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于洪區,位於瀋陽的西北部,屬於瀋陽市轄區,在于洪區的馬三家有一座非常著名的大石橋,是清太宗皇太極於1641年建成的,這就是「永安橋」,清軍若想對明朝用兵,就必須向西進軍,但瀋陽西邊有二百多裡的沼澤地帶,人馬不通,要想西進,必須從南或北繞道一千餘裡方可,志在得中原的皇太極為了徵伐大明更加便利,就修築盛京到北京的大御路,為最終的清軍入關奠定了基礎,所以說,瀋陽于洪區的永安橋讓清朝軍隊打入北京更方便。
這條建築在沼澤地之上的疊道,具體路線為:盛京—永安橋—老邊—巨流河—白旗堡—二道井—小黑山—廣寧(北鎮),這就使盛京與關內的聯繫非常方便,對滿清入關有很重大的軍事價值,即使到了清朝入關後,這條道也成了東北的交通樞紐,雖然近現代的鐵路和公路的出現使過去的大御路不見蹤影,但我們這座永安橋卻一直是清初大御路的見證!
永安橋是一座三孔石橋,全長37米,外寬14.5米,路面寬8.9米 ,橋頭寬12米。橋身兩側有十九根玉石欄杆,橋頭兩側各有一對精美的獅子,彼此相望。然後最具有特色的是它全國唯一的用龍頭和龍尾裝飾的石橋,就是在橋身拱券兩側雕刻著「雙龍戲珠」的浮雕,橋的背面雕刻有「二龍探首」,橋南面雕有「雙龍翹尾」。喝水從龍頭的方向流向龍尾,這種「雙龍託橋」的恢弘氣勢在我國橋梁建築史上是獨一無二的。
永安橋被列為「盛京八景」中的「御路神橋」一景確實是名副其實的,滿清入關後,清朝的四位皇帝東巡都經過此橋,這四位皇帝是:康熙、乾隆、嘉慶、道光,其實雍正皇帝也經過此橋的,只不過他那時候的身份是「雍親王」。還有,清代錫伯族勇士奉詔西遷新疆戍邊,也是經過這裡出發的。許多文人包括帝王都曾經在永安橋上留詩抒情詩懷,下面這首詩是康熙皇帝在永安橋上寫的:
夾路風法宿雨消,十年曾此駐龍鑣。春風城闕知非遠,幾處輕寒變柳條。
最後,建議大家有時間的話可以去瀋陽于洪區的永安橋上看看,感受一下三百多年前滿清軍隊通過此橋入關的崢嶸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