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60/70年代的農村人,日子很清苦!卻還很「念舊」?

2020-12-11 眾工在線

社會競爭激烈,每天每個人都在為肚子、為生活奔波。城市節奏快,好像大家都沒有時間去思考去享受。

從小在農村長大,現在長大了偶爾還會懷念小時候的日子,總感覺那時候的自己雖然過得清苦,但是快樂啊~沒錯,「快樂」這個詞劃重點!

這個時候就會有人問,現在國家發展的這麼好,去城市再也不是奢求,為什麼還不快樂呢?吃的穿的花裡胡哨,難道還沒農村小時候吃得好穿得好不成?人,是一種很複雜的動物,總是追求「美好」的事物。

小時候在農村的時候,沒覺得農村好,認為大城市紅燈綠酒才美才安逸;

長大了,受夠了城市的車水馬龍,熙熙攘攘,又開始懷念起了生活慢節奏、空氣好的農村。

農村每家每戶都有田有地,務農是經濟來源的主要渠道,但務農只能夠勉強的保障一家人的生活所需,而且務農也很辛苦。尤其是在六七十年代,一大家自然人口眾多,那時候在農村過得是清苦的日子,甚至還有很多家庭連飯都吃不上。

就算如此,可若你去詢問一下六七十年代長輩,他們還是會對過去的時光念念不忘,認為是這一生最值得回味的光陰。

(1)那時候農民的快樂就是一種感覺

那時候過日子確實很苦,家裡孩子多,人口多,一大家子幾代人十幾口需要張嘴吃飯,每天都會為吃上一口飽飯加緊幹活。但是在那個時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左鄰右舍也很和睦,日子過得苦也是甜。過年是年味,結婚是喜事。

可是如今,雖然人們的生活水平提升了,但是人與人之間的人情味卻沒有,甚至父母與子女之間,都透露著算計,都在計較生怕吃虧,家裡家外都沒安身之地。過年沒有年味,結婚都為了攀比,壓榨幾代人的心血,身累心更累。

(2)追求物質富有,精神已被拋棄

如今的農村自然同過去的農村不同,現如今的農村家庭最窮的預估也要比過去強。在父輩那個年代,如果家裡有一輛自行車,已經是了不起的「土豪」。

現如今家家戶戶有小車,雖然生活條件好了,可是人與人之間更多的是攀比。如果在經濟利益上有一點糾紛,可能就會鬧得「斷絕關係」,現如今不管在城市還是在農村,「天下攘攘,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這兩句話演繹的淋漓盡致。

(3)過去是怕幫不了別人,如今是怕幫了別人

在過去,左鄰右舍和睦,家家戶戶經常串門,所以人們常說遠親不如近鄰,就是因為鄰裡間關係好。但是現如今,家家戶戶跟防賊似的,生怕別人比自己過得好。尤其是熟人之間更是如此,生怕親戚或者是朋友超過自己,誰超過自己都成,就是跟自己認識的不行。

借錢更是如此,只要跟錢扯上關係,那就別往來了,很多農民無奈下只能夠去網貸,因為同親戚援助,人家有也不願意,哪怕你第二天就還。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一點溫暖也被利益殆盡。

兄弟姐妹間除了攀比就是攀比,在父母面前,生怕少爭一分家產,但是到父母老年需要贍養照顧的時候,每個子女都是相互推諉,一個推一個,讓老人寒心,再也沒有過去那種「孝心」,真的是一點人情味也沒有了。

