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日軍偷襲珍珠港以後,希特勒到底有沒有大罵日本人眾說紛紜。有的人說罵了,認為日本此舉使美國提前加入戰場。軸心國集團疲於應付,最終失敗,有人說,希特勒為此幸災樂禍拍手稱快,因為這決定了日本成為德國的真正盟友,因為之前日本的外交態度是十分曖昧的,雖然表面上與軸心國集團籤訂了相應的軍事同盟條約,但同時也與蘇聯籤訂了互不侵犯條約。
所以一個不能完全倒向自己陣營的強國日本對於希特勒而言是比較束縛手腳的,因為他不知道日本到底在想什麼,當日本偷襲珍珠港以後,希特勒可以毫不猶豫的確認日本已經上了這艘船,日本不可能有退路了。這兩個解釋其實都是正確的,國際政治尤其是外交同盟的這些關係,並不是我們想像當中的籤訂了一份條約關係就能真正確定。
雖然在我們看來很複雜,但相對來講很容易,真正不容易的是條約的履行。因為很多國家在籤訂條約以後,沒有什麼事的時候條約是生效的,但是也涉及到與國家利益有些許衝突,甚至相反的話。所謂的同盟總是以各種各樣的理由宣布條約不合法或者是某一條不合規,自己置身事外,條約無法生效。這一點也是希特勒最害怕的,他總認為日本會是一個變數。
其實總體來看,希特勒是認可日本發動珍珠港襲擊的。當然有他自己的顧慮,那就是日本的參戰會使美國提前加入戰爭。但是希特勒認為真正進攻美國的是日本而不是自己,所以美國加入戰爭應該首先對日本進攻,而不是率先進入歐洲戰場。而且日本在東亞當時的力量拓展十分迅速,規模十分碩大,斯特勒並不認為日本沒有能力與美國一較高低,即便不能較量一番,至少也可拖延一番。
為希特勒贏得了更主要的時間。希特勒在這一方面失算了,美國參戰同時壓制住了國內的民族情緒,而選擇將主要的精力放在歐洲,對付希特勒。而對於日本,美國當國會同意批准國家成為戰時機器以後對日本人的進攻是美國作戰的第二戰場。並且日本也根本沒有能力與美國持續作戰。即便日本軍人的作戰精神十分強烈,但是日本在戰術上有太多短板。
包括襲擊珍珠港的時候只是炸毀了珍珠港內停靠的各種艦船,但是對於美國珍珠港內部的戰後儲備系統則根本忽略了,就意味著這一次珍珠港襲擊美國雖然損失慘重,日本獲得完全勝利,但是並沒有破壞和壓制美國珍珠港方面的戰爭潛力。美國引起重視珍珠港的陰影很快就能在軍事層面被弱化。所以對於希特勒而言,日本襲擊珍珠港,他很開心,證明日本真正倒向了自己,之間再也不存在同盟之間的猜疑。同時也很愁怨,如果要是自己策劃偷襲珍珠港的話,絕不可能這麼膚淺,這麼急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