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是將來對過去的反映。——雨果
最近核問題又成為了國際社會普遍關切的問題,關於核彈的討論最早得追溯到1945年。當時美國對日本投下了兩顆原子彈,給日本造成了空前的破壞,是什麼讓美國人對日本恨之入骨呢?自然是1941年發生的日本偷襲珍珠港事件,造成了美國多艘主力戰列艦被炸沉,太平洋艦隊一時之間喪失了戰鬥力。
但關於日本偷襲珍珠港事件的討論一直不斷,有認為是日本人狂妄無邊想要挑戰美國的霸權地位,也有支持美國陰謀論者,認為是美國主動給予日本偷襲的機會,進而有藉口參與二戰。但或許可以從當時日本偷襲珍珠港事件後各國領導人的態度中發現一些端倪。
一、日本是希特勒眼中的豬隊友?希特勒:我們的盟友常能給我們帶來驚喜
關於日本招惹美國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是一個愚蠢的決定,甚至連日本的盟友德國都是如此認為的。但是事實上並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希特勒得知日本偷襲珍珠港後表現得十分憤怒,相反的是希特勒對於日本對美宣戰表現出一種樂觀的態度。
在珍珠港事件發生後不久,德國的潛艇便襲擊了美國的運輸隊,希特勒在聽到這個消息時直言:「看,對美國公開宣戰對我們多麼有利,這下我們可以放開手腳打了。現在我們不可能失敗了,我們有了一個能給我們帶來驚喜的盟國。」
這個能帶來驚喜的盟國自然就是日本,日本偷襲珍珠港給了德國一個可以正面向美國宣戰的機會,讓德國不再一個人面對美國可能介入歐洲戰場的壓力。
在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前,德國和義大利並非一無所知,日本已經提前和德意兩國通過氣了,這點曾在墨索裡尼的女婿皮亞諾的日記上有記載:12月8日,裡賓特洛甫夜間來電話,他為日本進攻美國高興不已。
裡賓特洛甫這一被希特勒稱為是德國最偉大的外交部長,是希特勒最忠實的親信之一,所說的話自然不可能只代表自己的意思,而是代表元首希特勒的意志。
事實上,德國和日本在1941年初,就對共同進攻美國做過一些討論。
1941年4月13日,日本外相松岡洋右訪問柏林,受到了德國人的熱情款待,松岡洋右曾經試探性地問過希勒特攻打美國的可能性。希特勒表示日本若是與美國開戰,德國將負起盟國應有的責任。
為何希特勒這麼熱衷於催促日本攻擊美國呢?這得從美國在德國進攻蘇聯之後做的幾件事說起:
1941年6月22日,這是德國進攻蘇聯的第一天,本是處於敵對關係的美國竟然對蘇聯進行援助,並且解凍了蘇聯在銀行的資產。
1941年7月,美國為了加大了對英國的援助,武力接管了冰島,負擔起了在大西洋護航的任務。
1941年9月,羅斯福還要求美國海軍對德國海軍進行制裁,見到德國海軍要先發制人。
這幾件事的發生使得德國和美國雖然未事實上宣戰,但是已經處在一種劍拔弩張的狀態,戰爭狀態極有可能一觸即發。不過對此,希特勒是克制的,他限制德國海軍與美國海軍的接觸,也限制在報紙上發表一些刺激美國的言論。
因為曾經一戰德國的失敗與美國的介入有著很大的關聯,這點在德國人的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但是與美國一戰是不可避免的,這點也是為德國軍方乃至希特勒本人承認的。
彼時的德國正在進攻蘇聯,但是戰事並不是那麼順利,不過希特勒本人倒是對局勢十分自信,前提是美國不介入蘇聯局勢。但是這樣的想法無疑是天方夜譚,在德國進攻蘇聯之初,美國便對蘇聯進行了援助,不排除在蘇聯情況最危急的時候,美國有直接派兵介入的可能性。
既然與美國一戰不可避免,希特勒一直在等待一個最佳的時機,一個可以不用獨自面對美國壓力的機會。1941年12月7日,這個機會終於被希特勒等到了,他聽到了日本偷襲珍珠港的消息,知道美國即將被日本人拖住個一年半載。
12月11日,希特勒進行了一場演講,一場本應在12月8日就該進行的演講,當然這場被推遲的演講中,日本人聽到了他們想要聽到的消息。
在演講中,希特勒大肆攻擊美國總統羅斯福,在一個半小時演講的最高潮部分,希特勒公布了對美國宣戰的決定。
二、蘇聯真的比美國好打?張鼓峰、諾門坎打了誰的臉?
