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飛為何不再是「民族英雄」?背刺「精忠報國」,以移除教科書收場?

2020-12-21 騰訊網

中華子孫的骨氣,具體到一個英雄的成長史,在中華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骨氣是孟子「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堅持。骨氣是李白「安能推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不屈。骨氣就是廉頗「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後那含淚咽下的米飯;骨氣也是陳然「人的身軀怎能從狗洞了裡爬出」的不苟。

炎黃子孫的血脈中流傳著世界上最為剛正不阿的勇氣與堅持,而作為炎黃的子孫,形形色色的民族英雄也為中國歷史上所有的豐功偉績畫下了屬於自己的永恆的一筆,這些英雄,我們在生活中、網絡上、教科書裡都能見諸筆墨。雖然時代在不停的推進與發展,可是他們帶給後世的影響卻是始終無法忘懷的。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嶽母刺字」的故事。一代名將嶽飛正是這個故事的主人公,那刻入骨血的「精忠報國」四個大字,也成為了他人生中抹不去的志向所在。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這個「民族英雄」卻被移除出了教科書,這是為何呢?這還要從嶽飛的生平說起。

習武少年之才

北宋崇寧二年,嶽飛出生於河北西路相州湯陰縣的一個農村家庭。雖然出生貧苦,但是據說他出生時天有異象,有一隻大鳥盤旋於嶽飛家的上空,叫聲嘹亮且久久不肯離去。父母認為這是福氣的象徵,於是給他取名為嶽飛,小字鵬舉。

家中家貧,嶽飛不得已在年少時期便離家謀生。與其他同齡人不同的是,嶽飛生來緘默,不善言語,卻自有習武之才。很小的時候,他就比同齡人的力氣大出很多,甚至是當時成年人都無法搬動的大石頭,嶽飛輕而易舉便能夠舉起。

這也使得他在村子裡小有名氣,憑藉著這天生神力,嶽飛經常為周圍的住戶鄰居打抱不平,他雖然沉默寡言,但是卻心懷大義,平生最看不慣藏汙納垢之事。只要求助他是為了公平正義,他都滿口答應去幫忙。

自己生得清奇骨骼,天生習武之才,自然不能浪費,為了鍛鍊自己能夠幫助到更多的人,嶽飛走上了練武之路。他曾將拜著名武林高手周同為師,周同其人,最擅長於騎射,見嶽飛天賦異稟卻又虛心好學,非常喜歡這個徒弟,將自己生平所學傾囊相授,嶽飛的武藝得到了進一步的精進。

只是還沒有學習多久,周桐就病逝了。嶽飛對於自己的授業恩師也有著非常深厚的感情。每逢周同忌日,嶽飛必定會前往祭奠,這個習慣在後來她成名之後也堅持如此。雖然恩師已經去世。

但是此時嶽飛已經將武藝學得十之八九,且周同臨終前給他留下了許多指點秘笈與練武方法,嶽飛自身又天賦奇佳,稍稍琢磨,便能夠達到大成之境界。當時才只有20來歲的嶽飛已經可以拿起三百斤的重弓並準確射中目標,成為了當時小有名氣的人物。

戎馬生涯

宣和四年,戰爭拉開了序幕。一心想要為國效力的嶽飛,義不容辭的選擇了從軍。在軍隊中,嶽飛表現十分出彩,他大膽心細,兼具勇武與計謀,在賊寇的清剿中,更是以一己之力敵對上百人而生擒賊首,這樣竟然還能全身而退,很快在軍中一路加官進爵,被升為偏校。

靖康元年,宋欽宗反悔之前割地求和的賠款,與金開戰。嶽飛十分想去前線拼殺,又擔憂家中母親年邁,無法盡孝。嶽母卻十分大義凜然,她不僅沒有阻止兒子上戰場衛國,更是鼓勵兒子建功立業,並且在嶽飛背上親手刺上「精忠報國」四個大字,以彰顯自己對於兒子的支持與鼓勵。解決了後顧之憂的嶽飛毅然投身衛國的戰爭之中。

在這場戰爭中,嶽飛將自己帶兵打仗的天賦與過人的武藝展現得淋漓盡致。他敢於冒險,從不畏懼,更是治理有方,指揮得當,多次建功。常常處於最前線衝鋒陷陣,身先士卒,死而後已。建炎元年,他被王彥提拔,成為王彥麾下猛將,得到發展空間的他更是勇武不凡。

