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元勳熊秉坤之子曾為文物館藏積極奔走(圖)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辛亥博物館館長姚明修 記者彭年 攝

  辛亥革命距今一個世紀,許多文博單位對其文物進行過多次徵集,留存在辛亥志士後裔手中的文物已不多。此外,部分文物被藏家收購,甚至進入拍賣市場,也讓文物收集困難加大。近年來,辛亥革命博物館通過媒體報導、網上徵集等多種渠道加大宣傳,激發了不少辛亥志士後裔以及民間收藏家的捐贈熱情。

  館長姚明修說:「我們對辛亥志士的崇敬之情,打動了熊秉坤之子熊輝、張難先孫女張銘歌等辛亥後裔。他們和越來越多的收藏家不僅踴躍捐贈珍貴文物,還積極提供線索,我館也成為辛亥文物一個溫暖的『家』。」

  廣東藏家呼籲辛亥文物回到「原點」

  辛亥革命博物館2011年10月8日開館,其徵集的文物、資料中,約1/4來自捐贈。

  「第一批社會捐贈,是廣東省政府參事、廣東省收藏家協會主席陳少湘帶的頭」,姚明修介紹。

  2012年春,陳少湘經辛亥志士同盟會會員向巖之孫、武漢大學教授向虎雛「搭橋」,到辛亥革命博物館參觀。讓他感動的是,武漢市政府在寸土寸金的地方,願意用這麼大一塊地興建辛亥革命博物館,讓後人緬懷先烈。

  得知該館一直在徵集文物,他留意在心。他向廣東省收藏家協會會員呼籲:把辛亥實物捐給武昌首義之地,才能讓其發揮更大的社會價值。姚明修說:「陳少湘認為,辛亥實物應該回到它的『原點』。」

  在陳少湘的倡議下,13位藏家積極響應,捐贈了68件(套)辛亥實物。2013年10月,廣東省收藏家協會又聯合10個省市的收藏家協會,向該館捐贈188件(套)。

  「去年這批實物中有一件孫科書錄孫中山名言軸,是收藏家向勇強從拍賣會上拍到的。他在拍賣會上講,這件藏品不是為自己拍的,而是想拍下之後捐給辛亥革命博物館,結果其他收藏家都沒有舉牌。他以4萬元拍得這件藏品,並無償捐給我們。」姚明修說。

  接市民報料「撿回」一級文物

  廣東收藏家的捐贈活動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武漢一收藏家受其感染,捐出了自己的70餘件藏品。另一徽章收藏家無償捐出的一批藏品中,湖北諮議局議員證章被定為二級文物。

  市民也紛紛為該館提供線索。

  副館長曹波介紹,2012年10月,第一次捐贈儀式經媒體報導後,該館工作人員就接到一位市民報料,稱漢陽七裡廟一處拆遷地有一塊清代的石碑,希望專家去現場鑑定。

  「我當即和兩名同事到現場察看,發現在一堆拆遷垃圾中有一塊晚清石碑露出地面,經有關部門同意,我們把它帶回館裡。這塊石碑已被定為一級文物,有助於專家研究辛亥革命前期的歷史背景。」曹波說。

  辛亥後裔:家藏不如館藏

  辛亥革命元勳熊秉坤之子熊輝,也和辛亥革命博物館有著不解之緣。2012年8月,已85歲高齡的熊輝得知該館在徵集文物,主動找到曹波,說他已經聯絡好辛亥志士江炳靈的兒子江續光,希望他支持辛亥革命博物館的文物徵集工作。

  曹波記得,去江續光家的那天,武漢的氣溫高達39攝氏度,她和另一位專家攙扶著熊輝老人從武昌趕到漢口,「熊老對江續光說,『家藏不如館藏,以後想看可以去博物館』。江續光把自己珍藏多年的與父親有關的文物、資料,全部交給了博物館」。

