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三字經》是「毒藥」,給孩子讀《安徒生》

2021-01-11 網易

  

  易中天曾在一檔電視節目中被一位家長觀眾這樣提問:「我三歲的兒子說不想學《三字經》、《弟子規》,幼兒園老師卻說要從娃娃抓起,這樣是否應該?」

  而易中天則對這個家長的疑問給予了斬釘截鐵的答覆:不要讀《三字經》、《弟子規》,那是放了三聚氰胺的奶粉,給你的兒子讀安徒生!

  此言一出,很多對傳統儒學不大了解的家長也心生疑惑,《三字經》《弟子規》明明是流傳至今的儒家經典,為什麼會被說成是「毒藥」呢?

  傳統蒙學的教條主義傾向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作為傳承了幾千年的中華民族啟蒙讀物,沒有人會對《三字經》感到陌生。

  

  古代的教習為了給剛剛識字的孩子啟蒙,便選定了《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增廣賢文》等教誨蒙生為人處事、治學讀書的原則方法的經典書目。

  不過在當時而言,作為維護君臣父子的綱常倫理的文化著作,這些讀本中也往往帶有一些教條與封建的色彩。

  而能夠接受教育的弟子們,也大多出身官紳士族,所以這些啟蒙讀物對其而言,也是為了將忠君愛國的觀念深深植根於蒙生的心裡。

  不同於我們內蘊深厚的傳統文化,西方的啟蒙讀本往往帶有更豐富的文學趣味,同時也蘊含著對人的情感和內心世界的描繪。

  比如《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希臘神話》等作品,這些情節生動、邏輯簡單的書籍對幼小單純的兒童來說,更具有吸引力,也更容易被接受。

  近年來,國學的興起讓逐漸被人們遺忘的古代傳統文化又復高位,這自然與當下的考試制度有著分不開的關係。

  

  曾有一段時間,古文內容在文科教材及中高考的試題中所佔的比例只是小試牛刀,為免增加學生的課業負擔,很多古代文史大家所撰寫的經典篇目都被一再刪減。

  然而饒是如此,說到語文考試最讓學生們頭疼的部分,古詩文還是毫無懸念地摘得桂冠。

  隨著考試制度的改革,古代語言文化類電視節目的興起,語文以及文言文的內容在考試中越來越關鍵,升學壓力的與日俱增讓家長們紛紛開始要求子女對儒學經典的誦讀與通曉。

  可以說,在教育水平相對較好的學校和機構裡,儒學經典已經不再像曾經那樣讓人感到陌生。

  很多早早為文言文考試打下基礎的考生們,也確實能在這一方面得到不錯的分數。

  

  很多培訓機構也見縫插針,大肆宣揚國學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以期能夠吸引更多的學生來付費學習。

  在中國現代社會,音樂、舞蹈、戲劇等各種文化樣式都發展得不分伯仲,文化的娛樂功能也日漸取代了教化功能成為主導。

  人們日漸更樂於接受那些形式靈活,感受直觀的文化宴饗,而難以在需要曠日持久的史學積累上投入更多精力。

  對活潑好動、仍對世界充滿了無限好奇和想像的兒童少年而言,學習長篇累牘、詰屈聱牙的文言文簡直是等同於讓西西弗斯推石頭上山一般的酷刑,自然令人抗拒。

  

  傳承千年的文化糟粕?

  一種事物或是文化的發展演變,總是與時代的需要息息相關。

  過去被賦予為官吏等級制度和封建倫理道德觀念的傳播使命的儒學經典,的確與當下倡導平等自由的社會主義制度有著難以協調的弊病。

  加上古文的語言表達習慣常常需要反覆品讀,年代久遠的人物故事也十分陌生,儒學經典所蘊含的智慧自然在這些門檻和障礙之下與讀者拉開了距離。

  雖然學校教育和課外輔導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為學生打開一扇重溫史書之門,但這也只是迫於課業壓力下的管中窺豹,並不能在真正意義上讓古代經典文化的光輝為人所知悉。

  古往今來,對傳統文化的爭議從沒有止息,而每一次此起彼伏的爭議,都是對幾千年的文化傳承進行著臻選萃取。

  

  從文言文到白話文,從繁體字到簡體字,從「半部《論語》治天下」到包容並蓄的貫通中西。

  曾被數千年封建王朝奉為綸音的儒學經典,似乎已被新時代所摒棄。

  然而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如果因為一種文化產生的時代背景有所缺陷,就否定了其中蘊含的全部規律,倒是顯得因噎廢食了。

