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為什麼說「三心二意」有利於你的進步?

2020-12-08 喜舍度

文 |法錦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可惜有的人越修越行,有的人越修越不行。

在我們日常的生活或者工作中,總有人強調要一心一意比較好。今天我們提出一個不一樣的觀點和大家探討,在修行或者人生體驗中,「三心二意」可能會給你帶來更大的收穫。

僅配圖

慚愧心

所謂的慚,指的是面對自己,感覺不好意思;所謂的愧,指的是面對別人,覺得不好意思。

為什麼學了很多佛法,一個人的言行舉止卻沒有什麼改變呢?為什麼懂得了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呢?原因之一就是,你沒有覺得慚愧,沒有覺得不足,沒有生起改變的動力。你只是把佛法和道理學到了眼睛裡,腦海裡,卻沒有走進自己的心裡,真正的內心深處。

如果能常起慚愧心,那麼這個人的心就會柔軟,就不會產生貢高我慢、很驕傲甚至目空一切的狀態,簡單說,就不會自以為是。

有慚愧心的人會因為反省,而發現自己不足的地方。而這,其實就是改變的開始。

慚愧是解脫的起點

出離心

出離心就是不執著。人的煩惱,就是因為執著某些錯誤而產生的。

沒錢想要有錢,有錢想要更有錢,喜歡有錢的好處,卻不知道錢的副作用,不願意放棄;孤單時希望有人愛,有愛時卻嫌棄愛得不夠好,喜歡被愛的感覺,卻不知道所有的愛都是有條件的。

佛法裡面講,要知「味」知「患」。意思就是說,要知道一個念頭帶來的滿足感,也要知道這個念頭會帶來的「過患」。

世界上沒有隻好不壞的人或事,修行也一樣。你所有的選擇,必然是有得有失,但關鍵不是在於得或失,而是在得失之間,心能坦然,念能安然,不悲不喜,離一切法塵,心不被牽絆,這就是出離心。

僅配圖

感恩心

感恩的心,就是指一個人就所有的境遇都願意發自內心去感謝,不管是收穫成績還是面對苦難,不管是得到還是失去,相聚還是離開,緣起或者緣滅,一切都要感謝。

感謝生命,感謝生活,感謝所有出現的人和事,常常感恩,一個人就會覺得知足,而知足就會常樂。

我們選擇擁有一種信仰,做一份事業,過一種生活,內心裡還是希望它們能帶來快樂。所以,請常懷感恩之心,因為它是快樂的源泉。

解真實義

在中國佛教的經典上,每一本經書的扉頁上都寫著四句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相傳這句偈語是唐代的時候由女皇帝武則天親自書寫的,以示自己對佛法的尊重。

解真實義,就是希望我們能看到事情背後的本質、能聽得懂言語背後的真意。

解真實義,我們就不會被表面的現象所迷惑,就不會輕易地相信一些人云亦云的看法。

解真實義,我們就能看到事情的根和對方的心。

想想看,在我們的修行過程中,因為不解真實義,我們吃了多少苦頭走了多少彎路;因為不解真實義,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曾經產生過多少誤解,錯失過多少機會。

自淨其意

自淨其意,就是希望我們自己,沒有生起的積極念頭要儘快生起,已經生起的積極念頭要繼續增長,沒有生起的不好念頭,不要讓它生起,已經生起的不好念頭,要讓它儘快止息。這就是佛法裡面的「四正勤」。

學佛修行,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修心,用戒定慧來對治自己那顆充滿貪嗔痴的心。在《增一阿含經》、《大般涅槃經》有這麼四句偈語「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簡單說,就是我們要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讓它去惡如仇,從善如流,這也就是現代心理學講的兩個字,覺察。

一個人如果能時時刻刻覺察到自己的念頭,那麼他就能處處在在地保持清醒,在清醒的狀態,無論是生活、工作還是修行,就能明覺明知,不會輕意地被外境所誘惑,而會做處正確有效的判斷。