日本人不打蘇聯人,竟然去打美國人,打蘇聯人就一定會贏?日本人用實力告訴你,他真的打不贏蘇聯。
1938年7月8月初,日本和蘇聯在中、蘇、朝三國的邊界處張鼓山發生了一場不大不小的軍事衝突,最後以日本人的失敗而告終。
此戰日本集結了近7000人以及37門火炮,但是對比蘇聯人的裝備,日本人的這點家當無疑是寒酸的。蘇聯為此集結了15000多人、237門火炮、285輛坦克、250架飛機,戰鬥一開始日本的第十九師團就完全處於火力的劣勢之中。
日本人在這次軍事衝突中共傷亡1400多人,老實說,這點傷亡日本人還是承受的。但是日本人若是不主動停戰,他們的第十九師團可能會陷入全軍覆沒的境地,這才是迫使日本人停戰的主要原因。
經此一戰,蘇聯實際上控制了張鼓峰和沙草峰兩個地區,不過日本人對於蘇聯的現代化武器並不服氣,這也為兩國接下來的戰鬥埋下了伏筆。
1939年,日本和蘇聯在遠東地區集結重兵爆發了諾門坎戰役,此戰仍是以日本人的失敗而告終。
戰後在日本人的統計中,日本人的傷亡並不大,但是根據蘇聯的統計日軍在此戰中傷亡18000多人,另有3000多人被俘。
戰後,日本關東軍司令官植田謙吉辭職,前線總指揮小松原一年後病死,參謀長岡本雙腿被斬斷,也在印證著諾門坎戰役不像日本人口中說的那麼簡單。
在這兩次戰役中,日本人都有不想擴大戰事的考慮,因而草草結束了戰鬥。但是在戰鬥中,日本人發現蘇聯的機械化部隊是真的厲害,與蘇聯作戰無論是否能夠取勝都將會使日本人損失慘重,而且將會被長久拖入與蘇作戰的泥潭,這兩條任何一條都是日本人不想面對的。
與蘇聯相比,美國人似乎是一個較為簡單的對手?在二戰初期,美國的常備軍隊只有陸軍4個步兵師以及1個坦克師,外加一個預備師,大約10萬人左右,還有300多輛坦克。
光看坦克數量甚至還不如諾門坎戰役的蘇軍,而這只是一場局部戰役,這樣的對比無疑給了日本人信心。雖說日本人知道美國的海軍實力強大以及軍事動員能力強,但是珍珠港海戰本就是針對美國海軍的一次攻擊,有心算無心,日本人還是有很大把握的。
對於美國的軍事動員能力,日本人是深信不疑的,但是軍事動員畢竟需要一定的時間,這段時間足夠日本人完成一些軍事準備了。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美軍8艘主力戰列艦,4艘被炸沉,4艘被重創,另有18艘大型艦艇受到重創,260多架飛機被摧毀,4000多名美軍傷亡。
日本人為此付出的代價是幾艘小型潛艇,29架飛機,55名飛行員。
在日本本土進行指揮的山本五十六對於這樣的戰果並不滿意,他深知沒有摧毀美國航空母艦的危害。對於下屬的祝賀,他只說了句:我們只是喚醒了一個巨人而已。
三、日本內閣「南進派」佔據上風,與美國決裂必不可免
與蘇作戰的兩次戰役失敗,使得日本損失慘重,北進的計劃一直被擱淺。相比於北進派的失意,南進派的勢力逐漸抬頭,開始活躍於各種場合。1940年7月22日,近衛文麿組建了新的內閣,由松岡洋右任外相、東條英機任陸相和吉田善吾任海相。
新的內閣決定與德意加強聯繫,與蘇互不侵犯,將亞洲南部和太平洋地區的廣闊殖民地納入自己的統治範圍。
