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竹下居土圖》

2020-12-17 老楊頭的時事熱點

張大千,原名張正權,後改名爰,字季爰,號大千,別號大千居士、下裡巴人,齋名大風堂。四川內江人,祖籍廣東省番禺,1899年(清光緒二十五年己亥)5月10日出生於四川省內江市市中區城郊安良裡的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張大千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壇最具傳奇色彩的國畫大師,無論是繪畫、書法、篆刻、詩詞都無所不通。早期專心研習古人書畫,特別在山水畫方面卓有成就。後旅居海外,畫風工寫結合,重彩、水墨融為一體,尤其是潑墨與潑彩,開創了新的藝術風格。

張大千縱數其一生,才華橫溢,極富傳奇,聲名遐邇。作為近現代書畫大師中最具才情的畫家,張大千以及他所創造的藝術在中國繪畫史上佔有無可替代的地位。更是被西方藝壇贊為"東方之筆"。此幅張大千《竹下居土圖》橫43cm,縱84.5cm。設色淡雅、筆墨細膩。通卷行雲流水,從容自得。畫中所作墨竹,蔥鬱挺拔,皴擦利落,並輔紅花與之相伴,細緻有力,用筆灑脫,別有韻致。畫中一居士置於竹下,背手而立,獨行獨往,英姿奕奕,頗見傳神。用筆絕精,細節處纖毫畢現,人物刻畫尤為傳神,意境清麗雅逸。在這件作品中,張大千書法中翩翩欲飛、神採飛揚、豪放灑脫及鐵畫銀鉤、一波三折的特點都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可謂書畫雙絕,具有極高收藏價值。

張大千詩、書、畫與齊白石、溥心畲齊名,並稱為「南張北齊」和「南張北溥」,名號多如牛毛,與黃君璧、溥心畲以「渡海三家」齊名。其畫作屢創天價,2016年4月5日,張大千1982年創作的潑彩巨作《桃源圖》立軸,在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以2億7千零68萬元的天價成交,創下張大千個人作品成交新紀錄。此張大千《竹下居土圖》,用筆豪放大氣,格調清新典雅。為精品之作。

