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話越來越洋涇浜引發的爭議:方言最終會不會消失?

2020-12-17 城市把脈

上海話越來越洋涇浜引發的爭議:方言最終會不會消失?一種觀點認為,語言=文化,如果中國走向國際化,作為中國人不會說中國話不覺得很悲哀麼?同理,如果作為上海人,都不敢保證自己說的不是洋涇浜,那就甚為可惜了。以上海話為代表的大批方言正日漸式微,令人擔憂……

上海話

對此觀點不敢苟同,方言的發展本身就是動態的。現代上海話的形成也是一個發展的過程。上海話屬於吳語太湖片蘇滬嘉小片。最初的上海話是以嘉興話為主,後來松江方言在嘉興話的基礎上獨立發展起來,在清代受到蘇州話的極大影響。

上海開埠以來,各路移民語言都對上海話形成了影響,尤以寧波話為重。人口遷移造成了上海話語音簡化,並成為各地吳語的最大公約數。正是歷史的發展,上海的國際化,使得上海話自身發展,並表現得比其他吳語系語言更強勢。

同樣由於時代的發展,教育的普及以及普通話這種人造通用語言的推廣,在上海這座全國經濟中心城市,以普通話作為大眾語言新的最大公約數也是必然。因此,上海話語言環境的弱化,並在不遠的將來成為不再為大眾使用的死語言幾乎是不可避免的。這是一個語言發展的自然過程,沒有什麼可惋惜的。

上海話

上海話越來越洋涇浜引發的爭議:方言最終會不會消失?應當看到,語言承載著文化,但語言是動態的。上古漢語,中古漢語,明代官話,清代官話,民國老國語,普通話,僅就官話而言就一直在發展變化,而且變化極大,更不要提各種方言的交錯演變了。

現代漢語就是受到國際化影響的產物,對於大多數方言而言,這個時代可能是不幸的,因為普通話這個人造語言太強勢了。但是想想這一百年來中國的變化,這樣一個怪物級的人造語言取代一切方言,幾乎是順理成章的。

上海話

以上觀點你有異議嗎?

