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農村往事:60年代盛行"憶苦思甜"會,70年代點煤油燈學習

2020-11-05 平南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明,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

光和火能夠驅散黑暗、抵禦寒冷,一直以來都被我們視為人類文明的主要象徵。

人類照明史上,利用光源的方式很長一段時間都滯留在燃燒蠟燭及植物油的時代,一直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之後,老百姓們才開始奢侈使用電力照明。

不通電,煤油燈綿延了四十多年

如今,我們已經很難想像離開了網際網路甚至離開了電,我們能否照常生活、學習、工作。然而,45年前的東北農村並沒有通電,45年前的人卻照常進行學習和生活,而他們在黑暗中使用的照明工具則是煤油燈。

早在清末時代,煤油燈就被引入中國,並開始以其美觀的外表及先進的燃料、科學的燃燒方式成為大多數中國老百姓新的照明方式。不過,煤油燈能深受歡迎的更主要原因,是由於當時外國石油公司提供燈具及部分煤油的免費供應

從1860年開始上海等地的多個洋行就開始大肆宣傳售賣煤油和煤油燈。而到了十九世紀70年代,才開始出現專門製造出售玻璃煤油燈的商店,煤油燈逐漸取代了蠟燭。

七八十年代的中國,經濟還十分落後,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普遍都十分清貧,儘管當時中國已經有了電,然而無論是電力設備還是電力技術,都十分落後,電費在大多數人眼裡也是一筆巨額。

因此,煤油燈在當時成了大部分家庭的主選,在那個電力早已引入但不先進的年代裡綿延了四十多年。

整個隊伍一起點起煤油燈學習,嚴肅且投入

農村地區在解放初期多數按票到供銷社購買煤油,煤油燈、"生產大隊"是那個時代鮮明的標誌之一。生產隊在標準工作日的普遍勞動時間一般為一天八小時,撇開上午的勞作時間不談,一般結束勞作都是在六點或六點半左右。

生產隊除了規則的集體出工勞作以外,還必須雷打不動地進行間歇學習。除了一把手生產隊長,隊裡還有負責全隊財務管理的會計、負責思想引領的政治隊長。每當休息時段,生產隊的政治隊長就會帶著整個隊伍一起點起煤油燈學習。

煤油燈在微風中上下跳動、忽明忽暗,青年們則圍在煤油燈四周學習。青年們都非常珍惜難得的學習時間,常常嚴肅且投入。可以說,在那個年代青年們的記憶裡,煤油燈開啟了他們所有人學習及閱讀的歷史,也照亮和成就了他們每個人的人生。

由於當時煤油都是按照標準分配的,所以農村基本都會將棉花線剪短,一整間屋子只點一盞燈,而到了吃飯的時間點時,則將煤油燈端到飯桌上。

在那樣艱難困苦的年代裡,煤油燈伴隨著他們成長,也溫暖著當年每個人的記憶,那種微弱燈光下依舊投入學習的艱難歷程,是現今生活在明亮白熾燈下的孩子們永遠不曾擁有過的記憶。

70年代"燈隨人走"是每個屋子的普遍常態。不過,儘管當時的日子清苦,但如今追憶起來,當時恨不得拿一分錢當兩分用的日子卻是難能可貴的平淡幸福。

憶苦思甜,感受當下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

"憶苦思甜"是1960年代末期整個中國普遍的人文現象,今非昔比,為響應"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當時的生產隊常常組織召開憶苦思甜大會,就如同歌曲《不忘階級苦》裡面唱的一樣:"天上布滿星,月兒亮晶晶,生產隊裡開大會訴苦把冤伸。"

讓男女老少回憶舊社會的艱苦,回憶舊社會帶來的艱難苦痛,感嘆新時代的幸福。充分認清萬惡的舊社會,牢記剝削階級的壓榨,牢記他們奴役人民的罪惡,讓所有人回顧和體驗舊社會勞動人民的痛苦生活,從而激發他們對新社會的愛,感慨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能進一步擦亮雙眼,提高自己的思想覺悟,站穩立場。

