年代的生活老照片
    那個年代的小孩都已經為生活而奔波。艱苦的生活環境,到現在還有多少人知道?冬天的時候,想吃飽飯都很難,誰會想起他們的那個年代。這個年代的我們是多麼幸福,我們還覺得不滿足嗎。茅草屋,那人,那事,那景色,我們再也看不到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我一把年紀了,我還能看到未來嗎?
  • 穿到七十年代成女知青,鄉村糙漢寵上癮,攜手奮鬥進城市!年代文
    導讀:穿到七十年代成女知青,鄉村糙漢寵上癮,攜手奮鬥進城市!年代文首先非常感謝大家在百忙之中點開這篇文章,小可愛們在茫茫網際網路中點開我的文章,這是我的一個榮幸,今天小編要給大家分享的小說是穿到七十年代成女知青,鄉村糙漢寵上癮,攜手奮鬥進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