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孫子兵法》內容博大精深、主旨深遠,具有超強的生命力,它的社會影響力遠遠超出了軍事範疇。文章就《孫子兵法》中蘊含的「修道而保法」「先為不可勝」「鬥亂而不可亂」等哲理內涵移植和借鑑到人生成長之中,幫助人們從《孫子兵法》的哲理中,樹立戰勝對手的競爭意識,掌握擺脫困境的行為方法。
關鍵詞:孫子兵法;人生;思考
《孫子兵法》這部有著千年歷史的奇書,其中每一句話都凝聚著高深智慧,濃縮著上等的謀略,通過對《孫子兵法》的閱讀,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學到處理人際關係的策略和手段,掌握擺脫困境的行為方法。
一、人生不敗第一計:
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正《孫子兵法》中談道:「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正。」(《孫子兵法·軍形》)意思就是說:「善於指揮打仗的人,必須要修明政治,確保法制,從而能夠掌握戰爭勝負的決定權。」所謂的「修道而保法」,杜牧注得極好:「道者,仁義也;法者,法制也。善用兵者,先修理仁義,保守法制,自為不可勝之政,伺敵有可敗之隙,則攻能勝之。」「道」是春秋時期很流行的一個字眼。孫子對「道」直接論述為「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畏危」.「民與上同意」意思就是君民要同心同德,孫子把老百姓與君王的良好關係作為君王成敗的首要因素。也就是說君王要想坐穩江山,你必須要得到老百姓的擁戴和信任。楚漢相爭初期,項羽因為無「道」,犯了不少致命性的錯誤,把即將到手的江山拱手讓給了劉邦。
陳平、韓信原來都是項羽的麾下,但項羽卻沒有識人之才,讓陳平、韓信總是沒有用武之地。兩人在項羽手下看不到任何希望,只好仰天長嘆轉而投奔了劉邦,範增是項羽手下最重要的謀士,也是唯一厲害的角色,但項羽卻受陳平的挑撥,懷疑範增的忠心,氣得範增沒有辦法只好打包回家。
範增的離去給項羽一個致命的打擊。可以說項羽最終是慘敗在這兩個人手上的。項羽更大的問題是對佔領的城池不進行安撫,反而進行燒殺掠奪,被他攻打下的城池內的老百姓都不擁護他,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項羽不但失將心,還失民心,最後只能落個烏江自刎。反過來我們再看看劉邦的所作所為,項羽不重用韓信,他卻拜韓信為大將。項羽吝嗇,有功不賞,他卻有功必賞,不但賞銀、賞金,還封官、封爵、封侯、封王,在所不惜,所以劉邦麾下擁有一大批能徵善戰的將領。
項羽對所攻下的城池是燒殺掠奪,劉邦卻秋毫無犯,項羽失掉了民心,而劉邦卻得到了老百姓的擁戴。除了「修道」外,孫子還有「保法」的政治理念。「保法」就是指要用嚴明的軍紀使得部隊上下紀律嚴明,執法有章可循,發揮出最大的戰鬥力。孫子的「保法」的主張,對於我們當代人而言,就是要遵章守法、依法辦事,就是要心中有法、敬畏法紀。
古人說:「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規、行有所止。」一個人只有敬畏法紀,才能慎初、慎微、慎行。反之,如果目無法紀,必然迷心智、亂言行、丟操守。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法律法規都是我們做事做人的底線,是不可逾越的紅線,也是觸碰不得的高壓線。縱觀十八大以後落馬的貪官,無不是讓貪慾蒙蔽了理智,讓權勢淹沒了敬畏,一步步失守法紀的防線,最終走向蛻變腐化、違法犯罪的深淵。這警示每一個人,在法律法規面前,要心存敬畏,不要心存僥倖。
心懷敬畏,才能慎始敬終;警鐘長鳴,才能警笛不響。可以說「修道保法」是我們人生不敗的一個法寶。如果在我們的人生中始終在政治上、道義上、德行上光明磊落,即修道;又能在法律上、政策上、制度上立定腳跟,即保法,那麼我們就會有最高的獲勝概率。如果我們能真正領會其中的奧妙,做到知行合一,我們就能夠正確地把握好我們的人生航向而不至於迷失在現實的迷霧中而失去了自我,而且無論我們走得多遠,我們都能夠堅定你的理想信念,都能夠引領我們一步步走向勝利的彼岸。
二、人生不敗第二計:
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孫子兵法》中談道:「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必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孫子兵法·軍形》)意思是說:「古代善於指揮作戰的將軍,總是要通過努力先創造不被對手戰勝的條件,然後等待戰機從而打敗對手。不讓對手打敗的主動權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是否能夠打敗對手就看對手是否有隙可乘。所以,善於指揮作戰的將軍,都能夠創造不被對手打敗的有利條件,而不可能做到使對手必定被我所打敗。所以說,勝利是可以預見的,但是卻不可以強求。」孫子認為:實施作戰,首先要積蓄作戰實力,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這是戰勝敵人的客觀基礎。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再去尋找戰機,戰勝敵人。軍事實力的強與弱,是決定一場戰爭勝負的關鍵所在。所以,善於指揮打仗的統帥總是去為了其軍事實力上的絕對優勢而全力以赴,也就是孫子所說的「先為不可勝」;然後靜靜地等待戰勝敵人的時機的到來,從而抓住對手暴露出的可能被戰勝的機會(以待敵之可勝)發起立體進攻,從而獲得全面的勝利。孫子所講的「先為不可勝」的目的就是通過各種方法和手段來增強自己的軍事實力,使自己不可被對手戰勝,「以待敵之可勝」的目就是等待對手出現可勝的戰機。孫子在這裡所講的「待」的含義就是等待和尋求戰勝敵人的時機的到來,為什麼要等待呢?等待的目的就是讓敵人虛假的一面消失從而看到其真實的一面。消除敵人虛假的一面,並且讓敵人暴露其真實的面孔就需要一定的時間,所以我們要耐心地等待。
真正的勝利者都懂得在沒獲得絕對優勢的情況下一定要養精蓄銳,等待最佳戰勝敵人的時機的到來。因為如果戰勝敵人的時機尚未成熟而免強發起進攻,就會暴露自己的「形」.那麼對手就會抓住我方的不利的因素不放手,迫使我方處於被動不利的地位。因此,戰勝敵人時機的造成,必須要專心致志地等待。「要成為好的獵手,必須先學會等待。」敵人的可勝之機大多時候不是你守株待兔就能得來的,而要你適時地創造戰勝敵人的時機,與其等待戰勝敵人時機的到來,不如努力地去創造,機會就像甘蔗一樣,力榨才會出汁,機遇永遠垂青於時刻準備著的人。學暗器的人永遠最懂得把握機會的。這段話充分表現了孫武在戰爭中客觀冷靜的大將風度。
在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道路上,誰能樹立起「不可勝在己」的這種人生的理念,並且能夠努力去拼搏,誰就能牢牢把握自己的命運。不能被對手打敗的根源就在於你自己,在於你平時能否能自強,能否能下功夫學習,能否努力奮鬥。自己的人生需要自己去掌控,挑戰自我,改變命運,追求成功,是我們的夢想,為了實現我們心中的夢想,那就去積蓄你的實力並高效地運用好你的實力。相信自己,你就是你人生的指揮官。帶上你的「尖刀部隊」(你的思想、你的感情、你的創意,你的知識、你的人脈、你的時間、你的財力、你的物力)縱橫捭闔,運籌帷幄,或「十則圍之」(《孫子兵法·謀攻》),或「避實擊虛」(《孫子兵法·虛實》),或「分合為變」(《孫子兵法·軍爭》),或「並敵一向,千裡殺將」(《孫子兵法·九地》)為實現你人生中最大的夢想去拼殺吧。
三、人生不敗第三計:
紛紛紜紜,鬥亂而不可亂也;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敗也《孫子兵法》中談道:「紛紛紜紜,鬥亂而不可亂也;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敗也。」(《孫子兵法·兵勢》)意思是說:「戰場上軍旗紛亂搖曳,戰馬和士兵混合在一起,在這樣的戰場上作戰要使軍隊整齊不混亂;在戰士潮水般湧來湧去,敵我雙方渾沌不清的情況下作戰,一定要布陣周密,保持良好的作戰態勢而不致於最終失敗。」
戰場上,如果你被軍馬嘈雜亂了方寸,沒有了章法,你就會被動挨打;生活中,如果我們也是根據各種社會潮流不斷地更換自己的追求目標,我們的人生也會像打亂仗一樣,稀裡糊塗。
所以,我們在人生道路的選擇上,一定要懂得「清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的道理。不僅要以時勢為導向,更要結合我們每個人的實際情況,慎重地選擇一條適合你的人生之路。
在人生道路的選擇上,我們一定要懂得什麼樣的人生適合自己,什麼樣的生活是自己真心所追求的,真正了解自己內心的人,你的世界才會真正向你走來,所以,我們一定要堅定自己的生活信念,選擇一條真正適合自己的人生之路。人生道路確定之後,務必牢記「鬥亂而不可亂」,不要被流行的思潮所綁架,更不要為陳舊的思想所束縛。而是要智慧地去分析、去判斷、去抗拒,相信自己選擇的路,堅定地走下去。「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樣,你的人生定會絢爛多彩!
參考文獻:
[1]本報評論員。黨紀國法不容違逆[N].人民日報,2014-08-01(1)。
[2]施芝華。孫子兵法與人生智慧[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3:2.
[3]周依朋。孫子兵法的人生經營課[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3.
[4]張佔武。你能讀懂的孫子兵法[M].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