相關焦點

  • 上海話「洋涇浜」 普通話「夾生飯」
    記者 謝 臻   上海話是傳承著百年來海派文化的重要載體,我們熱愛她;普通話不僅是憲法定下的「國語」,更是中國走向國際所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我們尊重她。今年全會上,以錢程委員為代表的40多位委員聯名提交的《關於按需培養並適度儲備上海方言媒體人才的建議》提案,與宋懷強委員提交的《關於進一步提高本市市民普通話能力的建議案》提案,引起有關人士的關注。
  • 滬語傳承遭遇"洋涇浜"困境 "搶救"方言刻不容緩
    的確,「上海閒話」傳承到90後、00後小囡這一輩,遭遇了嚴重的「洋涇浜」困境。語言學專家指出,要「搶救」原汁原味的滬語,已經刻不容緩。    上海小囡不會說「上海閒話」    現在,不少1990年後出生的孩子都很難說出一口流利的「上海閒話」,18歲的月瑩就是其中一個。
  • 談談上海洋涇浜和「別琴」英語
    可是中國人又說各種各樣的方言,用某一種方言注音,另一地區的人就完全不能領會。1843年上海開埠後,上海「洋涇浜語」逐漸成為中國人說英語的主流。 當時在上海出了一個牛人姓楊名勳字少坪號洗耳狂人,肄業於上海「廣方言館」,從師於美國傳教士林樂知(Young John Allen),故而說得一口標準英語。
  • 話說老上海之洋涇浜英語,可能不廣為人知,卻曾廣泛使用
    洋涇浜英語是十九世紀中外在上海開始使用的混雜語言,只有口頭形式,沒有統一的書面形式,變體很多。它是英語與上海話結合的產物,並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寧波話與粵語的影響。其語法不符合英語習慣,語音受漢語影響。該語言流行於當時的上海洋涇浜周邊地區,故由此得名。
  • 錢乃榮:上海方言的傳承,關鍵要讓新生代們講上海話
    上海方言最初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以其海派特色成為近代中國三大方言之一?如今孩子們多半不會說上海話,上海話的未來何去何從?大夏讀書會「上海學」系列邀請上海大學中文系教授錢乃榮,詳解上海方言的古今未來。
  • 方浜,洋涇浜,說說上海的「浜」
    「浜」這個字,你會讀嗎?「浜」多見於江南地名,讀作(bang),意為小河道,江南一帶特別是上海帶「浜」的地名有很多,譬如沙家浜、方浜、肇嘉浜、洋涇浜、陸家浜等等。 上海城隍廟坐落於方浜中路,而這條路就由方浜填築而成。
  • 專家擔憂上海話會陷入瀕危
    專家擔憂「不上檯面」的上海話會陷入瀕危  上海話有多難學?隨便問一位北方人就知道了。你到山東、山西、河南、河北,待上一周便能大致摸清當地方言的規律節奏,熟悉語音語調。可不少定居上海的外地人,卻需要花上很長的時間,甚至參加專門的語言訓練班,才勉強能說「洋涇浜」。上海人被扣上了「排外」的帽子,大約也是因為高難度的上海話天然帶有的社會排斥功能。「會說上海話的是上海人,不會說的是外地人」。
  • 晚清流行於上海的洋涇浜英語,讓人捧腹,有的今天還在使用
    後來,美國、法國等西方列強紛紛在洋涇浜周邊地區跑馬圈地,設立租界。可是,洋人之中的相當一部分,是不會說中國語言的,這給交流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最初,有一部分懂得英語的廣州人來到上海,從事翻譯工作。可隨著洋人越來越多,這部分廣州人已經不夠用了,於是一種讀音不準、語法不通,但是洋人能夠勉強聽懂的「洋涇浜英語」應運而生。
  • 小夥兒不會說方言被打 網友熱議話別忘了家鄉話
    在普通話被大力推廣的今天,不少地方的方言正面臨著衰落和消失的危機。近日,一位周口小夥因從小在鄭州長大,見到老鄉不會說方言挨了頓打,此事經媒體報導後,在網絡引發熱議。有網友說,城市長大的孩子,離方言環境越來越遠,從小都說普通話,不會方言很正常。也有網友認為,在一個城市長期生活,卻不會說當地方言,也是一件遺憾的事。
  • 《延禧攻略》大講蘇州話 洋涇浜還是古方言?
    不過仔細聽聽,這一口所謂的吳方言聽上去咋有些奇怪呢?原來大家都在吐槽女主洋涇浜的蘇州話呢。不過也不怪她,蘇州話可是全國方言中公認的第一難講、難懂、難理解,光聲調就有7個之多。如今在蘇州本地,6到20歲能夠熟練使用方言人群的比例,也只剩下2.2%!那麼標準的蘇州話到底在哪兒呢?沈老師說,即使同在蘇州大市範圍內,各個地區的方言也會有差別。
