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悟及「般若三昧」,就要做到以下2點,六祖說得很詳細

2020-12-18 問過藍天

在佛教的世界裡,「般若三昧」代表的是一種覺悟的境界,這種境界不是初悟,而是深悟。

那麼,學佛之人在修行當中,要如何悟及「般若三味」呢?《壇經》中六祖慧能如此告訴發願修行的大眾:

佛像

善知識!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須修般若行,持誦《金剛般若經》, 即得見性。

他說:我們修行之人,如果想要悟及到更深的法界甚至般若正定的境界,必須要做到以下2點:

一、修持般若行。

二、持誦《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佛寺

只有做到這兩點,才有可能悟及」自性「,最終悟及「般若三味」,別無他法。

那麼,什麼是」般若三昧「呢?

所謂的「三昧」,翻譯成中文就是「三摩提」,也就是「正定」、「禪定」的意思,就是修行到能夠排除一切雜念,心中再無所住,也就是說沒有任何雜念的境界。這樣的境界就是」般若三昧「。

那麼,「修持般若行」應該如何修呢?其實就是口念心行,六祖在《壇經》中如此解釋般若行,他說「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就是說無論何時何地,都能夠做到念念不著住、不愚迷,並按照如此智慧行事,這就是般若行。

但做到了般若行還不夠,因為這還只是初悟。要想進一步進入那種極深的、微妙的法界,並且達到般若三昧,還需要誦讀《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為什麼還要誦讀這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呢?六祖慧能進一步的解釋:

當知此經功德,無量無邊。經中分明讚嘆,莫能具說。此法門是最上乘,為大智人說,為上根人說----內外不住,去來自由,能除執心,通達無礙。 能修此行,與般若經,本無差別「。

讀過我《金剛經》的人都知道,《金剛經》也就是此經,這部經書原本就有無量無邊的功德,並且此經的這個法門也是最上乘的教法,專為有大智慧、上等根性的人所說。小根性、小智慧的人聽聞此法,心裡會生起疑感甚至驚恐,進而懷疑。

為什麼呢?

他打了個比方說:就好比天上降大暴雨,城市村落都順水漂流,如同草葉漂流其上。如果這暴雨是下在大海之中,海水不見增加,也不見減少。

他想表達的是:大乘根性、具有最上乘根性的人,聽聞此《金剛經》,就能夠心生正信,能夠領悟至本性。知道本性自有般若智慧,而不再外求。這就是行般若智慧觀照的結果,而不是藉助語言或文字可以成就的。

雖然般若智慧原本沒有大小之分,但因為一切眾生覺悟根器的不同,心中還著有各種」相「,又向外求法,因此不能明心見性。

如果能夠領悟頓教法門, 不再向心外執著,如此修行,只在自心中常起正見,一切煩惱和邪見,便自然會煙消雲散,這就是所說的見性。

因此, 對於內外地界物沒有執著,去來自由,能滅一切執著之心,就可以悟及能通達無我而沒有障礙。能如此修行,就可以得」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

