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60年代那些人和事

2020-12-16 河北小呂life日記

作為80年代左右出生的那些人,其父輩大多是60年代生人。對這個年代的人,現在大多是60來歲,正在邁入老年階段。老呂接下來想聊下這個歲數的農村人的那些事。

作為年輕的我們,肯定是沒有機會看到他們年輕時候的一些事情。但是我們經常會從父輩們的聊天中聽到關於他們那個時候的事情。

他們那個年代的農村,國家本來就不富裕,再加上每個家庭的孩子都特別多,所以普遍都非常貧窮。單說穿衣服,都是老大穿完了給小的,小的穿完了給更小的。往往也是家裡的老大會承擔起父母的一些角色。也往往是這些老大付出的多,犧牲的多。在老呂的記憶中,大姑就是這些中的一個代表。那個年代,幹活掙公分,吃大鍋飯。農業生產是哪個時候的主旋律。印象中那個時代的色調都是沒有彩色的。那個時代的人的大多數,從那個時候起,一直到現在還從事著農業地裡的活。

在老呂的印象裡,村裡發生變化大概是在上小學的時候。村裡開始出現了養豬的人;在村北邊的崗頂上豎起了鑽井的機器,蓋起了一排排的房子;村南邊的工廠開始冒起了煙;通往鄰村的土路,換成了柏油路。。。這些變化好像使村裡面活了起來,熱鬧了起來。發生變化的還有這些年代的人們。開始出現了萬元戶;在北崗頂上出現了大批在農場幹活的人;每當下午五六點,陸續有推著自行車從南邊工廠門口出來的穿著灰色制服的人;村口的柏油路,騎摩託的或騎自行車的人多了起來,偶爾會開過幾個小小轎車。這所有的變化組成了那個年代人的生產生活,也體現了改革開放發展經濟政策,在農村的發展。農村開始有點顏色了。

大概是在老呂上初高中那會,農村面貌這張圖紙好像又翻了新的一頁,並且開始五顏六色了。在鎮子上的市場開始出現了網吧,出現了交易皮毛的集市,路上的車輛也多了起來。我們父輩的那些人,有些開始到南方,到天津的電子廠打工。當然還有一些繼續著他們的老本行。當下的社會家庭是很重視子女的教育問題的,同樣的在哪時候我們的父輩們也是為了子女的學業,辛苦勞作,努力打工,供子女上學。他們中的好多人,雖然沒有多少文化,但是出奇的是,沒有例外的,他們都希望自己的兒女能考上大學。很是重視文化。

時光轉瞬即逝,再來看我們曾經熟悉現在或許有點陌生的村子,好像發生了變化,又好像沒有,又或者是自己沒看出來。因為作為80後的我們的大多數,趕上了大學擴招,大部分都在外上大學,畢業在外工作,很少回來了。現在偶爾回來,或許就是這種感覺吧。同樣的,對於我們父輩的印象是,他們越來越老了,頭髮越來越白了,年輕時候幹的體力活現在開始往回找了,大多數的人,腿開始疼了,腰開始疼了,但是他們還是不敢歇著,因為經過供他們子女上學,為他們工作費心,到最後為他們的婚事費心費力,他們中的大多數無論是精力還是財力都幾乎耗盡了,現在他們覺得,自己的任務完成了,該給自己掙養老錢了。可是他們確老了。

老呂這裡聊的是農村的情況,像城市裡這個歲數的老人,大部分都退休了,有退休金。衣食上基本無憂。這裡要說的是,作為80後的我們只要上班,單位基本上都有保險,到老了會有退休金。相對於我們的父輩,我們老了,比他們更有保障。倒是我們的父輩他們,這時候是最缺乏安全感的。所以老呂在這裡要說的是,我們要多關心下自己的父母,他們這輩子真的很不容易。

