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報:「民告官」是「以卵擊石」嗎

2021-01-11 央視網

  曾經,一些人把「民告官」案件視為「以卵擊石」;

  今年4月,行政訴訟法頒布20年。在這20年,北京法院共受理一審、二審「民告官」案件35478件;隨著政府敗訴率逐年走低,政府依法行政能力在提高——

  討要公道、向政府問責、申請政府行政行為公開等行政糾紛逐年增多,現在的普通百姓已經敢於並善於運用法律手段解決紛爭。

  1990年至今20年來,北京法院共受理一審、二審「民告官」案件35478件,其中,近5年受理的案件佔20年案件總數的64.3%,類型也拓展到50多種,幾乎覆蓋了政府機關的各個職能部門。

  官司輸了問題解決了

  80多名業主向法官鞠躬

  「哪能在居民區裡建鍋爐,還讓不讓人住了?」市一中院審理的一起80多名業主告市消防局的案件十分棘手。原來,市消防局批准開發商在某小區內建立供暖鍋爐,但鍋爐的噪音和汙染令周圍居民不堪忍受。

  「每天晚上,呼嚕嚕的聲音吵得人沒法睡覺」、「一開窗戶就是刺鼻的黑煙,都不敢晾衣服」、「老人、孩子受這種汙染出了事誰負責」……一個個無法迴避的難題拋給了法官,市消防局的審批也合法,判決結果肯定是市消防局獲勝,但很可能會引起新的糾紛和問題。

  法官多次走訪開發商和市消防局,最終,開發商把鍋爐搬出了小區。雖然最後輸了官司,但在宣判後80多名業主一齊向法官鞠躬,表示謝意。可以說,案子審結了,矛盾化解了,正是案結事了的最好體現。

  注重官民雙方溝通理解

  行政案件可以和解

  行政訴訟法規定: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不適用調解。市一中院行政庭庭長林民華解釋說,規定行政案件不能調解,是考慮到政府機關代表國家行使公權,不應該以私人商量的形式解決問題,但法院有權在法律框架內促成雙方和解。

  行政訴訟和解與調解有許多相似之處,但它更加注重雙方的溝通和理解;法院在其中的職責是創造和解的氛圍,而非主導雙方的和解過程。

  林庭長介紹,一些人曾把「民告官」案件視為「以卵擊石」的徒勞之舉。為了暢通訴訟渠道,市一中院制定了立案審查中的防錯問責制度,保證對符合條件的案件及時立案,按時限轉入審理程序,對不符合立案條件的做好解釋化解工作,防止因工作不到位導致官民對立。近年來,通過上述方法已經在訴前化解了上千件糾紛。

  此外,市一中院與國務院法制辦協調司、各大部委及市法制辦等建立協調溝通制度,及時通報立案審查中發現的行政機關執法存在的問題。

  政府機關敗訴在減少

  新類型案件不斷出現

  北京法院受理的行政案件在增加,但行政機關敗訴率逐年走低,從20%左右下降到去年的8%。目前,政府部門甚至最基層的單位都配備了專業法律人員,一般性、程序性的違法行政行為大幅減少;此外,法官斷案不是簡單判決,而是盡力促使雙方和解,比如告知行政單位其行為確實違法應該改正,一旦行政單位撤消了原違法行政行為,原告方的利益得到保障便可撤訴,這樣處理的案子約佔行政訴訟案件總數的1/3;而一些典型案件也促使行政機關轉變職能,比如杜寶良案,促使交管部門就「電子眼」等非現場執法行為進一步規範管理,增加了郵寄書面告知書等服務。

  市高級法院副院長王振清坦言,行政案件有1/3是通過雙方和解解決了糾紛,8%並不代表100件行政行為中政府部門只做錯了8件。

  統計表明,行政案件由傳統的治安行政案件和土地行政案件居多,發展為城市建設類案件佔首位,依次是自然資源管理和使用案件、公安行政案件、其中勞動和社會保障案件上升幅度最大。近年來,「公益訴訟」案件、教育行政案件、社會保障行政案件、信息公開行政案件等新類型案件也不斷出現。

