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偷襲珍珠港到底是不是羅斯福的陰謀。
1941年12月7日,日本6艘航空母艦,370架飛機轟炸了美國在夏威夷的珍珠港海軍基地。
珍珠港一戰,日本偷襲成功,美國損失慘重,但是美國航母卻是一艘都不在港中,而日本此次的戰略意圖就是摧毀在珍珠港的航空母艦,可以說,日本這次偷襲沒有達到戰略意圖。
當時日本三波次的攻擊,將近90分鐘,日本摧毀了四艘戰列艦和兩艘驅逐艦,摧毀美國在珍珠港的機場,將近兩百架飛機。在表面上看,日本的這次偷襲很成功,並且可以讓美國珍珠港艦隊幾乎癱瘓。山本五十六在收到「虎,虎,虎」的信號後,下令返回。
珍珠港偷襲的真實意義
二戰是軸心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爭,德意在歐洲戰場,日本則在亞太戰場。
在明治維新後日本逐漸走上了強國強軍的路子,而天皇逐漸是好戰分子,極速地擴充軍事實力隨之而來的就是野心的膨脹。
不過日本國內石油,鋼材等資源稀少,日本軍部逐漸將目標變為海外,通過侵略來滿足自己的軍事發展。
但是日本與德國和義大利組成協約國,通過殘忍的手段侵略別的國家,在世界戰場上又分為法西斯國家和反法西斯聯盟。日本通過殘忍手段侵略中國,越南,菲律賓等國家。
日本侵略亞太地區,並且推行「大東亞共榮圈」政策,與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利益信條相違背,而且日本近乎挑釁似的掠奪亞太地區美國已有的利益。
美國為了遏制日本的軍事侵略,停止了日美貿易導致石油暫停向日本供應,日本僅存的石油只能供日本軍隊使用半年。
日本為了解除美國對於日本的經濟制裁,解除美國在太平洋對於日本的軍事威脅,山本五十六決定賭一把,將偷襲目標放在珍珠港,因為駐紮在這裡的太平洋艦隊將是日本最大的威脅。
珍珠港偷襲過程中的諸多疑點
在二戰時,美國的軍事力量可以說是已經是世界第一了,美國在珍珠港駐紮這太平洋艦隊,一些防衛手段和警戒應該是頂級的。
不過這次珍珠港事件透露著諸多詭異。
疑點一:我們知道要先發動軍事襲擊,就必須要進行情報偵查,只有準確的情報才可以發動攻擊。
日本提出所謂的「偷襲珍珠港」是為了摧毀駐紮在這裡的三艘美國航母。結果,襲擊當日三艘航母均不在港內,多艘重要戰列艦也不在港內,航母出港是多麼重要的情報,為什麼日本情報人員沒有獲取的到情報,而日本國內的山本五十六在沒有確切得到珍珠港的情報就敢批准行動?這與軍事邏輯不符合。
疑點二:美國在12月7日前就已經截獲了日本方面與檀香山的可疑電報。
在偷襲前夕,日本軍部多次催促駐紮在夏威夷的日本領事對於珍珠港的軍艦以及軍事情況進行偵查。
而美國在珍珠港的無線電部門已經檢測到了日本本土與檀香山日本領事的無線電聯繫有異常,並且破解其電文,可以看出日本在關注著珍珠港情況。
試想一下,一個有可能對自己開戰的國家,在刺探軍事基地的軍情,就一點沒有防備,被日本在睡夢中炸死。
疑點三:為何邱吉爾在12月7日前,向美國發電報警告,羅斯福無動於衷,還將珍珠港外的防衛撤掉。
在珍珠港襲擊之前,羅斯福也收到了來自大英帝國邱吉爾關於日本即將要偷襲珍珠港的警告。
那麼英國都可以獲得情報,並且羅斯福都已經收到邱吉爾的警告,為什麼羅斯福沒有做出反應,讓珍珠港軍隊進行戒備,然而,珍珠港的軍人在周末依然是在舒適的休息,很多軍人都是在睡夢中被日本轟炸機炸死。而且珍珠港當天的防衛格外的鬆懈,壓根沒有按照美軍當時的防衛條例來。
羅斯福與美國國內孤立主義
在二戰中期,日本已經嚴重威脅到了美國的利益,但是羅斯福想要參戰,不過美國遠在大洋彼岸,即使損害到美國的利益,但是國內孤立主義不贊成參與到二戰中。
但是羅斯福深知一旦日本和德國控制了歐洲戰場和亞洲戰場,美國再想獨善其身就難了,到那時軸心國合兵一處,美國就算是再強大也不可能是對手。
雖然羅斯福看透了這一切,但是國內的孤立主義可不這麼想,他們只想著自己眼前的利益,想要參戰就必須有一個連孤立主義都沒法拒絕的理由,那就是讓軸心國主動發起戰爭,說白了就是日本的主動攻擊。
所以,日本偷襲珍珠港就是美國參戰的重大理由,事實證明,羅斯福第二天就在國會發表了著名的演說《恥辱》,緊接著美國進入戰場,加快了法西斯的滅亡,如果美國真的孤立主義一直佔上風,二戰就不會結束的那麼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