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修般若才是真正的修行?怎樣才是在修般若

2020-12-13 波羅蜜文化

釋迦大約涅槃六百年後,在公元初,印度佛教出現了最早的大乘經典,系列般若經。般若經典的出世,標誌著印度佛法進入了大乘佛法期。在原來小乘佛法時期,僧侶們的修學內容為五度波羅蜜,隨著般若經典的出世,大乘佛法僧侶們的修學內容,變成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度波羅蜜,即加入了修學般若的內容,且修學般若為六度的核心。那麼為什麼會出現般若經典呢?什麼是般若呢?為什麼說真正的修行是修般若呢?

般若為梵文音譯,意思是"終極智慧″"辨識智慧″,指如實觀察認知一切法及萬有本源的智慧。後又逐步延伸發展出幾種般若的分類,主要是,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的三分法。和,文字般若,方便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眷屬般若,境界般若,的六分法。其實,無論延伸出多少種般若,無論般若有幾種分法,真正的般若只有一種,那就是三世諸佛的究竟智慧……般若。為區分其他的方便說,故名"實相般若″。

實相般若,是學人證入涅槃後,由本源真如的先天智,與證達者的後天智,二智結合而形成的完整智慧,即是三世諸佛的智慧。圓滿的般若,就是果地佛智,就是究竟涅槃,就是無上菩提。所以,嚴格上說真正的修行,是在學人徹悟親證佛地以後,修的是自親證的實相般若,目的是圓滿般若。而學人未徹悟親證前,都是盲修瞎練,因未體悟到真如佛性,未親證到佛地的眾生,是根本不知道般若是怎樣的,更不會知修般若如何修。從這個層面上講,顯宗般若經典上所謂的修學般若,都不是真正的修般若,如心經中的"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其實修的只是禪定。修學禪定與修學般若最主要的區別是,禪定著重在寂滅入涅槃徹悟親證真如佛性,般若著重在不離真如佛性起大妙用。徹悟親證者,由真如佛性所生,為因地佛又為果地菩薩。般若圓滿者,為真如佛性的徹底覺醒,為果地佛。

那麼究竟什麼是實相般若呢?即是"善分別一切諸法,於第一義而不動″。實則是一心三用。即是真如空體,十方諸相,善分別,三位一體。第一義,即是真如佛性。未找到體悟到真如佛性,即不名第一義。如何找到體悟到真如佛性呢?找到明師,由禪定寂滅入涅槃。到達真如後,以慈悲為驅動,重生後起用,照自體空無生,照十方諸法虛幻。分別體與諸相,善思量即得究竟智慧,即名"般若″。

經歷了以上這一過程的再來人,才能算真正開始了修行,修的是去除追物逐境的習氣,即時時一心三用,行走坐臥不離自證的第一義,而行萬事萬法,此才是真正的在修般若,至此方是"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鬱郁黃花無非般若″之境。

最後,般若經典的出世,實則是對釋迦原始教義的補充完善。原始教義著重在徹悟親證,而般若的出世,實則闡明的是如何成佛。未徹悟親證前,若無明師指導,你所謂的修行,實則都是盲修瞎練,開口即錯。徹悟親證後,無修而修,無戒而戒,怎麼說怎麼做都是在修般若,都對。對於真正的,發大願要一生成佛的求道者,徹悟親證雖只是成佛半道,但卻是超凡入聖,真正開始成佛之路的分水嶺,徹悟的重要性無以復加。所以找到明師,依師力,自禪定,持中道,你就可以生如來家,開始真正的修行及成佛之旅。般若圓滿,最終成為究竟的,不生不滅的,無上生命。

感謝您的閱讀!您的鼓勵就是我們原創的動力!您的疑惑就是我們原創的方向!

更多精彩原創內容,請關注波羅蜜文化!

感謝您的評論,分享,點讚,收藏!