  從「我們永遠不會坐在被告席上」

  到「一把手」親自出庭

  受理難、審理難和執行難,是行政訴訟的困境。王振清副院長說,在行政訴訟法頒布之初,曾有政府機關的領導跟他說,「我們永遠不會坐在你們的被告席上。」而現在,越來越多的行政領導已經改變意識,親自坐在被告席、旁聽席上了解案情,以便做出適當的解決辦法。

  市高級法院行政庭庭長辛尚民表示,政府機關「一把手」親自出庭,不僅可以切身感受原告疾苦,還能給政府機關接受司法監督做個良好表率。

  曾參加過旁聽的一位政府官員深有感觸地說:「公民法律意識的增強,對行政機關的依法行政水平是一種考驗,執法中的任何紕漏都會讓我們很被動,就可能讓老百姓在法庭上數落。」

  法院審理行政案件時,仍然還會受到來自一些政府機關的壓力,對此,最高法院在《法院第三個5年改革綱要》中首次明確提出,要探索建立幹預法院獨立審判行為的追究制度,該制度具體細則有望今年下半年出臺。屆時,法院審判的獨立性將進一步提高,「民告官」案件會得到進一步保障。

  17項措施向「民」傾斜

  保證真正平等的實現

  行政訴訟法對提高原告在訴訟中的地位,做了一些特別的傾斜規定,比如,行政機關不能反訴、行政機關必須為自己做出的行政行為的合法性提供證據等。但行政訴訟法已頒布20年,很多新問題已非該法所能完全承載。鑑於此,市高院近日下發了《關於在行政訴訟中加強對行政相對人合法權益保護的意見》,提出了17項措施,要求本市法院保持司法審判的中立之外,對原告作必要的司法幫助——

  《意見》第12條規定,對行政相對人的訴訟請求依法難以支持,但又切實存在實際困難需要解決的案件,在依法裁判的同時,法院要儘可能通過協調方式解決行政相對人的實際困難,從根本上化解爭議;

  《意見》還規定特困人群打行政官司免收訴訟費,行動不便的原告可以要求法官上門審理,嚴格遵守案件審限規定,避免案件久拖不決。

  向「民」傾斜的這些措施在法理上有否依據?辛尚民庭長認為,作為原告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與作為被告的行政機關,在法律地位上儘管是平等的,但兩者的實際地位並不平等,處於管理與被管理的地位,在訴訟中如果法院僅是簡單地平等對待,不作一些必要的司法幫助,那麼,形式上的平等難以保證法律要求的真正平等的實現。

