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起「民告官」第一案看我國行政審判改革

2020-12-11 中國法院網

2015-06-08 14:52:48 | 來源:中國法院網湖北法院 | 作者:郭登友

  改革開放的30年來,是逐步將公權力置於法治羈束之下的30年。不斷前行的「民告官」法律制度,已成為法治建設的重要指標,法院受理並審理行政案件從「鮮見」走向「常態」。本文從絕對時間、標的數額、管轄意義等三個不同角度選取「民告官」第一案,對案件相關特徵進行橫向分析,從中感受我國行政審判機制體制方面的改革步伐與力度。

  一、時間意義上的「民告官」第一案

  時間:1988年8月25日。

  原告:包鄭照,浙江省蒼南縣農民。

  被告:浙江省蒼南縣人民政府。

  案由:不服政府強制拆除房屋。

  案情:1985年8月5日,包鄭照浙江省蒼南縣經?艚鎮城建辦批准,按規定向?艚鎮城建辦繳納713元地價款,新建3間3層樓房。 1986年10月,包家在縣房管處辦理了房產產權登記。但不久,該樓房被縣水利局認定為有礙防汛,屬違章房屋,責令拆除。1987年7月4日,縣人民政府組織人員強制拆除這棟樓房被認為有礙防汛的部分。包鄭照不服,向法院提起訴訟。

  審理法院:溫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二審,民事審判庭審理。

  裁判結果:一審駁回原告訴訟請求,二審維持原判。

  案件特點:1、立案受阻。當時沒有行政訴訟法,當地縣、市兩級法院均以無法律依據為由不予受理。後經多方努力,1988年2月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指定溫州市中級人民院受理。

  2、民庭審理。當時各級法院沒有行政審判庭,此案適用1982年《民事訴訟法(試行)》第三條第二款「法律規定由人民法院審理的行政案件,適用本法規定」的規定,由民事審判庭審理。

  3、 媒體關注。「民告官,真新鮮」、「縣長當被告」,此前是聞所未聞的事情。開庭前,各路媒體進行廣泛報導,引起社會普遍關注。

  4、縣長出庭。經會議討論,時任縣長的黃德餘親自出庭應訴,成為「行政首長」出庭的第一案。法庭上縣長黃德餘和包鄭照握手。

  5、催生法典。包案發生不久,全國人大即通過《行政訴訟法》(1989年4月),「民告官」案件從此有法典可依。

  二、 標的數額上的「民告官」第一案

  時間:1999年6月25日。

  原告:陳錦洪,佛山市興業集團公司法定代表人。

  被告:佛山市經濟委員會(現佛山市經濟貿易局)。

  案由:1.6億元行政賠償。

  案情:1986年陳錦洪出資20萬元開辦興業裝飾公司,掛靠在佛山市經委名下,公司定期支付掛靠費用。1987年10月興業裝飾公司投入自有資金98萬元,組建佛山市興業(國際)電梯冷氣工程公司;1988年又投入資金150萬元,組建佛山市興業集團公司。至1993年4月,佛山市興業裝飾公司發展為一家擁有6200多萬元固定資產的集團企業。1994年至1996年,佛山市經委先後免除陳錦洪在興業各個公司經理職務並變更3家興業公司法定代表人。1996年4月陳錦洪向佛山市中級法院提起行政侵權賠償之訴。

  審理法院:佛山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二審,行政審判庭審理。

  裁判結果:一審裁定駁回陳錦洪的起訴,二審指令重審。2002年11月佛山中院重審判決,撤銷佛山市經委免除陳錦洪職務及接管興業公司的行為,但對其提出的1.6億行政賠償要求未予受理。對此,廣東高院二審維護原判。

