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佩孚剛中秀才,卻因一次「替天行道」,即被縣太爺革去功名

2020-12-08 史家之韻

吳佩孚,著名的民國北洋軍閥。他自幼熟讀四書五經,在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22歲的他考取了登州府院試的第三名,即中了秀才。

然而,還未等這位秀才繼續朝著科舉之路走下去,便因為一次「替天行道」的衝動,被縣太爺革去了功名,要不然,我們熟悉的北洋巨頭就少了一位儒將。

侵華史料 周刊朝日特輯增刊《吳佩孚將

起因很簡單,因為吳佩孚自幼熟讀聖人之書,堅信「男女授受不親」。在他中了秀才的第二年秋,聽說本縣電報局長為了祝壽從省城請來了一個戲班子,正在家裡「男女混雜」的演戲。吳佩孚為此勃然大怒,他便叫上了幾名新科秀才前去「替天行道」。

當晚,他們闖進了電報局長的家裡,直接砸了場子。不料,知縣大人和縣裡的頭面人物都在現場,縣太爺惱羞成怒,拍案下令抓人。

吳佩孚趕緊趁亂跑回家中,他自知闖了大禍,估計功名是要被革了,沒準天一亮就要被捉拿歸案呢,不如早點出外闖蕩呢!

於是,吳佩孚泣別母親和弟弟(其父已在其14歲的時候去世),連夜逃往北京。在那裡,還有父親生前的朋友孫庭瑤或可接濟他。

果然,第二天上午,衙役們趕到他的家,嚷道:縣太爺剛才已經革去昨晚鬧事秀才們的功名,所以,要來拿人!那時考中秀才,就是有了功名,不被朝廷革去功名,是不能隨便抓捕的。

一時衝動的吳佩孚,為次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他一路頂著西北風跋涉著,千裡迢迢地終於在冬天,趕到了京城,找到了崇文門外的」隆慶棧「時,他已身無分文。亡父朋友孫庭瑤的店可以讓他免費住著。於是,吳佩孚平日裡就在街頭靠寫春聯和為人算命謀生。

過了春節,生意冷清的他偶遇來京的堂兄吳亮孚,人家看到他本考中了秀才,卻因一次衝動,過的如此悽慘,便介紹他去天津投奔一位叫郭緒棟的山東膠州老鄉,那人雖說只是營隊裡的師爺,倒也能保薦人當兵。

於是,吳佩孚結束了第一次闖蕩北京的心酸經歷,去了天津,成了清軍天津武衛左軍裡的一名」戈什哈「(滿語:護兵),由此,吳佩孚也算是被迫棄筆從戎,成為了一名職業軍人。

當吳佩孚再次回到北京的時候,已經是民國元年(1912年),吳佩孚騎著大洋馬,在一群副官及隨從的簇擁下,威風凜凜地入駐北京南苑兵營,他已經是中華民國陸軍第三師炮兵三團團長。

