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與八法通

2020-12-09 騰訊網

點擊下方藍字搶購書畫優盤

張大千像

或謂石公(濤)為畫苑之傑,由於頓悟。餘獨謂法華境界,實由漸悟而方躋。餘昔藏石公為其友吳逸雲畫山水題云:「作書作畫,無論先輩後學,皆以氣勝。得之者,精神燦爛,出之紙上。意懶,則淺薄無神,不成書畫。善收藏者,勿求紙之短長粗細。古人片紙隻字,價重拱璧,求之不易,然則其臨筆亦不易也。故有真精神、真命脈一時發現,直透紙背,此皆是以大手眼,用大氣力,摧鋒陷刃,不可禁當,遂令百世後晶瑩不滅,即如文天祥先生所謂:「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也」。觀石公自道甘苦如此,得非漸悟之效耶?

張大千 仿宋人山寺圖

餘又見石公與其友哲公書云:「此數幅皆寫宋元人筆意,不提出則更有趣。」此得非英雄欺人哉?然正是宋元人為我役,非我為宋元人役也。故石公畫論云:「好古敏求,則變化出矣。」餘嘗語門弟子,七分人事三分天。三分天資,人人得而有之,七分人事,人人能之而未必能。今因石公之漸而得妙果,重申吾意,以告吾後生,亦苦口甘言也。石公此卷,著墨無多,創境幽邃,有非石穀子所能。王司農稱:大江以南當推石濤為第一,信非虛語。畫竹自石濤和尚好為野戰,後之學者宗之,遂流入狂肆怪誕。趙鷗波詩云:「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與八法通。」更無知者矣!

仿石濤松水石橋圖

明末四僧畫,高情逸韻,皆成一家法,尋其源流,並出於黃子久,然亦有別。漸江入筆即黃,石溪、石濤、八大,則由董玄宰而上窺子久者。漸江居黃山久,喜畫奇松怪石,筆墨簡貴,世人遂以為近倪迂,實則黃多於倪也。

石溪 雨洗山根圖軸

石溪蒼茫沉厚,或以為出於黃鶴山樵,殊不知玄宰空靈,石溪變之以沉鬱,不期與山樵比跡,若必謂其出於山樵,則形相之論也。石濤筆法、墨法,並承玄宰,特不落畦徑,遊心象外,不為人識破耳。餘藏石濤寄畫與友書云:此數幅皆寫宋元人筆意,不提出則更有趣。以知其如何驅使宋元人而不為宋元人役也。至於八大從玄宰以窺子久,三百年來無有人知者。餘始發此覆,世人尚不敢信。後,餘得其仿玄宰畫冊,且錄玄宰原題,益證老眼之不謬,是知八大亦未嘗自諱也。

仿石濤遊華陽山圖

石濤之畫,不可有法,有法則失之泥;不可無法,無法則失之獷。無法之法,乃石濤法。石谷畫聖,石濤蓋畫中之佛也。黃山皆削立而瘦,上下皆窠前人,如漸江、石濤、瞿山俱以此擅名於世。漸江得其骨,石濤得其情,瞿山得其變。近人品定黃山畫史,遂有黃山派,然皆不出此三家戶庭也。

畫家與黃山多具夙緣,其中最傑出的是漸江、石濤、梅瞿山。漸江得黃山之骨,石濤得黃山之神,瞿山得黃山之變。這三位畫家,雖草草數筆,亦無一筆不與黃山契合石濤的畫,無一不是來自生活而法度嚴謹,無一不新穎奇妙而自闢蹊徑。

漸江 林泉春暮圖

清 石濤 對菊圖

古人如五代的袁義,宋代的劉採、範安人都以畫魚著名,卻都是用工筆,當然是藝術高深,無可訾議的。但我最佩服的還是八大山人,他畫魚的方法,只用極簡單的構圖與用筆,就能充分地表現出來,真有與魚同化的妙處。山人藝術的成就,必然是經過很多時間的觀察和揣摩,才能由繁而簡,卻又表現無餘。試看他畫的魚嘴、眼、肋、鰭、脊、翅、尾、腹,哪一點不體貼入微?而魚的種類不同,動態也不同,山人所畫無不曲盡其妙。我們應該永遠拿他做老師,但不是說要照樣臨摹,而是要學他的用心,若是依樣葫蘆,便為「畫奴」了。

仿石濤芭蕉石頭

八大山人畫法從董思翁,上窺倪、黃。三百年來,無論藏家、畫家,無一人於此著眼者。八大山人的畫可以百看而不厭,你無妨多多作為參考,那股子靈氣可真了得。

八大山人 荷花雙鳥

八大的用筆非常圓渾,用墨非常滋潤,在淡墨中顯精神,是極其不易的。石溪的畫圓筆中鋒,蒼莽渾厚,視其畫如見其人。漸江是假和尚,姓江名韜,是明代遺民,隱於黃山,是憂國憂民之士,時而帶領鄉眾,出擊清兵,敗則遁於山中,伺機再擊,如是者數次,因而他的用筆,剛健挺拔有英武之勢。