相關焦點

  • 在農村,60年代出生的人,還要操心這幾件事,老農的話很心酸!
    導語:在農村,60年代出生的人,還要操心這幾件事,老農的話很心酸!隨著社會不斷的發展,現在農村也變得越來越好。而且國家也很重視農村的發展,這幾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也提出振興鄉村建設美麗新農村的戰略,可以說為農村未來的發展,指明了道路。
  • 60年代農村出生的你,在你的記憶中有哪些值得你懷念的事呢?
    六十年代,我們國家比較窮,大家都沒有啥吃的,所以每天吃飯是最大的事情。基本上從村裡的領導到社員,大家都很關注生產隊的吃飯問題。遇到哪天改善生活,像過年一樣興奮,所以,在哪個年代,逢年過節穿新衣戴新帽是永遠的記憶。60年代出生兄弟姐妹們好好的善待自己吧,我們越來越老了,該去好好享受一下我們的人生了。一、挖草根 。
  • 勵精圖治一甲子,繼往開來譜華章《中國地鐵60年---人和事》出版發行
    千龍網北京4月28日訊 由中國土木工程學會軌道交通分會牽頭編著的《中國地鐵60年----人和事》日前出版發行。該書回顧了近六十年來中國地鐵發展歷史,通過記錄地鐵規劃建設和運營中近百位關鍵人物的人和事,反映中國地鐵50年多來的發展歷程和重大事件。以人物講述的方式串聯起不同時期、不同城市的地鐵發展情況。
  • 「青愛家」鄉村振興行之工農村,帶你探尋荷塘深處的那些人和事
    「青愛家」鄉村振興行之工農村,帶你探尋荷塘深處的那些人和事 2020-07-30 10: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鄉土散文:農村的那些「借」事
    電影裡我們經常看到敵特跟同夥接頭時說「哥們借個火」,日常中抽菸人忘了帶火就湊到煙友跟前借火,看來借火是隨便事。而在「耕田不用牛、點燈不用油」的口號整天響的年代,人們是窮的連火都要借。不管是窮還是富,少不了婚喪嫁娶之事,富有富的門事,窮有窮的過法。那時農村的紅白事,要用的餐具和家具甚至柴米油鹽都是借。在過事的前一天,主家請莊裡人幫忙,先選出總管(主事),由總管安排事務上的具體事,還要逐人靠實能借給主家多少東西,那些由鄉親們湊來的筷子碗盆和桌椅板凳,儘管顯得雜亂,各家的事務都是這樣,也就不難堪了。事務中損壞的勺盅碟盤,主家會照價賠償。
  • 九十年代的人和事
    也許是這樣的原因吧,網上開始出現歌頌毛主席那個年代的苗頭,物質貧乏不是百姓淳樸的根本原因,提高國人素養,修正道德才是我們應該做的事。原本是想敘述幾件身邊關於友情的醜事,寫到下面把小時候的事說的太多,乾脆把題目換個名字了,也不求熱文和點擊,只當是借這個平臺來鼓勵自己吧。
  • 那些50-60年代的人,未來在農村怎麼辦?
    自身才能上的有限就像你不能叫一個3歲的孩子考大學一樣,你也不可能讓出生在50/60年代的農民經過現代網絡、學問付費來賺錢。而真正能一年四季都待在鄉村的年輕人很少,特別是那些還肯在土地上勞作的年輕人,簡直曾經絕跡。於是為了不讓自留地曠費,老農民就不得不做起種植業,堅持住土地的消費力。
  • 農村60.70年代的好東西,以前只有土豪才用的起,很多人沒用過!
    這是農村60.70年代的好東西.很古老的電視了,現在應該是沒有了。14寸的黑白電視.小時候有這麼一臺電視可高興了二八式自行車,這個也是農村60.70年代的稀罕物呀,騎起來跑的可溜了,現在我家裡還有一輛這樣的古董呢。你們家裡有嗎?
  • 60年代70年代那些事!《大江大河》火了!
    講的是父輩們60年代70年代的事,卻被一大批90後00後追得嗷嗷起勁, 為宋運輝考上大學高興;為雷東寶的闖勁鼓舞;為白月光萍萍下線掉淚!
  • 年代迴響 | 那些年,我曾是一名農村電影放映員
    隨著農村電影放映工作的推進,尤其是電視技術的發展,看電影對當下的農村來說,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但是,時光回到30多年前,電影帶給人們的欣喜至今依舊清晰。1974年國務院發布了《關於認真做好農村電影隊發展工作的通知》,要求人民公社都要組建電影放映隊。
  • 農村:回憶那些純情農村生產隊