本文參考文獻:《文武北洋-梟雄篇》 李潔 著

相關焦點

  • 段祺瑞在直皖戰爭失敗後為何會說:吳佩孚學問不錯,學會打老師了
    其中,北洋弟兄之間第一場大的戰爭便是直皖戰爭,直系曹錕、吳佩孚以「清君側」(即清段祺瑞頭號軍師徐樹錚)為名而發動的一場與皖系的戰爭,最終以皖系的失敗而告終。段祺瑞段祺瑞也因此而宣布下野,並退回天津當寓公去了,他還氣恨地嘟囔著:「吳佩孚學問不錯,兵練得也不錯,學會打老師了
  • 帶你了解不一樣的愛國軍閥——「秀才將軍」吳佩孚
    >聰敏好學,幼年神童吳佩孚,字子玉,1874年出生於山東蓬萊縣,幼年曾經在當地私塾學習,熟讀四書五經等舊式教育內容,聰明好學,被稱為當地的小神童,1885年,因家庭困難參軍,1891年,離開軍隊,來到登州府拜著名學者李不森為師,繼續求學。
  • 如何評價歷史上真實的吳佩孚?專家:有原則的「四不」將軍
    吳佩孚是山東人,民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和愛國將領,是著名的革命將軍,人稱「玉帥」。因為盛名在外,所以吳佩孚也是影視作品中的常客,我們了解到的一般都是他的影視形象,那麼歷史真實的吳佩孚是什麼樣子呢?我們應該對其如何評價呢?其實,他是位有原則的「四不」將軍。
  • 吳佩孚考中過秀才,給日本人當過間諜,幾經沉浮才遇到貴人曹錕
    但不管怎麼樣吧,吳佩孚的父親在他六歲的時候,為了能讓他有一個好的前程,便把他送進了私塾去讀書識字。此後與母親相依為命的吳佩孚,為了能夠更好地生存,他便暫時放棄了「考取功名」這條路,而是去了駐紮在蓬萊的水師營當了「學兵」,畢竟他當時很年輕,而且,當了「學兵」便能拿到穩定的餉銀,這樣,就能更好地供養母親了。
  • 成大事不拘小節的吳佩孚
    懂事的吳佩孚為此努力學習,並於1896年考中了秀才。但隨著身份地位的增長,吳佩孚開始接觸了一些紈絝子弟,這些人天天帶著他吃喝玩樂,吳佩孚因此沾染上吸食大煙的壞毛病。若長此以往,吳佩孚的前途必定會因此毀在自己手裡。但之後發生了一件事,讓吳佩孚有了很大的轉變。有次,吳佩孚又想去煙館,但苦於囊中羞澀,不得已他便賣掉了自己母親的兩件衣服,湊了點錢才去了。
  • 清朝一秀才,把妻子輸給了別人,乾隆:革去功名,砍掉手指
    清朝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安徽宣城有個姓陸的秀才,史料沒有記載他的名字,我們姑且稱之為陸某。陸某年輕的時候,他的父母為他娶了一個妻子焦氏,焦氏知書達理,賢良淑德,是一個合格的妻子。但是焦氏命不好,所嫁非人,陸某雖然是個秀才卻不求上進,不但不刻苦讀書,以求考取更好的功名,反而天天出去賭錢,誰都勸不住。陸某愛賭錢手氣又特別差,老是輸錢,因為這個事情,幾乎輸光了家產,把他的父母都給氣死了。可是陸某依然不思悔改,父母去世之後,無人能夠約束他,賭錢更加厲害了。
  • 雄踞中原,最有希望主宰天下的吳佩孚,實力有多強
    吳佩孚其人吳佩孚,1874年出生於山東省蓬萊縣的一個商人家庭,他的父親是蓬萊縣的一家雜貨鋪的老闆,雖然家庭不是特別富裕,但是仍然是衣食無憂,這樣好的生活條件,加上當時還在清朝的統治時間,於是吳佩孚六歲進入私塾學習,14歲還成為登州府水師營充學兵。
  • 讓張學良佩服的「秀才大帥」吳佩孚,四字巧拒美女,正言戲弄日軍
    為何吳佩孚能這樣呢?這或許與他個人的成長經歷有關。吳佩孚生於山東省蓬萊縣一個普通家庭,幼年入私塾讀書,置身喧鬧中仍靜心背誦功課,格外受先生器重。早年父親因病去世,吳佩孚與母相依為命,家境貧寒,但他還是刻苦學習,1896年,吳佩孚高中登州府丙申科第三名秀才。
  • 青年吳佩孚遭人迫害,發跡後巧遇仇人,他是怎麼處理的?
    但是,在吳佩孚16歲時,他的父親因病去世,失去頂梁柱後,家道中落,吳佩孚只好帶著他母親的弟弟生活。好消息是,皇天不負有心人,在22歲時,吳佩孚中了秀才,在鄉下,中秀才不過是一件風流韻事,現在吳秀才才名遠揚,許多本地富二代都慕名而來。從那以後,吳佩孚就和那些不學無術的富家公子們混在一起,甚至染上了吸食鴉片的惡習。
  • 落魄秀才 逐利殺手吳佩孚的錯縱人生
