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與超越》:你之所以會自卑的5個原因

2020-12-17 小熊議情感

安德烈·莫洛亞:「男人,女人,甚至最驕傲的人都有某種「自卑感」。漂亮的人懷疑自己的智慧,強有力的人懷疑自己的魅力。」

《自卑與超越》是心理學家阿德勒的代表作,該書以自卑為線索,幫助我們了解生活的意義,以及原生家庭、學校、婚姻和社會對我們的影響。

自卑是很常見的一種心理狀態,我們在成長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感受到一些自卑感。

自卑是一種心理狀態,但也受外部環境影響。自卑的源頭,大多是來自於我們所經歷過的事情。

內心「自卑」的5個源頭,你中了幾個?

父母的責備

高爾基:「人們不太看重自己的力量,這就是他們軟弱的原因。」

在我們的人生當中,童年佔據著尤為重要的地位。父母的教育方式,也是導致孩子容易自卑的原因之一。

有些父母喜歡用「打擊式」的教育方式,來激勵自己的孩子,似乎自己所有的責備和打罵,都是為了孩子好。

這樣的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很高,並且在教育的過程中,對待孩子沒有足夠的耐心。

當孩子沒有按照他們心中所想去行事,他們的第一個反應就是嚴厲地責備,很少得到誇讚和肯定。

他們喜歡拿別人家更優秀的孩子,來和自家的孩子進行比較,看到的都是自家孩子的缺點。

在打擊式的教育下,很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孩子會覺得,自己處處不如別人,好像自己不管怎麼做,都是錯的。

他們對自我的估值和評價,都會偏低。長大之後,自卑感也會一直跟隨著他們。

被忽略

我們生活在社會中,很難完全脫離社會,孤單地生存著。每個人都會有社交的需求,只是多和少的區別。

我們和他人建立聯繫,其實也是內心當中,尋求認同的過程。

如果在人際交往當中,經常遭遇到了身邊人的漠視和忽略,也容易產生自卑感。

當一個人被忽視了,就很難感受到愛和肯定,也很難體會到合作的意義。

如果長期如此,很容易變得自卑、孤僻。他們會一邊覺得孤單,一邊又排斥與他人交流。

讓自己變得很矛盾,又無可奈何。

在人際交往中是如此,在愛情當中同樣如此。和戀人發生爭吵的時候,冷戰便是一種忽略方式。

喜歡和另一半冷戰的人,很容易導致另一半變得越來越痛苦和自卑。想要保持愛情的長久,冷戰非常不可取的。

過分溺愛

也許有人會覺得奇怪,打擊和忽略會導致一個人變得自卑,那對一個人好,怎麼也會導致他自卑呢?

這裡的過分溺愛,指的是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過分幹預孩子的選擇。

父母自然是為了孩子好,但過分幹涉孩子的成長,一手包辦他們的未來,也容易讓他們喪失獨立自主的能力,以及丟失選擇的能力。

這也是在變相的「打擊」孩子,限制他們的思維,不讓其自行做選擇,也等於在否定他們的想法。

從小到大,已經習慣了別人幫他們做選擇。當選擇權到他們手上的時候,反而會讓他們手足無措。

當一個人對自己的選擇沒信心,不敢進行選擇的時候,其實也是一種自卑的表現。

與他人的不同

村上春樹:「少年時代的我始終為此有些自卑,覺得在這個世界上自己可謂特殊存在,別人理直氣壯地擁有的東西自己卻沒有。」

在社交場合當中,我們都在極力的尋求和他人的共同點,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從眾心理。

當你處在於一群人當中,一個稍微有影響力的人率先提出了想法,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認同。

