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豐:精準扶貧念好「山字經」 鄉村振興寫好「水文章」

2020-12-04 金臺資訊

金山銀山。

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貞豐縣,地處雲貴高原向廣西低山丘陵過度地帶,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區域,世居於這一方水土的貞豐人民秉持綠色生態文明理念,圍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堅持「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思路,靠山治山養山吃山,在精準扶貧工作中念好「山字經」、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寫好「水文章」,在中華民族擺脫貧困的歷史決戰中奏響慷概激昂的「貞豐樂章」。

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

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貞豐縣,轄區面積1511平方千米,轄3鄉9鎮5街道,總人口42萬人,居住著漢、布依、苗、回等25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佔總人口數的49%。

金山銀山。

歷年來,貞豐縣全縣幹部群眾圍繞山水做文章,結合山地資源謀產業發展。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立足縣情實際,全力探索實踐,化瓶頸制約為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科學布局縣境低海拔、中海拔、高海拔區域適宜產業,大力發展火龍果、百香果、芒果、花椒、板慄、李子、茶葉等生態扶貧農業產業,「綠水青山」促使生態變好、「金山銀山」助力脫貧攻堅,構築了立體生態大山地農業格局,促進了經濟社會可持續健康發展,廣大農村群眾生產生活質量顯著提升。

2009年,貞豐縣在魯容鄉引種火龍果試種成功。一花引來百花香,沿北盤江低海拔區域魯容、百層、魯貢和沙坪等鄉鎮紛起發展,培育引入公司和專業合作社,發展熱帶精品水果產業,特別是在2014年後,火龍果產業加快發展。

金山銀山。

截至2020年,貞豐縣累計種植火龍果種植面積達10050畝,掛果面積近6000畝。白層鎮坡們村、興龍村規劃建成了5000畝高標準科技示範園,公司按照「強龍頭、創品牌、帶農戶、助脫貧」的工作思路,以臺灣企業和貴州省農科院為技術支撐,引進種植純化度高、自花授粉、具有獨特保健功能的臺灣火龍果品種。採取「科研 公司 基地 農戶」和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的發展模式,重點打造萬畝火龍果省級農業觀光示範園區,形成北盤江萬畝火龍果種植帶。

在產品上,採用有機種植管理方法,創立了「黔龍果」品牌,進行了國際SGS瑞士認證和美國FDA認證。產品平均價格約20元/公斤,優質果品40元/公斤,價格高出外省和進口火龍果。

金山銀山。

2016年魯容鄉被列為全省20個極貧鄉鎮之一以來,該鄉始終堅持把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支撐和治貧之策,充分結合北盤江低熱河谷地帶低海拔、大溫差的特殊氣候資源優勢,做足「熱」字文章,確定「百香果脫貧,金芒果致富」的產業扶貧思路,大力發展百香果、芒果產業。

2017年引入公司進行股份合作,在魯容鄉裡秀村、孔明村分別建成2000畝、3000畝百香果、芒果科技示範園,帶動全鄉發展百香果1.37萬畝、芒果3.18萬畝,輻射帶動包括白層、魯貢、沙坪、連環等鄉鎮種植百香果2萬餘畝,芒果3.54萬畝。2020年預計百香果產量約14000噸,實現產值約7000萬元,累計覆蓋帶動農戶3000餘戶12000餘人,其中貧困戶1300餘戶5000餘人。芒果有近3000畝進入試掛果階段,2020年預計產量約60餘噸,產值60餘萬元。

繡花功夫治生態

土地石漠化在學界被稱為「地球之癌」,貴州貞豐縣北盤江鎮頂壇片區有95%以上的土地是石旮旯,過去嚴重的石漠化讓其成為典型的跑水、跑土、跑肥「三跑」地。如今,當地因地制宜在石頭縫裡種花椒,有效遏制了石漠化發展態勢,滿山的花椒樹成了群眾脫貧的「致富樹」。

金山銀山。

花椒喜鈣耐旱,這在石頭山眾多、鈣質豐富的喀斯特地區特別適合。

1992年,貞豐縣決定以石漠化嚴重的頂壇片區為試點發展花椒產業。歷經多年的探索實踐和科學發展,頂壇片區產出的花椒品質好,口味獨特,加之花椒比較耐乾旱,因此花椒種植規模得到快速發展,到1996年,頂壇片區種植花椒1.06萬畝,是當時黔西南州唯一的萬畝花椒基地,曾獲「中國優質花椒原產地」「中國花椒之鄉」「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等榮譽稱號,並成功打造了遠近聞名的「頂壇模式」。

