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王旭明:兒童少讀三字經,不提倡讀紅樓夢,家長們拍手叫好

2020-12-07 小歷史先生

近些年,中小學生在寒暑假中的一項必備作業是讀兩本課外讀物。小學生要求讀《三字經》、《弟子規》、《成語故事》等,中學生要求讀《紅樓夢》、《三國演義》、《傅雷家書》、《蘇東坡傳》等。

隨之而來的是部分學者和家長的質疑,孩子真的能讀懂這些書嗎?《傅雷家書》是給家長看的,孩子能理解其中的那片苦心嗎?

在一次閱讀研討會上,原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王旭明說道:

我不提倡六年級以下孩子讀《紅樓夢》,甚至初中也未必都要讀。《三字經》、《百家姓》可以少讀一點。

王旭明的這次發言,引來了很多家長和老師的共鳴,家長們拍手叫好,老師們也深感贊同。

這些書都是古典文學中的佼佼者,為何老師和家長們都不願意讓孩子讀呢?接下來聽我給大家仔細分析。

01《三字經》小學生少讀

《三字經》是中國的傳統啟蒙教材,在古代,它是最淺顯易懂的讀本之一,書中涵蓋了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忠孝節義等等。其核心思想就是「仁、義、誠、敬、孝」五個大字。

《三字經》的主要特點是在格式上,三字一句,朗朗上口,在古代文言文中,《三字經》算是最通俗易懂的。

正因為如此,很多小學、幼兒園、甚至還有沒上學的娃娃都開始背《三字經》。目的是讓孩子從小懂得講誠信、守禮儀、孝敬老人。

在我看來,背誦是背誦,讀懂是讀懂,這是兩個概念,它是有本質區別的。單純的背誦指的是將內容記住就好了,只能證明這孩子記憶力真好。

但背誦過後,對書中的內容一竅不通,不能體會到《三字經》中的真正含義,就算倒背如流,又有什麼意義呢?就是為了在別人面前炫耀,我家孩子三歲就能背誦《三字經》了,你看多厲害?

家長有多少個會背《三字經》的?其中的深意都能理解嗎?家長都不能全面地理解,何況是孩子。

與其如此,那我認為還不如讓孩子學習幾首兒歌,鍛鍊孩子記憶力的同時,孩子還能在快樂中學習。

再者,如今教育的發展是與時俱進的,讓孩子讀《百家姓》,除了能讓孩子記住幾個姓氏,還有什麼用處?我們的課外讀物更應該順應時代,學生只背《四書五經》已經是明清時期的要求了。

《三字經》最早起源於宋代,宋代的思想已經不適合如今的教育發展了,這些古老的思想在孩子上小學時,就深深地印在他們的腦袋裡,而且孩子根本沒有分辨能力,將來會對孩子的世界觀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或者說,對孩子們又有什麼啟迪和幫助呢?

我認為學生做課外閱讀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興趣。如果天天讓學生背誦枯燥的《三字經》,反而會引起學生的反感,學生對語文閱讀會產生抗拒的心理,結果適得其反。

早在2007年,黃淮學院教師曹衛玲曾在一次教學研討會上便提出:《三字經》並不適合小學生閱讀。

她直言得出這樣的結論,並非是她主觀的分析,而是通過調查統計後,得出的結論。

她曾隨機向300多名大學生發放問卷,問卷的題目是:你認為小學生為什麼要讀《三字經》?