郎世寧的畫馬,有許多西洋畫的筆法,不能算純粹的中國畫。吾嘗謂,清末為吾國藝壇一大轉捩點,一洗舊染,變而愈上。以一般之厭棄殿體書,故北碑、漢隸風行一時。先師清道人以家國之感,故於書提倡北碑篆隸外,又畫又極力提倡明末清遺老之作。同時畫家,亦多欲突出四王吳惲範圍,故石濤、石溪、八大之畫,大行於時。時清鼎改革,故宮名跡,得公之於眾,而南北藏家,又多不自秘,藉以西法影印流布,故學者得恣其臨摹賞會,於是自明末而上溯宋、元、明初,乃必然之趨勢。宗風不變,進而益上,此吾國畫壇晚近所以特開異彩,非清人所可望也。昔年擬石濤惟恐其不入,今則又惟恐其不出。

郎世寧 八駿圖

先友徐悲鴻最愛予畫,每語人曰:「張大千,五百年來第一人也。」予聞之,惶恐而對曰:「惡,是何言也!山水石竹,清逸絕塵,吾仰吳湖帆;柔而能健,峭而能厚,吾仰溥心畲;明麗軟美,吾仰鄭午昌;雲瀑空靈,吾仰黃君壁;文人餘事,率爾寄情,自然高潔,吾仰陳定山、謝玉岑;荷芰梅蘭,吾仰鄭曼青、王個簃;寫景入微,不為境囿,吾仰錢瘦鐵;花鳥蟲魚,吾仰於非廠、謝稚柳;人物仕女,吾仰徐燕蓀;點染飛動,鳥鳴猿躍,吾仰王夢白、汪慎生;畫馬則我公與趙望雲;若汪亞塵、王濟遠、吳子深、賀天健、潘天壽、孫雪泥諸君子,莫不各擅勝場。此皆並世平交,而老輩丈人行則高矣美矣,但有景慕,何敢妄讚詞焉!五百年來一人,毋乃太過,過則近於謔矣。

1936年 徐悲鴻帶藝術系學生赴黃山寫生,巧遇張大千,併合影留念

悲鴻笑曰:「處世之道,對人自稱天下第二,自然無怍。君子偽謙,不亦同予之天下第二者非耶?」此一時笑樂,忽忽已是四十餘年前事,言念及之,可勝感嘆!

仿石濤山居圖

吳昌碩與齊白石兩家的畫,若一定要比較問誰的更好,則我回答是齊的更好。因為吳昌老寫石鼓文並不很相似,只是用他自己的筆法寫石鼓的文詞,結果寫成了種獨特的面貌,其最大的特色是結體特重右上角,結果將這種習慣用在他的畫幅布局上,他的畫幅布局重心大部分在右上角,乃成為他的特色。

徐悲鴻作品

徐悲鴻作品

提起徐悲鴻,我倒想起一件有趣的事:從前我同兩位中國畫馬的名家都是好朋友,一個是徐悲鴻,一個是趙望雲。但是因為徐悲鴻比趙望雲有名,因此趙望雲很不服氣。有一天,趙望雲問我:「大千,人家都說悲鴻的馬比我畫得好,你說說到底是誰的好?」我說:「當然是他的好。」趙望雲聽了之後,大失所望,追問道:「為什麼?」

趙望雲作品

趙望雲作品

於是我說:『他畫的馬是賽跑的馬和拉車的馬,你所畫的是耕田的馬四十年以來,海上藝林,莫不豔稱三吳一馮,蓋謂毗陵馮超然、石門吳待秋、吳郡吳子深、吳湖帆四先生也。

馮超然 溪山行旅

吳待秋 秋山讀書圖

吳湖帆 松風雲海圖

吳子深 林泉秋意圖

超然擅長人物、仕女、山水,兼宗湘碧、耕煙。待秋專攻麓臺。湖帆崇尚思翁,上追痴遷。而子深先生則致力思翁、湘碧,溯源董巨,尤我竹石,邁越仲昭、衡山得意處,直逼鷗波父子。予所見先生所作古木竹石,無不其下拜,嘆為明、清五百年間無與抗手者。

張大千 山廚清供 立軸

黃賓虹老先生用墨的方法,和我們不一樣哩。黃先生是先把墨研好,倒入玻璃瓶子裡,兌上水,使它沉澱,經過一兩個月後,把上面的水傾去,然後用下層的,和我用「有膠」的墨不一樣哩。我作畫,都用現研的墨,硯臺是常常洗淨再用,這樣,墨色才覺新鮮,和黃老先生的方法不一樣自文人畫盛行,而宋元以來凡工詩工畫者,弄筆餘閒,雖不能悉其力於繁複之山水,然興之所至,每好作梅蘭松石,以寫其奇逸之氣,此自東坡湖州以來,名跡俱在,藝苑所共見者也。惟畫竹,自明文徵明以後,不師古法,習於野戰,故有清一代畫竹家,數雖多,皆足觀。近時朋輩,以書家而兼畫竹者,吾得二人焉:湖州沈氏,於畫無所不摹,精能之至,妙入能品,於髯所稱為科班出身也,偶以餘瀋寫竹,筆致方雅,然未能專精於此,成名家;番禺葉氏,書法勁肆,雅近明賢,致力畫竹有年,嘗自評其竹為不落清人門限,其用筆有古拙之致,而靈氣激蕩處尚少。

