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俗語:「頭雞二狗,三豬四羊」,什麼意思?五和六對應的是什麼?
中華有上下五千年的萬史,也造就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俗語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脈,是民間老百姓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的總結,有的是對民間生活的描述,也有的是對於生活的思考,因其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所以在民間廣為流傳,很多俗語的背後還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就比如農老一輩人常常說的「頭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吧。
上古傳說中,盤古開天后,女媧在造人前先分別創造了六畜,因此,在新年開始後的六日裡,也被稱為六畜之日。所以這句俗語的意思就是說:正月初一是雞日,初二是狗日,初三是豬日,初四是羊日,初五是牛日,初六是馬日,而到了初七就是人日,初八是穀日。不同的日子也對應這不同的文化習俗。
圖片來源於網絡
頭雞二狗,三豬四羊
雞日:雞在古代有「五德之禽」的美譽,這是因為雞的頭上有頭冠是文德;走後有踞是武德;面對敵人的時候敢於鬥爭,是勇德;而面對食物的時候也知道招呼同伴,是仁德;天亮就報曉,是信德。正是因為雞的崇高的位置,所以在古代過年的時候貼窗花也會有雞的圖案,寓意著「五德之禽啼,福氣滿門來」。在這一天,主要的習俗就是讓家裡的日常用具進行休息,也就是最好不要掃地,不要洗衣服,不要用剪刀,更不要殺雞。
狗日:這一天人們是不能殺狗的,狗也是古代老百姓家中最常見的動物了,主要是用來看門和狩獵的狗,過去的人們認為狗可以撿食家中撒落的糧食,為主人消災免罪,所以狗可以養在屋裡,排序也就靠前。而正月初二這一天最重要的習俗是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夫婿也要陪同,也被稱為是「迎婿日」。
豬日:人們不會在這一天殺豬。並且古人認為要是這一天天氣好的話,那麼當年的豬就會長得膘肥體壯。
羊日:初四不吃羊肉,並且在這一天之前上天「述職」的灶神,要返回人間,繼續監察人間善惡。因此,這一天也被稱為「接神日」,所以在民間就有「接灶神」的習俗。
五牛六馬,七人八谷
牛日:初五這一天可以說是除夕以來最重要的一個日子,也被稱為是「破五」,在這一天的前四天為了不倒掉「財氣」,家裡不僅掃地,連垃圾都是不倒的。而等到這一天,原本被視作「財氣」的垃圾成了「窮土」,要「送窮出門」。而且這一天還是財神誕辰,所以要「迎財神」,人們爭相搶後的「搶路頭」,一定要先把財神迎到自己家。
馬日:對有些地方的人來說,這一天的主要工作是將平日汙穢的廁所打掃乾淨,並祭拜廁所神明,
人日:六畜日完了之後,就是人日了。從漢朝開始中國古代就有了人日的節俗,主要是吃「七菜羹」,還有就是製作人形的飾品,女性之間要相互饋贈「華勝」(一種花型的首飾)。
穀日:這一天是穀子的生日。對於過去生活在農耕社會的人們來說,若這一天晴朗,也就預示著新的一年稻穀豐收。人們過去在這一天還有不吃煮熟的穀物的傳統,是重視農業、珍惜糧食的思想。
小編有話說: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正是因為這些動物的存在才使得人們的生活更加的便利。因此古人設置了這些日子和習俗就是為了表達人們對於這些動物的敬意。不過除了上面的,小編還聽過關於初九和初十的說法是「九兵十賊」。當然了,這裡的「九兵十賊」肯定不是所女媧在第九天創造了士兵,在第十天創造了賊。而是說初九這一天是「兵日」,士兵守衛邊疆,保護人民的安全,就算是過年也從不懈怠,所以在古時候,到了「兵日」的這一天,就要給兵卒們放假,朝廷的官員還有老百姓都會趁著這個時間去慰問軍營士兵。
而到了初十就是「賊日」,目的是為了提高人們的防賊意識。古人認為最理想的社會就是大同社會,在大同社會中天下無賊。所以在這一天民間就有一個習俗是:青年假裝「做賊」去田地裡「偷青」,田地的主人假裝「守賊」,將蔥、蒜、芹菜這三種蔬菜用稻草綁好,放在菜園的外面,這樣青年人來了,就不用入園中偷菜。而「蔥」和「聰」諧音,寓意聰明;「蒜」是「合算」,「芹」和「勤」諧音,寓意勤勞致富,所以青年人拿到這三種好的寓意,就會「天下無賊」。
是不是感覺很有趣,你的家鄉有什麼關於正月的有趣又有意義的習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