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話: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和逢壬數九是啥意思?老農給你說

2020-12-21 豫南鄉農

俗話說:「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今天是12月20號,農曆冬月初六,明天也就是冬月初七就是二十四節氣的第22個節氣冬至了。

民間還有一個俗話:「長不過五月,短不過十月」。

01.吃過冬至飯,一天長一線

①長不過五月:意思是說一年當中白天最長的天氣就是農曆五月間。那時候的早上5點左右天就亮了,晚上看《新聞聯播》的時候天還沒有黑,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天長夜短。

②短不過十月:也就是說一年當中天氣最短的就數農曆十月間,這個時候早上6點40左右天才放亮,看《新聞聯播》的時候天已經黑得透透的了,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天短夜長。

古時候沒有天文望遠鏡觀察天體的變化,古人經過日積月累的經驗,就根據北鬥星尾巴的變化來分辯節氣的,然後又劃分為春夏秋冬四個節氣。在實踐觀察中人們發現北鬥星是循環旋轉的,它和太陽一樣旋轉一周剛好是一年。當它的尾巴指向東方的時候天氣就逐漸的變暖,也就是春天;當尾巴指向南方的時候天氣就會變得炎熱就是夏天;當尾巴指向西方的時候,天氣就變得秋高氣爽,大地上的穀物陸續成熟;當尾巴指向北方的時候地上草木開始枯萎,並有天寒地凍的雨雪天氣,被稱為冬天。

後來,人們根據北鬥星旋轉一周的四季變化,就發明了二十四節氣。把太陽旋轉的軌跡稱為黃經,然後把這個軌跡的圓周平均分成二十四個等分,每個節氣的夾角就為15度。人們把春分當做二十四節氣的起點,也就是把太陽的黃經為零度時當做起點,這個時候太陽的光線垂直照曬在赤道上,太陽光與赤道的夾角為零度,太陽順時針每轉動15度的夾角就是一個節氣。當太陽運行到春分也就是黃經零度時,正好運了一周360度紀為一年。

為了便於紀年人們就把立春當做一年的歲首節氣,把春分當做太陽黃經的起始節氣。把立春當做一年的始點,大寒當做一年的終點。當太陽運行到黃經270度時就是冬至節氣了。

我國位於北半球,冬至這一天是太陽南移的轉折點。冬至過後太陽又重新往北回歸移動,太陽光的直射點也會隨著向北照射,北半球的白晝也會因此而慢慢的變長,將會持續到第二年的五月間。這也是人們常說的「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的原因。

02.逢壬數九

九也是冬季的一個氣候特徵,表示氣溫由最冷轉向氣溫回升的起、始點,人們把這個過程稱之為進九,九分為九個階段,一個階段的九為9天。即一九二九三九……直到九九八十一天才算出九。它和夏天進伏是一樣的道理,伏是代表夏季最炎熱的氣候特徵。那麼進九,即頭九的第一天,是怎麼算出來的呢。古時候人們通過對天象的觀測,採用天幹地支紀元法,即10個天幹和12個地支。

①.10個天幹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而進九是從冬至這一天開始順著這10個天幹日依次往後數,數到壬日時就是開始進九的第一天。

②12個地支為子、醜、寅、卯、辰、巳、戊、未、申、酉、戌、亥。這也是我們每個人常用的12生肖,從子時開始每間隔2個小時為一個時辰。

③逢壬數九:比如,2020年冬至後的第一個壬日是12月31日,也就是農曆冬月17日。民間數九有兩種方式:一是按照逢壬數九的方式,也就是冬至過後第一個壬日為進九日;二是冬至那一天如果是農曆單日,那麼,那一天就是進九的第一天。因此,今年的冬至是12月21日,農曆冬月初七,也就是說冬至那一天已經進九了。