文章摘抄自《張大千談藝錄》

張大千 秋壑鳴泉

張大千 松下高仕文會圖

相關焦點

  • 為什麼畫國畫的字都寫得好?就是他率先提出了要求做出了表率
    現在有據可查的:南唐後主李煜曾用金錯書法畫竹,還有郭熙畫的樹、文同畫的竹、溫日觀畫的葡萄等,都是從草書中化過來的。趙孟曾寫了一首詩: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這首詩寫的很淺顯,我就不翻譯了。
  • 張大千《竹下居土圖》
    張大千,原名張正權,後改名爰,字季爰,號大千,別號大千居士、下裡巴人,齋名大風堂。四川內江人,祖籍廣東省番禺,1899年(清光緒二十五年己亥)5月10日出生於四川省內江市市中區城郊安良裡的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
  • 手工抄紙竹簾細若毫髮薄如蟬翼 要用上千根竹絲
    細若毫髮 薄如蟬翼一張抄紙竹簾要用上千根竹絲  5月4日,筆者來到迎江鄉師壩村王亮華家,只見他正坐在屋簷下打竹簾。兩米多長的木凳是王亮華的操作平臺,木凳上放著夾板,編織中的竹簾固定在夾板上。木凳前放著一個竹筒,竹筒裡裝有大量直徑約0.5毫米竹絲,細若髮絲。
  • 書法中的「飛白」筆畫怎麼寫?米芾、傅山、王鐸告訴你三種技巧!
    這種筆法,相傳為漢末蔡邕見役人以掃帚寫字而創立的「飛白書」,後來在王獻之等人的傳承下成為一種經典筆法。唐太宗甚至全篇以飛白筆寫出了著名的《晉祠銘》。那麼毛筆書法中的飛白怎麼寫呢?對於一般初學者來說還真有一點難度,不是想寫就能寫出這種效果來的。
  • 故宮六百年鑑賞|不僅是文同倪瓚,看宋元名家寫竹與逸格
    由於被傳統文人賦予了「虛心異眾草,節勁逾凡木」的人格象徵,竹自宋代文同等人倡導始,到元代已成為極受歡迎的繪畫題材。從技法上看,有勾勒填色的「畫竹」與墨筆寫意的「寫竹」之分。元代墨竹名家甚多,高克恭、趙孟、李衎、顧安、吳鎮、倪瓚、王蒙、方厓、柯九思、管道昇等均有墨竹書畫傳世。
  • 故宮六百年鑑賞⑫|不僅是文同倪瓚,看宋元名家寫竹與逸格
    由於被傳統文人賦予了「虛心異眾草,節勁逾凡木」的人格象徵,竹自宋代文同等人倡導始,到元代已成為極受歡迎的繪畫題材。從技法上看,有勾勒填色的「畫竹」與墨筆寫意的「寫竹」之分。元代墨竹名家甚多,高克恭、趙孟頫、李衎、顧安、吳鎮、倪瓚、王蒙、方厓、柯九思、管道昇等均有墨竹書畫傳世。
  • 從「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 張大千、孫雲生展
    展覽名稱:從「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張大千、孫雲生畫展展覽時間:2011年12月9日—2012年1月10日>展覽地點:朱屺瞻藝術館(上海歐陽路580號)開幕時間:2011年12月9日下午3點 主辦單位:朱屺瞻藝術館,多倫路文化名人俱樂部,張大千、孫雲生美術館(籌)聯繫方式:朱屺瞻藝術館(歐陽路580號) 021-56710742 nhkbook@hotmail.com2011年12月9日下午3點,張大千先生的40件作品與弟子孫雲生的10件作品
  • 年輕幹部當如「勁竹」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面對暗潮洶湧的時代浪潮,「生而逢時」是機緣,「順勢而為」才是謀略,年輕幹部當如「勁竹」,破土而出,傲立於世。 年輕幹部當如「勁竹」,從始至終「懷虛心」。「未出土時先有節,及凌雲處尚虛心」。世人詠竹,常嘆「高節人相重,虛心世所知」,竹的「空心」,是謙虛內斂、是清高自持、是始終如一。
  • 張大千畫學精義-仕女畫法精論
    張大千繪仕女圖畫題有至難傳神的,必須反覆揣摩,不嫌麻煩,三次五次地塗改,至無可議處方可落墨。至於衣著,則看畫題而定富麗與清雅,衣披裙帶花紋,宜參考古人名作,如周昉《簪花仕女》,張萱《明皇納涼圖》,徽宗摹《張萱搗練圖》,或敦煌壁畫都是最好的資料。重色須用礦物質的,是石青石綠硃砂等等,雄精石黃不可用,因為這兩樣顏料久了會燒紙,只要用藤黃和粉就行了。胭脂近世已絕,亦只有以西洋紅代它了。白粉,古人用硨磲粉,牡蠣粉(通稱珍珠粉),歷久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