  案件特點:1、標的居首。此時,《行政訴訟法》已實施十年,「民告官」已常態化,但此案索賠標的額達1.6億元之巨,仍列國內之首。

  2、受理不暢。1996年4月陳錦洪提起行政侵權賠償訴訟。2000年7月佛山中院裁定原告以個人名義起訴主體不適格,其訴請「不屬於行政訴訟的受案範圍」,駁回陳錦洪的起訴。案件未進入實體審查程序。陳錦洪上訴後,2001年8月廣東高院指令佛山中院對陳錦洪訴請撤銷原佛山市經委兩個「通知」的起訴立案審理,至此距其起訴已過五年。

  3、程序空轉。2002年6月佛山中院重審此案,判決認定佛山市經委未經法定程序,兩份任免通知違反有關規定,依法應予撤銷。但同時認為,原告提出的行政賠償請求不屬於省高院指定的案件審理範圍,不予受理。原告的實體權益未得到司法保護。

  4、爭議未解。法院判決佛山市經委當初的「罷免」通知不當,名義上陳錦洪 「勝訴」,但沒有獲賠的勝訴沒有實質意義,行政爭議未得到實質性化解。原告已依法提出再審申請和申訴,此案案結事未了。

  三、管轄意義上的「民告官」第一案

  時間:2015年2月10日。

  原告:中鐵十六局集團路橋工程有限公司。

  被告:北京市密雲縣人民政府。

  案情: 2013年6月1日,中鐵十六局路橋公司的下屬北京材料廠與北京大化肥業有限公司籤訂庫房租賃協議。2014年7月15日,在進行硫酸銨裝車作業挪動傳送帶過程中,工人馬某被電擊,經搶救無效死亡。事發後,密雲縣政府授權縣安監局組織調查,出具《調查報告》認定中鐵十六局路橋公司對事故發生負有責任,給予10萬元罰款。2014年8月密雲縣人民政府作出同意《調查報告》的《批覆》。中鐵十六局路橋公司不服向法院起訴,請求法院撤銷密雲縣人民政府所作《批覆》中有關該公司的部分內容。

  審理法院:北京市第四中級人民法院(簡稱「北京四中院」)一審,合議庭審理。

  裁判結果:原告庭審申請撤訴,法庭未當庭宣判。

  案件特點:1、跨區管轄。北京四中院是國首批跨行政區劃人民法院之一、北京市整建制改革試點法院,負責管轄審理以北京市各區、縣人民政府為被告的一審行政訴訟案件。本案是該院成立後,開庭審理的「第一案」,極具代表意義。

  2、院長審案。北京四中院院長親任合議庭審判長。為發揮院庭長作為資深法官的優勢,北京四中院將院庭長編入合議庭審理案件,並落實院庭長辦案的常態化。

  3、縣長出庭。密雲縣人民政府副縣長郭鵬作為「行政首長」出庭應訴,坐上被告席。

  4、原告撤訴。原告庭上突然提出撤訴申請,根據現行法律和司法解釋的規定,對撤訴申請合議庭有權作出準予與否的決定。

  5、各界關注。當次庭審吸引眾多法律界知名人士參與旁聽,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應松年,全國人大代表、天達律師事務所主任李大進,民革中央祖國和平統一委員會委員劉崢等赴現場旁聽。

  四、從三起「第一案」看行政審判體制機制改革

  「包鄭照案」見證行政訴訟由「三民」時代發展到「三行」時代。「包鄭照案」發生在1988年,法院審理適用的是1982年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民事訴訟法(試行)》,依據的是第三條第二款 「法律規定由人民法院審理的行政案件,適用本法規定」,由民事審判庭依照民事訴訟程序審理。審理該案最顯著的特點可概括為「三民」——適用民訴法、民庭審判、依照民訴程序。此後,隨著「民告官」案件數量攀升,各級法院設立行政庭,建立行政審判隊伍。1986年10月武漢中院、湖南汨羅縣法院率先成立全國第一家中院和基層法院行政庭,1988年10月最高法院成立行政庭。至1989年初,全國絕大多數法院設立行政庭。1989年4月全國人大通過《行政訴訟法》後,我國行政訴訟法律制度邁入有法典依據的「三行」時代——適用行訴法、行庭審判、依照行訴程序。