在當時甚至現今都很流行的歌曲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裡,開頭先是我們大家都很喜歡的意境"月亮在白蓮花般的雲朵裡穿行,晚風吹來一陣陣快樂的歌聲,我們坐在高高的谷堆旁邊,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

歌詞充滿意境,曲調婉轉動聽。但是,到了後面則是為了迎合當時普遍開展的"憶苦思甜"而寫的部分:"汗水流在地主火熱的田野裡,媽媽卻吃著野菜和谷糠...... 經過了多少苦難的歲月,媽媽才盼到今天的好光景......"

農村經常在生產隊裡的飼養所或者某個知青的青年點以及其他更大的房子裡開展這樣的政治運動。參加"憶苦思甜"大會的除了生產隊的隊員,還有絕大部分是充滿懵懂的孩子們,他們成了"憶苦思甜"教育的重點對象。

大會現場往往規模小,但是彩紙標語、彩旗橫幅、簡易的主席臺、高音喇叭一個都不會少。無論是隊長、還是婦女主任、會計,亦或者是貧農代表、每一位社員,每個人的胳膊上都會套著紅袖標,身上別著主席像章,手裡拿著一本紅寶書。

幹部們往往會讓男女老少都聚集在現場,每人發一塊野菜和谷糠做的窩窩頭,讓大家吃下這樣一頓"憶苦思甜飯"。隨後,由主講人開始念一段最高指示,傳達新動向,所有人開始大聲喊一陣革命口號,再讓提前安排的幾位飽受舊社會苦大仇深的貧下中農開始上臺作代表發言。

老貧農們開始回憶控訴解放前受到地主老財們的剝削,同眾人講起當年吃不飽穿不暖、沒有土地種的苦楚,訴說著勞苦大眾是如何在那樣饑寒交迫、水深火熱的情況下夾縫生存的,聽得參會的下鄉工作組成員們感慨不已,而年輕一點的孩子還一知半解。

那個年代裡,老貧農們嘴裡訴的一句句的苦、人們嘴裡傳唱的一句句歌詞,加上農村牆上普遍貼著的那一句句標語:"不忘階級苦,牢記血淚仇。"無不充斥著當年人們對舊社會的痛恨。

這樣的憶苦思甜活動已經距今好幾十年,而如今甚至已經成為當年的一段歷史,年輕人對此也知之甚少,我們也很難想像當時中國社會狀況及勞動人民的生活水平。然而,對於當年親身經歷過的每一位老一輩而言,當年活動的情形、活動的場面,特別是活動的意義都歷歷在目。

"歲月如燈,燈如歲月。"現如今,煤油燈已經漸漸遠離我們的生產生活,隨著時間流逝成為了一段歷史,而那段點著煤油燈學習、工作、開大會的時期也成為了歷史、一段美好的印記。

但是,我們不曾忘記那段時代,也不曾忘記那段時代的精神和文明,無論是小小的煤油燈,還是它那微弱又上下跳動、忽明忽暗的燈火,都如行走的河流,深深地寫入我們每個人的歷史記憶中。

四十五年的時光,歷史改變了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和命運,但是同樣的,歷史也見證了一個國家的風風雨雨和變遷,見證了每一個平凡小家的成長。

而從某種層面上,憶苦思甜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有著一定深層的意義。我們永遠不能忘記歷史,我們永遠應當銘記當年的苦痛,不忘初心。

憶苦思甜的真正意義不在於沉溺,也不在於痛恨,而在於飲水思源,在於感恩和不斷奮鬥,在於感受當下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