相關焦點

  • 佛法的核心是般若,修學「般若」一法,通達「一切法」
    佛教修行有所謂的漸修和頓悟,大乘佛法中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度中的前五度屬漸修範疇,機緣成熟悟入自性即是般若,頓悟了自性也還需要漸修,六祖慧能於黃梅五祖接法後,隱於獵人隊伍中十五載,才出來開東山法門,這就是悟後起修。
  • 佛教 般若?般若!到底什麼是般若?
    也就是說只要我們心量大了,才是真正的大!大到什麼程度呢?如同虛空一般大!你說虛空有多大呢?接著六祖慧能大師拿起了「大掃把」將虛空心量中的一切相想清除一空!記住!是將我們眾生內心的一切相想的思維分別清除之後才可以實現虛空般的心量!
  • 「般若」是什麼?
    所以這個總相的般若智慧極為重要,是一切佛菩提智慧修學之根本,也是一切佛弟子,乃至一切眾生所必須努力追求的目標。般若有三種:一者文字般若、二者觀照般若、三者實相般若。法界實相如來藏心不會說法,必須以覺知心透過語言、文字來表達;雖然這些敘述法界實相的語言、文字並不是實相心,卻能依此語言、文字所說之法義去參究而證得真正的實相心,故謂此宣說法界實相之語言文字為「文字般若」。
  • 佛說般若的緣起---惟賢
    佛為了行者修念佛三昧,為了使他們在修行中,得到實際利益,所以在般若法會上放光現瑞,遍照十方恆河沙數世界。所以,佛說般若,是放光說法,就說明宇宙萬物不可思議,佛的存在、淨土的存在不可思議。出生之時,就能自行七步,並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說了以後就默然不語,長久沒有說話。然後,從孩童至成人,在王宮生活,以後出家,進雪山修苦行,最後在菩提樹下成道。這就是所謂「八相成道」。那麼,這種現身呢,就是以方便隨順眾生,隨順世法。對於般若波羅蜜、對於佛身,應曉得不同於世間,而超過世間,不能以普通的眼光來對待佛身。佛有「八相成道」,而為什麼有「八相成道」呢?
  • 慧能大師說:吾今為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使汝等各得般若智慧
    什麼是摩訶般若波羅蜜法?六祖慧能大師說,菩提般若智慧,世間人本來都具足;只是因為心中都被境相所迷,不能開悟。要知道所謂愚人和智者,他們之間的佛性並無差別,只是因為迷惑、悟性的不同,所以才有愚和智的差別。
  • 佛教:明心見性,悟後起修
    禪宗開悟的核心並非見性而是打開身體內的關鍵氣脈,也只有打開身體內的關鍵氣脈才可以真正做到悟後起修。見性開悟是不是很難修?說難也難,說易也易,關鍵在於修行者有沒有悟到竅門,單純的見性並不困難,禪宗老修行大部分都遇到過真疑,困難的是能不能把真疑長期定住,因此,破本參容易破重關難,這裡的本參指見性,破重關指開悟。大部分修道者的開悟並不是真正開悟,只是見性而已,就是所謂的破本參,少數修道者是本參和重關一起破。
  • 什麼是般若,般若智慧從何產生,不要錯用了心思
    弘忍大師云:「守心是修行第一要法」,也就是守本真心,守住不生不滅的真如自性。守住了,統統皆是幻,一切就解決了,歇即菩提。這個世界還有什麼是真?萬法無有真,離假一切真。經云:「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來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一切就是一,一就是一切,來去自由自在,心的本質在於無阻無滯,通達萬物,這就是般若。
  • 想悟及「般若三昧」,就要做到以下2點,六祖說得很詳細
    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須修般若行,持誦《金剛般若經》, 即得見性。他說:我們修行之人,如果想要悟及到更深的法界甚至般若正定的境界,必須要做到以下2點:一、修持般若行。二、持誦《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 為什麼說《金剛經》超越了宗教?般若包含幾種?境界可以靠修持?
    什麼叫般若?「般若」是音譯,大致上大智慧就叫做般若,但「智慧」兩個字,又不能代表般若的整個含義。因為過去翻譯佛經的原則是觀念不完全相同的字不翻譯,寧可譯音再加以註解。所謂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指能夠了解道、悟道、修證、了脫生死、超凡入聖的這個智慧。
  • 如果你修的不是般若智慧就意味著你無法解脫!
    任何以身體為基礎的修行,全部都是我執很重。你根本沒有超越身體的層次,沒有超越身體的層次,就是在小我的掌控,根本就不可能彰顯奇蹟。所以就算你脈輪再會通,就像我以前講課,我講過一個事情,很早以前了,一年前了,有個家人,他很自豪的跟我說,他說老師我的脈輪已經碰到眉心輪了,然後怎麼怎麼樣,特別自豪。嘿,但後來一聊天呢,他要去某個地方,沒那麼多錢,要借錢去。
  • 《金剛經》:三世諸佛皆因金剛般若智慧而有所成就