金山銀山。

小小花椒不僅帶來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還帶來了顯著的生態效益。據統計,貞豐縣全縣花椒種植面積已達8.1萬畝,2020年掛果面積4.5萬畝,產量達6000噸,產值約1.2億元。覆蓋農戶5742戶22980人,貧困戶1275戶6931人,戶均增收6300元。到2020年年底,全縣花椒種植面積將增加至10萬畝。

綠色思維育新機

從傳統種植玉米為主,到突破產業單一限制,發展立體生態農業,貞豐縣連環鄉砂仁、生薑、李子、板慄等特色種植業發展齊頭並進,實現了「山山有林,村村有產,季季豐收,戶戶小康」「連環模式」。截至目前,全鄉森林覆蓋率已高達72.5%,真正實現了生態美、百姓富的目標。

金山銀山。

這幾天,連環鄉板慄成熟採收上市,吸引了各地客商前來收購。 巧巖村孔繞組村民餘正權家原先零星種植到現在規模種植,他家的板慄已經發展到20多畝,曾經不起眼的山旮旯變成了金土地,不僅取得很好的收益,還保護了生態環境。

貞豐縣連環鄉巧巖村板慄種植戶餘正權說,「栽種板慄活不多,價格也不錯,栽樹多了自然成林還保水土環境,還有很好的經濟效益。」

圍繞「向喀斯特要生態、向荒山荒坡要效益」思路,貞豐縣立足縣情實際,在念好「山字經」上做文章。目前,貞豐縣李子種植面積達到23萬畝,掛果面積達10餘萬畝,年產量突破7萬噸,銷售收入近4億元,李子產業已經成為群眾增收脫貧的支柱產業之一。

產業革命建奇功

農村產業革命是貴州脫貧攻堅「四場硬仗」主要內容之一,農村產業革命不只著眼於鄉村經濟短期的拉動作用,更是鞏固脫貧促進鄉村振興強力推手。

金山銀山。

在貞豐,農村產業革命讓鄉村煥發新的生機。

貞豐自古有種茶的傳統,貞豐出產的坡柳娘娘茶曾一度成為清代貢茶。近年來,貞豐縣積極利用原有茶資源,投入財政幫扶資金2760萬元,打造茶葉基地5個、茶廠3個、小微創業園1個、交易市場1個。2019年,全縣新種植茶葉2.7萬畝,銷售超過1億元,帶動1302戶貧困戶脫貧致富,直接或間接解決就業1.2萬人以上。截至目前,全縣茶葉種植面積79164畝,可採摘茶葉面39350畝。

金山銀山。

貞豐縣還建成了2萬畝糯稻、2萬畝丹參、4萬畝高粱、12萬畝蔬菜、2萬畝辣椒、1500萬棒食用菌等生態扶貧產業基地。以脫貧攻堅為核心,以農民增收為目標,貞豐縣立足山地高效特色農業,著力推進全縣十大農業產業擴大規模與提質增效。

截至目前,貞豐縣形成了「種、養、加、銷」為一體的生態產業發展新格局,形成了以糯食、蔬菜、烤菸、食用菌、生態畜牧業等為代表的短線產業,以花椒、李子、茶葉、砂仁、火龍果等為代表的長線產業。「公司 合作社 農戶」的發展模式興起,培育發展了省、州級龍頭企業40戶,成立了農民專業合作社253家,落實500畝以上7個壩區的產業結構調整,重點打造省級高效農業示範園區5個,建成各類農業產業基地168個,帶動80%的農戶進入產業鏈,100%的貧困戶加入合作社,形成鎮鎮有產業基地,村村有特色產業,戶戶有增收項目的產業發展格局,實現了農業產業全覆蓋。

金山銀山。

2008年,「頂壇花椒」「連環砂仁」獲得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2016年10月,貞豐縣還獲得「中國糯食之鄉」稱號,龍之谷火龍果已獲得歐盟有機產品認證。目前,全縣生態產業共50餘萬畝,提升森林覆蓋率49.6%,實現特色農業總產值36億元以上,帶動城鄉居民人均增收元6300元以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凸顯。

讓綠色成為貞豐「底色」

守底線、走新路、奔小康。貞豐縣始終堅持在山水上做足產業文章,把荒坡荒山變成綠水青山,把綠水青山同步變成金山銀山,探索出一條符合貞豐發展的生態產業脫貧新路子。

文化自信。

在生態扶貧產業發展中,貞豐縣立足靠山吃山、依託自然生態資源,精準擇業、精細管理,大力發展生態種養殖等林下經濟,帶動貧困戶和周邊群眾增收。在生態產業發展中,創新了土地流轉租金、進園務工薪金、返包定產獎金、項目分紅股金的「四金」收入扶貧模式等,強化了企業與群眾之間的利益連結,模式皆可複製推廣。

