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法錦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可惜有的人越修越行,有的人越修越不行。
在我們日常的生活或者工作中,總有人強調要一心一意比較好。今天我們提出一個不一樣的觀點和大家探討,在修行或者人生體驗中,「三心二意」可能會給你帶來更大的收穫。
慚愧心
所謂的慚,指的是面對自己,感覺不好意思;所謂的愧,指的是面對別人,覺得不好意思。
為什麼學了很多佛法,一個人的言行舉止卻沒有什麼改變呢?為什麼懂得了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呢?原因之一就是,你沒有覺得慚愧,沒有覺得不足,沒有生起改變的動力。你只是把佛法和道理學到了眼睛裡,腦海裡,卻沒有走進自己的心裡,真正的內心深處。
如果能常起慚愧心,那麼這個人的心就會柔軟,就不會產生貢高我慢、很驕傲甚至目空一切的狀態,簡單說,就不會自以為是。
有慚愧心的人會因為反省,而發現自己不足的地方。而這,其實就是改變的開始。
出離心
出離心就是不執著。人的煩惱,就是因為執著某些錯誤而產生的。
沒錢想要有錢,有錢想要更有錢,喜歡有錢的好處,卻不知道錢的副作用,不願意放棄;孤單時希望有人愛,有愛時卻嫌棄愛得不夠好,喜歡被愛的感覺,卻不知道所有的愛都是有條件的。
佛法裡面講,要知「味」知「患」。意思就是說,要知道一個念頭帶來的滿足感,也要知道這個念頭會帶來的「過患」。
世界上沒有隻好不壞的人或事,修行也一樣。你所有的選擇,必然是有得有失,但關鍵不是在於得或失,而是在得失之間,心能坦然,念能安然,不悲不喜,離一切法塵,心不被牽絆,這就是出離心。
感恩心
感恩的心,就是指一個人就所有的境遇都願意發自內心去感謝,不管是收穫成績還是面對苦難,不管是得到還是失去,相聚還是離開,緣起或者緣滅,一切都要感謝。
感謝生命,感謝生活,感謝所有出現的人和事,常常感恩,一個人就會覺得知足,而知足就會常樂。
我們選擇擁有一種信仰,做一份事業,過一種生活,內心裡還是希望它們能帶來快樂。所以,請常懷感恩之心,因為它是快樂的源泉。
解真實義
在中國佛教的經典上,每一本經書的扉頁上都寫著四句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相傳這句偈語是唐代的時候由女皇帝武則天親自書寫的,以示自己對佛法的尊重。
解真實義,就是希望我們能看到事情背後的本質、能聽得懂言語背後的真意。
解真實義,我們就不會被表面的現象所迷惑,就不會輕易地相信一些人云亦云的看法。
解真實義,我們就能看到事情的根和對方的心。
想想看,在我們的修行過程中,因為不解真實義,我們吃了多少苦頭走了多少彎路;因為不解真實義,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曾經產生過多少誤解,錯失過多少機會。
自淨其意
自淨其意,就是希望我們自己,沒有生起的積極念頭要儘快生起,已經生起的積極念頭要繼續增長,沒有生起的不好念頭,不要讓它生起,已經生起的不好念頭,要讓它儘快止息。這就是佛法裡面的「四正勤」。
學佛修行,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修心,用戒定慧來對治自己那顆充滿貪嗔痴的心。在《增一阿含經》、《大般涅槃經》有這麼四句偈語「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簡單說,就是我們要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讓它去惡如仇,從善如流,這也就是現代心理學講的兩個字,覺察。
一個人如果能時時刻刻覺察到自己的念頭,那麼他就能處處在在地保持清醒,在清醒的狀態,無論是生活、工作還是修行,就能明覺明知,不會輕意地被外境所誘惑,而會做處正確有效的判斷。
好。最後,我們總結一下,不論是在生活還是修行,三心二意一定能給你帶來新的體驗。
慚愧心帶來主動改變,
出離心讓你不再執著,
感恩心讓你知足常樂。
解真實義,能讓你看到生活與事情的本質,
自淨其意能讓你做出正確的判斷。
以上觀點僅供參考,知見不正之處還請大德同修多多批評指正為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