  「陳錦洪案」凸顯行政訴訟「三難」、「三高」問題。「陳錦洪案」發生在1999年,《行政訴訟法》已實施十年之久,全國各地法院受理的行政案件已突破十萬件,我省當年受理一審行政案件近7000件,處於受案高峰期。與此同時,行政案件「三難」問題即立案難、審理難、執行難的問題開始凸顯,該案就是典型代表。案件訴訟初期,法院認定陳錦洪無原告資格而駁回其起訴,經上級法院的指定進入實體審理程序後,又對行政賠償的請求部分未予受理。在當時環境下即使法院判決行政機關賠償,恐也難以落到實處。此外,行政案件長期陷入「三高」處境,即申訴上訪率高、上訴率高、撤訴率高。對該案而言,佛山中院兩次一審、廣東高院兩次二審,實質爭議未得到化解。

  「中鐵十六局路橋公司案」是當前行政訴訟「三化」改革的預演。為深化司法改革和貫徹新《行政訴訟法》,「管轄跨區劃化、審判扁平化、行政首長出庭常態化」的「三化」改革是當前行政訴訟的改革方向。經中央同意,最高法院擬將鐵路運輸法院改造為跨行政區劃法院,審理重大行政案件等。當前,各地鐵路法院集中管轄行政訴訟案件試驗正在分層級展開。2014年12月依託上海、北京鐵路運輸中級法院率先成立上海三中院、北京四中院兩家跨區劃法院,已開始管轄部分行政案件。湖北省利用鐵路運輸法院管轄部分行政案件的改革也在進行之中。跨區劃法院的審判機構,已由原來的行政審判庭悄然變為合議庭,合議庭與主審法官負責制、裁判文書由審判長籤發等成為司法改革的主導方向,審判體系扁平化的趨勢也愈發明顯。2015年5月將實施的新《行政訴訟法》明確規定,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行政機關負責人包含單位正副職領導。這與傳統倡導政策性規定不同,已變成一種硬性規定。「中鐵十六局路橋公司案」被告密雲縣副縣長代表該縣人民政府出庭應該,完全可以預期 「行政首長」將經常坐上法庭被告席,「民告官、官必應」也將成為行政訴訟的新常態。

