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住不炒已經提出來4年多了,《經濟日報》提出了高房價的四大「危害」 : 過度依賴房地產的後遺症已經很明顯,高房價擠壓了其他行業,擠壓了消費者權力,扭曲了年輕人的價值觀,削弱了中國的競爭力。#房價#
為什麼有些城市,很多人的平均工資是3,000或4,000,而房價往往是10,000到20,000呢?不得不說,上一輪的貨幣化大幅降低了房地產價格的推動作用。比如,假設初始房價徘徊在7000元到8000元/平方米,這是一個基於當地經濟基本面和當時收入的相對穩定的數字。
此後,貨幣化拆遷帶來的購買力在短時間內迅速進入商品房市場,房價達到9000元/m2。隨著房價的上漲,買家紛紛湧入市場,引發了又一輪購房熱,房價漲到了每平方米一萬元。許多人看到房價飛速上漲,覺得有利可圖,於是帶著現金進入市場買房,房價漲到了11000元/平方米。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是棚戶改戶、無房者還是改善自住客戶,買房需求都是以「住」為前提的,這也是符合主動性的,沒有泡沫。只是需求的釋放過於集中,導致了價格的波動。只有投資炒作這個群體是不提倡的,所以政策開始從購房資格、抵押貸款、融資的住房企業等方面加以限制,擠出泡沫。
目前,住房非炒作已經持續了4年,連同「十四五」計劃被納入下一個5年住房市場長期機制。加起來共有9年的時間,目標是徹底控制房價。因此,儘管房價似乎仍在上漲,但我們也應該看到,房價的上漲更為溫和了。我們很難確定2021年全國的房價會不會下跌,因為在不同的城市房價表現會有所不同。
不過,一個城市,根據城市化率、人口、人口增長、出生率、老齡化率、人均收入、儲蓄和債務,這些因素可以粗略地預測一個城市未來的房地產後續發展。因為人是住房的前提,購買力是買房的前提,沒有人,沒有錢,就沒有房地產市場。以下幾點是經驗之談,僅供個人參考。
首先,城市化速度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市場對於「必需品」的需求仍然很大。無論城市化速度如何,只要人口增長明顯,住房需求仍然很大。其次,只要不是像鶴崗、阜新這樣人口大量外流的城市,或者是像杭州、深圳這樣人口大量增長的城市,大多數普通城市,在達到城市化平均水平後,將繼續保持疲軟的增長,受到貨幣因素、成本因素、階段性供求以及住房市場存量的推動。這些城市可以放心購買自己的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