這時候你可能有別的想法,但有很大的概率不會提出來。

因為我們會害怕,自己和別人不一樣,會害怕自己被孤立。

特別是一些,天生和普通人有點不一樣的人,從小就要接受他人的異樣眼光,更容易因為與他人的不同,而產生自卑心理。

他們並沒有做錯,也不是不如別人,只是和別人有點不同而已。

追求優越感

斯賓諾莎:「自卑雖是與驕傲反對,但實際卻與驕傲最為接近。」

優越感有時候也會伴隨著自卑感,這是一種看起來矛盾,但又很正常的心理。

如果一個人處處都想贏過別人,不願意承認自己的不足,不願意承認他人的優秀。可能是因為他們內心深處,有著強烈的自卑感。

自卑感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各種各樣的壓力感。為了釋放這種壓力,他們想要通過與他人比較,來得到一種優越感。

所以即便是自身能力很優秀的人,也有可能會產生自卑心理。

他們可能能力很優秀,但是內心深處,還是會害怕。害怕自己不夠優秀,害怕別人超過自己。

自卑的原因有很多,和我們的成長經歷息息相關。

當然,自卑也並非全是壞處。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方式方法,來讓自己超越自卑。彌補自己的不足,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在生活當中,你是一個會自卑的人嗎?

我是小熊議情感,分享貼心的情感小知識。如果覺得文章對您有幫助,或者有同感的話,期待可愛的您來點個讚。

如果對內容有不同的看法或者意見,歡迎你分享出自己的觀點,小熊虛心接受您的指教。

相關焦點

  • 《自卑與超越》: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關於這一點,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在他的代表作《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中文譯名《自卑與超越》)中有深刻的論述: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發現我們自己所處的地位是我們希望加以改進的。自卑感並不是變態的,它們是人類地位之所以增進的原因。
  • 心理學大師名著《自卑與超越》:培養自卑的孩子,一味溺愛就夠了
    請問,你會怎麼看待小夥子的行為?當你沾沾自喜地炫耀時,可能是自卑的;當你打敗所有人時,可能是自卑的;當你心生嫉妒,報復他人時,可能是自卑的;當你逃避現實,自我封閉時,可能是自卑的;《自卑與超越》一書中說:那些有缺陷的孩子,比健康的孩子更容易自卑。當他們走入人群,會遇到各種憐憫、嘲笑和排斥,這讓他們感覺自己不如別人,遭到世界的拋棄和羞辱。
  • 《自卑與超越》:自卑能毀滅你,也能成就你,你比想像中更優秀
    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在他的經典之作《自卑與超越》中,為「自卑感」下了一個定義:一個人遭遇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並且自認為自己根本無法解決這個問題時,出現的情緒就是自卑情緒。憤怒、眼淚和道歉一樣,可能都是自卑感的表現。
  • 自卑出現的情景和超越自卑
    一.自卑出現的情景1.也恰如宗教一直要求心中的一項重要責任「愛你的鄰居」,都是要增進我們對人類夥伴的興趣,有些人卻不,他們追逐個人利益,尋求個人的優越感,他們給生活富裕私人意義,只為自己而活5.超越自卑的原則1. 尋找真正的生命意義用多少種人類,就會有多找中他們解讀出的生命的意義。
  • 那些打不倒你的,必然會使你更加強大:阿德勒《自卑與超越》
    作者:瓊笛如果你是一個自卑的人,那麼我建議你一定要看看這本阿弗萊德·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在我們身邊有很多人,他們在外人的眼中似乎已經擁有了光鮮亮麗又美好的生活,人生堪稱圓滿,可是在這樣的人心中,其實還是有著自卑的一面的。