    在經中,佛祖告訴須菩提長老說,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為什麼要以金剛來比喻所說的空無妙理呢?因為以金剛之堅利,觸有則有壞,觸空則空銷,觸著中道則百雜碎,以此為喻,是說此經中之義可以掃除諸法,不留纖塵,從而說明奉行者可以得到離相無住之用的真意。
  • 《心經素解》般若智慧
    我們在日常生活裡面,如果能夠修生活禪,時時刻刻把注意力都放在當下,心念也會逐漸清淨下來了。佛陀在教導徒弟的時候,要求大家吃飯的時候安安靜靜的不說話,慢慢的感受五穀的滋味。也許我們吃了一輩子的米飯,而從來沒有知道米飯的真正味道是如何的。也許我們喝了一輩子的水,還沒有能夠認真的仔細的品味一下水的滋味。讀經的修行人不妨現在就試試看。行住坐臥都在禪定中,這才是真定。不一定非得要枯坐的。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般若指什麼,若不知曉,豈不愚痴!
    《金剛經》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般若是梵語的音譯,之所以不譯成華言,是因為中國詞語中難以找到相應的概念。倘若一定要把它譯出,那就勉強稱曰「智慧」吧,望每位修行者知曉,若不知曉,修的什麼佛?豈不愚痴!梵語波羅蜜,譯成中文包括兩個意思。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說什麼?
    四聖諦是佛陀以般若智慧觀察、分析了宇宙、人生的一切事物以後,歸納出人生從痛苦出離而得解脫自在的四個階層。這四個階層就好像是一條道路,只要依循這條道路去修學,就能出離痛苦的糾纏,而達到解脫自在的境界。佛陀觀察人生是「苦」,所以在《法華經》形容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
  • 淨空法師:身心放下是真實的「金剛般若」
    我們過去在倓虛老法師《念佛論》裡面,看到他老人家為我們說的三個往生的故事。第一位是一位出家人——修無師,他是在哈爾濱極樂寺往生的。修無師在世的時候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沒出家之前他做泥水匠,做苦工的,做泥水匠,生活非常清苦。
  • 到底什麼是般若智慧?
    大家先探討什麼是般若智慧,如何通過修行來增強。般若智慧都有什麼特點和規律,不摸清規律怎麼修呀!誰能找出其中的規律呀?大家要開動腦筋呀!今天師父與大家一起探討:到底什麼是般若智慧?無論是經書記載還是大德開示,對於般若智慧的解釋就是:有別於世智辯聰。除此之外就再也沒有詳細的解釋了,只是說有了般若智慧就可以圓滿成佛了,也可以明白宇宙實相與生命實相了。
  • 功匠世家創始人般若一修,從白手起家到家居修護行業翹楚,用匠心...
    緣起:創始人般若一修從負債200萬到開創自有品牌,匠人不難,匠心不易經歷3年前創業失敗的無所選擇,未來規劃、債務問題都深深困擾著般若師傅對於個人而言,技藝精湛即可,而公司的運營,高技藝與高服務缺一不可,服務意識也是般若一修師傅始終強調的態度之一,因為在修護行業,頂尖師傅與師傅之間的技術差距是很小的,手藝的差距不一定能全面判斷師傅的好壞,技術以外的原因也起到最大作用,所以如何將服務價值最大化,般若師傅認為,除了提升技術以外,還要綜合提升各方面的能力才能得到發展。
  • 忍字心頭一把刀,修行人為什麼要修忍辱?
    俗話說,忍字心頭一把刀,如果面對別人毫無道理的羞辱,為什麼要忍? 怎麼忍?會不會忍出內傷?釋迦牟尼佛修忍辱講到修忍辱,釋迦牟尼佛就是最好的例子。在尚未成佛前,他有一世身處「歌利王」(暴虐之意)的時代,作為一位修行人身份偶遇歌利王,身邊妃嬪宮女都被修行人精彩的講法吸引而去,歌利王心生不快。
  • 般若是智慧的代表詞,那麼自以為是的般若又是什麼?
    今天邁入我們《心經》的第四個主題:何為般若。這個「般若」,是因為尊重和多義,所以沒有翻譯過來。但是沒有翻譯,它就有時候讓人摸不著頭腦。很多人讀誦經典,學修佛法,就會問什麼是「般若」。還有的人很有意思,問什麼是般若,他說法師啥叫「般若」。因為讀到漢語裡邊來,往往容易讀成一般兩般的般。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般若」講的是哪三種般若
    通常般若講三種。第一種是實相般若。實相般若是說一切萬法真空之體,從體性上說的。第二種是觀照般若。觀照般若是說的實相只用,從作用上說的。第三種是文字般若。文字般若就是詮釋實相的這些言教。《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就是從心法來直指宇宙人生的真相,三般若都是我們的一心而已,觀照般若就是講以我們現前這一念心,了知、觀察、明了宇宙這個真相,就是常說的明心見性,這叫觀照般若,這樣的說法和普通的說法不太一樣。一般普通說法,說文字般若只是名字位中人,在教理上通達,但是沒有修正,叫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就是在那裡修觀,說明已經進入實修了,還沒有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