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發現夜晚農莊裡散養的雞被黃鼠狼襲擊發出慘叫的聲音少了,我在想,是黃鼠狼少了,還是自己治黃鼠狼的招數收效了呢?
先來給大家分享一下治黃鼠狼的招數吧!
在雞圈裡放了一個狗籠子,狗籠子裡餵了一隻薩摩耶寵物犬,另外又在雞群中混養了幾隻大鵝。
其實聊到這兒,自己的這個招數肯定是有些用處的,但話又說回來,現在在咱們農村啊,黃鼠狼是真的少了,那麼是什麼原因少的呢?
在歷史上一個物種的發展與繁衍、減退與消亡,都與食物的短缺、生存環境的變化、人類的過度撲殺有著密切的關係,黃鼠狼的命運當然也與之息息相關。
原因一:生存環境的變化
黃鼠狼是一種夜行性的小型哺乳動物,喜歡在夜間,尤其是在清晨和黃昏的活動較為頻繁。一般情況下,黃鼠狼都是單獨行動,它非常善於伏地奔跑,還能穿起極其狹小的縫隙,另外它還會遊泳和攀巖等。
除了在每年大致5月份的繁殖期外,平時一般沒有固定的巢穴。通常喜歡藏身在柴草堆下、洞穴(樹洞和牆洞)、亂石堆等處。
現在農村的生活條件好了,農民也已經用了以電或是液化氣為主的燃料,燒柴火的,餵牛羊等牲畜的也很少了,所以,在農村過去家家戶戶房前屋後都能見到的柴草垛,現在都快成了「拍電影的道具了」。
過去農村的土房子也早已被青磚紅瓦的樓房所取代,屋裡屋外,房前屋後,院裡院外,都已經被水泥糊裹的嚴嚴守守,哪裡還有黃鼠狼的藏身之所呢?
原因二:食物鏈的變化
黃鼠狼是一隻小型的肉食性動物,主要以吃老鼠和野兔為主,在老鼠和野兔無法滿足的情況下,會選擇吃鳥卵及幼鳥、魚、蛙和昆蟲等,當然,在冬天食物匱乏,饑寒交迫的情況下,也會選擇到村子裡對農民養殖的雞下手。
聊到這兒,可能大家都明白了,現在農村的老鼠和野兔都快成了稀有動物,哪裡還能滿足黃鼠狼的胃口呢?
而現在農村除了過年時人來人往,熱鬧非凡以外,平時基本都是關門閉戶,人煙稀少,哪裡還有多少農戶養雞啊?
再看看地裡的蟲子或是鳥類,隨著農藥的產生與普遍大量的使用,蟲子和鳥類也減少了許多。
這些變化,也讓肉食性的黃鼠狼缺少了食物的來源,從而漸漸的少了起來。
原因三:前些年過度的捕殺
在小農莊剛剛種地的前些年,到了冬天農閒的季節,經常見到幾個人在黃昏時分在小農莊的院牆外的水洞旁,牆角邊下夾子,很明顯就是為了捉黃鼠狼,不過這些年已經不見了這些人啦,什麼原因呢?
肯定是很少能捉到了白,可能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怕吃「牢飯」,雖然黃鼠狼的保護級別低了一些,只是國家三級保護動物,但畢竟也是受到法律保護的,是不可以濫捕濫殺的。
綜上所述,這些因素交織在一起,也就導致了黃鼠狼越來越少的結局。
朋友們,在您們的家鄉是不是黃鼠狼也越來越少了呢?您們是否也認同小農莊的觀點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
聊聊三農的人和事,分享種植和養殖的實操經驗,歡迎關注@小農莊,互動交流更多的三農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