  • 到底有多少人在為了超越自卑,劍走偏鋒?
    一個人會因為愛情喪失自我意識,完全失去自尊的求饒,聽從指揮,不顧一切的求和,這不是沒有安全感是什麼?說到底都是因為自卑,因為那深深藏在心底,不敢說出來的自卑。一個自卑的人總是在不停的超越自我,想得到他人的認同以擺脫自卑。
  • 生活對你意味著什麼:自卑與超越 | 邦讀書
    今天分享的這本書《自卑與超越》,其英文原標題是What life could mean to you,意思是:生活對你意味著什麼。中文譯本從其思想中提煉出最能表達的關鍵詞,自卑與超越,作為題目,成為個體心理學經典的著作。作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1870年出生於維也納近郊的猶太商人之家,兄弟姐妹眾多,哥哥強壯優秀,深得母親偏愛,他則體弱多病,4歲才學會走路。
  • 《自卑與超越》5分鐘讀完這本經典之作,人生的真正意義是合作
    《自卑與超越》這本書是個體心理學的代表作,它的英文版書名如果直譯過來,應該是叫「人生對你有什麼意義」。What life could mean to you.那為什麼會翻譯成「自卑與超越」呢?這是因為,阿德勒把自卑感看做心理學中的核心概念,有本書《自卑向左,自信向右》也這麼認為,他們認為自卑感是人類文化的基礎,所有成功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戀,並且人人都想超越這種自卑感。所以這就是為什麼這本書翻譯成「自卑與超越」。這是一本可以幫助你提高自信心的書。人的自卑感與生俱來的,而尋求優越感也人的天性,所以書裡提供了很多幫助你提高優越感的小方法。
  • 《自卑與超越》:發現真實的自己,過有意義的人生
    01 「假如我年少有為不自卑,懂得什麼是珍惜……」 一句歌詞,充滿了「因愛而自卑」的畫面感: 你暗戀一個人很長時間,但是當你想要去表白的時候,卻因為自己的身高、工作或者家庭背景與別人相差甚遠,沒有勇氣說出自己的心聲。
  • 《自卑與超越》~認識自己,做更好的自己
    有三個小孩,他們頭一次去動物園。當他們站在獅子籠的面前時,一個孩子躲到媽媽的身後說:「我要回家。」另外一個孩子臉色蒼白、全身發抖地站在原地,說:「我一點都不怕。」第三個孩子惡狠狠地瞪著獅子,問他媽媽:「我能向它吐唾沫嗎?」
  • 《自卑與超越》:那些掙脫不掉的自卑感,都是超越自我的偉大徵途
    5歲那年,又因為得了肺炎,差點被死神帶走。在男孩童年的記憶中,自卑、懦弱、膽怯是他的常態,導致經常在眾人面前抬不起頭來。但也是這樣的痛苦經歷,讓他在不斷自我探索中,成為世界著名的心理醫生。如果你也恰好對「自卑」兩字充滿疑慮,不知道自己是否處在自卑的陰霾,或是不知道如何去避免過度自卑造成的傷害,不如靜下心來讀讀這本《自卑與超越》。【產生自卑的原因?】
  • 心理學好書—生活的不確定性正是我們希望的來源:《自卑與超越》
    第2本自卑與超越生活中不如意事常八九,你可曾因為這樣或那樣的缺憾而深感自卑?自卑過後你迎來的是更長久的低迷還是更完美的自己?可是很多人往往不能處理好自己的自卑情結,導致自己誤入歧途,這才是自卑感成為我們人生道路上障礙的原因。在自卑感的驅使下很多人往往會盲目追求優越感,比如,當一個人被強者欺凌後不思進取,不想著通過強化自身來戰勝自卑,而是選擇反過頭去欺凌比自己更弱小的人來獲得短暫的滿足感和站不住腳的優越感。這樣的方法終究只是自欺欺人,無法真正消除自卑感,甚至會加重自卑感。
  • 什麼是「自卑情結」?「自卑情結」的表現都有哪些?
    各位書友,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共讀《自卑與超越》的第45頁—第64頁。共讀前,大家可以先思考下面兩個問題:1. 什麼是「自卑情結」?不得不說,這就是一種自卑情結的表現。而那些傲慢自大的人,他們之所以將自己包裹起來,無非也是為了不讓別人看清自己,以顯示自己的重要。