    到今天生於六七十年代在農村生活的朋友們還記得吧,當年的純情才是最真的。那時的農村是以生產隊為單位,整個村莊的農村朋友過著集體生活,每一天勞動按每個人看,誰多做就得分得多一些東西,不是像今天得到的錢哦,當年勞動分得到是工分和獎狀,有了這兩樣,大家都出力去做。那時的人善良又誠懇,每個勞動人不管是男女,使用力氣都是有多少就出多少的,每天為了工分和獎狀大家幹的熱火朝天,沒用誰會偷懶。
  • 香港:那些風花雪月的人和事
    香港:那些風花雪月的人和事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6月28日 23:29 來源: 來源:北京青年報只是何只電影呢,縱觀其它,比如唱片業也如昨日黃花,娛樂業除了弄一些偷拍之類的宵小之事似乎也已經無大作為了。我記得今年香港的金像獎上曾志偉的一翻話其實挺值得我們去深思的,數據上的對比讓我們實在有點汗顏不已。縮水的香港娛樂業是否從此就一厥不振了呢,至少,在我看來的那些風花雪月的人和事都已經逝去了之後,有些東西也許還是應該被我們記住並且也被這個時代所記住的。
  • 50、60年代農村老人犯難,老年生活有這些難題,能夠解決嗎?
    文/惜談50、60年代農村老人犯難,老年生活有這些難題,能夠解決嗎?大家是如何看待中國各年代人的生活狀態的呢?但是70後之前的50、60年代的人也已經開始面臨養老問題,城市裡面還好說,許多50、60年代的農村老人們已經在生活中發現了不少難題。
  • 農村60年代出生的人,辛苦大半輩子「繞」不過這3個難題!
    農村60年代出生的人,辛苦大半輩子「繞」不過這3個難題!現在的農村和以前不同了,以前農村給人的感覺就是封閉落後,但是最近這些年下來,一直在扶持三農,因為我們國家的農民很多,開始實施扶持方法,農村的發展確實比以前好了,農民這個群體也不能忽視,不僅人數很多,也因為他們在以前付出了很多。
  • 60年代的幾種老農具,你又認識多少呢?
    但是這都是對於那些面積比較大的土地,或者是農場,而在農村裡面,因為土地大部分都是一塊一塊的,所以並不能進行機械化的操作。在種地的時候,大多數都是靠著人力去種地的,也就是許多人拿著種地的工具,在土地裡面忙活著,這可以說是一個非常累的活兒。
  • 那些年,我們身邊值得感恩的人和事
    一起幹一件事歲月太長,我們早已忘記從什麼時候開始忽略那些溫暖,就好像這些東西與生俱來,當我們在別人的故事裡感動流淚時那些年,我們身邊值得感恩的人和事,一直說不出口的話,都可以寫在這裡喲!
  • 致敬60年代的農民,同樣的年代付出的勞動力,現在不同的結局
    大家好,我是農村耕耘,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的生活已經得到很好的改善,村村通柏油馬路,並且安上了路燈架上了電網,生活大多數都已經接近小康生活,在我們今天所享受的日子裡,我們不能忘掉上一代人,給我們奠定的基礎,當時在60年代的農民朋友,現在已經將近70多歲,他們過得好嗎?
  • 60年代,印度街頭高舉毛主席畫像:納薩爾武裝,農村包圍城市
    這個活躍於印度腹心地帶的武裝組織,自上世紀60年代成立以來,就一直是印度當局最為頭疼和忌憚的武裝力量。作為一個被英殖民者在侵略擴張時期強行捏合成的一個國家,印度自建國以來,其國內的矛盾就一直十分尖銳。這些國內問題,因為當局的處置不當和無能,長期得不到解決。
  • 60年代—90年代人看過來,那時候的割麥方式你還記得多少?
    在我們農村,秋播的種子已經悄悄吐出嫩芽,遠遠望去賦予了春的生機和期待,農人沒了田間的忙碌,也不會悠哉著等待春來秋往,所以,東北西走的務工蹉跎著每日的背影。言歸正傳,作為一個農人,我們就談下收麥子的那些事,對比下到如今的收麥的情景,作為一個回憶分享,以此共鳴社會發展的飛速。
  • 上世紀九十年代那些事
    冰點特稿第1119期上世紀九十年代那些事1998年,旅客在通遼至集寧的火車上。火車是百姓出遠門最主要的交通方式。改革開放,讓世代被束縛在土地上的農民離開故土,踏上追夢的旅途。王福春/攝1992年,深圳,人們蜂擁而上搶購股市抽籤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