好。最後,我們總結一下,不論是在生活還是修行,三心二意一定能給你帶來新的體驗。

慚愧心帶來主動改變,

出離心讓你不再執著,

感恩心讓你知足常樂。

解真實義,能讓你看到生活與事情的本質,

自淨其意能讓你做出正確的判斷。

以上觀點僅供參考,知見不正之處還請大德同修多多批評指正為謝。

相關焦點

  • 陳春花:為什麼說工作是一場修行?
    導讀:稻盛和夫曾說:人哪裡需要遠離凡塵?工作場所就是修煉精神的最佳場所。仔細想想,工作的種種如意不如意,不正是培養我們細心、決心、耐心、恆心與謙卑心的一場修行嗎?有人說「人生是一種修行」,我並不認同。在我看來,人應該是這樣對待自己:把人生看成一場旅行,把工作看成一種修行。
  • 佛說四十二章經:古代的頭陀修行有四大特點,現代修行人很難做到
    佛教文化歷經幾千年的發展傳承,在許多方面已經和最初的面目有所區別,比如說在《 佛說四十二章經》第三章中,就還保留了佛教頭陀們最原始本真的面貌,其修行之道和我們今天所見的修行之人大有不同。網圖雖然今天亦有修頭陀之行的人,但卻是鳳毛麟角、極為稀有,人們自然也就很難因此而知道古人的修行之道是什麼樣的,今天我們就和大家從《佛說四十二章經》第三章中去簡略的了解一下,看頭陀的修行是不是真的能夠做到割愛去貪
  • 勞格理:不要做三心二意的基督徒
    我們也許能度過一個漫長、卓有成效的一生,可以像聖經舊約中的迦勒一樣,在回望過往85年的歲月時說我們做的很好。迦勒、約書亞和以色列眾民在曠野遊蕩了40年後終於到達應許之地。迦勒曾得許諾要得到那地的一部分,於是提出兌現先前得到的保證,對約書亞說:「耶和華在加低斯‧巴尼亞指著我和你對神人摩西所說的話,你都知道。
  • 絕不能讓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變成半心半意或三心二意
    曾經有一句話,很流行:時代拋棄你時,連聲招呼都不會打!我們對這一觀點,原本很支持。
  • 為什麼說娑婆世界修行一日勝過極樂世界修行百年?
    八關齋戒法會(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問:《無量壽經》說「齋戒清淨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這句話怎麼理解?難道在這個世間受個八關齋戒、參加一次晝夜念佛,就超過了在極樂世界一百年的修行? 答:對佛所說的任何語言,你首先不要去產生懷疑。首先是要信——以信心接受下來,佛說的任何的話絕對是真理。那這句話,你表示懷疑,是你站在一個凡夫的立場、知見和價值觀去談,佛是站在一個法界的、清淨的、大圓鏡智所觀照的立場去談,這種境界、立場都不一樣。 那這句話,還確實是講得非常到位。
  • 往生為什麼會有差別,我們普通說的修行是什麼意思
    往生為什麼會有差別,我們普通說的修行是什麼意思我聽到有人說過,我念佛就只是為了往生。有什麼辦法嗎?其實也很簡單啊,只要信願行具足,保證臨終的時候正念不失,那麼你就一定能夠做到往生了。他們的差別就是在於因地的差別,或者說是在我們修行過程當中的差別,所以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很簡單的,只要你能夠在修行的時候保持你的正念不失,哪怕是在臨終的時候同樣如此,那麼你必然能夠往生極樂,哪怕是去蓮花裡面包著,都能夠保證了。
  • 佛說,不見不欠,見了就還。聖人告訴你怎樣交朋友,才有利於修行
    好好修行,把今生的債早日了結你一個人內外的因緣混淆不清,你今生就不可能成就,因為內外的性質是完全不同的,外在的因緣是由過去的業力所變現出來的所以要經過你的修行來改變你的內心思想,這就是內因緣。經過你自己的觀照、修行、調整、溝通來實現自我的提高。這是內在因緣的意義。
  • 為什麼說修行路上,有魔來磨不是壞事?
    難道我們辛辛苦苦的修行 到最後沒能成佛卻成了魔麼?可以說,魔與佛是同一事物的兩面。 佛魔一念間 一體兩面
  • 適合修行的人有什麼特徵?悟道者:你有集體觀念嗎
    唉,這種常識也需要我說……天生適合修行的人有什麼特徵?>宗教如果下死命令規定信徒不得吸菸,不得喝酒,不得吸毒,不得吸大麻,違者統統下地獄,這樣的話,它至少在現實生活中對信徒的健康帶去實實在在的益處……為什麼說 吸菸、喝酒的人不適合修道,因為這些行為會影響一個人的身體健康,社會人的身體健康並不是私事你生病了,你的愛人、兒女、
  • 為什麼修行要「戒色」,看完這一則故事,也許你就明白了!
    為什麼修行要「戒色」,看完這一則故事,也許你就明白了!對於這個修行為什麼要「戒色」,這個問題想必很多人都不明白吧!這修行就是修行唄!為什麼要「戒色」,常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為什麼不能滿足這人的這點需求呢?再說這「戒色」總得有個原由吧!
  • 為什麼說:每個人都處於修行之中?