在此時中國問題和南方問題成為日本戰略的新重點,為此近衛內閣與德國特使斯塔瑪進行了多達17次的會談。
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國在柏林正式籤署《日德意三國同盟條約》,預示著日本正式倒向德國的陣營。
與德國的緊密合作意味著與英美必然要決裂,這是不可避免的趨勢,對此日本的南進派積極謀劃著對美國作戰。
1941年美國和日本進行了會談,企圖阻止日本南進計劃的落實,因為此時美國不想全面捲入戰爭的泥潭。不過後來美國和日本所做的幾件事使得兩方的和談最終破裂。
1941年7月,日本在未徵得美國同意的情況下,強行攻佔了法國在印度的殖民地。
美國當即做出反應,凍結日本在美國的資產,8月宣布對日本進行石油禁運。
1941年10月,更加激進的東條英機成為了日本的新首相,至此日本南進的呼聲達到了最高潮。
四、日本想通過珍珠港一役打殘整個美國?山本五十六:我只是想拖美國個一年半載
戰爭的意圖通常也決定了戰爭是否是可行的。日本進攻美國看似是愚蠢的,但是從日本角度來看,日本並不期望一戰就能完全讓美國這個龐大的戰爭機器,而是希望能夠暫時讓美國這架龐大的戰爭機器暫時失去行動力,以便於日本做好充分的戰鬥準備。
彼時的德國軍隊在莫斯科城下遇到了一點小小的挫折,蘇聯面對德國的進攻開始了局部的反擊。
但是希特勒本人對此並不擔心,在歐洲戰場上的長期勝利使得希特勒認為蘇聯很快就會被攻下,相反美國像是一個更大的變數。
而日本更像是能夠解決這個變數,或許更應該稱之為暫時拖住這個變數的人。
在日本人的眼中,德國這個盟友是能夠儘快解決掉蘇聯這塊硬骨頭的,等到德國解決蘇聯之後,再來和日本對付尚未恢復元氣的美國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當然這也與山本五十六,這個日本聯合艦隊的司令本人有著巨大的關係。
山本五十六年輕時曾出國考察過歐美各國的海軍,在旅途中山本五十六向人展示了他引以為豪的賭術,使他成為有史以來第二個因賭技太高而被著名的摩納哥賭場謝絕入場的人。
山本五十六在賭博中的名言是要麼大贏要麼大輸,這些賭術的準則也滲透到山本五十六的軍事思想中。
對於山本五十六來說,偷襲美國珍珠港是一次巨大的賭博,輸了日本將萬劫不復,但是贏了的話,日本目前所面對的一切問題將會迎刃而解。
對於山本五十六來說這一次偷襲珍珠港並不是想徹底打垮美國這個國家,無疑讓山本的把握更加大了一些。
按照山本五十六的估計,將美國的包括三艘航母在內的太平洋艦隊全部摧毀可以讓日本獲得一年到一年半的緩衝時間。
但是事與願違,日本的轟炸機連一艘美國的航空母艦也沒有摧毀,使得山本五十六的預計出現了很大的偏差。
1941年12月8日,羅斯福在珍珠港事件發生的第二天發表了國會演講:「自 1941年12月7日星期日,日本發動無端的、卑鄙的進攻時起,美國和日本帝國之間已處於戰爭狀態。」1942年,中途島海戰中,日本在與美國交戰中付出了4艘航空母艦、1艘重巡洋艦、332架飛機和3500名作戰人員的代價,至此太平洋戰局初步被美軍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