相關焦點

  • 60年代「憶苦思甜」大會,70年代點煤油燈學習,這些你經歷過嗎?
    但是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時候,我國依舊還是使用煤油作為照明的燃料,直到八十年代以後,電燈才開始在全國普及。七八十年代的中國,經濟非常落後,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人們的生活水平都是十分低下,即使那時候已經慢慢開始有了電燈,但是當時的電費在很多人的眼中,依舊是一筆巨額,根本就無力承擔,而煤油燈依舊是大部分家庭的首選。
  • 45年前東北農村:煤油燈照亮前行路,憶苦思甜是普遍人文現象
    將歷史的時針倒撥到45年前,那是期望與失望並存的年代,也是一個文化與思想碰撞的年代。一群青年人挑燈夜讀,執著追夢,他們在新舊社會更替的洪流中成長,憶苦思甜,撫今追昔,提高自身的思想覺悟。在45年前的東北農村,條件艱苦,晚上沒有電燈,但那些熱愛學習的年輕人依然不放棄讀書,點著煤油燈,在昏暗搖曳的燭光中熬夜苦讀,微弱的燈光照亮了少年們的未來。林鴻宣就是其中的一員,在他的發奮努力下,如願考上大學,努力鑽研各科學識,最終當選中科院院士,成為水稻研究領域的知名專家,聞名海內外。
  • 散文《遠逝的煤油燈》
    前些日子我回農村,一天,突然停電了,屋內沒有準備蠟燭,一片黑乎乎的,我搬個板凳坐在門前等著來電,看見鄰居家微弱的燭光,不由得想起了小時候的煤油燈,往事一幕幕在眼前閃現。說起煤油燈,很多父輩們都很熟悉,在沒有電燈的年代,它是每個家庭必備之物,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退出歷史舞臺。在電燈早已經普及的今天,不管過去了多少年,兒時昏黃的煤油燈是永不褪色的記憶。我的童年是在煤油燈的陪伴下度過的。
  • 70年代的人 最值得的回憶是什麼?
    70年代的人,凡是在農村長大的,家家都會有過一個大院子。70年代人的學生時代,對大多數人來說,最缺的不是勤奮學習的精神,而是夜晚的光明。那時候,沒有電,蠟燭也是後來才有的,還叫做洋蠟。小學和初中的時代,立志成才的學子們,基本都是在煤油燈的星火之光中熬大,甚至還有照著月光(特別是近十五前後的月光)、映著雪讀書的(雖然這種情況很少)。
  • 50年代女裝,60年代女裝,70年代女裝,80年代女裝,變化太大了!
    50年代女裝,60年代女裝,70年代女裝,80年代女裝,變化太大了! 1. 50年代女裝:50年代女裝流行代表簡樸的布拉吉連衣裙,是前蘇聯女子的日常服裝,寬鬆的短袖,褶皺裙與圓領連身衣相連,後系腰帶。後來因為中蘇關係惡化,就將「布拉吉」名稱改為「連衣裙」。
  • 煤油燈的興盛和衰落:陪伴農村孩子度過夜晚,又消失於發展的洪流
    等到了八十年代後期,農村每家每戶的照明工具多是這種煤油燈,但跟我們現在想像的不同,現在從網上看到煤油燈的圖片,就是那種中間肚大,上面口小,下面還有底座的煤油燈,覺得還挺好看的。二、九十年代,油燈的衰落進入九十年代以後,特別是九十年代初期,農村的用電設施逐漸完善,家家戶戶也通上了電。但是,這裡必須要說明的是,家家戶戶通上了電,但是在農村,並不是隨時都有電的,而是間歇性有電。每個晚上是必定會停電的,大約會停電到九點,然後才來電。
  • 60年代前的饑荒、70年代的紅薯、80年代的白米,記憶中的舊年代
