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時候,它是我認為最好吃的美食,沒有之一。我現在絞盡腦汁的在想鍋盔最初的味道。
作為70後人,我有幸參與了50後60後記憶裡會有的生活場景——大生產隊的末期生活。農忙季節,大人們勞作在田間,是不回家吃飯的,在地頭支灶做飯,記憶裡最香的肉絲麵和鍋盔,就是在這個時期吃到的。
我家項城郊區農村,能隨時到集市上買食物,肉絲麵是村裡師傅製作,而鍋盔,就是從街頭採購回來的。特別香。當然,我也不知道我的記憶是否有誤,每當我提起這段記憶時,父親總說沒有這回事。
後來,工作了,說起鍋盔,同事說了當地的一句順口溜:「吃饃省,油饃費,想吃鍋盔當了地」。意思是,吃饅頭是最省糧食的,油饃,就是現在的油餅,在舊時,只有家裡來客人了,招待客人才會做一次,油餅製作要加油,因為好吃,會多吃,所以會說浪費糧食,但是,想吃鍋盔,就是需要當了土地才能吃,雖然有些誇張,但可以知道,能吃到鍋盔不容易。輕易是吃不到的。如果如此印證,生產隊會拿這些食物招待社員嗎?難道我不是在大生產時期吃到的這種美味食物?已經不可考。
以前,一直認為鍋盔是老家特有的食物,後來網絡發達了,才知道各地都有,而且雖然名為鍋盔,但外形與製作卻相去甚遠,基本不算同類食物。老家鍋盔製作,大約是60公分以上直徑的鐵盤,可著盤面做個餅,很厚大。所以,這次製作鍋盔,為區別其他地區的,我就命名為河南鍋盔。
老式河南鍋盔分為兩種,一種是今天製作的這種,一種是無味的白面鍋盔,幹硬,感覺很適合磨牙吃,我祖父和父親比較喜歡這種白面鍋盔,大致是喜歡吃麵的本源滋味。
這次製作使用了金龍魚澳大利亞麥芯小麥粉,合理的配比,讓鍋盔外脆內軟,我非常滿意,是第一次製作出這麼好吃的大餅。
河南鍋盔
主料:金龍魚澳大利亞麥芯小麥粉
輔料:白芝麻仁 酵母
調料:食鹽 食用油 五香粉
製作過程:
準備麵粉和酵母。
金龍魚澳大利亞麥芯小麥粉300克,加水200克,酵母7克,放入麵包機面桶裡。
啟動發麵程序,90分鐘完成發酵,麵團充滿圖片裡的空洞即可完成發酵。
將發好的麵團取出,在面板上排氣揉淨,靜置蓋上布10分鐘,防止幹皮。
餳好後,擀成大麵皮,均勻撒上食用油、五香粉和食鹽。
從一端慢慢捲起。
然後如圖所示盤起來。
尾部放在底部,壓平。
擀成餅胚,可以根據鍋的大小決定餅的大小。
撒上白芝麻仁,然後用手蘸清水拍實,防止芝麻脫落。
平底煎鍋,加入足量的食用油,可以比烙油餅少稍微多一些。油熱後,放入餅胚,小火烙制。
一面烙定型金黃後,再翻面,不要著急翻面。
烙制的圖中,可以適當加鍋蓋,增加鍋內蒸汽,防止外皮過幹,方便內部成熟。另外注意圖片裡鍋的擺放位置,我是靠一邊的,這樣輪著轉,防止火過多聚集在一個地方,使鍋內受熱均勻。
也可以用鍋鏟墊在餅的下部,使餅的邊緣受熱均勻,內部成熟即可。
烙餅的時候,火候是關鍵,因為餅胚較厚,如果大火,很容易外焦裡生的現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