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句容後白:借萬頃良田工程推動新型城鎮化
句容市最大的農民安置小區——後白鎮福源社區。由社區住戶組成的環衛工正在打掃小區衛生。
後白鎮投入900萬元建設的「菜園子」工程,該工程為福源社區居民提供每戶一分地的蔬菜保障。
人民網鎮江5月16日電 (王石磊) 「分了兩套房子,另外給我補助了18萬多,居住環境比以前好了很多,也能騰出時間專心打工了。」談及新型城鎮化帶來的好處,鎮江句容市後白鎮延福村村民杜元生滿是興奮。
後白鎮位於句容市南部,這個產業基礎較弱、整體實力一般的傳統農業鄉鎮,近年來積極藉助「萬頃良田」建設工程契機,成功解決了建設資金、土地流轉、社會保障等一系列難題,探索出了一條傳統農業鄉鎮如何進行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發展新路。
「萬頃良田」的契機進入後白鎮,道路兩邊都是綠植和果蔬,一派世外桃源景象。作為句容市耕地面積最多的鄉鎮,2010年,後白鎮開始啟動「萬頃良田」工程——通過對田、水、路、林、村進行綜合整治,實現農地集中、居住集聚、用地集約、效益集顯的目標。
據了解,近年來,後白鎮先後投入5000萬元對後白集鎮「一路四街」進行出新。完成綜合管線下地7.2公裡,道路改造4.6公裡,鋪設人行道板5萬平方米,安裝樹燈120盞,綠化道路4.6公裡,栽植銀杏、香樟等樹木600餘株,為沿街所有店面統一製作廣告招牌共計4000平方米。投入300萬元建成佔地32畝的「白駒」綠化廣場,集鎮面貌煥然一新。
同時,後白鎮對全鎮63個自然村進行整治,累計投入1000萬元清理破舊房屋2000平方米,建築出新25.6萬平方米,硬化道路39公裡,鋪設排水管網25公裡,新增路燈160盞,配備垃圾桶和收運設備700多個,清理亂堆亂放2700處,河塘清淤91個,新建公廁4座。
依託「萬頃良田」工程,後白鎮還對6個村莊進行整體搬遷,累計新增土地流轉面積16000畝,涉及農戶3123戶,新增土地復墾面積455畝。並建成了句容市最大的農民安置小區——可容納近3000戶住戶、入住1萬人以上的福源社區。據了解,目前因「萬頃良田」工程建設需要拆遷的村民均搬到了該小區居住。
此外,後白還因鎮制宜,深度挖潛,圍繞建設「美好後白」這一主題,制定了三年行動計劃。
「計劃主要突出了以工業經濟為支撐,放大現代農業和鄉村旅遊兩大亮點。」後白鎮黨委書記王大金說,「同時,我們以新市鎮建設為重點,以保護環境、造福百姓為要求,高度重視集鎮、農村以及社區的長效管理和居民生活品質的提升。」
據了解,後白鎮累計投入3000萬元建設後白和張廟兩座工業園區,逐漸形成了以輸變電和傳統針織服裝為主的產業鏈。現在,後白鎮國稅開票千萬元以上企業已達34家。
同時,通過「萬頃良田」工程建設,後白鎮規劃了面積達3萬畝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目前園區投入資金已超過2億元,年銷售收入突破3億元。在打造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同時,後白鎮還新增苗木、草坪、應時鮮果、瓜果蔬菜等高效農業面積2.3萬畝。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覆蓋率達95%以上。
旅遊業一直是句容的重要支柱產業。後白鎮緊緊抓住這一契機,成立了「句容茅山湖旅遊度假區」,規劃面積16.5平方公裡,致力打造北部城市配套功能區、中部濱水休閒度假區、南部鄉村旅遊集聚區。
錢從哪裡來?資料顯示,從啟動「萬頃良田」工程至今,後白鎮的總投入資金已近10億元。而該鎮每年的可用財力僅為5300萬元左右,資金缺口怎麼解決?王大金介紹說,後白鎮主要從三個方面破解建設資金的難題。
一是抓機遇以拆促建。2010年,後白鎮抓住省國土資源廳鼓勵開展萬頃良田建設的機遇,推進村莊整理,共拆遷房屋31萬平方米,騰出建設用地1600畝。根據政策,後白鎮以480畝土地為質押,從句容市城投公司爭取到了2億元的資金,作為村莊拆遷整理的啟動資金。萬頃良田完成後,爭取到300畝自用土地指標,並將這部分土地出讓金的80%和句容市政府的獎勵資金用於集鎮建設和安置房建設。
二是搭建平臺盤活資產。後白鎮組建了茅山大觀園旅遊開發公司,並以此為融資平臺,將安置小區安置後剩餘的10萬平方米套房和3.5萬平方米的門面房作為淨增資產,對外租賃並以此為質押,多方融資,實行「用租金還利息、用貸款抓發展」的滾動發展模式。