結果90%以上的大學生認為《三字經》是古代留下的經典文學,所以才去學習。沒有人提出要讀《三字經》有任何的益處。估計早就忘了《三字經》的內容是什麼了。

曹衛玲說:《三字經》對於小學生來說,不能算閱讀,只能說是背誦。因為他們不能理解其中的道理,所以《三字經》更適合於成年人閱讀。

02《紅樓夢》初中生未必要讀

《紅樓夢》大家再熟悉不過了,它是四大名著之一,這本書以賈寶玉與林黛玉、薛寶釵的愛情婚姻悲劇為主線,描繪了一批舉止見識出於鬚眉之上的人生百態。

我認為一個初中的孩子,有八成以上連《蘇東坡傳》的內容都讀不懂。而更加深層次的《紅樓夢》,學生讀後只能是一臉茫然,更無法理解其中的意義。

讀不懂更會打擊學生的閱讀興趣,直接傷害了學生們的閱讀習慣。

民間有句俗語:少不看紅樓,老不讀三國。

其實紅樓夢,三國,水滸,應該是設定在大學書單上。

對於這些青春期的孩子來說,《紅樓夢》中的愛情觀已然不適用於現代,青春陽光的孩子,讀那麼多陰鬱,多愁善感的內容,孩子的心理難免會產生偏差。讀不懂,還容易跑偏。

很多名著需要到了人生的一定階段才能真的讀懂,沒有一定的人生閱歷,有的人一輩子也讀不明白。更何況學生呢?

有的孩子閱讀理解能力非常強,我也建議他讀《紅樓夢》。但這樣的孩子畢竟是少數,可能只是萬分之一,不應該一概而論。

對於中小學生的課外讀物而言,每個孩子都應擇優而讀,不應該局限於一地一時,沒有最好的讀物,只有最合適自己孩子的讀物。

03最合適學生的讀物

在這場教研會上,還有記者提問:什麼樣的讀物最適合學生閱讀呢?

教育部發言人王旭明回答說:於0到12歲的孩子,興趣重於天

確實,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硬性教育只能埋沒了孩子的想像力。身為家長,我們更應該為孩子營造更好的閱讀氛圍。

很多家長跟我反映,孩子的語文閱讀理解能力很差,對此也是束手無策。

一位高考語文148分考入清華的學霸說:

語文從來都是一個有關素養,無關應試的學科。

如果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讓孩子讀死書、死讀書。孩子將來只會「學非所用」、「用非所學」。

真正的去培養孩子對語文的興趣,才能讓孩子適應這個「語文為王」的時代。

民國時期的語文大師姜建邦認為:

語文就應該該趣味化,趣味化並不是指隨意說笑,而是把有趣的資料插入教材,提高學生的興趣。

在我看來,如今的教育理念可能忽視了這一點。

最早在民國時期,便有三本特別注意培養孩子語文興趣的書。

第一本是語文大師姜建邦根據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多年的教學經驗,編著的《語文趣味》一書,這本書為當時學生低落的國文學習狀況開了一帖對症良方。要了解語文的趣味,這本書絕對值得一讀。

第二本是趣味很強的語文書,叫做《文章作法》,作者就是春暉中學的老師夏丏尊和劉薰宇。

春暉中學是一所神一般存在的中學,這所學校的師資力量非常的雄厚,美術老師是鼎鼎大名的豐子愷,書法老師是于右任,語文老師是夏丏尊、朱自清,而數學老師是劉薰宇,北大校長蔡元培先生也經常去講座。

語文老師夏丏尊特別注重使用「語感」來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同時更注重培養學生對寫作的興趣和寫作技巧。所以孩子的寫作能力並非死記硬背,而是靠語感和技巧。

第三本是沐紹良先生的《讀和寫》,沐紹良是春暉中學的學生,他畢業後跟著老師夏丏尊到開明書店工作,當時在《中國兒童時報》上連載發表《讀和寫》,得到了讀者們的廣泛支持,主編葉聖陶先生更是大力稱讚。

如今,這三本書被彙編到一起,被稱為《寫給孩子的語文三書》,與其參加一年的補習班,不如讓孩子看看這套書,這套民國時期的語文教育並不落後,甚至比今天還有一些所長。

這套書一經出版,深受廣大家長們的熱捧,孩子們都愛讀,從此學習語文也是一件開心的事。

三本一共69元,也就是兩杯咖啡的錢,卻可以讓孩子沉浸在語文的海洋中。小學和中學的孩子都可以閱讀,感興趣的家長點擊下方橫幅購買:

另外,還有家長對孩子的數學成績也很苦惱,俗話說,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學好數學真的很重要。

春暉中學的數學老師劉薰宇先生非常擅長孩子們的數學教育。他會用趣味性的故事引導孩子學習數學,而不是死記硬背。

之前我家的孩子非常排斥數學,我給她買了一套《劉薰宇數學三書》,孩子告訴我書中的故事很有趣,她還經常埋怨我:為什麼不早點給我買呢?也許我的數學成績就不會這麼差了。

《劉薰宇數學三書》一共有三本:

第一本是《馬先生講數學》,主要講如何用圖解法求解一些算術四則問題。第二本《數學趣味》,主要講日常生活中碰到的數學問題,我們講萬物皆數學,通過萬物來學數學是最快的。第三本是《數學的園地》,這一冊就有點難度了,裡面講了函數、連續、誘導函數、微分、積分和總集等概念及它們的運算法的基本原理。雖然有點深,但講解的方法很妙,我家小孩六年級,還能看懂一部分的內容。

物理學家楊振寧的父親和劉薰宇是同學,這套書也是楊振寧先生的數學啟蒙書,三本一共69元,適合中小學生閱讀,在平日中可以作為他們的自學教材。喜歡的家長可以點擊下方橫幅購買:

這套書啟蒙了楊振寧這樣偉大的物理學家,對您的孩子也一定會有幫助。

相關焦點

  • 教育部王旭明「最新」建議,教師贊成,家長拍手叫好:就應該這樣
    《三字經》不適合小學生閱讀 《三字經》作為中國傳統蒙學的三大讀物之一,早已被列入中國兒童啟蒙教材行列。 確實,在古代經典文學當中,《三字經》是最淺顯易懂的,如今社會,就連三歲孩童也能朗朗上口幾句。
  • 不讀《紅樓夢》,不背《弟子規》,孩子讀什麼?
    「我不提倡六年級以下孩子讀《紅樓夢》,甚至初中也未必都要讀。」11月25日,語文出版社社長、教育部原新聞發言人王旭明在「2019年北京兒童閱讀周中小學校校園閱讀研討會」上說道。兒童閱讀應該讀什麼?其實孩子閱讀問題也困擾了我很長時間,有的時候,給孩子買了很多書,但孩子往往被手機和一些綜藝節目所吸引,根本就沒有興趣閱讀,讓孩子拿起一本書閱讀真的是太難了,而且自己有的時候也困惑:讓孩子讀《紅樓夢》,背《三字經》《弟子規》真的有意義嗎?
  • 教育部前發言人王旭明微博呼籲取消小學英語課
    對於王旭明取消小學英語課的呼籲,雖然網友們各有不同的意見,但救救漢語,取締社會少兒英語班的觀點,卻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王旭明回覆說:「對,目前語文課必須改,不改,還不如也取消!」很多家長過於重視英語現實情況是什麼樣的呢?小學生家長郭女士表示,英語不僅不應該取消,還要學得更多一些才行。「我兒子每年花五千塊學英語,每周上課兩小時,這還算花得比較少的,因為參加的是大班的學習,一個班30人,如果是一對一,兩個小時一般要近300塊。」
  • 孩子讀三字經是一件愚蠢的事?那讓孩子讀《三字經》到底好不好?
    這也有一個歷史類的自媒體大號發文稱,家長讓孩子讀《三字經》其實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因為在現在的社會當中,有很多優秀的識字課本都要遠勝於《三字經》,並且他認為《三字經》當中也存在著很多的糟粕,這個消息一經曝出之後,就引起了多方的議論,那麼讓孩子讀《三字經》到底是好還是不好呢?
  • 中國孩子讀點《三字經》怎麼就愚蠢了?
    ▲上海墨海書館1857年版本《三字經》1《三字經》不是識字課本首先,現在有幾個家長和教師會把《三字經》當做兒童的識字課本?而且,《三字經》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最優秀的蒙學讀物,現在的孩子要學習傳統文化,不從《三字經》入手,難道要從四書五經這種讀起來就令人頭大的經典入手?
  • 是否讓孩子學《三字經》?易中天:給孩子讀安徒生,不要讀三字經
    家長們苦不堪言,一個勁埋怨,為啥要背《三字經》?過去的經驗放在現在還合適嗎?孩子又不懂,背了好像沒什麼意義?孩子負擔倒是很重。聽到朋友訴苦,忽然想到易中天在一次講座中發表的觀點。有一個媽媽說,我家小孩不想學三字經和弟子規,他才三歲,我跟老師說學不學?
  • 易中天:《三字經》是「毒藥」,給孩子讀《安徒生》