    吳佩孚吳佩孚,字子玉,山東省登州府蓬萊縣人,生於1873 吳佩孚二十歲時,參加考試,山東學政姚丙然出了一道「女子與小人難養也」的試題。他的文章得到了這位主試大人的讚賞,從而一發中第,考取為秀才。然而,這卻遭到了當地一些名落孫山之徒的嫉妒,他們寫了這樣一副對聯譏諷他:想乃兄,在財神廟,通槍挖鬥為萬人奴,何其卑也;看令弟,登聖人堂,插花戴頂步諸生後,豈不樂哉!
  • 虎踞洛陽,曾試圖武力統一天下的吳佩孚,究竟有多少兵力?
    吳佩孚是山東人,1874年生於山東蓬萊,他的父親是蓬萊縣城的一個雜貨鋪店主。因此,得益於雖然並不富裕,但依然衣食無憂的家境,吳佩孚6歲時就得以進入私塾學習,14歲還成為登州府水師營充學兵。22歲時,頗有學習天賦的吳佩孚甚至還考取了清朝的秀才功名。
  • 實力最強的吳佩孚,巔峰時有多少兵?為何被認為最有可能統一中國
    而在當時大大小小的軍閥中,有一人被國內百姓和國際社會普遍看好,他就是虎踞洛陽的直系軍閥吳佩孚。上海英文雜誌《密勒氏評論報》的主編、美國人約翰·鮑威爾甚至認為,他比其他任何人更有可能統一中國。為何大家都這樣認為呢?聽小編給大家慢慢道來。
  • 吳佩孚的發跡之路:靠算命起家,為日本人當間諜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吳佩孚在發跡前,竟然是個算命先生。而且算得很準,人稱「半仙」。吳佩孚生於1874年,老家山東省蓬萊縣。吳佩孚的父親很重視兒子的教育問題,五歲就送他入私塾讀書。吳佩孚小時候讀書很用功,深得私塾先生的喜愛。
  • 謗譽滿天下「秀才將軍」吳佩孚,為何如此受人愛戴
    在母親的苦勸下,吳佩孚在1891年離開軍隊,來到登州府拜著名學者李丕森為師,繼續求學。就在吳佩孚學習期間,甲午戰爭爆發,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山東被日軍佔領。眼見侵略者在自己家鄉搶劫姦淫,無惡不作,吳佩孚深受刺激,這對他今後的人生經歷產生了不小的影響。1896年,吳佩孚參加了山東登州府的科舉考試,高中丙申科第三名,順利得到了秀才的功名。
  • 吳佩孚:登上《時代》封面的首位中國人
    這個人就是舊軍閥吳佩孚。不得不說,這個答案著實有些讓人大跌眼鏡。吳佩孚是1924年9月8日時代雜誌封面上的人物,當時時代雜誌稱吳佩孚為「中國的風雲人物」,認為他是中國的最強者。當然「最強者」確實有些誇大的意味,但作為一個軍閥吳佩孚顯然有過人之處。
  • 吳佩孚:登上《時代》封面的首位中國人
    這個人就是舊軍閥吳佩孚。不得不說,這個答案著實有些讓人大跌眼鏡。吳佩孚是1924年9月8日時代雜誌封面上的人物,當時時代雜誌稱吳佩孚為「中國的風雲人物」,認為他是中國的最強者。當然「最強者」確實有些誇大的意味,但作為一個軍閥吳佩孚顯然有過人之處。1874年,吳佩孚出生於山東蓬萊的一個小商人家庭。天資聰穎的他從小就被父母寄予厚望,希望他能改變家中的狀況。
  • 民間故事:縣太爺與城隍廟
    民間故事:城隍廟求財蓬州有個叫雷仁的老實人,原本是寒門秀才。但三次科考不中,就只好改行經商。有人告訴他,周口鎮的城隍廟,非常靈驗,那些做生意的,都會去城隍廟,求城隍賜財運,出門就容易賺到大錢。雷仁半信半疑,做生意,不都是靠著誠信經營嗎?
  • 第一個登上《時代》周刊的中國人 吳佩孚
    好好一個秀才,不念書,怎麼扛起槍來了,咱慢慢說。其實就是在他當了秀才的轉一年,1897年,由於得罪了當地的士紳,具體因為什麼咱不知道,據說是因為抽大煙,吳佩孚被革去秀才的功名,本人也因為要避禍,所以外逃,到了北京。後來在得到自己的堂兄,吳亮孚資助後,投了天津武衛左軍的聶士誠部,任個武官,既然做了武官嘛,總要學習軍事。
  • 1924年,吳佩孚曾打算用武力統一全國,他為何有這樣的底氣?
    《時代》雜誌並沒亂說,此時吳佩孚的威名正處於巔峰,他所控制的直系勢力,北至山海關,南到上海,影響著大半個中國。那麼,秀才出身的吳佩孚,是如何一步步走到現在的,巔峰時期的他,又擁有著多少兵力呢?他為何有這樣的「底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