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中小學生在寒暑假中的一項必備作業是讀兩本課外讀物。小學生要求讀《三字經》、《弟子規》、《成語故事》等,中學生要求讀《紅樓夢》、《三國演義》、《傅雷家書》、《蘇東坡傳》等。
隨之而來的是部分學者和家長的質疑,孩子真的能讀懂這些書嗎?《傅雷家書》是給家長看的,孩子能理解其中的那片苦心嗎?
在一次閱讀研討會上,原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王旭明說道:
我不提倡六年級以下孩子讀《紅樓夢》,甚至初中也未必都要讀。《三字經》、《百家姓》可以少讀一點。
王旭明的這次發言,引來了很多家長和老師的共鳴,家長們拍手叫好,老師們也深感贊同。
這些書都是古典文學中的佼佼者,為何老師和家長們都不願意讓孩子讀呢?接下來聽我給大家仔細分析。
01《三字經》小學生少讀
《三字經》是中國的傳統啟蒙教材,在古代,它是最淺顯易懂的讀本之一,書中涵蓋了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忠孝節義等等。其核心思想就是「仁、義、誠、敬、孝」五個大字。
《三字經》的主要特點是在格式上,三字一句,朗朗上口,在古代文言文中,《三字經》算是最通俗易懂的。
正因為如此,很多小學、幼兒園、甚至還有沒上學的娃娃都開始背《三字經》。目的是讓孩子從小懂得講誠信、守禮儀、孝敬老人。
在我看來,背誦是背誦,讀懂是讀懂,這是兩個概念,它是有本質區別的。單純的背誦指的是將內容記住就好了,只能證明這孩子記憶力真好。
但背誦過後,對書中的內容一竅不通,不能體會到《三字經》中的真正含義,就算倒背如流,又有什麼意義呢?就是為了在別人面前炫耀,我家孩子三歲就能背誦《三字經》了,你看多厲害?
家長有多少個會背《三字經》的?其中的深意都能理解嗎?家長都不能全面地理解,何況是孩子。
與其如此,那我認為還不如讓孩子學習幾首兒歌,鍛鍊孩子記憶力的同時,孩子還能在快樂中學習。
再者,如今教育的發展是與時俱進的,讓孩子讀《百家姓》,除了能讓孩子記住幾個姓氏,還有什麼用處?我們的課外讀物更應該順應時代,學生只背《四書五經》已經是明清時期的要求了。
《三字經》最早起源於宋代,宋代的思想已經不適合如今的教育發展了,這些古老的思想在孩子上小學時,就深深地印在他們的腦袋裡,而且孩子根本沒有分辨能力,將來會對孩子的世界觀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或者說,對孩子們又有什麼啟迪和幫助呢?
我認為學生做課外閱讀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興趣。如果天天讓學生背誦枯燥的《三字經》,反而會引起學生的反感,學生對語文閱讀會產生抗拒的心理,結果適得其反。
早在2007年,黃淮學院教師曹衛玲曾在一次教學研討會上便提出:《三字經》並不適合小學生閱讀。
她直言得出這樣的結論,並非是她主觀的分析,而是通過調查統計後,得出的結論。
她曾隨機向300多名大學生發放問卷,問卷的題目是:你認為小學生為什麼要讀《三字經》?
結果90%以上的大學生認為《三字經》是古代留下的經典文學,所以才去學習。沒有人提出要讀《三字經》有任何的益處。估計早就忘了《三字經》的內容是什麼了。
曹衛玲說:《三字經》對於小學生來說,不能算閱讀,只能說是背誦。因為他們不能理解其中的道理,所以《三字經》更適合於成年人閱讀。
02《紅樓夢》初中生未必要讀
《紅樓夢》大家再熟悉不過了,它是四大名著之一,這本書以賈寶玉與林黛玉、薛寶釵的愛情婚姻悲劇為主線,描繪了一批舉止見識出於鬚眉之上的人生百態。
我認為一個初中的孩子,有八成以上連《蘇東坡傳》的內容都讀不懂。而更加深層次的《紅樓夢》,學生讀後只能是一臉茫然,更無法理解其中的意義。
讀不懂更會打擊學生的閱讀興趣,直接傷害了學生們的閱讀習慣。
民間有句俗語:少不看紅樓,老不讀三國。
其實紅樓夢,三國,水滸,應該是設定在大學書單上。
對於這些青春期的孩子來說,《紅樓夢》中的愛情觀已然不適用於現代,青春陽光的孩子,讀那麼多陰鬱,多愁善感的內容,孩子的心理難免會產生偏差。讀不懂,還容易跑偏。
很多名著需要到了人生的一定階段才能真的讀懂,沒有一定的人生閱歷,有的人一輩子也讀不明白。更何況學生呢?