相關焦點

  • 濃墨重彩的「民告官」第一案——包鄭照一家訴蒼南縣人民政府強制...
    編者按2018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十九屆一中、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展現改革開放以來人民法院的工作成績,講好法治故事,弘揚法治精神,最高人民法院新聞局開展了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優秀作品評選。
  • 全國首例民告官第一案! 包鄭照一家訴蒼南縣人民政府強制拆除案
    「濃墨重彩」的「民告官」第一案 【包鄭照一家訴蒼南縣人民政府強制拆除案】被強拆:是同歸於盡還是同上法庭?故事發生在1985年8月1日。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為立案奔波了一年多後,案件受到浙江高院的關注,指定溫州中院受理此案當年的「民告官」第一案,最終以這種特殊的方式進入司法程序。包鄭照,一位普普通通的農民。黃德餘,時任蒼南縣縣長。當一紙訴狀到了溫州中院,舥艚小鎮變得熱鬧起來,作為被告的蒼南縣政府陷入焦灼之中 ,黃德餘收到了開庭傳票。
  • 民告官異地審理要防止官官相護
    原標題:民告官異地審理要防止官官相護   異地審理的好處在於加大了行政幹預的難度。當地政府的「招呼」或許只能在本地管用,在外地乃至上一級法院未必有效。通過這樣的迴旋策略,能夠減少行政權力對民告官案件幹預  今年5月1日,修改後的行政訴訟法將實施,擺脫地方幹預,行政案件跨區域管轄規定如何落地,備受社會關注。記者了解到,作為山東省民告官案件管轄、異地審理的試點法院,山東省滕州市法院自2013年年初開始負責審理棗莊市山亭區、薛城區和滕州市的行政訴訟案件。
  • 昆明中院發布「民告官」《行政審判白皮書》判決「官」敗訴257件
    原標題:昆明中院發布「民告官」《行政審判白皮書》判決「官」敗訴257件  9月17日,昆明市中級人民法院公開發布2019年度《行政審判白皮書》,向社會各界通報昆明兩級法院行政審判工作情況,《行政審判白皮書》對2019年昆明市行政審判的基本情況、行政機關在執法活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梳理分析,並就進一步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 法制日報:民告官異地審理要防止官官相護
    原標題:民告官異地審理要防止官官相護   異地審理的好處在於加大了行政幹預的難度。當地政府的「招呼」或許只能在本地管用,在外地乃至上一級法院未必有效。通過這樣的迴旋策略,能夠減少行政權力對民告官案件幹預   今年5月1日,修改後的行政訴訟法將實施,擺脫地方幹預,行政案件跨區域管轄規定如何落地,備受社會關注。記者了解到,作為山東省民告官案件管轄、異地審理的試點法院,山東省滕州市法院自2013年年初開始負責審理棗莊市山亭區、薛城區和滕州市的行政訴訟案件。
  • 咋告官?在哪告?百姓有了選擇權
    一直以來,因在民告官案審理中,群眾擔心「官官相護」,甚至出現了「冤死不告狀」、「民不與官鬥」、「縣法院審不了縣政府」等說法,而隨著河南法院昨日全面推行行政案件異地審理,群眾的憂慮將得到緩解。根據我省推行的這項行政審判改革措施,今後在民告官案中,群眾選擇在哪兒告將會擁有主動權。
  • 河南本地民告官案可異地受理 利於排除地方幹擾
    老百姓告縣政府,如果放在本縣審,少不了被人懷疑可能會「官官相護」,如果放在其他縣的法院審呢?昨天,河南開展「行政案件相對集中管轄試點」後首起案件在商丘虞城縣開庭。「行政案件相對集中管轄」,說白了就是打破行政區劃的限制,本地法院不再審本地的民告官案子,而是挪到其他地方的法院審理。河南商報記者 趙強案件民告官案件異地審理2012年3月1日,商丘市睢陽區市民張麗遭遇車禍,後被商丘市人社局認定為工傷。
  • 聚焦司法公信力:異地管轄「民告官」還難嗎?
    「民告官」,常被勸:「別拿雞蛋碰石頭!」「不告白不告,告也白告!」  當法官,時被擾:「這個案不能立!」「政府可不敢敗訴!」  立案前,群眾擔心,法院吃政府的、喝政府的,一個鼻孔出氣,「信法不如信訪」。審判中,法官擔心得罪地方、影響飯碗,對行政案件不敢審、不會審,原告勝訴率一度只有9.1%。  「民告官」立案難、勝訴難、執行難,如何破解?
  • 中國首例副省長出庭 破解「民告官不見官」困境
    瞿宏倫 攝中新網貴陽1月28日電 題:中國首例副省長出庭 破解「民告官不見官」困境記者 周嫻 1月28日,貴州省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貴州省高級人民法院代理院長韓德洋表示,「貴州省法院推動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制度化、規範化、常態會,有效解決『告官不見官』的問題,2017
  • 中國「民告官」有何新氣象?