  《安徒生童話》享譽世界,但也是因為其中傳遞的懲惡揚善、以誠待人的價值觀為人稱道,而不單單因為它頗具浪漫色彩的童話體裁和曲折神秘的故事情節。

  拋開《三字經》《弟子規》為維護封建綱常倫理道德的等級觀念來看,作為兒童啟蒙讀本,它精悍短小、朗朗上口的文字形式,整齊劃一、筆力精妙的表達特色,內蘊豐富、哲理深厚的文化素養,都不遜色於任何一部啟蒙讀本。

  尤其是其中所傳達的仁義禮智信的哲理內涵,更是不為任何時間空間所局限,可堪全民品鑑回味。

  

  經典之所以被時代和社會奉入文化武庫的高度,絕不是因為它曾在某一時刻熠熠生輝,反而正是因為經典能適應任何時代的文化需要,而絲毫不損其蘊藉的慧果。

  憑藉「神奇教育法」把6個子女教育成5位博士1位碩士的博士父親蔡笑晚,在給每一個孩子啟蒙的時候都選擇了《三字經》。

  這位把父親當成一個職業來做的「人才魔術師」,從善如流地選取了《三字經》《弟子規》中勸人學習、寬人嚴己的篇目,還以生動淺顯的語言把典故編成故事講給孩子聽,

  如頭懸梁、錐刺股、囊螢映雪、孟母三遷等。

  如此循循善誘、孜孜不倦的言傳身教,孩子們自然對經典的誦讀毫不排斥,這些生動簡潔的句子,也在潛移默化的學習過程中印刻在了孩子們的腦海。

  

  去粕取精,不盲目追趕流行

  在不斷提高的素質教育水平和日益豐富多彩的文化給養的環境下,讀書更需要用與時俱進的方法來充盈自己。

  在面對「初來乍到」地來到這個日新月異的世界的稚子童心時,一味的遷就與刻板的約束都並非良策。

  讀書固然有著豐富見識的功利的一面,卻也需要一種純粹的精神才能有所收穫。

  有人為了迎合「國學熱」的潮流,開始推崇這樣一套說辭:「國學是我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的民族瑰寶,有些內容即使一時不能理解也不要緊,在年輕的時候把它背下來,隨著時間的增長,就能慢慢體會其中的意義。」

  然而如果讀書只是為了機械記憶,而不是理解其中的真義,反而是本末倒置的形式主義,為了讀書而讀書了。

  當然,除了領會其中的規律和道理,誦讀經典也有著其他的作用。

  面對一個懵懂純真的兒童,很難解釋清楚所謂誦讀經典的好處和意義。

  

  要想真正讓孩子接受這樣一部艱澀複雜的作品所傳遞的知識信息和價值理念,絕不是一朝一夕的死記硬背能做到的。

  如果出於應試目的想要打好地基,《三字經》這樣的讀本也不過是萬裡長徵第一步而已。

  《三字經》全文約一千四百多字,對一個兒童來說,掌握了書中的六個部分內容剛好符合「六曉者,靈童也。」

  這六曉的內容分別是:

  一曉教育、二曉道德、三曉常識、四曉典籍、五曉歷史、六曉勤奮。

  從經典蒙學的時代背景來看,《三字經》詳略得當地交代了我國二十四朝的歷史事件、人物生平,既可以通過真實的人物事件讓孩子熟悉歷史,培養他們對歷史的興趣,也可以開闊視野,樹立信念,以史為鑑。

  《三字經》中還包含了豐富的生活文化常識,比如對穀物種類繁多加以介紹的「稻梁菽、麥黍稷、此六穀、人所食」,人吃五穀雜糧,讓孩子對糧食部門有個概念,也免得「五穀不分」。

  

