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情概述
9月30日清晨6點30分,騰訊公司總裁劉熾平發出一封全員信,正式啟動了騰訊歷史上第三次重大組織架構調整。聲明發出後,30日白天各大媒體紛紛報導轉載,引起網絡關注和熱議。騰訊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馬化騰提到,這將是騰訊邁向下一個20年的新起點,並認為「網際網路的下半場屬於產業網際網路」。
走熱分析
1.傳播趨勢:9月30日成曝光增長關鍵節點
數據統計時間:9月30日至10月10日(單位:篇);
數據來源: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
通過對「騰訊組織架構調整」事件曝光後十一日傳播數據進行統計可以發現,此次事件輿情在曝光首日即9月30日出現高峰,之後呈回落趨勢不斷降溫,報導量在10月1日以後穩定在1000-2000篇次區間的活躍狀態。10月4日《每日經濟新聞》發表《騰訊國慶「不放假」:部門大調整、騰訊音樂要上市、22億砸向年輕人…》的文章稱,騰訊3日晚間宣布投資B站22億,使得輿情出現繼曝光首日之後的第一個小高峰,之後輿情呈回落態勢。10月8日,財聯社發表文章《騰訊架構調整後2B啟幕:盤中股價卻跌破300港元創14個月新低》,稱騰訊股價出現嚴重跌落。呈現繼輿情曝光首日後的第二個聲量高峰,之後輿情回落降溫,截至數據統計時,輿情一直處於回落態勢。
2.傳播渠道:網絡媒體為主力傳播渠道
數據統計時間:9月30日至10月10日;數據來源: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
從各個渠道的數據統計來看,網媒、APP和微信三種渠道的傳播量佔話題總體傳播量的九成以上,尤以網媒的傳播量最為突出。該事件最先曝光於9月30日凌晨,騰訊總裁劉熾平發布了一封內部員工信,之後由虎嗅網發出,由此輿情事件開始在網絡媒體平臺傳播,並迅速蔓延到微信、APP等渠道。特別是騰訊官方微信公眾號30日早間發布的《騰訊啟動戰略升級:紮根消費網際網路,擁抱產業網際網路》一文,閱讀量迅速突破10萬+,引發事件傳播熱潮。
3.核心傳播力:網絡媒體平臺成主要輿論傳播陣地
媒體核心傳播力
數據統計時間:9月30日至10月10日;數據來源: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
從各渠道TOP級傳播主體來看,網絡媒體平臺成為推動此次事件傳播的主要陣地。在網絡媒體平臺傳播量前五中,新華網以82篇次佔據首位,其中文章《巨頭紛紛調整組織架構,網際網路到「下半場」了嗎?》引發較大傳播量,「當前時代任何網際網路企業,都不應該忽略『ABC』以及『ABC』帶來的產業變革」觀點引起媒體廣泛認可。
微信核心傳播力
微博核心傳播力
除在網絡媒體平臺上發布的文章引起巨大傳播以外,微博微信也形成了兩微巨大傳播級。騰訊官方微博「騰訊公司」在30日早間發布的《騰訊啟動戰略升級:紮根消費網際網路,擁抱產業網際網路》文章,轉評量達17000餘次,目前該文仍處於微博置頂狀態。
綜合來看,騰訊官方發布的微博及微信引起廣泛關注,在一定意義上也帶動了輿論的走向,使得大部分媒體,包括主流媒體、自媒體在報導過程中都傾向於積極立場進行報導和評價,整體輿論態勢偏正面。
各方觀點
輿情發展到目前來看,關於騰訊改組事件,網上議論聲此起彼伏,綜合來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第一、B端業務不協調,直接影響到業務發展,騰訊改組是「內憂外患」時期的關鍵轉身;第二、在騰訊雲之外,「社交+內容」是騰訊此次組織架構大調整的真實目的;第三、僅從改組角度來說,騰訊改革認可度較低,真正實力在於雲計算與產業的結合。第四、從正面角度高度評價騰訊改組,認為其是新形勢下的社交化轉變;第五、保持中立客觀態度,以前瞻性目光看待騰訊架構,建議其時刻保持危機意識。
1.媒體觀點
圖:部分媒體觀點摘要
輿情事件曝光後,網絡媒體平臺時刻關注騰訊改組動態,部分媒體緊跟動向完成系列報導、追蹤報導。首先媒體前期對該輿情事件進行闡述,及時向受眾更新報導,之後引導受眾輿論,以夾敘夾議形式傳達媒體觀點,最後再以評論的形式對騰訊架構改組事件表達觀點並預測改組前景及未來發展。媒體觀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