  • 心理學:一直被「自卑」情結所困擾?或許你真正需要的是自我超越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要真正理解自卑,超越自卑,就必須提到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阿德勒的這本巨著十分鮮明而深刻地闡述了人的自卑和自尊的共生關係。自我貶低,是個體心理學的重大發現之一。那些未被自由釋放的記憶和未被滿足的情感,必然會在往後生活中以某種方式重新出現在你的身上,並且會成功地再一次將個人捲入曾經熟悉的情緒狀態中,更有可能不遺餘力地促使個人產生某種想法,或採取某種與時局不符的行為,以回應曾經違背釋放的願望。
  • 讀書會丨你的自卑,解藥在這裡
    利用這大段的空白時間,我們可以做一起打卡讀書,讓你的寒假不一樣!今天,我們繼續來讀阿弗雷德·阿德勒的著作《自卑與超越》,讀這本書可以幫助我們認識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難,超越自我。《自卑與超越》是個體心理學的先驅阿德勒的代表作。書中作者他告訴我們,理解一個人,就要從他的過去入手,而一個人的生活風格,則是與他對於過去經驗的認識和理解相一致的。自卑並不可怕,關鍵在於怎樣認識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難,超越自我。針對教育、家庭、婚姻、犯罪等社會性問題,作者也在《自卑與超越》中提出了十分有價值的觀點。
  • 你的壞風水,都是從自卑開始的
    > 阿弗雷德·阿德勒 著 自卑並不可怕,關鍵在於怎樣認識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難,超越自我。 第三個小孩目不轉睛地瞪著獅子,然後問他母親:「媽媽,我能不能朝它吐口水?」 三個小孩都在強悍的獅子面前感受到了自身的劣勢(即感受到自卑),但是由於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教育方式,他們表達自卑的方法也各不相同。
  • 《自卑與超越》:「有的孩子青春期變得桀驁不馴」的真正原因
    我之所以這樣認為,是因為我小學的時候,有很多同學很溫和,很聽話。可後來上了初中,有的同學突然變得暴躁,會欺負別人,會跟人打架,讓我特別難以置信。我覺得小時候大家都很單純,都很善良,是因為後來看到了社會上的一些不良行為,被誤導了。在我看《自卑與超越》之前,我一直都是這樣的想法。
  • 《自卑與超越》:一個懂得感恩的人,通常會有這3種表現
    近段時間我在讀一本書,叫《自卑與超越》。在讀了《自卑與超越》之後,我總結歸納了以下3種懂得感恩之人通常會有的表現。 就像《自卑與超越》中所說的一樣: 「如果一個人覺得自己弱小,他會跑到具有優越感的環境裡去。他不會讓自己變得更強、更有能力,而是讓自己在自我眼中顯得更強大。」
  • 今日推薦書籍—自卑與超越—希望你可以在自己找到自己人生的意義
    這世界的大多數人在某個階段都有過自卑的感受。該如何應對這樣自卑就成了自己人生階段的一個重要分水嶺。《自卑與超越》的作者是阿德勒。以下資料來源於百度作者介紹奧地利精神病學家。著有《自卑與超越》、《人性的研究》、《個體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自卑與生活》等,他在進一步接受了叔本華的生活意志論和尼採的權力意志論之後,對弗洛伊德學說進行了改造,將精神分析由生物學定向的本我轉向社會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學,對後來西方心理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 讀《自卑與超越》有意義的一生便是付出奉獻的一生,你同意嗎?
    一個成功的人是可以恰當地處理好這三個任務的人,而很多遇到問題的人,比如罪犯、神經症患者正是由於無法正常完成這三個任務。 這本書的書名,來自於阿德勒一個重要的假設,他認為每個人都有著天生的自卑感,而終其一生追求的就是克服這種自卑感,產生可以讓自己滿足的優越感,也就是超越自卑。 阿德勒認為,兒童在五六歲時,對於人生的看法就已經定型,也就是說,他/她就已經形成一套獨特的自卑體系與超越自卑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