所以,明天就是一九的第一天了。

相關焦點

  • 農村老話:「吃罷冬至飯,一天長一線」,一線到底是多長時間?
    農村民諺俗語,往往一句話包含許多自然知識與生活知識,以最通俗的生活現象,來解說自然界大道理,非常的精準到位。比如「過了冬,一天長一蔥」「吃罷冬至飯,一天長一線」「冬至交九,一九二裡半,二九五裡多」,就屬此類農諺範疇。
  • 農村老話:「吃罷冬至飯,一天長一線」,表達什麼道理?
    冬至剛剛度過了,大家有沒有吃餃子呢?冬至過了,也就意味著2018年黑夜最久的一天也要度過啦,那麼農村也有很多老話是關於冬至的,今天就給大家分享兩句關於冬至的俗語,首先來看第一句農村老話是:吃罷冬至飯,一天長一線。那麼這句話是要表達什麼樣的道理呢?
  • 「吃完冬至飯,一天長一線」!說的啥意思?老祖宗真是太智慧了!
    後天,我們將迎來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12月22日,農曆十一月二十七,星期天)。 冬至過後,我國各地氣候都將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交九」和「數九寒天」。
  • 數九寒天,為啥數九?數九因何從冬至後逢壬改成冬至了?
    數九數到1月7日的今天,不過也才是二九的第九天,這數九寒天真是令人印象深刻,也靈驗的很。不過,想想這數九寒天可不只是單純地冷,還有一個令不少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那就是「都說冬至逢壬數九」,可這個冬季的數九卻在2020年12月21日進入冬至的當天就開始了。你可千萬千萬別以為那一天就是「壬日」,查一下那天的農曆幹支紀日,可是實實在在的「庚子年戊子月戊戌日」。
  • 「冬至逢壬才數九」和「冬至交九」,數九從何時開始?哪個更靠譜
    雖然我們現在一說到冬至節氣,就會想到數九的開始,但是在以前對於數九的方式卻不一樣,在以前有「冬至逢壬才數九」的說法,那麼兩個不同的數九方式哪一個才是正確的呢?我們先來看「冬至逢壬才數九」的說法,這句俗語只是一整句俗語中的一部分,整句俗語為「夏至三庚數頭伏,冬至逢壬才數九」,意思是在夏季節氣後第三個庚日才開始數伏,冬至後第一個壬日開始數九。
  • 老話說:「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數九」,你知道哪天開始數九?
    在很多人的認知中,後天就是三九了,人們普遍認為從冬至那一天開始,每九天為一個九,等數到九個九天,九九八十一天之後,也就是九盡桃花開了。但是這種數九的方法其實是錯誤的,有句話叫做:「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數九」,這才是真正的數九方法,下面就來看看真正的數九到底是怎麼數的。
  • 今年啥時候是冬至和數九?按照農村的說法,2021年是盲春年?
    導讀:今年啥時候是冬至和數九?按照農村的說法,2021年是盲春年? 隨著大雪節氣的來到,冬至的腳步也就越來越近了,冬至是全年日照最短的一天,也是氣溫降低到最低點的開端。在冬至這一天,北方地區的習俗就是吃餃子。老人會跟孩子說,這一天如果你要不吃餃子,耳朵就會被凍掉。
  • 俗語:「冬至逢壬才數九」,什麼意思?看看2020年春節冷不冷?
    導語:俗語:「冬至逢壬才數九」,什麼意思?看看2020年春節冷不冷? 昨天就是冬至了,不知道大家吃餃子了沒?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倒數第三個節氣,但是古人卻認為,冬至是二十四節氣的起點。因為冬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了。在商朝、周朝、秦朝,曾把冬至這天設為「歲首」。
  • 「夏至三庚數伏,冬至逢壬數九」,今年哪天數九?數九後哪天最冷
    大家好,歡迎來到「村東張二狗」欄目,每日分享最新的三農資訊,以及農業小知識,喜歡的不妨點擊上方關注訂閱喲,今天我們討論的話題是:「夏至三庚數伏,冬至逢壬數九」,今年哪天數九?數九後哪天最冷在過去,農村道路不好走,生活區域多為小圈子熟人社會,使得人們只能通過當地一些前人總結的經驗常識來判斷氣象變化,以便及時調整農業生產和生活狀態!而題主所提「夏至三庚數伏,冬至逢壬數九」,意思是說:過了夏至節氣後天氣會一天天變熱,由於每年三伏開始時間並不固定,人們就會根據夏至後農曆第三個庚日作為三伏天的開始,即入伏時間。
  • 「冬至逢壬才數九」,今冬哪天開始數九?「幾九」最冷?看完懂了
    在民間現在還有一些冬至節氣相關的習俗,比如南方大部分地區在冬至節氣要祭祖,而北方地區則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至今民間還有著「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諺。 另外說到冬至,很多人第一個會想到的就是「數九」的習俗,那今年冬季是從哪一天開始數九呢?「幾九」的時候最冷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 今年什麼時候開始數九?提冬數九和冬至逢壬數九哪個說法更準確?