架構調整屬順勢而為,即「內憂外患」時期的關鍵一搏。《21世紀經濟報導》刊發《騰訊組織架構大調整:「內憂外患」時期的關鍵轉身》指出,「組織牆」、「內耗」的問題在騰訊內部已經非常明顯,而這已經不是過去所謂的「賽馬」。各個BG(事業群)之間數據不通、業務不通,這在ABC(AI、Bigdata、Cloud)時代,已經阻礙了騰訊的發展。騰訊此次架構調整的基本思路,可預期的是,騰訊管理層也會給予該事業群足夠的權力,允許其充分調動其他BG的資源。
ABC時代,緊跟組織創新不掉隊。《新京報》發表評論性文章《ABC時代組織創新方可不掉隊》提到,騰訊發力組織變革的核心訴求,是以面向個人用戶的產品矩陣,漸進轉向賦能To B業務。對於騰訊來說,擁有何種組織架構是一個問題,如何把四分五裂的業務、組織在數據打通等層面融合起來,也是一個現實問題。
網際網路領軍企業要順應其與各個產業結合的趨勢。《南方都市報》在《騰訊的組織變革與平臺的未來》一文中表示,網際網路平臺的功能是連接、匹配和治理,作為網際網路行業中的領軍企業,就要紮根消費網際網路,擁抱產業網際網路,網際網路服務產業的方式可能與消費網際網路是一致的,依然是建立網際網路平臺,騰訊的組織架構調整就是在響應網際網路與各個產業結合的趨勢。
2.網民觀點
圖:網民觀點佔比
數據統計時間:9月30日至10月10日;數據來源: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
網民對於騰訊改組的意見整體保持客觀態度,認為騰訊改組是自身改革的需要,有其自身發展道理,經過重組之後的架構也許會對自身利益產生變化。但騰訊之所以會改組,大部分網民認為其是在阿里的帶動之下進行的一次大規模學習與超越。
騰訊改組在媒體報導的帶動之下,引發網民熱烈關注,尤其是自媒體平臺的大量報導和轉發,更是引發紛紛討論。網民首先對改組持質疑和震驚態度。約三分之一的網民認為「騰訊發展雲計算是企圖追隨並超越阿里,但這是不可能的」,同時也有少數網民指出騰訊想通過改組實現轉型,「並未抓住網際網路發展的核心和關鍵」,藉助2B實現轉型「不過是追隨阿里的腳步,畢竟2C潛力遠不如2B」。
輿情解讀
時隔六年再次宣布進行組織架構調整,外界最關心的問題莫過於此舉將為騰訊和整個網際網路行業帶來什麼?騰訊這艘網際網路巨輪的所作所為無不牽動著整個行業敏感的神經。
首先,輿論對騰訊此次架構改組的內部原因表現出濃厚興趣,早在官方正式公布具體的調整方案之前,相關消息就已經在業內流傳。面對騰訊成立近二十年來的第三次組織架構變革,外界普遍認為,一系列調整將重新確立騰訊的業務重心,也勢必引發騰訊現有架構事業群的權力再分配。從業內的普遍觀點來看,騰訊在當前的事業群架構中存在著一種「賽馬機制」,也就是同一個業務,多個團隊在做,部門之間存在著很大的隔閡。可以想見,此次架構調整對騰訊內部最大的意義,就是打破這堵「組織牆」。對此,輿論呈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雙向看法。有觀點認為,「組織牆」的存在,雖然會引起騰訊內部各事業群的行為游離於公司整體的調控之外,但這種「賽馬機制」同時也是騰訊不斷將產品成功推入市場的強大內生動力;另一種觀點則認為,「組織牆」長期存在的副作用將累及公司戰略傳達和資源整合效率,事業群之間的隔閡將阻塞公司內部不同層級間的指令傳達,從而導致公司內部資源整合效率降低,助長單個事業群的利益意識和部門組織的無序膨脹。
其次,騰訊此次組織架構調整將為整個網際網路行業帶來何種影響,也備受外界關注。在網絡輿論場中,馬化騰的「充錢」表情包和騰訊「抄襲門」成為一些網民持續戲謔調侃的對象。這種調侃側面顯示出騰訊當前在個人用戶端面臨的巨大壓力。有媒體認為,《怪物獵人世界》上線不到五天便被要求下架,國民級遊戲《絕地求生》未能如願在移動端繼承《王者榮耀》的市場熱度,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騰訊遊戲的整體表現。此外,抖音、拼多多和頭條系等下沉市場獨角獸的崛起也擠壓著騰訊在流量市場的優勢。而此次架構調整,騰訊也意在重整企業端業務,使向企業端業務轉型成為其未來發展戰略的重要抓手,有媒體將其概括為「紮根消費網際網路,擁抱產業網際網路」。
在迎來二十歲生日之際,騰訊宣布進行大規模組織調整,啟動新一輪整體戰略升級。正如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馬化騰所言:此次主動革新將是騰訊邁向下一個二十年的新起點。結果如何,全行業與消費者都拭目以待。
(責編:王堃、章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