    中新社北京7月1日電 題:中國「民告官」有何新氣象?中新社記者 張素從古代的「攔轎伸冤」,到如今的行政訴訟法律體系,中國的「民告官」隨時代而變化。2020年7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若干問題的規定》,又將給「民告官」帶來哪些新氣象?「這部司法解釋將對推進嚴格規範文明執法、促進實質性化解行政爭議、推進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工作產生積極影響。」中國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庭庭長黃永維說。
  • 20年,「民告官」十大經典案例
    省高院副院長高傑介紹了我省20年來行政審判工作發展變化,並公布了20年來影響我省行政訴訟的十大經典案例。  溫臺兩地,「民告官」最多  省高院院長齊奇說,1990年到2009年,全省共受理一審行政案件55460件,總體走勢呈波浪式上升,年均增幅達到40%。
  • 北京日報:「民告官」是「以卵擊石」嗎
    曾經,一些人把「民告官」案件視為「以卵擊石」;   今年4月,行政訴訟法頒布20年。在這20年,北京法院共受理一審、二審「民告官」案件35478件;隨著政府敗訴率逐年走低,政府依法行政能力在提高——   討要公道、向政府問責、申請政府行政行為公開等行政糾紛逐年增多,現在的普通百姓已經敢於並善於運用法律手段解決紛爭。
  • 10起典型「民告官」案例,5起「民勝」
    10起典型「民告官」案例5起「民勝」黑龍江省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率今年已近100%生活報3日訊(記者孫海穎)在第五個「12·4」國家憲法日來臨之際,3日,黑龍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2018年行政審判工作情況。據介紹,2018年,省法院受理各類行政訴訟案件7729件。
  • 對民告官「置之不理」,何止觀感不佳?
    自己的土地使用證被政府變更登記在別人名下,七旬婦狀告華陰市政府違法行政,要求恢復自己的土地使用權。在半年訴訟期內,被告華陰市政府既不應訴也不出庭,渭南中院作出並送達行政判決後,華陰市政府依然不聞不問。
  • 黃金案引發的「民告官」
    中國古代有沒有「民告官」的行政訴訟?東漢思想家王充在其名著《論衡·驗符篇》記載了這樣一起案件。  東漢廬江郡的皖侯國邊界有個漅湖。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當地兩個小男孩,一個叫陳爵,一個叫陳挺,年齡都在10歲以上,相約到湖邊釣魚。
  • 上海四區「民告官」案件一年增長超四成 行政案件集中管轄改革試點...
    原標題:上海四區「民告官」案件一年增長超四成行政案件集中管轄改革試點顯成效  東方網8月29日消息:今天下午,上海鐵路運輸法院(以下簡稱上鐵法院)召開新聞通氣會,該院院長俞秋瑋對外通報了行政案件集中管轄改革試點一周年工作情況。
  • 評論:別讓「民告官」成為堂吉訶德大戰風車
    《行政訴訟法》頒行20餘年,「民告官」早已不是新鮮事。但此類官司有一個源遠流長的顯著特徵,即「民告官,卻不見官」。在行政訴訟中,作為被告的「官」往往隱匿不見,坐在被告席上的要麼是訴訟代理人,要麼是律師,而真正的「被告」始終不出場。
  • 「民告官」不見官是官本位作祟
    有消息說,連續七年「民告官」案居全國之首的山東省,2008年全省受理的行政案件突破兩萬件。(4月4日《齊魯晚報》)筆者注意到幾組數據:一是,行政訴訟法頒布的第一年,全省法院受理的一審行政案件只有395件。
  • 民告官能見官!這地法院開庭審理兩起行政案件 行政機關負責人均...
    11月30日,全國審判業務專家、新鄉中院黨組書記、院長袁荷剛擔任審判長,開庭審理了兩起行政訴訟案件。兩起案件中涉訴的行政機關負責人均到庭應訴。俗話說,「告官要見官」,提起行政訴訟的當事人往往都存在這樣的顧慮:我告的是某政府,但如果看不到主要負責人怎麼辦啊?如果政府隨便派一個員工來打發我,我又該怎麼辦啊?
  • 香港法院審理「民告官」案為什麼少
    香港法院審理「民告官」案為什麼少平等而積極的溝通,可以最大效率地化解雙方的矛盾,最小成本地維護社會和諧擁有700萬人口的香港,法院一年審理的行政訴訟案件百餘件。日前,在國家行政學院推進依法行政研討班中,多位具有海外學習研究背景的法學學者受邀,向國內30餘位來自各省區市高級法院以及政府法律部門負責人介紹了域外行政糾紛解決機制。來自香港的大律師、香港城市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林峰說,香港大部分行政糾紛在行政系統內部救濟階段就已經解決,極大地減輕了法院的審判壓力。這種內部救濟渠道主要是一般非正式申訴和各種內部裁判機構解決行政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