  • 「新上海人」想學滬語沒方向 專家擔心滬語變成「洋涇浜」
    「20幾歲的孩子現在講上海話都成了『半吊子』,當年父母逼著學普通話,在家也不創造說上海話的環境,滬語變相『退休』的結果就是現在普通話和上海話說的都是『洋涇浜』。」在國際母語日的前夕,華東師大博導巢宗祺教授說起上海人的「母語」時很無奈:「上海話正悄悄退居二線」。
  • 上海洋涇浜的變遷
    提起洋涇浜,許多上海人都立刻會聯想起舊上海盛極一時的「洋涇浜英語」。但細論起來,這「洋涇浜英語」名稱的由來還得歸功於當年洋涇浜在申城的顯赫地位。這是怎麼回事呢?那就讓我們來說說這條看起來不起眼,卻名噪一時的洋涇浜吧。
  • 來是「卡姆」去是「個」,晚清上海是怎樣流行洋涇浜英語的?
    洋涇浜特殊的河流優勢,成了外國列強夢寐以求侵略上海、踐踏中國的咽喉要衝。當時隨著大批從事經濟掠奪的英商湧入,洋涇浜成了華洋交雜的地區。於是,一種帶有濃重鄉音而又不遵照英語語法的翻譯語言應運而生,即被人戲稱的「洋涇浜英語」。所謂「洋涇浜英語」,是指那些沒有受過正規英語教育的上海人說的蹩腳英語。它的特點一是不講語法,二是按中國話」字對字「地轉為英語。
  • 地道話難尋 方言瀕危上演「舌尖上的鄉愁」
    肖雁說,南京話中有「烏漆馬赫滴」,意思是黑,但很少有小朋友會用這個詞表達;「麼的」,小朋友還是習慣用南京話的音調說「沒有」;南京話裡「n」「l」不分,但很多小朋友說起來分得特清楚。老城南是老南京的聚集地,劇組因此到這尋找會說地道南京話的孩子。在現場,剛上中班的小朋友董懿軒正跟父親複習童謠《城門城門幾丈高》。對兒子能否被選上,董爸爸坦言沒信心。
  • 首屆上海話大獎賽 35歲內上海人滬語基本「洋涇浜」
    東方網6月15日消息:據《新聞晨報》報導,面向全市的首屆上海話大獎賽從今天起接受報名,比賽將分為「老上海」、「小上海」、「新上海」三個組。有意思的是,35歲以下的上海人被劃分在「小上海」組,將和在讀幼兒園、小學的孩子一起比賽。相關負責人表示,這是因為上海話在35歲左右年齡段發生了斷層,35歲以下的上海人滬語基本都是「洋涇浜」。
  • 大熱古裝劇《延禧攻略》大講蘇州話 洋涇浜還是古方言?
    不過仔細聽聽,這一口所謂的吳方言聽上去咋有些奇怪呢?原來大家都在吐槽女主洋涇浜的蘇州話呢。不過也不怪她,蘇州話可是全國方言中公認的第一難講、難懂、難理解,光聲調就有7個之多。如今在蘇州本地,6到20歲能夠熟練使用方言人群的比例,也只剩下2.2%!那麼標準的蘇州話到底在哪兒呢?沈老師說,即使同在蘇州大市範圍內,各個地區的方言也會有差別。
  • 天主教上海教區:洋涇浜聖若瑟堂
    原創 張淵源 上海門牌研究所上海方言裡把不倫不類、中西混雜的語言或行為稱之為「洋涇浜」。事實上,洋涇浜本是一條河流的名稱。在19世紀上海開埠後,洋涇浜成為英、法兩租界的分界河,故在當時「洋涇浜」也可代指租界地區。
  • 方言文化正在慢慢消失,再過幾代還有人會說方言嗎?
    由於普通話的普及,以及現在年輕人紛紛離開農村到大城市謀生,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說普通話,方言說得越來越少。離開家鄉多年的遊子重新歸來時猛然發現,自己的方言已經生疏荒廢了,有些話已經不會用方言說了,這是何等的尷尬!方言正在流逝,慢慢變成歷史!
  • 上海書展中的「上海話」圖書
    上海話是上海文化的重要載體,特別是現在上海話面臨著如何保護與傳承的現實困境。好在地方文化復興是文化大繁榮的前提,越來越成為各級政府的共識,並得到民眾的認可並積極參與。每年的書展有關上海話及上海文化圖書的出版也越來越多,為滿足更多關註上海話及上海文化的讀者,小編仔細過目了所有的活動,對「上海話」主題活動及圖書進行了一番梳理,希望對那些關注「上海話」,關心上海文化傳承的廣大讀者有所幫助。
  • 比洋涇浜更可怕的是中文夾英文
    最近小編看到一則新聞說,上海「00」後的小朋友幾乎已經不會說上海話,什麼把「我」讀成「畫」,把綠顏色讀成「驢色」,可是小編覺得最可怕的不是方言說不好,「洋涇浜」,而是中文裡夾著外文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