    易中天曾在一檔電視節目中被一位家長觀眾這樣提問:「我三歲的兒子說不想學《三字經》、《弟子規》,幼兒園老師卻說要從娃娃抓起,這樣是否應該?」  而易中天則對這個家長的疑問給予了斬釘截鐵的答覆:不要讀《三字經》、《弟子規》,那是放了三聚氰胺的奶粉,給你的兒子讀安徒生!  此言一出,很多對傳統儒學不大了解的家長也心生疑惑,《三字經》《弟子規》明明是流傳至今的儒家經典,為什麼會被說成是「毒藥」呢?
  • 《三字經》應該怎麼讀 學者:傳承應多點寬容
    如果讀,怎麼讀?  汪女士是一位8歲孩子的母親。她認為沒有必要刪改《三字經》:就像我們小時候讀唐詩,其實根本不明白在讀什麼,就是機械記憶。我讓孩子背《三字經》,就是鍛鍊孩子的記憶力而已。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徐梓並不贊成刪節《三字經》。
  • 家長退群事件新進展,教育部回應了,家長拍手叫好,老師欲哭無淚
    家長退群事件新進展,教育部回應了最近,家長退群事件有了新進展,學生作業到底誰來改,教育部給出回應。在回應中指出,要健全學生的布置作業機制,學校老師不得把學生的作業推給家長。否則發現一起,嚴處一起。具體如下:言外之意就在說,老師布置的作業應該由老師來批改,學生作業到底誰來改終於有了答案,學生家長在得知這一消息之後紛紛拍手叫好,可是一些老師卻覺得欲哭無淚了。為什麼學生家長不願意批改自己孩子的作業?1.
  • 《三字經》話題喋喋不休 讀經亂象誰來指引?
    「不可不加選擇地全文推薦如《弟子規》、《三字經》、《神童詩》等內容」——近日,山東省教育廳向全省中小學下發的一紙禁令引發劇烈爭議。《三字經》之類的「蒙學經典」要不要學?要不要背?哪些是「精華」?哪些是「糟柏」?老師該怎麼教?家長該如何引導?本報從老師、家長、專家等多方面進行了採訪。
  • 讓孩子讀《三字經》,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
    從句法上看,可以說得上是靈活豐富,包羅了文言裡的各種基本的句式,既有訓練兒童語言能力的作用,又使全書的句子顯得有變化,樣式多,不枯燥。」③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三字經》的上述優點,只是相對於同時代的其他蒙學識字教材而言,是「同時代同行的襯託」所致。相比今天的識字教材,無論是識字效果,還是義理傳遞,《三字經》已經落後太多太多。
  • 前教育部發言人王旭明炮轟「假語文」:離常識太遠
    2013年底,河北,前教育部發言人王旭明怒氣衝衝。這讓那位剛剛講完《怒吼吧,黃河》的年輕老師十分尷尬。王旭明是教育部下屬的語文出版社的社長,在此之前,他做了5年教育部新聞發言人,「中國教育成功論」、「教育買衣論」、「媒體無知論」、「名校生養豬論」……幾乎每次,只要他出現、說話,都會被媒體、公眾抓住尾巴,大肆批判,有人說他「大嘴」,有人稱他是「添堵」官員,有媒體甚至曾公開要求王旭明辭職 。如今身為語文出版社的社長,王旭明依舊「不安分」,發起了一場「真語文運動」。
  • 教育部發布這一通知,老師慌了,學生家長拍手叫好!
    隨著人們對教育的越來越看重,學生們的成績一直是家長們關心的問題。而為了不想自己家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家長也是操碎了心思,不但要在家長群裡打卡籤到,夜晚還要批改小孩子的作業、整天忙得不能閒,不過就是近日教育部發布通知:嚴厲打擊將學生作業變成家長作業的行位,發現一起嚴處一起,教育部表示作業是學校教育教學的1個關鍵環節,也是學生鞏固專業知識、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徑,也是老師進行教學評價和準確分析學情的關鍵手段。
  • 兒童不讀「四大名著」還能讀什麼?