  去年夏天,熊輝老人走完了人生最後一程。根據他的遺願,兒子也在清理家中的藏品,並打算在博物館的協助下,出一本熊秉坤文集。

  檔案>>>

  辛亥革命博物館

  館藏:與辛亥革命歷史相關的3000餘件(套)文獻、手稿、書畫、照片、書刊、瓷器、徽章、武器、石刻等。

  地址:武昌區彭劉楊路258號

  建館:2011年10月8日

  開放時間:周二至周日9:00-17:00。團體觀眾需提前預約(電話:027-88051911)

  辛亥革命博物館是武漢市為紀念辛亥革命·武昌首義100周年興建的一座專題博物館,集陳列展示、文物收藏、宣傳教育與科學研究等功能於一體。

  博物館總建築面積2.2萬,設有1個序廳、5個基本陳列展廳和1個多功能展廳。

  基本陳列「共和之基——辛亥革命歷史陳列」,以時間為綱,以重大歷史事件、重要人物、典型文物為支撐,運用陳列展覽技術和藝術表現形式,多角度、深層次地昭示辛亥革命肇造中國共和之基、推動現代文明進程的勳績。

  開館至今已接待170多萬海內外參觀者。 

  記者黃徵 通訊員盧奕

相關焦點

  • 熊秉坤之子:「父親無愧辛亥革命第一槍」
    2006年9月26日下午17時,記者在紫陽路155號見到了熊秉坤之子、年逾80歲的熊輝老人。談到「熊秉坤並非打響武昌首義第一槍之人」的觀點,老人笑著打開了話匣子。   「爭『第一槍』並非為名利」   熊輝介紹,按馮天瑜教授的說法,從時間先後來看,其父也承認是程定國開的第一槍。
  • 辛亥元勳熊秉坤的長孫熊永鑄: 辛亥首義當晚祖父大智大勇當機立斷
    熊秉坤的長孫熊永鑄帶記者看「辛亥武昌起義工程營發難處」紀念碑。辛亥元勳熊秉坤1969年在武昌去世。熊秉坤的長孫熊永鑄今年70歲。19歲之前,他一直和祖父生活在一起。7月25日上午,熊永鑄在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接受了長江日報記者採訪。他回憶,1969年,祖父臨終前曾對他說:「你的爺爺一生都是血氣方剛的,希望你以後也要做你的爺爺這樣的人。」
  • 熊秉坤紀念文集武漢首發 曾打響辛亥革命第一槍
    熊秉坤紀念文集武漢首發 曾打響辛亥革命第一槍  【解說】打響辛亥革命第一槍熊秉坤誕辰130周年暨《共和先聲——辛亥武昌首義發難元勳熊秉坤紀念文集》首發式12月17日在武漢舉行,來自海峽兩岸辛亥革命後裔及臺灣「黃埔退役將領參訪團」成員近百人參加了活動。
  • 是誰打響辛亥革命第一槍?熊秉坤還是徐萬年
    」系列  □首席記者 於茂世 文圖  引子  徐萬年不是一流人物。  炮是兵之膽。  「辛亥革命第一槍」固然緊要。但是,「辛亥革命第一炮」同樣緊要:南湖炮隊炮轟湖廣總督府,總督瑞 倉皇逃遁,武昌首義就此告成……  南湖炮隊革命黨總代表,正是徐萬年。  熊秉坤打響「辛亥革命第一槍」,幾乎成了當下人的一種共識。  熊秉坤是湖北新軍工程第八營革命黨總代表。
  • 熊秉坤之子熊輝:「末代皇帝」向父親敬酒
    熊秉坤之子熊輝本報訊(記者胡楠)1911年,新軍工程第八營正目(班長)熊秉坤策動了工程營士兵武裝起義,宣告了那場結束兩千年帝制的偉大革命展開。昨日,辛亥革命先驅熊秉坤之子、83歲的熊輝老人,在家中向記者回憶了這段「奇會」。辛亥革命50周年前夕,熊秉坤受邀赴京參加紀念活動。9月30日,周恩來總理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國宴。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作為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編輯委員會專員應邀參加。得知熊秉坤在會場後,溥儀主動提出見面。
