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80年代左右出生的那些人,其父輩大多是60年代生人。對這個年代的人,現在大多是60來歲,正在邁入老年階段。老呂接下來想聊下這個歲數的農村人的那些事。
作為年輕的我們,肯定是沒有機會看到他們年輕時候的一些事情。但是我們經常會從父輩們的聊天中聽到關於他們那個時候的事情。
他們那個年代的農村,國家本來就不富裕,再加上每個家庭的孩子都特別多,所以普遍都非常貧窮。單說穿衣服,都是老大穿完了給小的,小的穿完了給更小的。往往也是家裡的老大會承擔起父母的一些角色。也往往是這些老大付出的多,犧牲的多。在老呂的記憶中,大姑就是這些中的一個代表。那個年代,幹活掙公分,吃大鍋飯。農業生產是哪個時候的主旋律。印象中那個時代的色調都是沒有彩色的。那個時代的人的大多數,從那個時候起,一直到現在還從事著農業地裡的活。
在老呂的印象裡,村裡發生變化大概是在上小學的時候。村裡開始出現了養豬的人;在村北邊的崗頂上豎起了鑽井的機器,蓋起了一排排的房子;村南邊的工廠開始冒起了煙;通往鄰村的土路,換成了柏油路。。。這些變化好像使村裡面活了起來,熱鬧了起來。發生變化的還有這些年代的人們。開始出現了萬元戶;在北崗頂上出現了大批在農場幹活的人;每當下午五六點,陸續有推著自行車從南邊工廠門口出來的穿著灰色制服的人;村口的柏油路,騎摩託的或騎自行車的人多了起來,偶爾會開過幾個小小轎車。這所有的變化組成了那個年代人的生產生活,也體現了改革開放發展經濟政策,在農村的發展。農村開始有點顏色了。
大概是在老呂上初高中那會,農村面貌這張圖紙好像又翻了新的一頁,並且開始五顏六色了。在鎮子上的市場開始出現了網吧,出現了交易皮毛的集市,路上的車輛也多了起來。我們父輩的那些人,有些開始到南方,到天津的電子廠打工。當然還有一些繼續著他們的老本行。當下的社會家庭是很重視子女的教育問題的,同樣的在哪時候我們的父輩們也是為了子女的學業,辛苦勞作,努力打工,供子女上學。他們中的好多人,雖然沒有多少文化,但是出奇的是,沒有例外的,他們都希望自己的兒女能考上大學。很是重視文化。
時光轉瞬即逝,再來看我們曾經熟悉現在或許有點陌生的村子,好像發生了變化,又好像沒有,又或者是自己沒看出來。因為作為80後的我們的大多數,趕上了大學擴招,大部分都在外上大學,畢業在外工作,很少回來了。現在偶爾回來,或許就是這種感覺吧。同樣的,對於我們父輩的印象是,他們越來越老了,頭髮越來越白了,年輕時候幹的體力活現在開始往回找了,大多數的人,腿開始疼了,腰開始疼了,但是他們還是不敢歇著,因為經過供他們子女上學,為他們工作費心,到最後為他們的婚事費心費力,他們中的大多數無論是精力還是財力都幾乎耗盡了,現在他們覺得,自己的任務完成了,該給自己掙養老錢了。可是他們確老了。
老呂這裡聊的是農村的情況,像城市裡這個歲數的老人,大部分都退休了,有退休金。衣食上基本無憂。這裡要說的是,作為80後的我們只要上班,單位基本上都有保險,到老了會有退休金。相對於我們的父輩,我們老了,比他們更有保障。倒是我們的父輩他們,這時候是最缺乏安全感的。所以老呂在這裡要說的是,我們要多關心下自己的父母,他們這輩子真的很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