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在先後展開並不斷深入的社會分化、社會流動中,已經形成並還在不斷分化出更為複雜的新社會階層。這種變化對於我們未來的社會力量整合、社會組織與社會治理(尤其是統戰工作)將是一個全新的課題。因此,正確認識新社會階層的內涵、構成及其特徵,對於我們發展壯大新時期愛國統一戰線,建立和諧社會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新社會階層首先是一個政治性概念,但它又不僅僅是一個政治性概念,而是具有更為豐富的社會內涵
新社會階層不是首先由理論界學者提出的,不論是這一概念的提出還是具體界定,都是由政府相關部門在具體的社會實踐中針對具體社會問題而制定相關政策時提出的。因此,新社會階層首先是一個政治性概念,但它又不僅僅是一個政治性概念,而是具有更為豐富的社會內涵。
2001年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江澤民同志首次使用了「新的社會階層」的提法,以此概括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出現的不同於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的新的社會群體。這一思想在黨的十六大上得到闡述,確認新的社會階層中的廣大人員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2006年7月份的全國統戰工作會議,新階層的概念得以更加明確。中共中央發布的《關於鞏固和壯大新世紀新階段統一戰線的意見》中,即有明確定義。
事實上,新社會階層不但已經出現,而且已經初具規模,由於其獨特的社會資源優勢,這一階層具有重要的地位。按照中央《關於鞏固和壯大新世紀新階段統一戰線的意見》中的界定,目前我國新的社會階層相關從業人員約1.5億人,掌握或管理著10萬億元左右的資本,使用著全國半數以上的技術專利,直接或間接地貢獻著全國近1/3的稅收。
對於新社會階層的理解至少應該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新社會階層首先是一個政治性概念。這樣,對於這一概念的理解與運用就不應該只局限於社會分層意義的社會資源分化上,而應該將其作為一支政治力量,在社會參與和社會整合中理解。
其二,新社會階層是在傳統的社會體制與社會組織結構中生發出的體制外力量。在組織意義與層面上,這一階層具有極為明顯的時代特徵。體制外的游離使得他們並不必然地成為原有社會參與的力量,如何將其納入社會建設的隊伍則是一個重要的現實問題。
其三,由於身處原體制之外,這一階層的社會參與和利益表達渠道不夠,因而具有強烈的政治參與願望。加之這一階層佔據的重要社會資源,也使得他們有能力進行積極有效的社會參與。將其納入常規的社會參與機制便成為一個重要問題。
儘管新社會階層涵蓋了不同職業、不同生活方式、不同價值取向的諸多群體,但它們仍然有一些基本的共同特徵
新社會階層儘管涵蓋了不同職業、不同生活方式、不同價值取向的諸多群體,但它們仍然有一些基本的共同特徵,這是我們認識與理解這一階層的重要方面。
1.新社會階層成員都從事高風險、高收入的職業。新階層的共同之處就在於自主擇業,自擔風險。新階層承擔了破產、失業的風險,沒有與單位相聯繫的福利,理應並且確實也獲得了高收入。據國家統計局城市社會經濟調查總隊前些年對10個省市抽取的12000戶高收入家庭的調查,結果表明,城市高收入群體中,收入最高的是私營企業主,人均月收入15000元以上;職業股民的人均月收入是8500元左右,位列第二;社會中介服務人員的人均月收入為8096元,位列第三。收入前10名中的另外七種職業是導遊、股份制企業負責人、三資企業中高級管理人員、IT行業從業人員、個體經營者、工藝美術人員、國有企業負責人等。目前,雖然在排列順序和彼此收入上有新的變化,但這一群體的結構變化不大。
2.新社會階層成員擁有的經濟資源與文化資源分配正逐漸趨於一致。現代社會中,受教育程度高低往往能夠決定一個人的職業地位和社會地位,高學歷者將擁有更多財富。據抽樣調查顯示,上海新社會階層中,大學本科佔37.1%,位居首位,其次是中專、高職佔28.5%,普通高中、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及以上分別只佔8.8%、14.6%和1.9%。但進一步分析顯示,律師和外商企業駐滬機構首席代表的文化程度最高,大學本科以上的分別為72.5%和60.5%,位居第一、二位。隨著20世紀90年代以來大批知識分子和幹部紛紛「下海」,私營企業主的文化素質正在逐步提高。私營企業主階層文化素質的提高,有利於提升其社會地位。目前,在人們眼中他們不再是一群為富不仁、投機取巧的暴發戶形象,相當一部分人被認為是精明能幹、勤奮上進的創業者。
3.新社會階層成員具有較大的流動性和可變性。改革開放以來,一部分社會成員從原來的階層中游離出來,形成了新社會階層。流動不僅使人們完成向新社會階層轉變的過程,也成為新社會階層固有的基本品格。這種流動基本遵循著由經濟落後地區向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流動、農村向城市流動、低層向高層流動的規律。而可變性則呈現出全方位變化的特點,這些變化主要有:階層內部的體內循環(如職務的升遷等);各新階層之間的身份置換(如受聘於人變為自辦企業等);回歸原所屬的社會階層(如回鄉務農、下海又上岸等)。由於市場經濟規律的作用和人們擇業觀念的轉變,許多人在不同的所有制、不同的行業、不同的地域之間流動頻繁,人們的職業、身份經常變動。這些流動性和可變性是與我國工業化、城市化及現代化建設的要求相適應的。
4.新社會階層成員的自主自立、風險意識、流動意識、競爭意識、創新意識,給社會成員樹立了榜樣。新階層成員脫胎於工人階級、農民階級,有許多是下崗工人,他們摒棄依賴心理,不怨天尤人,不自怨自艾,走向市場,自我創新,去尋求自己的利益和價值,走出一條艱辛的成才創業之路。新階層成員的成功告訴我們,儘管我國現在還存在一些制度性限制和障礙,但一個人只要通過後天努力奮鬥,只要有能力,就有改變其社會地位實現向上流動的機會和可能,就能達到自己的理想和目標,就能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
正如目前諸多研究所表明的那樣,隨著社會結構變遷與社會階層分化的深入,新社會階層正處於不斷的擴張與壯大之中。新社會階層已經成為當前我國社會不可或缺的構成部分,並成為日漸重要而且不可或缺的社會力量。正確認識新社會階層的性質與社會作用,以積極、開放、包容的理念與態度引導、支持與鼓勵新社會階層的社會參與,發揮這一階層的社會能動性,將這一重要力量整合到社會建設之中,對於促進政治文明與和諧社會的建設具有不可低估的現實意義。
(作者為華南農業大學社會學系主任)
相關連結
新社會階層包括哪些人員
按照中央《關於鞏固和壯大新世紀新階段統一戰線的意見》中的界定,新社會階層包括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受聘於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個體戶、私營企業主、中介組織的從業人員和自由職業人員等六個方面的人員。
(編輯:林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