相關焦點

  • 從「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 張大千、孫雲生展
    展覽名稱:從「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張大千、孫雲生畫展展覽時間:2011年12月9日—2012年1月10日>展覽地點:朱屺瞻藝術館(上海歐陽路580號)開幕時間:2011年12月9日下午3點 主辦單位:朱屺瞻藝術館,多倫路文化名人俱樂部,張大千、孫雲生美術館(籌)聯繫方式:朱屺瞻藝術館(歐陽路580號) 021-56710742 nhkbook@hotmail.com2011年12月9日下午3點,張大千先生的40件作品與弟子孫雲生的10件作品
  • 張大千: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與八法通
    點擊下方藍字搶購書畫優盤 張大千像趙鷗波詩云:「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與八法通。」更無知者矣!予所見先生所作古木竹石,無不其下拜,嘆為明、清五百年間無與抗手者。
  • 張大千畫學精義-仕女畫法精論
    張大千繪仕女圖畫題有至難傳神的,必須反覆揣摩,不嫌麻煩,三次五次地塗改,至無可議處方可落墨。有林下風度,遺世而獨立之姿,一涉輕蕩,便為下乘。臉型五官,仍與畫其他人物一樣,先用淡墨勾線,勾準後再用淡硃砂烘託。眼眶鼻梁用赭石襯出凹凸,額鼻下顎以白粉暈它,古人稱為三白臉。
  • 這張被張大千青睞的富陽竹紙,曾經是國務院專用紙
    這時候,新二村的村民幾乎全員出動,上山採集嫩竹,這就是造竹紙的第一步——斫(zhuó)竹。原材料是最直接影響紙張質量的部分,所以斫竹至關重要,有經驗的村民一看竹子外層白白的絨毛,就知道這是當年的嫩竹,用手拍拍竹子,就知道竹肉是否飽滿。挑好後把竹子砍下滾至山下,把竹子上的枝丫去掉。
  • 張大千與夾江造紙
    夾江造紙工藝所用到的篁鍋。  到了宋代,夾江所產的竹紙已廣泛用於印刷行業,當時宋代五大印書基地眉山出品的「竹紙」版本書籍,其紙張簾紋明顯地帶有夾江竹紙簾紋特點。  元、明時期,夾江造紙技術已有相當的水平。《洪雅縣誌》中已有元代產紙的記載。元代時洪雅屬夾江,由此可見,至少在元代,夾江造紙已有史料可證。
  • 張大千:說到畫竹忌諱——幾人知?
    張大千像 張大千,原名正權,後改名爰、季爰,別號大千居士,四川內江人,祖籍廣東省番禺,1899年5月10日出生於四川省內江市中區城郊安良裡的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
  • 仿唐寅、張僧繇、趙孟,五幅畫呈現張大千的多樣性
    《明月峽》構圖奇絕,但已初步具有了四十年代青綠山水的雛形;《仿唐寅滄浪歌圖》、《仿張僧繇沒骨山水》及《君子慕竹》三作中,大千均表明在構圖或筆法上師法自明代唐寅、南梁張僧繇及元代趙孟,可見大千此一時期集百家之長,涉獵之廣。
  • 從封疆大吏到外交部長,張大千畫作中揭示的民國文化精英社交圈
    張大千1940年這幅《郎錦堂將軍遺像》,是為好友郎靜山父親所作。從圖中內容及留款中,可以清楚地體會下包括陳夔龍、葉恭綽、黃玄翁、鐘山隱等人在內,從晚清到民國時期由政治、文化精英們所建構的高端社交網絡。因此葉公綽勸張大千放棄山水、花竹等題材,專攻人物,希望他「振此頹風」。而此時的張大千,已經臨摹了所有能見到的古人畫跡,包括唐伯虎、仇英、梁楷、趙孟頫、李公麟等多位筆下的人物畫,在此基礎上要達到另一個高度,遠赴敦煌從北魏、隋唐的民間畫師身上吸取營養,便成為一個必然的選項。我們暫時略過葉恭綽,先來看看這位畫中人物的身份。
  • 令晚清封疆大吏垂淚難遣,張大千一幅畫作揭示的民國頂級社交圈
    1975年,晚年的張大千曾在《葉遐庵先生書畫集》序中,自述了這段往事【注】:當年葉恭綽對大千說:中國的人物畫自唐朝的吳道子、北宋的李公麟之後,便無人繼承,幾成絕響。而明朝仇英筆下的人物顯得「軟媚」、晚明陳洪綬筆下的人物顯得「詭譎」,此後整個清朝三百年來,更沒有畫人物的高手出現。因此葉公綽勸張大千放棄山水、花竹等題材,專攻人物,希望他「振此頹風」。
  • 張大千書信中的《溪岸圖》