所以農民懷念的不是過去的時光,而是那時候的風土人情,他們如今看到的與過去看到的是大相逕庭。貧困過,也溫飽過,但現如今為什麼肚子填飽了,但是卻感覺不到快樂了。

相關焦點

  • 舊農村往事:60年代盛行"憶苦思甜"會,70年代點煤油燈學習
    然而,45年前的東北農村並沒有通電,45年前的人卻照常進行學習和生活,而他們在黑暗中使用的照明工具則是煤油燈。而到了十九世紀70年代,才開始出現專門製造出售玻璃煤油燈的商店,煤油燈逐漸取代了蠟燭。七八十年代的中國,經濟還十分落後,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普遍都十分清貧,儘管當時中國已經有了電,然而無論是電力設備還是電力技術,都十分落後,電費在大多數人眼裡也是一筆巨額。
  • 60、70年代出生的株洲農村人,這些童年回憶,你還記得嗎?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童年回憶,現在的農村小孩,因為電視,甚至電腦的普及,很少有一些有趣的童年遊戲可玩。60、70出生的農村人,童年的回憶都很豐富。下面的童年回憶,你還記得嗎?煮飯大多數都是女孩子做的事情餵豬跳水放牛砍柴挖地挖紅薯還記得這款遊戲機嗎,那時候感覺很高端,你有沒有玩過?這種晉級的童年遊戲,可以玩上一半天我們那裡這種叫「鬥雞」,你們那叫什麼呢?
  • 從四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出生的農村人,生活最苦的,是哪一代
    在中國農村,上個世紀40年代、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出生的人中,哪一代人的生活最苦呢? 我認為,生活得最苦的,應該是五六十年代出生的這類人。為什麼說是這一代人呢?
  • 農村60.70年代的好東西,以前只有土豪才用的起,很多人沒用過!
    這是農村60.70年代的好東西.很古老的電視了,現在應該是沒有了。14寸的黑白電視.小時候有這麼一臺電視可高興了二八式自行車,這個也是農村60.70年代的稀罕物呀,騎起來跑的可溜了,現在我家裡還有一輛這樣的古董呢。你們家裡有嗎?
  • 上世紀60年代的人,現在靠什麼養老
    上世紀60年代出生的一輩,到2020年最大的60歲,最小的也51歲了。對於他們這一代來說,現在是最尷尬的一代。因為那時候受教育的機會少,在80、90年代外出務工,主要從事體力活或者流水線工作,工作辛苦,工資較低,並且還沒有社保。
  • 農村新怪象,60後拼命,70後奮鬥,90後養老,日子怎麼過反了?
    農村新怪象,60後拼命,70後奮鬥,90後養老,日子怎麼過反了?隨著社會的逐漸發展,如今農村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地提高,農村與城市之間的差距已經越來越小。目前不少農村人的思想觀念都已經跟隨時代的發展,現在的很多年輕人都不甘心繼續在農村種地,而是前往城市這個更為廣闊的天地發展。但是目前的農村卻普遍存在著一個怪象,那就是「60後拼命,70後奮鬥,90後養老」,這段話生動形象的表現出了如今存在的怪象,不禁讓人感嘆,日子真的是過反了。不過為什麼會造成這種現象呢?快來跟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 50後、60後、70後、80後你們好,你覺得哪個年代的人最辛苦?
    人生不易,每個人都辛苦。作為60後的農村人,是從孩童苦起。沒有幼兒園,三五歲起便跟著姐姐扯豬草、砍柴禾。還記得,那時侯我人都沒那個笆簍高,把背帶挎在肩背上,讓笆簍放在地頭田坎上,彎下腰一邊扯豬草,一邊往前拖動著笆簍。上小學開始,幫著父母掙工分。
  • 50、60年代農村老人犯難,老年生活有這些難題,能夠解決嗎?
    文/惜談50、60年代農村老人犯難,老年生活有這些難題,能夠解決嗎?大家是如何看待中國各年代人的生活狀態的呢?不過從生活條件上來看,70後之後的生活就已經出現了轉機。但是70後之前的50、60年代的人也已經開始面臨養老問題,城市裡面還好說,許多50、60年代的農村老人們已經在生活中發現了不少難題。
  • 在農村,60年代出生的人,還要操心這幾件事,老農的話很心酸!
    導語:在農村,60年代出生的人,還要操心這幾件事,老農的話很心酸!隨著社會不斷的發展,現在農村也變得越來越好。而且國家也很重視農村的發展,這幾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也提出振興鄉村建設美麗新農村的戰略,可以說為農村未來的發展,指明了道路。
  • 致敬60年代的農民,同樣的年代付出的勞動力,現在不同的結局
