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瀋陽「永安橋」:被譽為「瀋陽第一橋」的380歲高齡的清代石橋
永安橋,俗稱大石橋,位於瀋陽市于洪區馬三家街道永安村。該橋始建於清崇德六年(1641年),是瀋陽市現存比較完整的一座石拱橋。永安橋在清初是一座重要橋梁,是清朝各代帝王東巡的必經之路。從此,該橋成為皇太極對明用兵而修築的盛京疊道上十分重要的橋梁。永安橋為三孔石拱橋,全長37米,外寬14.5米,路面寬8.9米,橋頭寬12米。橋身兩側分別立著十九根石欄杆,橋端的石柱上是圓雕的獅子,其它為荷葉狀柱頭。橋頭兩側各有一對雕刻精美雌雄相望的大石獅。橋的欄板上裝飾著柿蒂花紋和捲雲紋,端柱外的抱鼓石上刻有鹿、虎、麒麟、犀牛、羊、蝶等圖案。
-
清代大御路上的「瀋陽第一橋」
它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永安石橋是當年康熙皇帝玄燁、乾隆皇帝弘曆、嘉慶皇帝顒琰、道光皇帝旻寧四代皇帝,從京師(今北京)出發,東巡盛京謁陵祭祖時所走大御路上唯一保存下來的清代古蹟。 永安石橋(橋石碑刻「永安橋」),位於瀋陽城西15公裡的于洪區大興街道永安村東頭,距今已有378年的歷史,被稱為「瀋陽第一橋」。
-
「374歲」永安橋年底建成遺蹟公園
永安橋是瀋陽最古老的石橋,該橋始建於清崇德六年(1641年),但近年來生存環境「堪憂」,曾經兩度被「撞傷致殘」。根據報導統計,在2005年9月,橋護欄曾被撞斷。2014年3月4日,橋頭西側橋石碑被撞,底座傾斜、碑帽傾斜。 今年記者曾多次探訪永安橋,石橋處于于洪區馬三家子鎮一條道路中央,兩側雙向車道在此形成類似轉盤的環繞分流,此處行駛的大型載重車輛也增多。
-
瀋陽永安橋 讓你不能不佩服古人智慧
如果說起瀋陽第一橋,那非永安橋莫屬,永安橋不僅極具歷史文化價值,也是建築史中的瑰寶,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座保存完好的永安橋。位于于洪區馬三家街道永安村內的永安橋,就是一座相當有年代有故事的古石橋,距今已有300餘年歷史。
-
永安橋變身遺蹟公園 清朝四代皇帝16次從橋上過
11月24日,記者了解到,針對省政協委員姜立的提案,瀋陽市政府作出回應,已將古橋維修及周邊環境改造列入市城建計劃,建成後將成為瀋陽一座以石橋為中心的遺蹟公園。 永安橋亟待搶救性保護 姜立委員表示,永安橋是清朝進關大御路唯一的見證物,歷史悠久,建築價值與歷史價值極高,但由於重視不夠,已經到了亟待搶救保護的邊緣,周邊已經被蠶食,一座孤橋身孤零零的立在那,原來的河道已經沒有了。然而,全國比它歷史短的古橋都已經成全國文物保護單位,並且修舊如舊,恢復周邊原有歷史風貌,成為展示歷史文化的旅遊景觀。
-
瀋陽373歲永安橋碑被撞「折腰」(圖)
昨日,瀋陽市于洪區馬三家子鎮永安橋旁,地上仍有車體的殘片和一攤油汙,被吉普車撞到的石碑被鐵架包圍起來,碑上半部仍搖搖欲墜。 北國網、遼瀋晚報記者 姜旭 攝 1999年,國家一級文物、瀋陽故宮東側的下馬碑被一輛白色奔馳車撞斷為5段,司機當場死亡。下馬碑毀損嚴重,無法修復全貌,價值2000至3000萬元。
-
瀋陽第一橋——378年的永安橋
碑陽漢字為:「寬溫仁聖皇帝敕建永安橋,大清崇德六年歲次辛巳季秋吉旦。」碑陰漢字為:「催工牛錄周元勳、督工甲喇章京臧國祚、石匠任朝貴。」盛京疊道,最初又稱盛京至遼河大路,清入關後,又稱盛京御路(大御路)、京奉官道。
-
永安橋:全國惟一一座用龍頭和龍尾裝飾的石橋
著名民俗學、文史學專家劉振超對記者說:「永安橋可稱為瀋陽第一橋,清朝四代皇帝從此橋上經過,並留了詩句,永安橋在歷史上就是盛京著名的景區,還保留下來了不少美麗的神話傳說。可以說,它是瀋陽的一個文化寶貝,很有挖掘價值。」 清朝入關的重要通道 劉振超介紹說,永安橋在清朝歷史上留有濃重的一筆。
-
遼寧瀋陽:航拍379年歷史永安橋修繕保護成交通環島
遼寧省瀋陽市,航拍379年歷史永安橋修繕保護成交通環島。永安橋始建於清崇德六年(1641年),在清初是一座重要橋梁,是清朝各代帝王東巡的必經之路。清朝從順治元年(1644)入主中原後,凡經十位皇帝,其中有四代皇帝十次東巡,16次走在盛京御路上,並從永安橋上通過,往返於京師與盛京。他們是:東巡康熙皇帝3次,乾隆皇帝4次,嘉慶皇帝2次、道光皇帝1次。 嶽志強/IC photo
-
多位清朝皇帝來過遼寧,途經的這座古橋如今成景點
這座被清朝多位皇帝走過的大石橋,如今遊人如織,成為一處免費參觀景點。「現在每天到這兒來的人很多,他們都聽說了這裡有一座清代古橋」。樸大媽年逾八旬,已在永安村居住了64年。她的家距離不足永安橋一百米。5月12日,樸大媽坐在橋頭邊歇腳邊和記者聊天。
-
「赤橋」還是「石橋」?
