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橋變身遺蹟公園 清朝四代皇帝16次從橋上過

2020-12-15 遼寧頻道

  作為清朝進關大御路唯一的見證物,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古老的永安橋正在被蠶食。11月24日,記者了解到,針對省政協委員姜立的提案,瀋陽市政府作出回應,已將古橋維修及周邊環境改造列入市城建計劃,建成後將成為瀋陽一座以石橋為中心的遺蹟公園。

  永安橋亟待搶救性保護

  姜立委員表示,永安橋是清朝進關大御路唯一的見證物,歷史悠久,建築價值與歷史價值極高,但由於重視不夠,已經到了亟待搶救保護的邊緣,周邊已經被蠶食,一座孤橋身孤零零的立在那,原來的河道已經沒有了。然而,全國比它歷史短的古橋都已經成全國文物保護單位,並且修舊如舊,恢復周邊原有歷史風貌,成為展示歷史文化的旅遊景觀。

  而與永安橋的境遇類似,地處瀋河區北二經街20-2號的愛國人士寧武故居,是一座建於上世紀20年代日式風格的老建築,如今也已經年久失修,被周邊新建樓房緊緊包圍,現在仍然被幾戶居民住著。

  姜立認為,這些「文物遺產」在全國範圍都是獨一無二的,是遼寧地區寶貴的文化遺產,是遼寧地域內歷史文化名片,政府部門應該給予搶救性保護。

  清朝四代皇帝16次從橋上過

  記者了解到,永安橋位于于洪區馬三家子永安橋村,為清代皇太極崇德六年(1641年)所建。別看這座石橋只有37米長,可誰會想到,清朝四代皇帝十次東巡時,其中有十六次從這座橋上通過並留下詩句,這幾個皇帝是:康熙皇帝三次東巡,乾隆皇帝四次,嘉慶皇帝兩次,道光皇帝一次。

  在民俗學家看來,永安橋可稱為瀋陽第一橋,值得一提的是,在全國著名的43座名橋中,用龍頭和龍尾裝飾大橋的至今也僅有瀋陽永安橋這一座,頗為罕見。

  官方回應將建遺蹟公園

  針對姜立委員的建議,瀋陽市有關部門已作出回應,已將古橋維修及周邊環境改造已列入市城建計劃,由于洪區政府實施,預計年底前完成。具體內容包括橋面修整、欄板加固、增加防護墩、拆除違建、平整綠化、清塘疏水等內容,建成後將成為瀋陽市一座以石橋為中心的遺蹟公園。同時,瀋陽市將適時向省文化廳推薦其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對於愛國人士寧武故居,市規劃局已將其列為瀋陽市第二批歷史建築名錄,文保部門將適時將其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關於其保護工作,市文保部門將建議瀋河區政府將故居搬遷,對居民進行異地安置,收集寧武同志相關史實材料,籌建故居陳列館。