此後更是一路做到了將軍之位,統帥抗金大軍。但是嶽飛的一腔熱血抵不過昏庸無能的帝王,趙構屈辱求和,嶽飛遭到奸臣構陷,當時金人忌憚嶽飛作戰勇猛,通知自己的奸細:「必殺嶽飛。」嶽飛雖然能夠統率千軍萬馬,卻猜不透昏庸帝王的心,紹興十一年,嶽飛被趙構誅殺,成為千古奇冤。

被移出「民族英雄」史冊

雖然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樁冤案已經得以沉冤昭雪。而嶽飛的名號早已在國內為人熟知,可謂是千家萬戶家喻戶曉。嶽飛的英雄事跡不僅被後人傳頌,更是搬上了大銀幕與國內的課本,嶽飛的精神千百年來一直在我國的炎黃子孫中流傳至今。

但是近年來,有部分教科書宣布將嶽飛移出「民族英雄」的行列。此舉一出立刻引發了輿論界一片譁然,嶽飛的功勞所有人都看在眼裡,為何卻要說他不是英雄呢?

其實,並不是不承認嶽飛是英雄,需要區別的是「民族英雄」這一個稱號。因為結合嶽飛當時的環境來看,金人是外寇,抵禦他們自然是國家棟梁,可是到了千百年後的和平年代,五十六個民族早就完成了統一,不存在外敵一說,所以嶽飛「民族英雄」的稱號放到現在是不合適的。理應酌情改正。

其實,不管是民族英雄也好,個人英雄也罷。不可否認的,依舊是嶽飛曾經為國家拋頭顱灑熱血的精神。我們的中華正是因為有這樣的英雄、這樣的大義,才能夠延綿至今,成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