赤橋,是村名,也是橋名,曾叫豫讓橋,在今晉祠鎮赤橋村,俗稱石橋村。 赤橋砂石砌築,勾欄圍護。因晉水斷流,河道回填,橋遂埋於地下,今仍存。
-
伊川古橋西河橋:架在「天上」的石橋
橋下,一彎碧水悠長過谷;橋上,古道驛路平坦、無驚。飛架於石橋溝上的西河橋,宛若長虹臥波,隨時光流逝,訴說滄桑細語。架在「天上」的石橋西河橋,又名蓮花橋,橫跨於伊川縣呂店鄉西河村的石橋溝之上,為南北向單孔石拱橋,高10米、長12.3米、寬4.7米,橋體由青石塊壘砌而成。
-
永安門外三座橋丨胡同長春
清同治四年(1865年)長春廳所在寬城子修城牆並築門六座,永安門為六門之一。長春老城永安門,即西南門, 原址在今大經路南端與全安街交匯處附近,永安橋西北。城門高6.6米,寬3.3米。民國十五年(1926年)吉林軍務督辦張作相赴南嶺大營閱兵,嫌城門窄小,下令拆除。過永安門赴南嶺大營,要走永安橋和南嶺街,我們所熟知的永安門外橋梁就是連接大經路與南嶺街的永安橋這一座。
-
皇帝東巡、公文傳遞、官員調任都走這條路——清朝修建大御路縮短...
經過清朝多位皇帝的不斷完善,一條連通北京與瀋陽的大御路成為連接關內外的陸上交通要道,也成為多位皇帝東巡、公文傳遞、官員調任行走的通道。在這條大御路上,不僅留存下來瀋陽城西的永安橋,還有諸多歷史事件。 1682年春,萬木吐翠,草長鶯飛。
-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名橋
(1) 盧溝橋盧溝橋,亦稱蘆溝橋,在北京市豐臺區永定河上。因橫跨盧溝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橋身結構堅固,造型美觀,具有極高的橋梁工程技術和藝術水平,充分體現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橋梁建造的輝煌成就。整個橋身都是石體結構,關鍵部位均有銀錠鐵榫連接,為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
-
河北:虛雲禪林將保留有七十二變永安橋會改造
在對寬敞新居的期待中,村民們也掛念著村裡的「老物件」——永安橋、虛雲禪林寺、雕梁畫棟的老宅院等。舊村改造,將怎樣保留這些歷史的根脈?探訪古鎮於底「重量級」文物真不少從石獲北路往北拐上植物園街,沒走多遠就到了於底村,路西寫有「古鎮於底」的大牌樓很是顯眼。
-
石獅雕刻最多的蘆溝橋
我國古代能工巧匠修造的石橋,歷經洪水衝擊、戰爭破壞,仍然屹立中流,便利商旅交通者,不可勝數。其中最著名的有建於隋代,位於河北趙縣的世界橋梁史上首創的敞肩石拱橋安濟橋(又名趙州橋);有建於唐代、位於江蘇蘇州的現存最早的聯拱長石橋—寶帶橋;有建於宋代、位於福建晉江縣的現存的中古時代世界最長的梁式石橋—安平橋(又名五裡橋);有建於宋代、位於福建漳州的現存世界上最大的石樑橋—虎渡橋,等等。這些橋的橋柱或攔板上,也往往刻有石獅子。
-
375歲「瀋陽第一橋」將被修繕改造
375歲「瀋陽第一橋」將被修繕改造該橋為永安橋,位于于洪區馬三家子,雖僅有37米長,建築價值和歷史價值卻極高 作為瀋陽市民,您知道瀋陽第一橋在哪兒嗎?不是渾河橋,也不是文化路立交橋,更不是三好橋,而是已經375歲的永安橋。
-
北京古橋有皇家橋和民用橋之分?還有這些事老北京人也不見得知道
從古代人類搭建的簡單木構或石制橋,到今天建造的恢弘壯麗之現代化大橋,勞動人民在幾千年時間中修建了數以萬計奇巧、壯麗的橋。這些橋分布在河川和阡陌山澗之上,便利了交通,裝點了河山。有水的地方必有橋,有橋的地方必有景,橋往往是中國古代園林、河道景致形勝之處,也是古人別離親朋眷屬之處。
-
美輪美奐揚州橋
清巡鹽御史高恆始建於乾隆二十二年(1757)。該橋系環孔石橋,上置五亭,飛簷黃瓦,橋身四翼,下有三種不同形式的15個券洞。在建橋藝術上,橋身各部位比例適當,造型纖巧,與周圍景物協調,是中外橋梁建築史上的傑作,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成為揚州和瘦西湖景區的標誌。清鹹豐五年(1856),橋上的五亭毀於兵火,只剩橋而無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