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改變人類進程的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有著許多值得探討與追尋的「真相」,其中著名的「珍珠港事件」就是其中之一。當戰爭結束後,不僅美國本土,全世界許多國家的學者對當時的珍珠港被偷襲這件事好奇起來,那年的「珍珠港事件」到底是大意被偷襲還是一場「苦肉計」?
時間來到二戰開始前,剛剛經過金融危機的美國在羅斯福的帶領下成功走出經濟大蕭條,一時間整個美國將富蘭克林·羅斯福奉為救世主,於是有了後面美國建國後史無前例的4連任。
經濟復甦後的美國,無論是生產力還是創造力,都是在世界上遙遙領先,於是這個時候,作為新生代的巨頭,美國肯定也想成為世界的霸主,要知道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其實並沒有滿足他那無窮無盡的欲望,畢竟美國是由一群資本家掌控的國度。
擋住美國成為世界霸主的就是老牌殖民帝國——英國,當然咯,對於這樣的一個國家美國不會與之開戰,但是美國卻希望有一個與英國同級別的對手出現幫助其拖垮英國。
萬事就是這麼巧妙,這個國家就是德國,當然,德國會冒出來也跟《凡爾賽和約》有脫不開的干係,但是《凡爾賽和約》也有美國人的參與,而美國又給一戰後德國貸款,或許前面的一些操作早就設想到了接下來會發生的事。
於是二戰爆發,英國與德國在歐洲、非洲、不列顛上空打得難解難分,美國則在後面不斷輸送資源,幫助英國,畢竟一個統一的歐洲國度出現也是其不願意看到的。據悉美國在二戰對大英國協援助了大概價值312.67億美元的物質,其中戰略物資包含銅、錫、鋁等,還有許多運輸工具和裝備彈藥。
當然不僅僅是英國,其他盟國也相繼得到援助,於是美國的產品直接通過二戰初期大範圍的推銷,依靠著這一波投資,讓日後美國成功的收了一波羊毛。
但是光靠著援助盟國打贏戰爭也成不了世界老大,哪怕英國被戰爭拖垮,這個道理羅斯福懂,美國的財團也明白,所以美國一定要參戰,但是怎麼才有理由參戰是羅斯福焦頭爛額的事情,因為在一戰後這二十年,美國國內的反戰情緒可是居高不下,二戰初期更是到達巔峰。這樣的一個情況美國就算主動宣戰了,士兵能夠賣命打嗎?
所以,一切都需要一個契機,要讓軸心國主動挑事,這樣才能達到民眾支持戰爭,當然最終也成功等到,那就是著名的「珍珠港事件」,只是為什麼對「珍珠港事件」會有人質疑這是一場「苦肉計」?
在質疑的學者們看來,美國刻意對日本物資禁運就是在逼迫日本對自己先下手為強,這樣才能做到國內戰爭情緒轉變,而日本如果要先出手那麼目標一定會選擇珍珠港,因為這算是美軍太平洋艦隊前線的基石。畢竟如果在太平洋上進行戰爭,艦隊的強大與否決定著勝利的天平。
果然在1941年12月7日,日本聯合艦隊對美國珍珠港發動了襲擊,350餘架日機對珍珠港的美軍艦隊發動了兩波攻擊,擊沉戰列艦四艘,驅逐艦兩艘,摧毀飛機188架,讓2400多名美國人喪生,美軍太平洋艦隊損失慘重。一天後,富蘭克林·羅斯福向美國全境宣布珍珠港事件,並且稱之為「國恥」,一時間美國從反戰情緒高漲到了參軍為榮,甚至許多年輕人因為無法參軍而自殺,同時因為「仇日」因素,美國國內也頒布「第9066」號法令,對在美日本人進行打壓,對於這種結果,學者們認為是美國高層以及那些財團最願意看到的。
偷襲過後,邱吉爾也明白這場戰爭終於贏了,德、意對美宣戰,而中國也在1941年12月19日對日本宣戰,一時間,美國搖身一變成為了反法西斯得主導者,也為戰後的霸權爭奪打下了基礎。
不過對於這次偷襲,學者們還有許多疑問,比如在珍珠港被偷襲前美國把大部分的戰備都撤走,甚至航母也被拉走,而這些全是非常規的。其次,美國曾經被日本警告過,如果真的不想參戰肯定對日本的舉動緊密關注,同時對自己的前沿陣地嚴防死守。接著美軍的許多機庫也是空蕩蕩,大部分飛機都在跑道上。最後也就是偷襲那天,許多情報幾乎都被忽略,這對於這樣一個太平洋艦隊的主要基地來說,未免太過大意。於是結合這些疑問,一些學者們認為這其實就是美國的「苦肉計」。
於是結合前面一些當時的國際形勢,懷著質疑的學者們認為,美國為了要成為新時代的霸主,所以一定要是唯一的那個反法西斯主導者,不僅在物資上還是戰略上,同時還要順應民意,於是憑藉「珍珠港事件」,美國成功參戰,對整個日後世界格局的變動產生極大的影響,英國沒落,美國開始適應霸權主義,達到美國資本家的目的。所以這才有儘管美國珍珠港損失慘重,但是卻被許多學者認為這就是一場將計就計的慘劇。
只是目前這種真相很難考證,但是歷史不會排除任何一種可能,或許美國從《凡爾賽和約》籤訂的那一刻起就已經在下一盤野心勃勃的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