嶽飛的故事是動人的,至今仍在每一代炎黃後代中流傳,而優秀的文化無疑是經久不息的,即使時代也不能澆滅我們對於他飛膜拜與嚮往,是否是「民族英雄」已經變得不再重要了。

相關焦點

  • 嶽飛為何不再是民族英雄?背刺「精忠報國」,卻移除教科書收場?
    只要一提及精忠報國四個字就一定會聯想到嶽飛,嶽母刺字這篇文章我們從小就在課本中學習,而為何嶽飛卻被移除了教科書呢。後來在與金國的宣戰中,嶽飛因母親年紀太大身體不好想回家孝順母親但卻又憂心國家之事正心中鬱結之時,嶽母卻將嶽飛叫到跟前,拿出刺刀在嶽飛的背上刻下了「精忠報國」這個故事也流傳至今,這四個大字來告訴兒子自己的心意,而嶽飛在明白自己母親的意思之後安頓好母親便立即向前線出發投入到了國家的戰爭之中。
  • 背刺「精忠報國」的嶽飛,為何被移除教科書?他不是民族英雄了嗎
    背刺「精忠報國」的嶽飛,為何被移除教科書?他不是民族英雄了嗎?「精忠報國」,其含義很容易理解。古人以此來形容精心忠誠,報效祖國,為國家竭盡忠誠,犧牲一切的精神和人。儘管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上下五千年歷史,但華夏兒女的一片赤誠之心始終沒有變過。精忠報國這四個字,一直都是適用的。
  • 嶽飛為何不再是「民族英雄」?背刺精忠報國,卻被移除教科書?
    說到嶽飛,關於他的這些詞語,全部都會表露在大家的腦海當中,比如他是我們的民族英雄,是那個為國做貢獻的人,其實以往嶽飛的歷史形象,一直在激勵著我們要學會愛國,同樣也是骨氣的象徵。嶽飛總是給大家展現著一種大俠的情懷,沒想到現在嶽飛的形象已經被教科書移除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嶽飛為何不再是「民族英雄」?背刺精忠報國,卻被移除教科書?
    說到嶽飛,關於他的這些詞語,全部都會表露在大家的腦海當中,比如他是我們的民族英雄,是那個為國做貢獻的人,其實以往嶽飛的歷史形象,一直在激勵著我們要學會愛國,同樣也是骨氣的象徵。嶽飛總是給大家展現著一種大俠的情懷,沒想到現在嶽飛的形象已經被教科書移除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嶽飛不再是民族英雄?背刺精忠報國的他,為什麼被移出教科書?
    但背刺精忠報國的他,卻被移出教科書,稱其不再是民族英雄,這是怎麼一回事呢?之列卻將嶽飛除名,教科書上一直印刻的這個名字和他的故事突然便消失。大家都很詫異,為何要這樣做,難道嶽飛所作所為不是一個英雄嗎?嶽飛所抵禦的金人大多由女真族、漢人和契丹人組成,在歷史的逐漸演變中,我國的民族越來越多樣化,但秉持著五十六個名族是一家的理念,早已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所以在現在都是家人,所以嶽飛「民族英雄」的稱號也就不再適用。
  • 背刺「精忠報國」,卻以移除教材收場,嶽飛為何不再是民族英雄?
    現在人們只要提起「精忠報國」這幾個字,腦海中第一個浮現的就是著名抗金英雄嶽飛。當時帶領著自己的嶽家軍,把敵人打的節節敗退,廣為後人稱讚。不過在這幾年他似乎跌下了神壇,甚至在中學生教科書裡的一席之地也被取代,這究竟是為何呢?
  • 嶽飛被移出教科書?背刺「精忠報國」,卻不再是「民族英雄」?
    嶽飛是南宋傑出的抗金統帥,一提到他的名字,就會想起四個字「精忠報國」,這四個字被刺在了他的背上面,他的形象一直都是英勇的民族英雄,一直都是激勵著我們愛國的精神榜樣,炎黃子孫「愛國魂」的體現。處處無不展示一種「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高尚情懷。
  • 嶽飛當年作為民族英雄,現如今卻被移除教科書,這又是為何?
    一說起嶽飛,大義凜然,精忠報國等各種各樣正面的詞語就會從我們腦子裡面蹦出來。而嶽飛也一直是愛國的象徵,是我們民族的好榜樣,當年身後「精忠報國」四個字更是讓人印象深刻。然後就是這樣一個人,現在卻被教科書移除,並不再被稱為是「民族英雄」究竟是為何?
  • 為何「嶽飛」會被移除教科書,取消「民族英雄」稱號?您怎麼看?
    因此,教科書中大都會記載民族英雄們的生平事跡,讓他們的故事為少年一代所知曉,並以之為榜樣,心懷國家,將來為祖國的偉大事業獻上自己的一份力量。這適當刪減增加教科書內容自然是再正常不過,但是,近幾年的教科書中「嶽飛」的英名已經不見了,他的名字被移除教科書,難道是因為「嶽飛」不再是「民族英雄」了嘛?他不配出現在教科書中了嘛?
  • 嶽飛從教科書中被「踢」出,他不再是民族英雄這是為何
    「踢」出,他不再是民族英雄?這是為何?  文/小格格論歷史  今天小編在講解內容之前想要問大家一個問題,精忠報國這首歌大家都聽過吧,當年屠洪剛將精忠報國這首歌唱紅大江南北的時候,相信大家聽到這首歌都會感到熱血沸騰,想要為國家,為民族,做自己的貢獻,小編同樣也有這樣的感受。熟悉中國,熟悉這個華夏民族的人都知道,它有著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孕育了千千萬萬個優秀的中華兒女。