    這個月的21號就到了冬至節氣,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2個節氣,是入冬後的第四個節氣,冬至節氣的到來,也意味著寒冷冬季的到來,在民間有冬至後開始數九計算寒冷天氣的說法,但是關於數九有兩種不同的說法,分別是「提冬數九」和「冬至逢壬數九」,這兩個說法哪個更準確呢?
  • 「冬至逢壬才數九」,數九有啥講究,今年春節是「幾九」,會冷嗎
    大雪節氣過去,也就意味著冬至將要來臨了,以前聽人說「冬至大如年」,因為古人把冬至當作一年的第一個節氣,而且冬至之後春節就很近了,所以很多地方將冬至視為尤其重要的節氣,在這一天有吃餃子、祭祖等各種習俗。一般來說,數九就是從冬至這天開始,向後數九個九天,也就是從「一九」到「九九」的過程,在這八十一天之中寒極轉暖,寒消暖長,也就是說天氣會逐漸變冷再變暖和。不過,關於「數九」也有不同的方式,前幾天聽老人說「冬至逢壬才數九」,不明白是什麼意思,「數九」還有什麼講究呢?
  • 2018-2019數九天從什麼時候開始 冬至逢壬數九什麼意思
    2018-2019數九天從什麼時候開始  數九又稱冬九九,是一種中國民間節氣。數九了,這就意味著一年中最冷的時間到了,要想冰河凍結,大地回春,那是我們期盼的日子。很多人都問2019年數九時分是什麼時分開始?一同看看吧!【冬至是什麼意思 2018冬至是哪一天是數九的第一天嗎】  數九從每年陽曆12月下旬初冬至開端。
  • 「吃了春分飯,一天長一線」這句農村諺語的什麼意思?一線是啥?
    「吃了春分飯,一天長一線」這句農村諺語的什麼意思?一線是啥?「吃了春分飯,一天長一線」,這個農村俗語透露這深深的科學現象,或許聽過的人並不是很多,但是這是一個十分經典的諺語,不少人奉為經典。要知道一件事,就是我們農民伯伯沒有固定時間,白天和夜晚的比例,什麼時候開始白天,是十分關鍵的,這極大的影響了老百姓的工作時間。這個諺語透露的科學現象說的就是每天的天長天短,因為我們知道,在不同的時候,出於地球公轉的原因,黑天和白天並不對等。自古就有春分者陰陽相半的說辭,什麼意思的呢?
  • 農村俗語: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數九,啥時數九?今年何時最冷
    導讀摘要:農村俗語「夏至三庚數伏,冬至逢壬數九」,啥時候數九?今年何時最冷?這是由四個問題組合而成的複雜問題,涉及到古代曆法的綜合性問題,讓我一步一步地分別解答。古代人的曆法與現在使用的公曆和農曆曆法是根本不相同的。公曆曆法直接使用年月日,如今天是2019年12月18日,農曆曆法與公曆相似,如今天是二0一九年冬月廿三日,古代人曆法則不同,如今天是己亥年冬月己丑日。在我國古代的時候,智慧的古代人是使用天幹、地支,有機組合,來記載日期時間的。
  • 俗語:夏至三庚數伏,冬至逢壬數九,啥時候數九?今年何時最冷?
    在這種背景下,人們又通過不斷對自然環境進行觀察和總結,掌握了了24節氣中全年最冷最熱的時間段。為了方便時間的確立,所以有了俗語「夏至三庚數伏,冬至逢壬數九」的說法。冬至逢壬數九:夏至是一年中最熱的一段時間,那麼對應的一年中最冷的一段時間是什麼時候呢,古人早就給了明確的時間定義,就是從冬至開始後第一個壬日開始,就是數九的第一天,因為古人認為九這個數字是代表無窮盡的意思,所以認為如果在寒冷的冬天數過9個九天,就會迎來春暖花開的季節,所以就衍生出來了數九文化。啥時候數九?
  • 冬至是什麼意思 2018冬至是哪一天是數九的第一天嗎
    冬至是什麼意思  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或「亞歲」等。冬至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為「冬節」,所以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古時候,漂在外地的人到了這時節都要回家過冬節,所謂「年終有所歸宿」。古時有「冬至一陽生」的講法,也就是說從冬至這天開始,陽氣慢慢開始回升。
  • 老農說「二月遇見九,五穀好豐收」啥意思?二月有「九」嗎?
    導讀:老農說「二月遇見九,五穀好豐收」啥意思?二月有「九」嗎? 村口有幾個老人坐在一起你一句我一句的聊天,今天他們聊的是關於數九與二月的關係問題。大家是圍繞著這句俗語展開的,俗語「二月遇見九,五穀好豐收」,大家對於五穀豐收的說法很是感興趣。
  • 農村俗語「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是何意?「一線」到底指啥?
    在大雪節氣前後,很快的就迎來了冬至節氣。冬至這一天開始,天氣也會變得越來越冷,特別是在三九天氣裡,氣溫很低,家裡有老人和小孩的是非常難熬的。農村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語:「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 是什麼意思?「一線」到底是指啥?
  • 農村老人說,「吃過冬至飯,一日長一線」,一線指啥,有多長?
    冬至這一天,北半球晝最短,夜最長,過了這天之後,白晝將會逐漸變長,夜晚將會逐漸變短,當然這種晝長夜短的規律也被聰明智慧的老祖宗發現,並總結成了各種俗語,在農村老人常說,「吃過冬至飯,一日長一線」,意思就是白天越來越來長了,但是這句俗語中「一線」究竟指什麼,又是多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