    此信是張大千致門人蕭允中系列組信中一封,紙本,行書,一套四頁,私人收藏,著錄於《劉九庵書畫鑑定文集》。書信全文為:  茀存仁弟足下:  昨寄去畫箋卅四條,乞心畲先生法書者,度已收到。  在信中,張大千明確要求門人「於《式古堂》、《大觀錄》諸書一檢北苑畫目,有《囗囗起蟄圖》或《湖山風雨》等名目相近者錄出,仍乞心畲先生楷書。如兄在湖上時所乞題之《江堤晚景》、《湖山清曉圖》,千萬速為求得寄下」,並說「此兄十年前從悲鴻先生借來,去年始易得者」。由此可知此圖即是後來定名為《溪岸圖》的那幅名作。或許是張大千尚在研究之中,還未最終確定畫作名字,所以請溥儒題寫兩個名字。
  • 黃凝素:為張大千生下8個孩子,40歲與牌友生情堅決離婚!
    張大千對於自己的髮妻原本就是拒絕的,曾氏是他的表妹,也許是太熟悉的人不能讓張大千產生觸電感,也許是曾氏木訥不通筆墨讓張大千毫無好感,總之,既有著靚麗容顏又能書擅畫的黃凝素出現後,張大千就猶如只能看到一朵鮮花的蜜蜂,從此就粘在了黃凝素的身邊嗡嗡嗡。
  • 張大千的118方印,開眼界!
    但據傳,大千先生一生, 用印在3000方左右, 為其刻印者, 能叫出名字的就不下四十餘人, 且都是名家, 比如齊白石、王福廠、 陳巨來、方介堪、鄧散木等
  • 張大千《荷花圖》賞析
    原標題:張大千《荷花圖》賞析 張大千(Chang二十多歲便蓄著一把大鬍子,成為張大千日後的特有標誌。 他曾與齊白石、徐悲鴻、黃君璧、黃賓虹、溥儒、郎靜山等及西班牙抽象派畫家畢卡索交遊切磋。
  • 張大千為傳宗接代納妾,不料小妾生下8子後,卻變心與他人私奔
    公元1916年,17歲的張大千與自己青梅竹馬的表姐謝舜華定下了親事,但是在1919年,謝舜華還沒有來得及與張大千完婚便因病去世,張大千十分難過,跑到松江禪定寺,出家為僧。不過張大千隻出家一百天便還俗了,他的父母為他另外定下了一門親事,1920年張大千返回四川老家,娶了自己第一個妻子曾正蓉。
  • 張大千與大風堂畫派的書畫欣賞,紀念國畫大師張大千誕辰121周年
    大風堂畫齋由張善子、張大千昆仲在上海拜師學藝時共同創建的。在二十世紀20年代,張善子、張大千在上海西門路西成裡客居時,因有緣收藏到明朝畫家張大風所畫《諸葛武侯出師圖》,對此畫愛不釋手,加之對張大風的畫藝十分傾慕,且又同姓張,故在極其得意之餘,張善子、張大千昆仲即將西成裡居室的廳堂取名為「大風堂」。張大千一生坎坷,閱歷「豐富多彩」。
  • 張大千自畫像
    自畫像鍾馗 張大千/繪   張大千的傳世自畫像究竟有多少?據說有人給住在巴西八德園的張大千寫信,沒有具體地址,只在信封上畫一個大鬍子的頭像,巴西首府聖保羅市的郵差,居然把這封信送到張大千的家中。   他的自畫像,多為友人求索而作,但多有題詩題句,這些題詩題句都寄託著他對友人的思念緬懷。
  • 畫家張大千山水畫欣賞
    張大千 1965年作 瑞士雪山 鏡心 設色絹本張大千 1969年作 伊吾閭瑞雪圖 設色紙本張大千 巻去青靄望水天 設色紙本張大千 秋山嵐翠 潑彩紙本裱於紙板 鏡框 一九六八年作張大千 潑彩山水 鏡心 紙本張大千 秋壑松泉
  • 張大千四大美女圖一組
    張大千(1899-1983),堪稱中國近代繪畫史上的「全能大師」。於中國畫人物、山水、花鳥、魚蟲、走獸,工筆、寫意,無所不能,無一不精。連中國現代美術事業的奠基者徐悲鴻都曾盛讚:「張大千,五百年來第一人也。」 畫藝精湛的張大千,人脈亦極廣,在生前舉辦了大量展覽。
  • 張大千與十個女人的風流韻事
    黃夫人過門時才15歲,比張大千小了8歲。她先後生了八個子女。但到了1946年,張大千與黃凝素感情完全破裂,進而離婚。她長得很像唐伯虎畫中的美人,也有一雙凝脂如玉的手讓張大千驚呼,成為張大千筆下仕女圖的模特。後在張大千朋友于非闇的撮合下娶了楊婉君,楊成為其第三位夫人。當時張大千三十六歲,楊婉君十九歲。婚後不久,張大千將她改名為楊宛君。
  • 張大千親孫女大風堂掌門人張子嘉
    張梓嘉老師全面繼承了爺爺張大千和父親張軼凡畫風和畫技,創藝術之自然!張梓嘉老師,大膽創新,精心創作眾多具有較高藝術研究價值的上品佳作。在父親張軼凡的藝術感召力下,張子嘉(曾用名張梓嘉)將古人傳承下來由張軼凡發揚光大的一種特殊技法——「散峰」技法,張子嘉在前輩紮實的繪畫基礎上,成功的填補了中國一項重要的傳統繪畫理論,對我國的書畫藝術的創新做出了突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