    說起修行,我們自然會想到為了宗教信仰而自我節制、自我磨練的行為。比如居士、苦行僧。其實,無論你願不願意、承不承認,我們每個人每一天也都自然處於修行之中。什麼是修行?修行就是不斷的修正和改變自己的行為,來增加生活中的變數,讓這個變數朝著所期望的方向發展。我們還要明白一個真理:任何事情都是有兩面的。也就是好的一面和壞的一面,關鍵在於你看問題的角度。我們常常會因為一件小事而心生不快。有的人憋在心裡,有的人會發洩出來。
  • 為什麼修行能讓人返老還童?
    如果你超越了三界,就會發現其實只有一界,乃至一界都不存在,中間只是一條通道。對世俗人來講有三界可出,有佛可成。對聖人來講,無三界可出,無佛可成。如果一個人沒有超越生理的欲望,過度地壓抑,就會變態;過分地克制,生理就會變成一潭死水,三四十歲的身體就會如同六十歲的身體,像枯木一樣。當修成這種狀態,不要說成就了,就連生命都無法持久。
  • 人啊,為什麼要修行?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很多人都提倡修行,那麼我們為什麼要修行,又要怎麼修行呢?如果能想通這一點,那麼你可能就大概明白了為什麼和尚修行要出家了,因為出家就是和世俗的生活,世俗的關係徹底分割開來,將以往的報業斬斷,這樣才可以跳出六道輪迴。你可能要問了,佛陀講究普渡眾生,可是佛教徒們都躲到深山老林去自我修行了,那麼這些世俗人怎麼辦呢?
  • 修行人為什麼沒有朋友?為什麼有人越修行越不順?
    一、修行人為什麼沒有朋友?   2、還有一類人,算不得真正的修行。這類人也許會覺得自己是個「修行」之人,便覺得自己與眾不同,於是,他們便對其他人有一種「看不起」的感覺。這類人的自傲,則是他們在「修行」上的障礙。   其實,真正的修行人,又怎會沒有朋友。真正的修行之人,他們的朋友,皆是真心之友。
  • 為什麼說修般若才是真正的修行?怎樣才是在修般若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般若經典呢?什麼是般若呢?為什麼說真正的修行是修般若呢?般若為梵文音譯,意思是"終極智慧″"辨識智慧″,指如實觀察認知一切法及萬有本源的智慧。後又逐步延伸發展出幾種般若的分類,主要是,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的三分法。和,文字般若,方便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眷屬般若,境界般若,的六分法。
  • 是出世修行好?還是入世修行好?
    出世和入世,哪個更有利於修行呢?並非完全脫離凡塵俗世才能參禪修行。修行最重要的是修「心」,入世、出世二者不可偏廢其一,二者之間相輔相成,沒有絕對的界限。一個人若入世太深太久,生活的瑣碎和煩惱便會讓你受困其中,不得解脫,現實生活中的一切如陷阱,讓你入世後再無法超脫出來。
  • 修行不一定吃素,但為什麼很多修行的人都選擇吃素?
    佛陀說,「修菩提者永斷五辛。」故而,一直以來這是佛教徒都需遵守的戒律。道家不吃此種五葷的原因說法不一,多數認為其不利於修行。另一種葷是指與動物有關的肉食,其餘蔬菜、水果為素;不吃此種葷,而吃素是因為持戒——「不殺生」。
  • 論無為的真實含義,及修行為什麼要無為?
    人生是一場修行。修行,是為了達成身心成長的目標而採取行動,明顯是一種有為。可是,老子《道德經》第四十八章中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要實現修道的目標,與求學的過程相反,不是獲得越來越多的知識,而是越來越減少主觀的思慮與妄動,最終達到無為的境地。
  • 說什麼真愛無敵,敵不過你的三心二意
    2.如果我從沒遇見你,如果我從沒愛上你,如果我一開始沒堅信,也許我就不會是現在的這個自己。明明是你先靠近我的,可是最後捨不得的卻是我。也許,深情從來都是被辜負,只有薄情才會被反覆思念。4.說什麼真愛無敵,敵不過你的三心二意。5.堅硬的城市裡沒有柔軟的你。愛情,生活,不是林黛玉,不會因為我的憂傷而風情萬種。6.多少情真,多少醉,一剪寒梅;細雨翡翠,芳菲菲,魂牽夢回。7.無論如何,不能讓某個人成為你的全部。
  • 衰漫畫:衰衰三心二意生活艱難?跑錯教室耀武揚威
    上回說到衰衰是一個超級馬大哈,做起事情來古裡古怪,讓人捉摸不透,因此沒有人能理解他這麼做是因為什麼,然而衰衰卻不知道這一點,反而覺得自己一絲尷尬的氣氛都沒有。衰漫畫:衰衰三心二意生活艱難?跑錯教室耀武揚威各位童鞋們大家好,往往粗心的人都是三心二意,要是能對一件事一心一意,他壓根就不可能粗心,衰衰就是三心二意的人,這也就導致他的生活非常艱難,有些簡單的事情在他手裡都會變得困難重重,最經典的是他上課還能跑錯教室,看到面前不是自己的課本就直接全扔到了地上,耀武揚威的看著自己不認識的同學,等他發現才知道自己跑錯了教室,這一點筆者認為三心二意並不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