貞豐縣生態扶貧產業的發展,向喀斯特要生態,向荒山荒要效益,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在生態效益上,做到了水土流失防治率達94%,土地石漠化治理率達92%,為全縣森林覆蓋率貢獻50個百分點,促進了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發展;在經濟效益上,50餘萬畝生態扶貧產業,已成為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

巍巍龍頭山,滾滾北盤江,山水是這裡的標籤、也是這裡的「名片」,一方山水養育一方人,地處喀斯特腹地的貞豐縣,廣大幹群靠山吃山,「絕地爭鋒」「逢山開路」,以只爭朝夕、以時不待我的銳氣,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貞豐縣融媒體中心供稿供圖)

相關焦點

  • 【聚焦八要素】江口縣官和鄉:念好山字經 做好水文章 鋪就脫貧路
    發源於大頂山的車壩河貫穿全境,是官和的母親河,近年來,官和鄉通過「走水路、唱山歌」,認真做好「山上和水裡」兩篇文章,走出一條特色產業扶貧新路子。為做足山水兩篇文章,官和鄉以產業結構調整為契機,動員群眾放棄樣樣都要有的傳統思想,鼓勵一部分願意幹的黨員發展茶葉、精品水果、中藥材等種植業,推行「脫貧攻堅·黨員先行」,通過黨員帶頭、合作社帶動的形式促農增收致富。  「官和到處都是山,且大部分村莊也都在山上、可以說是潛力在山、希望在山、出路在山。
  • 河北臨城:念好山字經 做好水文章
    2018年,是臨城縣委、縣政府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之年,是臨城精準扶貧、脫貧摘帽的決勝之年。臨城以承辦邢臺市旅發大會為契機,進行全員大動員、全業大整合、全域大修復、全面大提升,完善旅要素,豐富旅遊業態,提升旅遊環境,做大旅遊規模,富裕地方百姓。
  • 牢記總書記的話 寫好鄉村振興大文章
    牢記總書記的話 寫好鄉村振興大文章   3月10日,在南充市蓬安縣新園鄉踏坡梁村,來自省內外的遊客在千畝油菜田邊練瑜伽、騎賽車、放風箏。
  • 念好「山字經」,巧打「特色牌」 重慶精準發力形成合力推動鄉村振興
    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提出的「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和「四個紮實」、「三個作用」要求,對標硬任務,落實總方針,突出供給側,聚焦高質量,以吃透上情掌握實情精準發力形成合力推動鄉村振興。一幅田園山水、自然與人、城市與鄉村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畫面,正在原鄉巴渝徐徐展開。
  • 奮力寫好精準扶貧首倡地的時代答卷
    十八洞村——十八洞村村莊規劃助力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準扶貧」重要論述,十八洞村從過去貧窮落後的偏遠苗寨,蛻變成為遠近聞名的精準扶貧首倡地,成為全國「精準扶貧」的一面旗幟。
  • 浙江電視臺《壹周播報》:章村鄉念好山字經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態牌
    屬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地形,其下轄15個行政村,總人口17382人,以種植油茶、毛竹、茶葉為主,素有「浙南油庫」之稱。依託豐富的生態資源,章村鄉走上了高質量的綠色發展之路。章村鄉鄉長李劍鳴說:「在整個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以黨建始終貫穿整個過程,同時我們做「四權改革」,用改革去促動內生動力。
  • 南部山區仲宮街道西老泉村:山村也能念好「扶貧經」
    南部山區仲宮街道西老泉村:山村也能念好「扶貧經」 2020-08-19 10: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好山 好水 好村莊
    城市人到鄉村田園,在領略大自然風光的同時,又能找到久違的歸宿感。湟中區找準時機,投資2700萬元實施鄉趣卡陽、上山莊花海等9個鄉村旅遊扶貧產業項目,輻射帶動1100餘戶當地貧困群眾就近就地增收。青山綠水繞鄉村,田園花海美如畫。秀美湟中迎來鄉村振興的綠色發展。
  • 貴州大方:「123模式」寫好鄉村振興「大文章」
    顏亨祥 攝 2018年底以來,貴州省大方縣堅持以「大黨建」統領「大扶貧」「大安全」「大發展」為抓手,強化「黨組織引領」、注重「合作社帶動和產業帶富」,實現「德治、法治、自治」的「三治合一」,進一步激發群眾發展的內生動力,在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同步小康中探索並走出一條富有新時代內涵的鄉村振興「大方之路
  • 安順市委書記周建琨:念好山字經做足水文章夯實生態牌打好組合拳...
    省委全會再次吹響了建設生態文明的時代號角,安順市將深入貫徹落實好會議精神,積極把握新要求,抓住新機遇,鞏固新成效,應對新挑戰,把安順市的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抓實做牢。念好「山字經」,全力打造「茶山、果山、藥山」,形成「坡坡花果山、田田蔬菜園、戶戶農家樂、人人奔小康」的產業發展格局;做足「水文章」,不斷深化水務改革,切實保障生產、生活、景觀、生態用水;夯實「生態牌」,大力實施「綠色安順」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夯實生態林業、生態產業、生態景觀、生態保障、生態養生等五塊「生態牌」;打好「組合拳」,用心用情用力打好脫貧攻堅戰,絕不讓一個地區、一個民族、一個困難群眾在同步小康中掉隊