相關焦點

  • 六祖開示|修行要做到「一相三昧」,那什麼是一相三昧呢?
    六祖開示|修行要做到「一相三昧」,那什麼是一相三昧呢?儒釋道的思想文化,特別是「釋」家及「道」家,文化內容較多,有很多字詞段落如果沒有去深入研究,平常是比較難理解的。就如佛家來說,我們平常講的「一行三昧」比較多,那「一相三昧」就似乎比較少人提起,今天本文就通過六祖惠能大師開示中,看六祖惠能大師如何在自己知道即將去世時,最後一段時間教導弟子們說到的「一行三昧」和「一相三昧」。
  • 學佛者如何做到《文殊說般若經》中「一行三昧」呢?
    學佛者如何做到《文殊說般若經》中的「一行三昧」呢前文我們講述了四祖《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的歷史,也講到禪宗四祖的見地和功夫。本文大茶經來依然以四祖禪的《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來依據《文殊說般若經》中的「一行三昧」作為功夫給佛學者們來講解。
  • 佛教 禪定是三昧嗎?你我糊塗或許已經無量劫了!
    六祖慧能大師為了大眾能夠契入般若智慧之境界,深入細微的開示般若智慧法相和義理。六祖慧能大師曰:「善知識。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需修般若行。持誦《金剛般若經》,即得見性。當知此經功德,無量無邊,經中分明讚嘆,『莫能具說』。此法門是最上乘,為大智人說,為上根人說。小根小智人聞,心生不信!」
  • 六祖慧能《無相頌》盡釋無念法門真諦,讀懂做到便能見自性本心
    六祖慧能《無相頌》盡釋無念法門真諦,讀懂做到便能見自性本心 | 文 三隻眼讀史六祖慧能大師開示,禪修之人需用般若智心觀照世間一切,使本心內外光明澄徹,認識自己的自性本心;如果認識到自己的本心,就會明了本來無礙的自在解脫;如果得解脫自在,即是進入般若正定中,般若三昧就是對一切諸法無念。什麼叫「無念」呢?
  • 關於六祖「本來無一物」偈頌的討論
    在禪宗唯論見性,證悟如同教下見道,同修們討論的是即作此偈時六祖有否觸證如來藏的問題。那麼我們在討論這個問題時就要分清楚一教下的見道是怎麼回事,禪宗的見性又是怎麼回事,禪宗見性與見道是否為各自不同所立。首先,在禪宗見性問題上末學始終認為與教下見道是一回事,而且無論各大乘宗派皆是同一標準同一回事。
  • 佛教問答:六祖到底怎樣不住?
    《六祖壇經》真是一本值得大家反覆閱讀的書,六祖在這本書中不僅給我們解釋了世界的「真相」,還非常明晰地告訴了我們應該怎樣起心動念,怎樣做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那麼怎樣做到無念呢?怎樣做到無住?接下來我們就要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 濟群法師:《六祖壇經》的般若思想
    五祖弘忍創東山法門,普勸僧俗讀誦《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到了六祖惠能,與《金剛經》的因緣就更為密切了。六祖惠能依據金剛般若思想,建立起完整的禪宗修證體系,其內容主要體現在《六祖壇經》中。因此,本文想依宗寶本《壇經》,談談《壇經》的般若思想。
  • 慢慢體會六祖的這段話,你就明白了
    這個「解脫」不是我們常說的解脫煩惱,也不是死去的解脫,更不是擺脫塵世間萬事萬物的束縛的解脫,而是跳出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之中,徹底的解脫生死,不再輪迴之中的「解脫」。這種解脫的境界就是成佛修道之人的所追求的終極目標,也是修悟成佛的境界。
  • 盜法之人,前來聽法,被六祖發現,六祖給予教誨,終於開悟
    志誠禪師於是秉承師命,前往曹溪六祖座下,隨眾參請,但是他沒有公開自己的身份。有一天,六祖升座說法,突然告訴大眾說:「今有盜法之人,潛在此會。」志誠禪師一聽,連忙出來禮拜六祖,並當眾詳細地陳述了自己的來意。六祖道:「汝從玉泉來,應是細作。」
  • 六祖慧能:六祖壇經
    亦稱《壇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釋門正統》卷八《義天傳》有「大遼皇帝詔有司令義學沙門詮曉等再定經錄,世所謂《六祖壇經》、《寶林傳》等皆被焚」等語,似宋遼時期此書已入經錄。現有明清諸藏本、房山石經本及流通本等。1976年日本影印《六祖壇經諸本集成》,匯集各種版本《壇經》十一種。
  • 讀《六祖壇經》疑惑隨筆 第二品 開悟與未開悟,誰人知曉?