    可以負責任地說,中國人能普遍吃飽肚子,是1980年代以後才有的事情。1980年代以前恰好是90後父母所生活的年代,常常聽父母提起他們兒時的趣事。那時的家庭都有兄弟姐妹好幾口人,家庭條件好的偶爾能吃上白麵條,晚上父母還要囑咐孩子不要到處說吃了麵條,每次放學回家吃飯都要爭著第一個盛飯,撥開表面的紅薯土豆盛下面的白米飯,但也會因此常常挨揍。
  • 懷舊60年代的宣傳畫(3)
    時光飛逝,往事隨風,唯有眾多知名畫家,以其妙手丹青,創作了大量的宣傳畫,記錄了新中國的那段歷史,而今我們編選成輯,每輯10張,以此紀念60年代的中國!2、1963年出版的《繼承革命優良傳統,學習艱苦奮鬥作風》宣傳畫,作者是周瑞莊,一位帶著紅領巾的少先隊員,自己縫補著衣服,背後是八路軍在延安時期,戰士紡紗的場景,這種艱苦奮鬥的作風,在如今的社會,已經很難見到。3、1965年出版的《沿著革命化道路奮勇前進》宣傳畫,作者是高喆民,一位女拖拉機手,穩穩地握著方向盤,後面的幾位女子,代表了不同的行業。
  • 珍貴的彩色老照片:60年代女知青們的崢嶸歲月,笑容背後難掩苦澀
    圖為知青們在艱苦的環境下堅持學習。圖為60年代下鄉的知青們在勞動的空閒裡,在女知青們的帶領下引吭高歌,他們樂觀的精神直到現在也在感染著我們。圖為60年代下鄉的女知青們在勞動。開著手扶拖拉機的女知青英姿颯爽,巾幗不讓鬚眉。圖為60年代在內蒙古下鄉的知青們在修理農業機械。圖為60年代的知青們在「憶苦思甜會」上認真聽取老農民的報告。
  • 同學聚會歌曲204首 60年代、70年代、80年代的統統在這裡了
    適合同學聚會時聽的歌曲一共204首,收集60年代、70年代、80年代的經典好歌,再也不用發愁同學聚會用哪首歌做背景音樂,更不用發愁去KTV唱哪首歌了。多年不見,無數懷念。60年代同學聚會歌曲精選32首:1、北京的金山上2、十送紅軍3、瀏陽河4、烏蘇里船歌5、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
  • 煤油燈下的舊時光
    重識你我的舊時光,溫暖在心間,整裝再前行。記憶中,那時的農村的生活艱辛而清貧,吃的、穿的、用的,家家似乎都一個樣兒,就連晚上照明用的都是清一色的煤油燈。一瓶煤油,一根燈捻,劃根火柴輕輕擦燃,點上,豆粒般大小的黃燈花頓時跳動著微弱的光,點亮光明和希望,為我驅走了黑暗、趕走了恐懼,也給孤寂的鄉村夜晚帶來了溫暖和快樂。在那昏黃的煤油燈映照下,我度過了無憂無慮的童年,也開始了我的讀書寫字生涯。
  • 60年代-90年代所具備的時代特徵
    中國60年代出生的人,出生之初碰到的是「三年自然災害」,全國民眾都處在一種生存與死亡的邊緣,接著是史無前例的一個文化運動——這裡不談歷史的得失,需要談的是這個時代群體的集體潛意識:幼兒時代的貧困、紛亂的社會,不安全感充滿了60年代人的內心,他們需要鼓舞,需要信仰
  • 這20款革命性產品誕生於60年代和70年代,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我們當下日常生活中用到的很多產品,都是誕生於上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這些革命性的產品的推出,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下面我們來介紹20款革命性產品:1.電熱水壺——1960年第一臺自動電熱水壺於1956年推出,當水沸騰後會自動觸動開關,並且在1960年推出了
  • 農村60.70年代的好東西,以前只有土豪才用的起,很多人沒用過!
    這是農村60.70年代的好東西.很古老的電視了,現在應該是沒有了。14寸的黑白電視.小時候有這麼一臺電視可高興了二八式自行車,這個也是農村60.70年代的稀罕物呀,騎起來跑的可溜了,現在我家裡還有一輛這樣的古董呢。你們家裡有嗎?