    大家好,我是農村耕耘,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的生活已經得到很好的改善,村村通柏油馬路,並且安上了路燈架上了電網,生活大多數都已經接近小康生活,在我們今天所享受的日子裡,我們不能忘掉上一代人,給我們奠定的基礎,當時在60年代的農民朋友,現在已經將近70多歲,他們過得好嗎?
  • 70年代拒絕清北,在農村不願離開的知青女,愛人離去母親哭瞎雙眼
    70年代拒絕清北,在農村不願離開的知青女,愛人離去母親哭瞎雙眼前言我們不能選擇生活在什麼樣的家庭之中,但我們可以選擇以後該怎麼樣生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這都不同的選擇之後產生呢過的不同影響。今天的故事講述的是上個世紀建國之後的事情,當時為了能夠更好地加速發展,有許多有志青年毅然決然地放棄了城市中分的優越條件,背井離鄉來到了貧窮的農村。但他們不畏懼、不退縮,在這片廣袤無垠的土地上,書寫了屬於自己的成就。正文上世紀60年代吳獻忠就是這樣一位女知青。
  • 如今農村裡,60後70後成了最艱辛的人,想知道為什麼嗎?
    50後以上的人都老了,最年輕的都巳經60出頭,而80後以下的人,要麼在外工作,要麼在外求學,要麼還年幼。現在農村最活躍的,要數60後和70後,他們成了村裡的擎天柱。他們內要操持家務,外要耕種責任田,上有年邁的父母要贍養,下有幼孫要管教,還要心系外出孩子的安危,他們把自已活成了最艱辛的人。
  • 60、70年代的農村,沒有化肥複合肥,農民種地用的是什麼肥料
    60、70年代的農村,種地基本上用的就是農家土雜肥。作為村裡為數不多的70後老農民,我想結合我們這裡的情況,說一說這個問題。遠的咱就不說了,就說說實行生產責任制以前吧,在那個時候農村是以生產隊為單位的集體制形式的。
  • 我國70%的原油來自進口,為什麼油價大跌後,中石油說要過苦日子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來源:希財網過去一段時間,國際油價出現大跌,油價跌的比水還便宜,這對於國內的石油廠商來說應該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然而作為國內最大的石油廠商,中石油卻說低油價使其要過苦日子,這是怎麼回事呢?從常人的眼光來看,低油價對國內的油企肯定有利的,因為我國有70%以上的原油都來自進口。低油價必然會使油企的進口原油的成本下降,而當前的成品油零售價又因為已經觸及地板價不會再下調,所以現在應該是油企最好賺錢的時候才對,怎麼會過苦日子呢?如果是這麼認為的話,兩桶油只怕是有委屈都說不出了。
  • 攝影大神分享懷舊攝影集:70年代農村放電影的日子,你還記得嗎?
    對於生活在農村裡的70後來說,定期來村裡放映的電影算是兒時一項最有趣的娛樂活動,放映機、不算很大的幕布、零零散散的小凳子和熱鬧的流動攤販......這些元素構成了70後、80後的童年回憶。
  • 50至70年代的臺灣,樸實的農村,城市商業廣告鋪天蓋地
    1956年,臺灣農村曬稻穀。1959年,臺北街頭,商業一條街。1961年,臺北中華商場落成典禮。70年代,臺灣工廠組裝車間女工。1971年,臺灣「雙十節」,紀念辛亥革命60周年。1972年,臺灣農村祭祀儀式。1972年,臺灣軍人眷村。
  • 農村一些60歲以上的老人也有退休金,為什麼有的人還要種地?
    農村一些60歲以上的老人也有退休金,為什麼有的人還要種地?我告訴你,農村60歲以上的老人每月只有100元左右的養老金,不夠養老的,按現在的物價水平100元左右的養老金,哪夠養老的?農村老人每月買零藥都需要100元左右。所以說在農村有些60歲的老人還在種地呢。
  • 農村60年代那些人和事
    作為80年代左右出生的那些人,其父輩大多是60年代生人。對這個年代的人,現在大多是60來歲,正在邁入老年階段。老呂接下來想聊下這個歲數的農村人的那些事。作為年輕的我們,肯定是沒有機會看到他們年輕時候的一些事情。
  • 60——70年代,旅順老照片
    請你欣賞5張60——70年代的旅順人物肖像照片。上色照片這是一張上色照片,那時,國內還沒有彩色膠捲。如果,你要彩色的照片,那都是人工上色的。現在,社會發展很快,彩色膠捲都下崗了,機械相機失業了,國營照相館也都關門大吉了。
  • 60年代—90年代人看過來,那時候的割麥方式你還記得多少?
    在我們農村,秋播的種子已經悄悄吐出嫩芽,遠遠望去賦予了春的生機和期待,農人沒了田間的忙碌,也不會悠哉著等待春來秋往,所以,東北西走的務工蹉跎著每日的背影。言歸正傳,作為一個農人,我們就談下收麥子的那些事,對比下到如今的收麥的情景,作為一個回憶分享,以此共鳴社會發展的飛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