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的世界裡,「般若三昧」代表的是一種覺悟的境界,這種境界不是初悟,而是深悟。
那麼,學佛之人在修行當中,要如何悟及「般若三味」呢?《壇經》中六祖慧能如此告訴發願修行的大眾:
善知識!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須修般若行,持誦《金剛般若經》, 即得見性。
他說:我們修行之人,如果想要悟及到更深的法界甚至般若正定的境界,必須要做到以下2點:
一、修持般若行。
二、持誦《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只有做到這兩點,才有可能悟及」自性「,最終悟及「般若三味」,別無他法。
那麼,什麼是」般若三昧「呢?
所謂的「三昧」,翻譯成中文就是「三摩提」,也就是「正定」、「禪定」的意思,就是修行到能夠排除一切雜念,心中再無所住,也就是說沒有任何雜念的境界。這樣的境界就是」般若三昧「。
那麼,「修持般若行」應該如何修呢?其實就是口念心行,六祖在《壇經》中如此解釋般若行,他說「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就是說無論何時何地,都能夠做到念念不著住、不愚迷,並按照如此智慧行事,這就是般若行。
但做到了般若行還不夠,因為這還只是初悟。要想進一步進入那種極深的、微妙的法界,並且達到般若三昧,還需要誦讀《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為什麼還要誦讀這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呢?六祖慧能進一步的解釋:
當知此經功德,無量無邊。經中分明讚嘆,莫能具說。此法門是最上乘,為大智人說,為上根人說----內外不住,去來自由,能除執心,通達無礙。 能修此行,與般若經,本無差別「。
讀過我《金剛經》的人都知道,《金剛經》也就是此經,這部經書原本就有無量無邊的功德,並且此經的這個法門也是最上乘的教法,專為有大智慧、上等根性的人所說。小根性、小智慧的人聽聞此法,心裡會生起疑感甚至驚恐,進而懷疑。
為什麼呢?
他打了個比方說:就好比天上降大暴雨,城市村落都順水漂流,如同草葉漂流其上。如果這暴雨是下在大海之中,海水不見增加,也不見減少。
他想表達的是:大乘根性、具有最上乘根性的人,聽聞此《金剛經》,就能夠心生正信,能夠領悟至本性。知道本性自有般若智慧,而不再外求。這就是行般若智慧觀照的結果,而不是藉助語言或文字可以成就的。
雖然般若智慧原本沒有大小之分,但因為一切眾生覺悟根器的不同,心中還著有各種」相「,又向外求法,因此不能明心見性。
如果能夠領悟頓教法門, 不再向心外執著,如此修行,只在自心中常起正見,一切煩惱和邪見,便自然會煙消雲散,這就是所說的見性。
因此, 對於內外地界物沒有執著,去來自由,能滅一切執著之心,就可以悟及能通達無我而沒有障礙。能如此修行,就可以得」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