  • 農村60年代那些人和事
    作為80年代左右出生的那些人,其父輩大多是60年代生人。對這個年代的人,現在大多是60來歲,正在邁入老年階段。老呂接下來想聊下這個歲數的農村人的那些事。作為年輕的我們,肯定是沒有機會看到他們年輕時候的一些事情。
  • 70年代的農村老照片,樸實的鄉親們,滿滿的回憶
    70年代的農村氣氛特別融洽,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如果街坊鄰居做好吃的都會邀請彼此。一起分享,以前的農村孩子都是吃百家飯長大的,途中的老農正在餵一個一絲不掛的小男孩。場面很溫馨!說到教育,70年代的教育肯定和現在比不了,現在我們的教室冬暖夏涼,圖中的小學生正在一個甘蔗地裡學習珠算課程!條件艱苦但是仍然體現出對知識的渴望!1974年我國提出了教育改革。婦女正在拉糧食的,70年代條件艱苦,吃穿都趕不上現在,大街上幾乎找不到一個胖子!
  • 除了錢,60年代貪汙份子還貪汙了些什麼?
    可是在60年代,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水平遠遠不能支持人們的像今天一樣擁有眾多選擇的餘地,那是一個連人人吃飽穿暖都成問題的年代。這句話是對於以前農村生活的真實寫照,一件衣服好幾個孩子輪流穿,穿壞了就打補丁繼續穿,這樣的情況在以前見怪不怪,尤其是在上世紀60年代,那個時候物資廣泛缺乏,人們的衣服款式也比較簡單,顏色多為單調質樸。而且,那個年代有相當長一段時間,人們只能憑藉糧票、布票去購買糧食和布匹。所以當時的年輕人結婚的時候只要有新棉被、新衣服和新床單就行了。
  • 70年代經典鐵皮玩具(組圖一)
    如果你是出生於70年代的話,一定不會忘記那一堆堆曾給你帶來無限美好童年回憶的「鐵皮玩具」。面對芭比娃娃、變形金剛、米奇老鼠甚至高達模型,你可能不再有特別的期待,但如若給你一個曾經風靡70年代的經典鐵皮玩具衝鋒鎗或是電動鐵皮玩具,此時此刻你能否依然保持平靜?
  • 李小龍60年代和成龍70年代的時尚著裝,現在的小鮮肉根本沒法比!
    在60年代,作為功夫電影的奠基人李小龍,在當時自然是時尚達人,不過他的服裝在今天來看,也依然很前衛。不僅如此,當時的李小龍還會熱衷於打碟機,這一身裝備有沒有帥到你呢?想不到李小龍60年代就如此時尚!同樣是功夫巨星,70年代成名的成龍也穿的比現在的小鮮肉還洋氣!當年一身漁網裝,性感又不失硬氣,迷倒了多少龍女。果然時尚已經輪迴了,漁網裝也經常被新生代所鍾愛。成龍也算是引領了如今的時尚潮流,不僅如此,還有人說他引領的是女性的潮流!
  • 珍貴舊照:70年代的上海,70年代的臺灣,70年代的廣州
    圖一:這是70年代上海的街頭一角,那時候的人已經很多了,穿的衣服都是清一色的樸素裝。街道上一個很大的電視機修理店,看來那時候的電視機普及率以及很高了,不過質量可能不太好。圖二:這是70年代的臺灣街角,映入我們眼帘最多的估計就是很長一排的小吃招牌了。這也和現在差不多,大街小巷充滿了來自臺灣的美食,看來在那兒年代臺灣人對吃已經什分在行了。圖三:這是70年代的廣州,那時候的道路根本沒有現在這麼寬闊,但起碼不擁擠。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老街道都發生了都發生了質的變化,小汽車自然代替了自行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