  • 嶽飛「精忠報國」,為何被移出教科書?因為他不再是「民族英雄」
    要說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我們想到的第一個人應該就是嶽飛,而他的形象是我們從小學開始就根深在腦海的,他的愛國情懷、他的人民「骨氣」,都是激勵我們愛國的榜樣。而嶽母在嶽飛背後刺的「精忠報國」的這個事件,更是成就了嶽飛一生的榮耀。
  • 《精忠嶽飛》:嶽飛為何被移除課本?還取消「民族英雄」的稱號?
    提起嶽飛,大家對他已經不再陌生,他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名將,他生於北宋崇寧二年(公元1103年),經歷過「靖康之恥」的嶽飛,有抗金之志,他還把抗金作為一生的一項偉大事業,三次參軍,十年北伐收復鄭州,洛陽等地,他率領的嶽家軍與大大小小的金兵戰鬥數百次,所向披靡!
  • 從「民族英雄」到被移除教科書,嶽飛經歷了什麼?
    相信很多人都是從小聽著嶽飛傳長大的,當嶽飛大破金兀朮時我們滿心歡喜,當嶽飛風波亭遇害時我們淚流不止。嶽飛在中國人心中早已成為一個符號,一個保家衛國的英雄。可現在隨著時間的推進,嶽武穆卻被移除了教科書,不再有人叫他「民族英雄」,這還要從頭說起。
  • 抗金名將嶽飛,被移除教科書,嶽飛為何不再是「民族英雄」?
    民族英雄在中國歷史的豐功偉績上畫下了屬於自己永恆的一筆,他們在國家最危難的時候,心甘情願地奉獻自己,保護著百姓的平安,帶領著百姓們走向安定幸福的生活,雖然時代不斷地向前發展,但是他們帶給後世的影響卻是始終無法忘懷。
  • 嶽飛和衛青在教科書中,不再被稱民族英雄,專家解釋讓人無力反駁
    嶽飛精忠報國,抗擊金兵,衛青打響農耕民族像遊牧民族主動進攻的第一槍,他們都為中華大地寫下了可歌可泣的一幕,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如今,嶽飛和衛青在教科書中,不再被稱民族英雄,專家解釋讓人無力反駁。曾經嶽飛和衛青被很多人視為英雄和偶像,但不同於之前我們所在的那個時代,在如今的中小學課本中我們再也找不到他的身影,除去他們之外霍去病、文天祥等人都被移除,現在書上不再說那個他們是民族英雄,真的把很多人給氣到了,所以這引起了很多的人的爭議,所以專家也不得不站出來解釋了,他們說他倆本來就不是,所以也必要站著這個稱號,聽聽他們的解釋!
  • 嶽飛不是民族英雄?刺青「盡忠報國」,被移除教科書?因為刺青?
    嶽飛,字鵬舉,宋相州湯陰縣人,南宋抗金名將,中國歷史上著名軍事家、戰略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一。嶽飛一直被我們被我們定性為「民族英雄」,而嶽飛出身於一個普通的農戶,小時候就喜歡讀書,最後拜師周同、陳廣習武。而嶽飛也是練武奇才,年少時就力大無比,看來嶽飛的確是應時代而生的。
  • 為何嶽飛從教科書中被「踢」出,不再是民族英雄?原因其實很簡單
    在近代,在古代,都有許多的民族英雄出現冒頭在這條歷史的長河之中,他們的事跡,他們的精神以及他們的種種都值得我們去學習和讚揚的。但是有這麼一個人,本應該是我們的英雄,值得我們銘記。可為何嶽飛這個名字從教科書中被「踢」出,不再作為民族英雄出現在我們的課本中?
  • 嶽飛從教科書中被「踢」出,他不再是民族英雄?這是為何?
    寫這首詩的人是宋代的抗金名將嶽飛。說到嶽飛大家基本上都會想到四個字,那就是精忠報國。嶽飛戎馬一生,為了宋代嘔心瀝血,但是無奈有小人害他,君命難為的嶽飛只能用生命表達自己的重心。我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歷史上出現了很多英雄,那些保家衛國的都被稱為民族英雄。這些英雄是非常值得尊敬的,無論是古代的英雄還是現在的英雄,都是值得人們敬仰的。
  • 專家說要將嶽飛從教科書中「踢」出,不再是民族英雄,這是為何?
    在中國歷史長河當中的英雄人物,嶽飛也是我們最為敬仰一個愛國忠君的民族英雄之一。從小我們都是知道嶽飛的精忠報國,為了國家和人民,嶽飛不畏強權,堅持出兵抵禦外辱,但是卻被奸人所害,命喪黃泉,只留下一個迷民族英雄的剪影。但是,就在近期,有歷史學家說,因為一些原因要把嶽飛「踢」出教科書,並且還要剝奪嶽飛的民族英雄稱號,這顛覆性的言論到底是因為什麼呢?
  • 大將嶽飛精忠報國,卻被教科書移出「民族英雄」行列,怎麼回事?
    而嶽飛的母親卻表現得大義凜然,她不但沒有阻止自己的兒子上前線參軍,還鼓勵自己的兒子積極參加,同時拿出紋身用的刺刀,在嶽飛背上親自繡上了"精忠報國"四個大字,表現了自己對國家的憂慮和對自己兒子的支持,從此嶽飛毅然投身軍伍,保家衛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