  更重要的是,生活在這樣一個白駒過隙、日月如梭的時代,

  如果只憑些淺顯直觀的趣味性閱讀來獲得暫時的滿足,而忽視了培養正念的人生方向、懂得為人處事的規則道理,即使讀了再多的經典巨著,也不過是買櫝還珠罷了。

  說了這麼多,歸根結底,都是為了讓經典不再被束之高閣,同時也不會讓其中的等級觀念成為一種束縛。

  那麼在誦讀經典時,取其精華,取其糟粕,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選擇標準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隨著網際網路資訊時代的巨大衝擊,人們的思想觀念在日新月異中快速地更新,將經典與時代相結合,讓傳統推陳出新,才能在成長的道路上不斷堅定信念,奮力追求人生的果實,不改初心。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圖片或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作者聯繫,如反映情況屬實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責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是否讓孩子學《三字經》?易中天:給孩子讀安徒生,不要讀三字經
    家長們苦不堪言,一個勁埋怨,為啥要背《三字經》?過去的經驗放在現在還合適嗎?孩子又不懂,背了好像沒什麼意義?孩子負擔倒是很重。聽到朋友訴苦,忽然想到易中天在一次講座中發表的觀點。有一個媽媽說,我家小孩不想學三字經和弟子規,他才三歲,我跟老師說學不學?
  • 《三字經》傳了700多年,現代的孩子該不該讀?易中天:它是毒藥
    1990年,《三字經》也得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認同,成為了一本走向世界的啟蒙讀物。三:易中天公開表示它是毒藥這樣一本《三字經》,正常來說應該受到我們國學大師們的極力推崇,但近些年來卻有不少人認為它其實並不適合孩子們讀。在這些人裡,就有知名教授易中天。
  • 孩子拒絕學《弟子規》,易中天為他鼓掌:絕不讀,那是毒藥
    在一檔節目裡,一個媽媽站起來發言:「我家小孩不想學《三字經》和《弟子規》...」這位媽媽的話還沒有說完,易中天就開始鼓掌說:「我為你的孩子鼓掌!」孩子3歲,幼兒園的老師讓孩子學習《三字經》和《弟子規》,媽媽不認同這種教學理念,於是給孩子轉園了。
  • 易中天批《三字經》:那是放了三聚氰胺的奶粉
    這天他略顯疲憊,說話慢條斯理,面目也很慈祥,就像一位普通的教書匠,他會考慮觀眾的接受能力,將枯燥的傳統文化通俗化趣味化,電視上那個耀眼的易中天在我面前還原成一個可親可敬的老頭兒;但是一旦進入互動環節,面對觀眾提問他一下又變成那個妙語連珠、嬉笑怒罵的易中天,時不時還從口中迸出幾句頗為地道的四川話。
  • 四歲孩子小區哭泣背誦《弟子規》,易中天:這是毒藥
    有人問為何這麼逼迫孩子,家長說要早點進行國學薰陶,而且現在《三字經》,《弟子規》都是小學必背書目,早點背背也好。對於讓這麼小的孩子背《弟子規》,易中天也發表過意見,在一個講座裡面,他親口說:「《三字經》《弟子規》是毒藥,是摻了三聚氰胺的奶粉」是不建議孩子背誦的。
  • 孩子讀三字經是一件愚蠢的事?那讓孩子讀《三字經》到底好不好?
    這也有一個歷史類的自媒體大號發文稱,家長讓孩子讀《三字經》其實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因為在現在的社會當中,有很多優秀的識字課本都要遠勝於《三字經》,並且他認為《三字經》當中也存在著很多的糟粕,這個消息一經曝出之後,就引起了多方的議論,那麼讓孩子讀《三字經》到底是好還是不好呢?
  • 中國孩子讀點《三字經》怎麼就愚蠢了?
    作者:北鬥天權最近,某歷史類自媒體大號發文聲稱,讓孩子讀《三字經》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理由有如下兩點:1、當代的許多識字課本,無論是編纂理念還是教學效果,都遠勝《三字經》;2、《三字經》所傳遞的「義理」,有許多糟粕。
  • 讓孩子讀《三字經》,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
    ③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三字經》的上述優點,只是相對於同時代的其他蒙學識字教材而言,是「同時代同行的襯託」所致。相比今天的識字教材,無論是識字效果,還是義理傳遞,《三字經》已經落後太多太多。在今天,繼續讓孩子讀《三字經》,實際上是對孩子的一種傷害。
  • 從不給人推薦書單的易中天,破天荒推薦一類書:中國孩子應該多讀
    易中天認為,這世上本沒有什麼書是每個人都必須要讀的。這樣的易中天在一次和亞馬遜的連線中卻破天荒推薦了一類書,那就是偵探小說。很多人都知道易中天是個骨灰級的推理小說迷,但人們不理解,作為一名研究歷史的學者,易中天為何對推理小說情有獨鍾呢?