  • 熊秉坤之子熊輝:父親無愧「首義第一槍」
    熊秉坤之子熊輝。  100年前熊秉坤對空連發3槍拉開了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序幕  100年前的10月10日,湖北新軍工程第八營正目(班長)熊秉坤對空連發3槍,拉開了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的序幕。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稱「熊秉坤首先開槍發難」。「熊一槍」之說廣為流傳。
  • 打響辛亥革命第一槍的並非主流說法的熊秉坤,而是另有其人
    他在工程第八營中積極發展會員二百餘人,任工程營革命軍大隊長。1911年9月24日,共進會、文學社召開聯合大會,制定起義方案,採納熊秉坤的建議,決定由工程營負責佔領該營防地楚望臺軍械庫。總體來看,在秘密組織工程營革命軍中,熊秉坤的地位顯然高於程正瀛,因而在武昌起義的前後,都被革命團體視為重要代表之一。那麼,做為工程營革命軍大隊長的熊秉坤,他所在的工程營在武昌起義中的功勞,也就自然算在了熊秉坤頭上。時隔「辛亥革命」勝利後的兩年多,1914年7月,熊秉坤到日本東京參加革命黨的會議。
  • 讓歷史說話讓文物發聲 武漢用城市寶藏講述江城故事
    圖的左側是著名的武昌城,三國時期的孫權在蛇山建造了一座軍事瞭望塔,公元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六個兒子朱楨被封為楚王,對武昌城進行了大規模擴建,古城牆直到1927年被北伐軍拆除,這座明代古城牆一直保存了556年之久,我們今天的漢陽門、平湖門、大東門、小東門等地名就來源於此。
  • 熊秉坤:打響武昌起義第一槍
    1911年10月,新軍工程第八營正目(班長)熊秉坤對空連發三槍,拉開了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的序幕。  末代皇帝溥儀主動向熊秉坤敬酒,周恩來總理親下指示為其操辦後事。在兒子熊輝眼中,熊秉坤是有著大智大勇的男子漢,「父親一生胸懷坦蕩,為我們後輩樹立了良好的榜樣。」
  • 起義大戰與打響武昌第一戰的熊秉坤
    在這裡小編要講的是打響武昌起義第一槍的熊秉坤,在歷史上,關於熊秉坤的介紹並不多,而關於武昌起義中率先打響第一槍的背後故事更是少之又少,在這裡小編分享一些自己的所知和見解。自1911年4月廣州黃花崗起義失敗以後,同盟會決定把革命的重心轉移到長江流域一帶。而武昌則成了起義的首選地點。
  • 打響武昌起義第一槍的,到底是熊秉坤還是程正瀛?
    武昌起義紀念館建立在鄂軍都督府的舊址上,佔地面積2萬多平方米,收藏有數千件辛亥革命時期的珍貴文物,分為「辛亥名人字畫」「共和紀念瓷器」「近代名人家譜」等多個展列,屬於國家一級博物館,於2008年10月17日起,向觀眾免費開放。
  • 「皇帝」溥儀與「叛逆」熊秉坤冤家聚會,溥儀說:容我敬您一杯酒