    這一品主要是記述了六祖為眾人解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的含義,介紹了《金剛經》的功德以及其對大乘者及小根小智人的功效,指出了自不悟與自悟者的求法修行之路,講解了什麼是般若三昧,無念與法縛邊見的區別,並囑咐如何傳法,最後給出了一「無相頌」,指導修行。
  • 六祖慧能,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六祖壇經
    學禪宗的人要細心,千萬不要錯過機會,我們不提倡空心淨坐,念頭任它在心中自生自滅,但是就在這無窮盡生滅之中,你想過對法的妙用嗎,或許在那一念閃動之時,好消息就來了。這裡還須強調一下,你真的到了那個境界,有所悟入的時候,有煩惱固然不對,但心裡若還有個佛也是不對的。
  • 佛教 什麼是一行三昧?什麼是念佛三昧?可能你我蒙昧很久了!
    修學禪定的法有很多種,甚至說「三昧」的名稱也有很多種,依《大般若經》來講,就有一百多種「三昧」,但實際「三昧」的法量無數,但「三昧」的境界其實是一樣的!皆是一如之境!關於「一行三昧」則有很多出處,《大般若經》裡有,《大智度論》裡有,《起信論》裡也有,在《三藏法數》裡也有記載。
  • 六祖大師所說的「戒定慧」法和神秀大師說的有什麼不同-宣化上人
    色、受、想、行、識這五蘊,是虛妄不實的,身體也是虛妄不實的。身體本來是由四大假合;四大,就是地、水、火、風。你們記得!不要把身體看得太認真,又給它找好飯吃,又給它找好衣服穿,又給它找好房子住,男人又給它找一個好太太,女人就要找一個好丈夫,這樣來幫助它,以為這是不錯的;其實身體是四大假合,地、水、火、風和合而成的。什麼是地呢?你身體堅硬的性,皮、肉、筋、骨,屬於地大。
  • 《六祖壇經》的中心思想
    正如《六祖壇經》(大正48·344下-345上)所說:「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無佛心,向何處求佛?若能身中自有真,有真即是成佛因。但識眾生,即能見佛。若不識眾生,覓佛萬劫不得見也。」又《六祖壇經》(大正48·340中-下):「故知不悟,即是佛是眾生;一念若悟,即眾生是佛。故如一切萬法,盡在自身心中,何不從於自心頓現真如本性!」
  • 《六祖壇經》|六祖大師開示,何為「摩訶般若波蜜多」呢?
    作為中國第一部白話文,《六祖壇經》的內容,無不讓學佛修行者去關注,六祖大師的解說開示,讓更多人對佛學知識的了解。就如我們平常稱念的「摩訶般若波羅蜜多」,有多少人知他含義。這一文,我們就通過六祖壇經,看看六祖慧能大師怎麼開示說法「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看是否與我們的了解有什麼不同。
  • 淺釋《六祖壇經》中無念、無相、無住之大意(一)(深度長文)
    2.轉佛性為般若直指人心「即心即佛」已然淡化了只本於《楞伽經》的如來藏色彩,道信和弘忍則進一步採用空宗經典傳法,成為禪宗依佛性為中心轉以般若為中心的分水嶺。道信雖然提到「我此法要,依《楞伽經》諸佛心第一」,說法時,卻歸於空宗。
  • 六祖慧能,禪宗,壇經,六祖,慧能,佛
    六祖壇經,六祖說,正見名出世,出世是什麼意思呢,慧能在大梵寺授無相戒之後,接著向信眾講般若波羅蜜法,將他經過深思熟慮體悟出來的道理講解授給信眾。他把般若之智和佛性、空觀和心性之有,加以會通結合,把般若學說所說的「空」與心性等同起來,說人人皆具清淨的佛性本心,然而因為受到世俗「妄念」掩覆而不能顯現,如果藉助般若智慧來觀察領悟世界的實相,便可使各種掩蔽自性的煩惱和妄念斷滅,從而覺悟本有的清淨佛性,達到至高的精神解脫的境界,即「一悟即至佛地」。
  • 《壇經》智慧,般若第二,知行合一方見般若智
    般若也好,道也好,既然被人定義出來,有這樣的概念,我們必然可以通過一些方法去學習,了解,掌握其中規律,產生利於生活的價值。六祖在第二品中詳細講解「般若」。人們心裏面想著「佛」,嘴上說著「佛」,行動上沒有一點「佛」,這是最大的不幸,最大的錯誤,來看看六祖是如何通過一些文字語言讓世人傳遞「善知識」。六祖說道,善知識呀,那種般若智慧呀,人人都有,就在每個人的心裡,從始至終都伴隨著你,為什麼見不到呢?只緣心迷,不能自悟。所以需要用這些表面的文字做引子,引導人們走上認知自我的路。
  • 心空不受無煩惱,悟達三昧水洗宿冤
    心經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用什麼照見?用般若智慧。智慧是頭上的一團光,也是祥瑞之光,12歲以下的小孩,可以看到成年人頭上有沒有光,有光小孩看到很喜歡,要人抱一抱,很好。如果小孩一見你就哭著躲閃,你身上的陰氣太重,不大好。人一著急,一煩惱,這團光就散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