相關焦點

  • 瀋陽:變身遺蹟公園 374歲永安橋將迎華麗轉身
    它是全國惟一一座用龍頭和龍尾裝飾的石橋,清朝四代皇帝16次從橋上過  變身遺蹟公園 374歲永安橋將迎華麗轉身  作為清朝進關大御路唯一的見證物,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古老的永安橋正在被蠶食。11月24日,瀋陽晚報、瀋陽網記者了解到,針對省政協委員姜立的提案,瀋陽市政府作出回應,已將古橋維修及周邊環境改造列入市城建計劃,建成後將成為瀋陽一座以石橋為中心的遺蹟公園。
  • 瀋陽第一橋——378年的永安橋
    康熙、乾隆等四代皇帝東巡16次走過永安橋清朝從順治元年(1644)入主中原後,凡經十位皇帝,其中有四代皇帝十次東巡,16次走在盛京御路上,並從永安橋上通過,往返於京師與盛京。他們是:東巡康熙皇帝3次,乾隆皇帝4次,嘉慶皇帝2次、道光皇帝1次。
  • 古代石橋永安橋:清皇帝東巡曾16次從橋上過(圖)
    古代石橋永安橋:清皇帝東巡曾16次從橋上過(圖) 這座石橋雖然只有37米長,可誰會想到,清朝四個皇帝十次東巡時,其中有十六次從這座橋上通過,往返於京師與盛京。這幾個皇帝是:康熙皇帝三次東巡,乾隆皇帝四次,嘉慶皇帝兩次,道光皇帝一次。用今天的審美眼光看,永安橋修建相當不錯,為三孔石拱橋,整個路面寬8.9米,橋身兩側分別立著十九根石欄杆,橋端的石柱上是圓雕的獅子,其他為荷葉狀柱頭。
  • 「374歲」永安橋年底建成遺蹟公園
    今年底,「傷痕累累」的永安橋將「強筋壯骨」,建成後將成為一座以石橋為中心的遺蹟公園。  今年,省政協委員、遼寧美術職業學院院長姜立提交的《搶救非財政正常列支保護文物遺產的建議》的提案,得到瀋陽市政府部門的答覆。昨日記者從省政協了解到,瀋陽市已著手對永安橋進行修繕。
  • 瀋陽「永安橋」:被譽為「瀋陽第一橋」的380歲高齡的清代石橋
    永安橋,俗稱大石橋,位於瀋陽市于洪區馬三家街道永安村。該橋始建於清崇德六年(1641年),是瀋陽市現存比較完整的一座石拱橋。永安橋在清初是一座重要橋梁,是清朝各代帝王東巡的必經之路。清崇德六年(公元1641年),皇太極下令建永安橋。從此,該橋成為皇太極對明用兵而修築的盛京疊道上十分重要的橋梁。永安橋為三孔石拱橋,全長37米,外寬14.5米,路面寬8.9米,橋頭寬12米。橋身兩側分別立著十九根石欄杆,橋端的石柱上是圓雕的獅子,其它為荷葉狀柱頭。橋頭兩側各有一對雕刻精美雌雄相望的大石獅。
  • 航拍瀋陽379年歷史永安橋成交通環島 清代帝王曾多次踏足
    清朝各代帝王東巡的必經之路。由於建造年代較為久遠,永安橋在近年來逐漸出現老化現象,已經不能承受現代化汽車每日不斷疾馳而過的壓力,途經車輛需要在橋體兩側繞行通過,以達到保護永安橋的目的。,其中有四代皇帝十次東巡,16次走在盛京御路上,並從永安橋上通過,往返於京師與盛京。
  • 清代大御路上的「瀋陽第一橋」
    它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永安石橋是當年康熙皇帝玄燁、乾隆皇帝弘曆、嘉慶皇帝顒琰、道光皇帝旻寧四代皇帝,從京師(今北京)出發,東巡盛京謁陵祭祖時所走大御路上唯一保存下來的清代古蹟。  永安石橋(橋石碑刻「永安橋」),位於瀋陽城西15公裡的于洪區大興街道永安村東頭,距今已有378年的歷史,被稱為「瀋陽第一橋」。
  • 永安橋:全國惟一一座用龍頭和龍尾裝飾的石橋
    已有371年歷史的永安橋是全國惟一一座用龍頭和龍尾裝飾的石橋,清朝四代皇帝從橋上經過並留下詩句,其蘊含的文化價值巨大——令人驚奇的是,在全國著名的43座名橋中,用龍頭和龍尾裝飾大橋的至今也僅有瀋陽永安橋這一座,頗為罕見。  著名民俗學、文史學專家劉振超對記者說:「永安橋可稱為瀋陽第一橋,清朝四代皇帝從此橋上經過,並留了詩句,永安橋在歷史上就是盛京著名的景區,還保留下來了不少美麗的神話傳說。可以說,它是瀋陽的一個文化寶貝,很有挖掘價值。」
  • 瀋陽永安橋 讓你不能不佩服古人智慧
    康熙、乾隆等四代皇帝16次走過永安橋。永安橋又名大石橋 ,始建於清崇德六年(1641),是瀋陽市現存比較完整的一座石拱橋。橋東側有一座綠泥板巖石碑,碑首有浮雕蛟龍四條,石碑正面刻有「寬溫仁厚皇帝敕建永安橋,大清崇德六年歲次辛已季秋吉旦」,碑額篆刻「御建」二字。清代以前,瀋陽以西有史稱「南北千餘裡、東西二百裡」的「遼澤」。
  • 瀋陽郊外的歷史遺蹟—永安橋
    永安橋又名大石橋 ,位于于洪區馬三家鎮永安村東,乘坐339路公交車可以到達。 永安橋東西向,西偏北30度。永安橋是清初修築盛京到北京的御路時建造,清崇德六年(1641年)秋建成。永安橋原橫跨於蒲河之上,後因河道變遷,蒲河在橋北50米處折向西北 ,現橋下只有一條溪流。天旱的時候橋下沒有水。永安橋為三孔磚拱石橋,內部砌磚。橋麵條石鋪砌。橋頭兩側各有一對雌雄相望的大石獅 。