有的孩子閱讀理解能力非常強,我也建議他讀《紅樓夢》。但這樣的孩子畢竟是少數,可能只是萬分之一,不應該一概而論。
對於中小學生的課外讀物而言,每個孩子都應擇優而讀,不應該局限於一地一時,沒有最好的讀物,只有最合適自己孩子的讀物。
03最合適學生的讀物
在這場教研會上,還有記者提問:什麼樣的讀物最適合學生閱讀呢?
教育部發言人王旭明回答說:於0到12歲的孩子,興趣重於天。
確實,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硬性教育只能埋沒了孩子的想像力。身為家長,我們更應該為孩子營造更好的閱讀氛圍。
很多家長跟我反映,孩子的語文閱讀理解能力很差,對此也是束手無策。
一位高考語文148分考入清華的學霸說:
語文從來都是一個有關素養,無關應試的學科。
如果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讓孩子讀死書、死讀書。孩子將來只會「學非所用」、「用非所學」。
真正的去培養孩子對語文的興趣,才能讓孩子適應這個「語文為王」的時代。
民國時期的語文大師姜建邦認為:
語文就應該該趣味化,趣味化並不是指隨意說笑,而是把有趣的資料插入教材,提高學生的興趣。
在我看來,如今的教育理念可能忽視了這一點。
最早在民國時期,便有三本特別注意培養孩子語文興趣的書。
第一本是語文大師姜建邦根據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多年的教學經驗,編著的《語文趣味》一書,這本書為當時學生低落的國文學習狀況開了一帖對症良方。要了解語文的趣味,這本書絕對值得一讀。
第二本是趣味很強的語文書,叫做《文章作法》,作者就是春暉中學的老師夏丏尊和劉薰宇。
春暉中學是一所神一般存在的中學,這所學校的師資力量非常的雄厚,美術老師是鼎鼎大名的豐子愷,書法老師是于右任,語文老師是夏丏尊、朱自清,而數學老師是劉薰宇,北大校長蔡元培先生也經常去講座。
語文老師夏丏尊特別注重使用「語感」來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同時更注重培養學生對寫作的興趣和寫作技巧。所以孩子的寫作能力並非死記硬背,而是靠語感和技巧。
第三本是沐紹良先生的《讀和寫》,沐紹良是春暉中學的學生,他畢業後跟著老師夏丏尊到開明書店工作,當時在《中國兒童時報》上連載發表《讀和寫》,得到了讀者們的廣泛支持,主編葉聖陶先生更是大力稱讚。
如今,這三本書被彙編到一起,被稱為《寫給孩子的語文三書》,與其參加一年的補習班,不如讓孩子看看這套書,這套民國時期的語文教育並不落後,甚至比今天還有一些所長。
這套書一經出版,深受廣大家長們的熱捧,孩子們都愛讀,從此學習語文也是一件開心的事。
三本一共69元,也就是兩杯咖啡的錢,卻可以讓孩子沉浸在語文的海洋中。小學和中學的孩子都可以閱讀,感興趣的家長點擊下方橫幅購買:
另外,還有家長對孩子的數學成績也很苦惱,俗話說,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學好數學真的很重要。
春暉中學的數學老師劉薰宇先生非常擅長孩子們的數學教育。他會用趣味性的故事引導孩子學習數學,而不是死記硬背。
之前我家的孩子非常排斥數學,我給她買了一套《劉薰宇數學三書》,孩子告訴我書中的故事很有趣,她還經常埋怨我:為什麼不早點給我買呢?也許我的數學成績就不會這麼差了。
《劉薰宇數學三書》一共有三本:
第一本是《馬先生講數學》,主要講如何用圖解法求解一些算術四則問題。第二本《數學趣味》,主要講日常生活中碰到的數學問題,我們講萬物皆數學,通過萬物來學數學是最快的。第三本是《數學的園地》,這一冊就有點難度了,裡面講了函數、連續、誘導函數、微分、積分和總集等概念及它們的運算法的基本原理。雖然有點深,但講解的方法很妙,我家小孩六年級,還能看懂一部分的內容。
物理學家楊振寧的父親和劉薰宇是同學,這套書也是楊振寧先生的數學啟蒙書,三本一共69元,適合中小學生閱讀,在平日中可以作為他們的自學教材。喜歡的家長可以點擊下方橫幅購買:
這套書啟蒙了楊振寧這樣偉大的物理學家,對您的孩子也一定會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