  據悉,為了及時將行政爭議化解在行政複議程序中,以減少「民告官」案件,今年上半年,本市還將進行一次行政複議專項檢查,要求沒有行政複議案件的單位要說明原因。

責編:劉立

相關焦點

  • 法制日報:民告官異地審理要防止官官相護
    原標題:民告官異地審理要防止官官相護   異地審理的好處在於加大了行政幹預的難度。當地政府的「招呼」或許只能在本地管用,在外地乃至上一級法院未必有效。記者了解到,作為山東省民告官案件管轄、異地審理的試點法院,山東省滕州市法院自2013年年初開始負責審理棗莊市山亭區、薛城區和滕州市的行政訴訟案件。兩年過去了,試點在破解民告官案立案難、審理難、判決難上取得較大進展。試點以來,滕州法院共受理異地行政訴訟案124件,審結81件。審結的案件中行政機關敗訴率達43.2%(3月30日《法制日報》)。
  • 解決民告官難題不能靠與虎謀皮
    要法院去抵制控制他們人財物的地方黨政領導制定的各種「土政策」,這無異於以卵擊石,不太現實。要法院和它的上級法院一起求助於地方黨政領導,要求他們排除各種幹擾,保障法院能依法受理行政案件,而恰恰許多不允許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的「土政策」出自地方黨政領導,簡單地說,就是「與虎謀皮」  如果你要缺一件華麗的服裝,你會跑到老虎面前,請它剝下皮來給你製衣嗎?大腦沒有失常的人肯定不會做這種蠢事,因為他知道「與虎謀皮」的結果是--老虎正等著將他變成豐盛的晚餐。
  • 「民告官」不見官是官本位作祟
    有消息說,連續七年「民告官」案居全國之首的山東省,2008年全省受理的行政案件突破兩萬件。(4月4日《齊魯晚報》)筆者注意到幾組數據:一是,行政訴訟法頒布的第一年,全省法院受理的一審行政案件只有395件。
  • 黃金案引發的「民告官」
    中國古代有沒有「民告官」的行政訴訟?東漢思想家王充在其名著《論衡·驗符篇》記載了這樣一起案件。  東漢廬江郡的皖侯國邊界有個漅湖。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當地兩個小男孩,一個叫陳爵,一個叫陳挺,年齡都在10歲以上,相約到湖邊釣魚。
  • 中國「民告官」有何新氣象?
    中新社北京7月1日電 題:中國「民告官」有何新氣象?中新社記者 張素從古代的「攔轎伸冤」,到如今的行政訴訟法律體系,中國的「民告官」隨時代而變化。2020年7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若干問題的規定》,又將給「民告官」帶來哪些新氣象?「這部司法解釋將對推進嚴格規範文明執法、促進實質性化解行政爭議、推進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工作產生積極影響。」中國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庭庭長黃永維說。
  • 民告官異地審理要防止官官相護
    原標題:民告官異地審理要防止官官相護   異地審理的好處在於加大了行政幹預的難度。當地政府的「招呼」或許只能在本地管用,在外地乃至上一級法院未必有效。記者了解到,作為山東省民告官案件管轄、異地審理的試點法院,山東省滕州市法院自2013年年初開始負責審理棗莊市山亭區、薛城區和滕州市的行政訴訟案件。兩年過去了,試點在破解民告官案立案難、審理難、判決難上取得較大進展。試點以來,滕州法院共受理異地行政訴訟案124件,審結81件。審結的案件中行政機關敗訴率達43.2%(3月30日《法制日報》)。
  • 北京"民告官"案件可網上提交申請 不需任何費用
    昨天,市法制辦負責人在解讀條例內容時表示,從今天起,「民告官」案件可通過市法制辦網站提交申請,申請不必花費任何費用。市法制辦複議處王榮梅副主任介紹,市民可通過電子郵件、傳真、電話等方式向行政機關的不當行為提起複議。下一步將加強行政複議案件的網絡化管理。市民完成網絡申請後,如果5個工作日沒有回覆就表明案件已被受理,隨後法制辦人員將主動和您聯繫,告之您需要提供的材料和證據。
  • 對民告官「置之不理」,何止觀感不佳?
    而政府作為「官」,出現在被告席,豈不名譽掃地?基於此,許多地方政府對民告官持抵制態度。另一方面,在本次訴訟中,華陰市政府毫無勝算。相關部門在原告不知情的情況下,違規變更土地產權,敗訴在意料之中。何必再出來「丟臉」呢?  然而,在全面推行依法治國,市長出庭應訴已成常態的語境下,華陰市政府的這種「置之不理」,卻非常不妥。
  • 評論:別讓「民告官」成為堂吉訶德大戰風車
    《行政訴訟法》頒行20餘年,「民告官」早已不是新鮮事。但此類官司有一個源遠流長的顯著特徵,即「民告官,卻不見官」。在行政訴訟中,作為被告的「官」往往隱匿不見,坐在被告席上的要麼是訴訟代理人,要麼是律師,而真正的「被告」始終不出場。