  • 易中天:「愛讀《三國演義》就是吸毒」
    第二次,是十三年後,即1978年,由新疆考進武漢大學讀研究生,從『革命文青』轉變為『青年學人』。十四年後,即1992年,從武漢大學到了廈門大學。其結果,是從『傳統學人』轉變為『另類學人』。再過十三四年,即2005年到2006年,通過上《百家講壇》,又毫無思想準備地,從『另類學人』變成了所謂『公眾人物』。」
  • 教育部王旭明:兒童少讀三字經,不提倡讀紅樓夢,家長們拍手叫好
    近些年,中小學生在寒暑假中的一項必備作業是讀兩本課外讀物。小學生要求讀《三字經》、《弟子規》、《成語故事》等,中學生要求讀《紅樓夢》、《三國演義》、《傅雷家書》、《蘇東坡傳》等。隨之而來的是部分學者和家長的質疑,孩子真的能讀懂這些書嗎?《傅雷家書》是給家長看的,孩子能理解其中的那片苦心嗎?
  • 《三字經》話題喋喋不休 讀經亂象誰來指引?
    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認為「讀經」是語文教學的一個有效補充,它能讓孩子們接觸文字最為原初的形式。在經典誦讀方面,我們語文教研組做了以下一些嘗試。首先是文本的挑選,我並不反對孩子們閱讀經典作品的全文,但是畢竟時間有限,我偏向於選擇一些50到100字的小段落,其中既有《論語》這樣的國學經典,也有古今的散文節選,還有一些文字很優美的現代小詩,儘量能夠讓孩子們接觸不同的文字風格。
  • 山東發布新規 禁止全文薦讀《三字經》
    山東發布新規 禁止全文薦讀《三字經》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10-12-31山東發布新規 禁止全文薦讀《三字經》 濟南市各中小學都在應要求推進傳統文化教育。至於教什麼、怎麼教、誰來教,都沒有個明確要求。
  • 《三字經》是中國父母教育孩子的首先好書
    《三字經》是中國父母教育孩子的首先好書《三字經》為宋朝王應鱗所著,後經歷代學士增補,一致流傳至今,其取材範圍廣,從戰國「昔孟母,擇鄰處」到宋朝「趙中令,讀魯論」橫跨千年中國古人刻苦學習和孝敬父母、尊敬兄弟的真實典例,作者通過「三字經」告訴我們
  • 《安徒生童話》:母親永遠是孩子幸福的守護神
    而且,在孩子生死之際,母親就是那個敢於同死神叫板的人。一、母親是孩子幸運的守護神,是家庭的「心臟」《沒有畫的畫冊》是安徒生寫於1839年的系列故事。這本別致的小書以月亮為講述者,每晚經過作者的窗前時,給他講一個自己看到的故事,一共有33篇。
  • 《三字經》應該怎麼讀 學者:傳承應多點寬容
    如果讀,怎麼讀?  汪女士是一位8歲孩子的母親。她認為沒有必要刪改《三字經》:就像我們小時候讀唐詩,其實根本不明白在讀什麼,就是機械記憶。我讓孩子背《三字經》,就是鍛鍊孩子的記憶力而已。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徐梓並不贊成刪節《三字經》。
  • 你知道孩子小學階段需要讀哪些書嗎?名著,歷史,勵志,古文
    我整理了一些小學階段需要讀的數目,低年級帶拼音的讀物就不介紹了,主要介紹二年級後讀的書。《草房子》,《愛的教育》,《小王子》,《海底兩萬裡》,《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魯濱遜漂流記》,《湯姆索亞歷險記》,《夏洛的網》,《童年》,《西遊記》,《牧羊少年奇幻之旅》,這一類的名著都是必讀,考試經常會出現的。
  • 今天是安徒生逝世145年,他寫的都是暗黑童話?還能不能給娃讀?
    那就是,安徒生童話和格林童話一樣,都屬於暗黑童話,既黑暗又殘酷,並不適合給兒童讀。這是個誤讀。安徒生的悲慘童年寫童話的那個人,童年並不幸福,甚至可以說是悲慘的。14歲時,安徒生隻身一人去了哥本哈根闖蕩,童年就此結束。安徒生十分勤奮,他閱讀了大量的書籍,他多才多藝,會剪紙、寫詩、寫劇本。他一生窮困潦倒,動蕩不安,自卑孤獨。他沒有妻子,也沒有孩子。但後來,他下定決定為下一代開始創作。
  • 小心讀到「假」的《安徒生童話》,教育部推薦閱讀,認準葉君健
    後來,安徒生致力於童話創作,一生創作了《海的女兒》、《皇帝的新裝》、《醜小鴨》等160多篇童話作品。安徒生是一位童話大師,但他與法國的貝洛爾,德國的格林兄弟不同,他不是童話的收集者,而是直接的創造者,開闢了世界兒童文學的新時代。應該說,安徒生是現代兒童文學的奠基人。
  • 安徒生已來!青島安徒生童話樂園5大體驗先睹為快
    安徒生,終於到平度啦!讓我們一起走進童話世界,做童話裡的孩子。文化體驗安徒生的童話故事伴隨全世界不同國家、不同文化宗教背景的孩子們長大,同時也並不僅僅被孩子喜歡,不同年齡的人,同一個人不同年齡段讀安徒生童話都有不同的感受,有人體會了勇氣、善良、正直、擔當,有人學會了堅持、反抗、珍惜、悲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