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話越來越洋涇浜引發的爭議:方言最終會不會消失?一種觀點認為,語言=文化,如果中國走向國際化,作為中國人不會說中國話不覺得很悲哀麼?同理,如果作為上海人,都不敢保證自己說的不是洋涇浜,那就甚為可惜了。以上海話為代表的大批方言正日漸式微,令人擔憂……
上海話
對此觀點不敢苟同,方言的發展本身就是動態的。現代上海話的形成也是一個發展的過程。上海話屬於吳語太湖片蘇滬嘉小片。最初的上海話是以嘉興話為主,後來松江方言在嘉興話的基礎上獨立發展起來,在清代受到蘇州話的極大影響。
上海開埠以來,各路移民語言都對上海話形成了影響,尤以寧波話為重。人口遷移造成了上海話語音簡化,並成為各地吳語的最大公約數。正是歷史的發展,上海的國際化,使得上海話自身發展,並表現得比其他吳語系語言更強勢。
同樣由於時代的發展,教育的普及以及普通話這種人造通用語言的推廣,在上海這座全國經濟中心城市,以普通話作為大眾語言新的最大公約數也是必然。因此,上海話語言環境的弱化,並在不遠的將來成為不再為大眾使用的死語言幾乎是不可避免的。這是一個語言發展的自然過程,沒有什麼可惋惜的。
上海話
上海話越來越洋涇浜引發的爭議:方言最終會不會消失?應當看到,語言承載著文化,但語言是動態的。上古漢語,中古漢語,明代官話,清代官話,民國老國語,普通話,僅就官話而言就一直在發展變化,而且變化極大,更不要提各種方言的交錯演變了。
現代漢語就是受到國際化影響的產物,對於大多數方言而言,這個時代可能是不幸的,因為普通話這個人造語言太強勢了。但是想想這一百年來中國的變化,這樣一個怪物級的人造語言取代一切方言,幾乎是順理成章的。
上海話
以上觀點你有異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