  • 遼寧瀋陽:航拍379年歷史永安橋修繕保護成交通環島
    遼寧省瀋陽市,航拍379年歷史永安橋修繕保護成交通環島。永安橋始建於清崇德六年(1641年),在清初是一座重要橋梁,是清朝各代帝王東巡的必經之路。清朝從順治元年(1644)入主中原後,凡經十位皇帝,其中有四代皇帝十次東巡,16次走在盛京御路上,並從永安橋上通過,往返於京師與盛京。他們是:東巡康熙皇帝3次,乾隆皇帝4次,嘉慶皇帝2次、道光皇帝1次。 嶽志強/IC photo
  • 旅順太陽溝打造特色老街 瀋陽永安橋整修成遺蹟公園
    大連市旅順口區太陽溝歷史文化街區記錄了中國近代史和世界近代史上最重要的兩次戰爭的發生過程和延續變化,然而太陽溝區域內一批知名老建築卻瀕臨湮滅。  「對比全國著名的歷史文化街區,太陽溝的價值遠未得到挖掘。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太陽溝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和修繕工作迫在眉睫。」在遼寧省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上,遼寧省政協委員張國琛向大會提交了關於搶救保護這些「文物」遺產所在地的提案。
  • 380歲國寶永安橋配「護衛」24小時盯防 開闢交通環島 設置防撞護欄...
    為了保護近 380 年歷史的 " 國寶 " 永安橋,有關部門設置了環島,行人和車輛為橋 " 讓路 "。此舉引發網友關注和點讚,也讓 " 盛京第一橋 " 永安橋成為了 " 老網紅 "。最近,關於瀋陽永安橋的多段視頻在網上傳播,在車輛往來的 " 交通環島 " 內,是一座古樸典雅的石橋。一靜一動,形成鮮明的對比,讓人印象深刻,也讓人體會到了文物保護者的良苦用心。這種對永安橋的保護,得到許多網友的手動點讚。永安橋又名大石橋,被稱為 " 盛京第一橋 "。
  • 瀋陽于洪區,這裡的永安橋讓清朝軍隊打入北京更方便
    ,就修築盛京到北京的大御路,為最終的清軍入關奠定了基礎,所以說,瀋陽于洪區的永安橋讓清朝軍隊打入北京更方便。這條建築在沼澤地之上的疊道,具體路線為:盛京—永安橋—老邊—巨流河—白旗堡—二道井—小黑山—廣寧(北鎮),這就使盛京與關內的聯繫非常方便,對滿清入關有很重大的軍事價值,即使到了清朝入關後,這條道也成了東北的交通樞紐,雖然近現代的鐵路和公路的出現使過去的大御路不見蹤影,但我們這座永安橋卻一直是清初大御路的見證!
  • 375歲「瀋陽第一橋」將被修繕改造
    375歲「瀋陽第一橋」將被修繕改造該橋為永安橋,位于于洪區馬三家子,雖僅有37米長,建築價值和歷史價值卻極高  作為瀋陽市民,您知道瀋陽第一橋在哪兒嗎?不是渾河橋,也不是文化路立交橋,更不是三好橋,而是已經375歲的永安橋。
  • 北海公園永安橋3D立體畫以假亂真 吸人眼球/組圖
    「北海公園的永安橋斷了!」  北海公園永安橋已有800多年的歷史,橋長85米,三曲橋身把團城城門和瓊島上的永安寺寺門巧妙、和諧的連接起來,構成了進入公園後第一道靚麗風景線。1979年政府對永安橋進行過全面修葺和加固處理。
  • 多位清朝皇帝來過遼寧,途經的這座古橋如今成景點
    在瀋陽城西的永安村,有一座始建於1641年的石拱橋,名叫「永安橋」。這座被清朝多位皇帝走過的大石橋,如今遊人如織,成為一處免費參觀景點。「現在每天到這兒來的人很多,他們都聽說了這裡有一座清代古橋」。樸大媽年逾八旬,已在永安村居住了64年。
  • 成都歷史:錦江上的永安橋
    府河出城繞過望江公園,再往下遊出三瓦窯場口,原有一鋼筋水泥大石橋,老成都人都叫「永安橋」,取其「永遠平安」之意。這橋取名「永安」,還有一段歷史淵源故事呢。永安橋與九眼橋幾乎齊名,它們都橫臥府河之上,一在上遊,一在下遊。修建時代都在明朝年間。成都平原建橋比較艱難,要從山裡打石料,運到成都,造價十分昂貴。橋修好後必須經過地方官員踩橋取名,這永安橋名由來就是如此。傳說這座耗資巨大的橋修好後,由當時的華陽縣縣令親自踩橋。
  • 皇帝東巡、公文傳遞、官員調任都走這條路——清朝修建大御路縮短...
    經過清朝多位皇帝的不斷完善,一條連通北京與瀋陽的大御路成為連接關內外的陸上交通要道,也成為多位皇帝東巡、公文傳遞、官員調任行走的通道。在這條大御路上,不僅留存下來瀋陽城西的永安橋,還有諸多歷史事件。  1682年春,萬木吐翠,草長鶯飛。
  • 【我們的節日】安寧東湖永安橋上,穿越回百年的繁華古夜集市,開市...
    螳川清澈 煙柳畫橋 風簾翠幕 雲樹繞堤沙 市列珠璣 戶盈羅綺 這就是永安橋的古夜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