  • 好風景變「好錢景」 ! 「文旅+扶貧」描繪肥西鄉村振興新畫卷
    好風景變「好錢景」 !「文旅+扶貧」描繪肥西鄉村振興新畫卷 2020-10-22 18: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扶貧幹部要當好鄉村振興「壓艙石」
    2018年2月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正式發布,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行了全面部署。2019年1月3日,中央一號文件再次聚焦「三農」工作,文件明確指出,對摘帽後的貧困縣要通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鞏固發展成果,接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生活改善。
  • 湛江:跑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接力賽
    近年來,湛江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凝聚強大合力,聚焦「兩不愁三保障一相當」,開展「十百千」幹部回鄉促脫貧攻堅行動,開展「千企幫千村、脫貧奔小康」精準扶貧行動,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港城處處湧動著脫貧攻堅的熱潮。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在全省2019年地級以上市的扶貧開發成效考核中,湛江市獲得「好」的等次。
  • 「脫貧攻堅走基層」念好「山」字經 寫活「山」文章!納雍產業發展...
    念好「山」字經  曾經,大山的層層包圍和阻隔,讓納雍人陷入了貧困中,被生活所迫的納雍人舉刀荷鋤向山林要地,向山坡要糧,以「殺雞取卵」的方式向貧困宣戰,結果生態遭到毀壞,群眾陷入越墾越窮、越窮越墾的怪圈。
  • 貞豐:劈開窮途築富路
    面對山區修路成本高,施工難度大的局面,貞豐縣改變思路,把以往的路對路,點對點的固有思維,堅持高站位、高起點、前瞻規劃,將農村公路建設與區域發展,山地旅遊、民族文化旅遊扶貧緊密結合,積極推進農村公路建設與精準扶貧、產業發展、全域旅遊、服務民生深度融合。
  • 【理論|決戰決勝2020】立足鄉村振興新起點,答好脫貧攻堅新答卷...
    一起來看看今天推送的理論文章吧~~~立足鄉村振興新起點,答好脫貧攻堅新答卷 ——用SWOT分析法看肥西縣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銜接工作 作者:翟吉摘要:2019年,肥西首次躋身「百強縣」前五十位,縣域經濟水平顯著提升,2020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收官之年
  • 灣裡區:念好「山」字經 做足「水」文章
    灣裡區:念好「山」字經 做足「水」文章 2020-05-17 02: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一個都不能少:中國扶貧故事》節選(4)河邊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的...
    2015年,中國農業大學李小雲教授來到雲南省勐臘縣河邊村,註冊成立了旨在探索公益資源下移的小雲助貧中心,帶領團隊在河邊瑤族村展開公益助貧實驗——河邊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實驗(簡稱「河邊實驗」),研究深度貧困脫貧之路。
  • 苦幹實幹創新幹 念好戰貧「實」字訣
    邁入新時代,精準扶貧的求實精神與持之以恆的「西疇精神」交織共鳴,在石漠化上譜寫出新的壯麗史詩。2018年率先在全州脫貧摘帽,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過萬元,列入全國首批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示範縣……行走在西疇大地,感受深切的是滄桑巨變,是「幸福是奮鬥出來」的生動樣本,是苦幹、實幹、創新幹的精神內核。
  • 更加注重發揮人才在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
    我們深刻感受到,事業成敗,關鍵在人,人才是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的第一生產力。 一、管理出效益,關鍵靠人才。管理是一門綜合性學問,有效的管理能夠充分發揮人的積極性、發揮市場配置資源作用、發揮制度設計作用等,達到最佳的效率和效益。在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中,最為缺乏的就是既了解組織管理、企業管理,又懂得市場管理、生產管理的複合型管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