    秦春華認為,「四大名著」或並不適合兒童閱讀。  一直以來,輿論場上都存在「四大名著」不適合兒童閱讀的說法。人們看來,孩子的世界應該是陽光、快樂的,孩子接觸到的讀物也應該是陽光、快樂的。而《水滸傳》滿是打家劫舍,《三國演義》中充斥了陰謀詭計,《西遊記》裡蘊涵著濃重的佛教色彩,《紅樓夢》大講「色空幻滅」,「四大名著」可能還真不適合兒童閱讀。
  • 鄉村兒童閱讀現狀調查:讀什麼、怎麼讀、為何讀
    因為自身知識水平或者認知上的差異,許多農村家長往往在兒童閱讀教育中的主動、被動缺位,造成了鄉村兒童家庭閱讀培養的缺乏。形成了家長認為閱讀是老師的事兒,老師認為閱讀是語文老師的事兒,而承擔了大部分鄉村兒童閱讀任務的學校卻又發現,「語文老師還放不開」。最後,關於「為何讀」這一問題,也許應該放在最前面提出。因為「閱讀有好處」基本是共識,我們擱置了它。
  • 教育部開始對校園手機下手,老師和家長拍手叫好,學生不樂意了
    教育部開始對校園手機下手, 老師和家長拍手叫好,學生不樂意了。成年人的自制力很強,可以和合理的安排時間,但學生就不同了,年齡小自制力差,對事物的分辨能力不高,時間觀念也不強,可能會日夜都會玩手機,學習成績肯定會受影響。很多家長為什麼給孩子買手機呢?很多家長覺得別人的孩子都有,自己的孩子沒有怕孩子自卑,再加上孩子買手機的理由都是查資料。
  • 「少不讀紅樓」,可究竟為什麼,年輕人就要少讀《紅樓夢》呢?
    「少不讀紅樓,老不讀三國」,似乎早已經是在民間流傳多年的話。很多年輕人在剛開始去讀《紅樓夢》的時候,都會有著讀不下去的感覺,《紅樓夢》也和《百年孤獨》《瓦爾登湖》等等世界名著一起排在「死活讀不下去」的書單前列,自然也有很多年輕人把自己讀不下去《紅樓夢》的原因歸結到「少不讀紅樓」這句話上來。其實這也不過是這麼多年以來人人口中流傳下來話,至於真實性和科學性,自然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可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句話流傳出來呢?
  • 「差一天」滿6歲,能不能讀一年級?聽聽教育部怎麼說!
    然而,對於一年級適齡兒童來說,卻意味著新的開始:小學即將到來。面對上小學,達到上學年齡的孩子,多數情況下,很興奮也很期待。但是,如果孩子不足6周歲,甚至距離6周歲僅僅只相差一兩天,就會讓家長感到很苦惱。距離6周歲就差1天,到底能不能讀一年級?這個問題,讓家長非常糾結,甚至「驚動」了教育部親自作出「回應」。「差一天」滿6歲,能不能讀一年級?這真是個問題。
  • 中小學生識讀繁體字的提案,教育部已回應,家長:別給孩子添堵!
    沒想到提案曝光,便掀起很大風浪,有慷慨激揚持反對意思的,也有默默無語逆來順受的,還有弱弱不敢高聲語表示贊同的:@子揚家長:簡化漢字已經多年,人們習慣使用簡化漢字,現要求中小學生識讀繁體字到底有幾個意思呢?中考高考改革後,取消考試大綱,要求學什麼考什麼,也就是說繁體字很有可能是考試內容!@萱萱媽媽:為什麼要中小學生識讀繁體字?這樣做是給孩子添堵!
  • 我讀《紅樓夢》-林黛玉「詠絮之才」很像《三字經》裡的她
    《紅樓夢》也有「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就連《三字經》中也誇獎道:蔡文姬,能辨琴。謝道韞,能詠吟。謝道韞作為家中長女,一向是長輩們的掌上明珠,備受寵愛,族中兄弟也多為朝中顯貴,古代女子一輩子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有段好姻緣,為此,長輩們沒少為謝道韞的婚事操心。考察了許多的適齡青年,最終為謝道韞選擇了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