  • 宋朝民告官制度,皇帝強搶民女也一樣被告
    宋朝對於老百姓告官,那是敞開歡迎,簡直是歡迎來告,多多益善。宋朝民告官有三特點:第一是隨便怎麼告;第二是誰都可以告;第三是什麼都能告。隨便怎麼告的意思有兩個,怎麼告都無罪,允許睜眼說瞎話,誣告無罪,不許官員打擊報復,終宋一朝,從來沒有因告官而獲罪者;另外允許越級,去那裡告找誰告都允許。
  • 「民告官」新規杜絕「官官相護」
    據新華社北京6月8日電對於行政複議案件,人民群眾最為擔憂的一點恐怕就是複議機關和「被告」機關「官官相護」。對此,將於2007年8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行政複議法實施條例明確規定:「上級行政機關認為行政複議機關駁回行政複議申請的理由不成立的,應當責令其恢復審理。
  • 從三起「民告官」第一案看我國行政審判改革
    不斷前行的「民告官」法律制度,已成為法治建設的重要指標,法院受理並審理行政案件從「鮮見」走向「常態」。本文從絕對時間、標的數額、管轄意義等三個不同角度選取「民告官」第一案,對案件相關特徵進行橫向分析,從中感受我國行政審判機制體制方面的改革步伐與力度。  一、時間意義上的「民告官」第一案  時間:1988年8月25日。
  • 古代的「民告官」現象,為何會伴隨經濟社會的發展日趨增多?
    除了朱元璋允許民告官以外,在歷史上大部分的皇帝都不喜歡民告官。例如當年的乾隆皇帝因為民告官事件,直接把很多告狀的老百姓給殺了,其原因就在於此。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民告官有著如此大的顛覆性,為什麼還會有民告官呢?
  • 20年,「民告官」十大經典案例
    溫臺兩地,「民告官」最多  省高院院長齊奇說,1990年到2009年,全省共受理一審行政案件55460件,總體走勢呈波浪式上升,年均增幅達到40%。  這其中,溫州和台州兩地的行政案件最多,佔到全省一審案件受案量的44%,杭州、寧波、金華、麗水、紹興比較平均,而嘉興、衢州、舟山和湖州的行政案件最少,四地的總受案量只佔到了全省的10%。
  • 不禮讓行人被交警罰 車主「民告官」追問執法尺度
    不禮讓行人被交警罰 車主「民告官」追問執法尺度 2015-05-24 10:09:41來源:工人日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劉豔 2015年05月24日 10:09 來源:工人日報
  • 我國首例民告官案件推動行政訴訟立法進程
    那時的法律,民、刑、行政不分,實體、程序不分。官貴民賤、官尊民卑的意識形態根深蒂固,人們心目中完全沒有「民可以告官」的觀念。  翻閱新中國的法制史,1990年10月1日正式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正式開啟了一個「民可以告官」的新時代。而在這部法律出臺實施之前,在浙江省的蒼南縣,有一個普通的農民就已經首開先河,敢為天下先,狀告了當地的縣政府。
  • 中國首例副省長出庭 破解「民告官不見官」困境
    瞿宏倫 攝中新網貴陽1月28日電 題:中國首例副省長出庭 破解「民告官不見官」困境記者 周嫻 1月28日,貴州省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貴州省高級人民法院代理院長韓德洋表示,「貴州省法院推動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制度化、規範化、常態會,有效解決『告官不見官』的問題,2017
  • 廣東去年審結「民告官」案逾4萬件
    原標題:廣東去年審結「民告官」案逾4萬件在廣東,「告官見官」已成常態。8月16日,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發布2019年度行政訴訟白皮書。據悉,2019年全省法院共審結一審、二審行政案件40538件,行政爭議源頭治理、實質化解取得新進展,調解結案數同比增長61.9%。
  • 賀州市基層法院「民告官」案件集中管轄
    賀州市基層法院「民告官」案件集中管轄 2020-09-04 18: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重慶副市長:鼓勵「民告官」 不能搞官官相護
    中新網4月1日電 據重慶晚報報導,昨日下午,在重慶全市政府法制工作電視電話會上,重慶副市長周慕冰告誡各級各部門「不要怕『民告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