三是多渠道廣納社會資本。後白鎮積極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城鎮化建設。採取BT(建設移交)模式,從工商銀行融資5000餘萬元;以合理收益,從本鎮企業吸納了1000多萬元建設資金。
「通過這些辦法,後白不僅解決了新型城鎮化建設『錢從哪裡來』的問題,還達到了『富鎮強村』的目標。」王大金說。
農民如何增收?有學者指出,城鎮化的實質是農民進城和收入水平的大幅提高,這也是擺在後白鎮面前的課題。後白鎮鎮長查兆娣介紹說,後白鎮始終把以人為本的理念貫穿於推動城鎮化建設的全過程。據了解,後白鎮對7000多進入安置區的農民進行了全面調查摸底,根據不同的年齡結構實施不同的就業保障辦法。
首先是提高農民的土地受益。現在,農民流轉出去的土地水田每年可拿到600元/畝,旱地可拿到400元/畝的補助。「原來我種了3畝地,投入了很多精力和錢,每年大概也就賺200塊錢一畝的樣子。」現住福源社區的原東風村村民王正偉說,「現在有600塊錢,很划算。」
其次,後白鎮還積極鼓勵群眾自主創業,對有創業願望和有自主創業能力的個人,後白鎮加強勞動技能培訓和就業指導,提供創業補貼和創業小額擔保貸款。原東風村村民李根福就是其中之一。他現在做石子生意,一年能賺10多萬元。據了解,像李根福這樣的失地農民二次創業並獲得成功的在後白有2000多人。
此外,後白鎮推動產業富民。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園區和工業園區,使農民變身為「園區工人」。東風村的楊三妹和吳公民就是這樣的農民,入住福源社區後,在鎮政府的幫助下,他們分別進入了兩家園區企業上班,每個月都能拿到3000元左右的收入。據了解,後白鎮依託工業產業園,先後舉辦縫紉工、車工等就業技能培訓班12期,培訓學員3200人,轉移農村勞動力2500人,預計平均每人每年增收1.5萬元。
社會保障如何落實?「我們要真正讓城鄉統籌發展與新市鎮建設的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群眾。」查兆娣說,後白鎮目前的失地農民均實現了醫療和養老「兩保」。據了解,後白鎮制定出臺了《後白鎮被徵地農民參加社會養老保險實施細則》,順利完成涉及3414戶、11000人的失地保障工作。「我現在每月能拿到550塊錢的養老金。」杜元生說。
在社區保障方面,後白鎮按照「地域相鄰、人員相熟、文化相近」的原則,對福源社區實行網格化管理——每10棟左右設置一個網格,聘請網格長、治安協管員和保潔員各一名,擔負起黨的政策宣傳、社區信息採集、社情民意聯絡、矛盾糾紛調解、衛生保潔監管等職責。
記者還了解到,福源社區的物業管理費等公共支出均由鎮財政負擔,按村落戶到小區的每人150元衛生費,也全部由村裡承擔。此外,福源社區每月還開展「文明樓棟」和「文明衛生戶」評比活動,優秀者給予免除當月水費或電費的獎勵。
為解決入住農民的吃菜問題,後白鎮還投入900萬元在福源社區周邊建設了300多畝標準化菜園,按照每戶一分地的標準分配給福源社區2000多戶居民耕種。記者在現場看到,這300多畝菜園被整齊的化為格子狀,一分地一格,灌溉渠道覆蓋到了每一格,為方便村民種菜,每個格子都加入了滴灌管,並修建了水泥道路。
身份轉變的陣痛56歲的丁學森是原東風村村民,原來家裡種了7畝地。現在他也住進了福源社區,擔任社區的環衛工。「現在每個月做清潔工的收入是720元,原來種地的時候每年基本賺不到錢。」他說。
不過丁學森對此似乎還有更多期待,他說,不是十分習慣現在的生活,住在樓房裡有些不適應。「進了社區,糧食什麼的都要花錢買,好在政府在小區東邊建了菜地,可以減輕一些負擔。」丁學森說。
後白鎮宣統委員張俊坦言,新型城鎮化建設並不能讓所有人都滿意。「特別是老年人,由於長期習慣了農村生活,讓其一下子適應城市環境確實有困難。」張俊介紹說,為引導村民逐漸適應城市生活,社區經常安排各色文體、宣傳、教育等活動,促進入住村民由農民身份向市民身份的轉變。
2013年3月25日,後白鎮「萬頃良田」二期建設工程啟動,涉及24個自然村近2000戶農戶,又有一批農民即將進入市民行列。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608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