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佩孚,著名的民國北洋軍閥。他自幼熟讀四書五經,在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22歲的他考取了登州府院試的第三名,即中了秀才。
然而,還未等這位秀才繼續朝著科舉之路走下去,便因為一次「替天行道」的衝動,被縣太爺革去了功名,要不然,我們熟悉的北洋巨頭就少了一位儒將。

起因很簡單,因為吳佩孚自幼熟讀聖人之書,堅信「男女授受不親」。在他中了秀才的第二年秋,聽說本縣電報局長為了祝壽從省城請來了一個戲班子,正在家裡「男女混雜」的演戲。吳佩孚為此勃然大怒,他便叫上了幾名新科秀才前去「替天行道」。
當晚,他們闖進了電報局長的家裡,直接砸了場子。不料,知縣大人和縣裡的頭面人物都在現場,縣太爺惱羞成怒,拍案下令抓人。
吳佩孚趕緊趁亂跑回家中,他自知闖了大禍,估計功名是要被革了,沒準天一亮就要被捉拿歸案呢,不如早點出外闖蕩呢!
於是,吳佩孚泣別母親和弟弟(其父已在其14歲的時候去世),連夜逃往北京。在那裡,還有父親生前的朋友孫庭瑤或可接濟他。
果然,第二天上午,衙役們趕到他的家,嚷道:縣太爺剛才已經革去昨晚鬧事秀才們的功名,所以,要來拿人!那時考中秀才,就是有了功名,不被朝廷革去功名,是不能隨便抓捕的。
一時衝動的吳佩孚,為次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他一路頂著西北風跋涉著,千裡迢迢地終於在冬天,趕到了京城,找到了崇文門外的」隆慶棧「時,他已身無分文。亡父朋友孫庭瑤的店可以讓他免費住著。於是,吳佩孚平日裡就在街頭靠寫春聯和為人算命謀生。
過了春節,生意冷清的他偶遇來京的堂兄吳亮孚,人家看到他本考中了秀才,卻因一次衝動,過的如此悽慘,便介紹他去天津投奔一位叫郭緒棟的山東膠州老鄉,那人雖說只是營隊裡的師爺,倒也能保薦人當兵。
於是,吳佩孚結束了第一次闖蕩北京的心酸經歷,去了天津,成了清軍天津武衛左軍裡的一名」戈什哈「(滿語:護兵),由此,吳佩孚也算是被迫棄筆從戎,成為了一名職業軍人。
當吳佩孚再次回到北京的時候,已經是民國元年(1912年),吳佩孚騎著大洋馬,在一群副官及隨從的簇擁下,威風凜凜地入駐北京南苑兵營,他已經是中華民國陸軍第三師炮兵三團團長。
本文參考文獻:《文武北洋-梟雄篇》 李潔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