    在辛亥革命的史冊上,有一位被孫中山先生稱為「熊一槍」的美稱的鐵血將軍熊秉坤。當時,熊秉坤也參加了此次會議,在會上,熊秉坤拍案而起,大聲疾呼:「孫先生為早日實現反清大計已苦苦地奔走了幾十年,如今他把希望寄托在湖北革命黨人身上,我們絕不能畏首畏尾,要知難而進,只要各革命團體大聯合,只要堅持軍中首先發難,只要我們有鐵的堅強和不怕流血犧牲的決心的鐵血精神,就能早日實現孫先生的反清大計。」
  • 八名辛亥後裔談辛亥革命百年啟示
    (本報記者 劉維濤)  陶亞成(陶成章之孫):  陶成章薦魯迅加入光復會  「黃花崗72烈士的事跡早已為人們所熟知,但不為人知的是他們的首領趙聲即是由陶成章吸納入的光復會。而72烈士中也頗多光復會會員,尤其是那些沒能留下姓名的南洋華僑都是陶成章在南洋發展的會員。」
  • 辛亥革命元勳:姚雨平故居寶善居
    ●何日勝  素聞平遠出了個廣東北伐軍司令、辛亥革命元勳姚雨平上將,玩友四人,參觀其故居寶善居,緬懷革命情懷。  平遠縣民國至今有將軍38人,其中上將1人、中將7人、少將30人。上將為姚雨平。
  • 河北館藏精品文物曝光 窖藏絲織品舉世罕見(圖)
    近日,河北館藏珍貴文物數據採集工作圓滿結束   -國內現存最早的「燈幢合體」實例藏於廊坊博物館   -存放於省民俗館的青花無擋尊全國保存最好   -馮驥才曾為古版《三魚爭月》奔走呼號 千百年前傳下的文物則串起了燕趙文化的精魂。隨著民間徵集、文物普查,一件件散落在民間的珍貴文物被博物館、民俗館、文研所等單位收藏。   近日,隨著省文物局等164家單位參與的河北館藏珍貴文物數據採集工作圓滿結束,全省7萬9千餘件珍寶有了自己的「電子戶口」。與此同時,全省11家重要博物館及1家民俗館的鎮館之寶也初次揭開神秘面紗。
  • 河北館藏珍貴文物曝光 窖藏絲織品舉世罕見(圖)
    近日,河北館藏珍貴文物數據採集工作圓滿結束  ■國內現存最早的「燈幢合體」實例藏於廊坊博物館  ■存放於省民俗館的青花無擋尊全國保存最好  ■馮驥才曾為古版《三魚爭月》奔走呼號>  人們常說,文物就是歷史。
  • 辛亥革命元勳——黃興
    從位於長沙城東南角的地鐵2號線光達站出來,再轉公交車坐幾站路,就到了辛亥革命元勳黃興故居紀念館。 黃興原名黃軫,1874年10月25日,出生於湖南善化縣涼塘(位於現在的長沙縣黃興鎮)。 黃興5歲在父親私塾啟蒙讀書,8歲在蕭舉人的私塾讀書,11歲師從退休翰林周笠櫵,1893年入城南書院,1898年調長沙湘水校經堂,複選調武昌兩湖書院深造。
  • 夾竹桃盛開的這扇門後,曾有過辛亥元勳的足跡
    辛亥元勳舊宅劉公館據《武昌老建築》一書記載,位於曇華林32號的劉公館舊址,始建於1901年,距今已經有119年歷史,他的主人曾是辛亥元勳——劉公。據說,辛亥革命軍旗——鐵血十八星旗,就是從這棟老建築裡走出去的。
  • 環行廣東:惠州陳炯明墓,記錄一代辛亥革命元勳的是非得失
    陳炯明墓,位於惠州市西湖紫薇山.惠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據聞:墓園在文革時被毀.現在我們看到的是重新修葺過後的景觀.現今綠草如菌,鮮花正豔,品品一代辛亥革命的元勳的風採,也是不錯的.(免費參觀)【探索廣東美景,我在路上.歡迎關注!】
  • 打響辛亥革命第一槍的是誰?他後來怎麼樣了?
    學生時代,曾經看過一部關於辛亥革命的電視劇。其中一集,講的正是武昌起義。當起義成功後,那些功臣們坐在一起,討論誰做領頭的。也是七嘴八舌,提出了不少候選人。其中有一個士兵,就提出,讓熊秉坤來做這個位置。那麼,這個熊秉坤是誰呢?那個士兵推舉他的原因又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