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四處擺攤賣菜到開起兩間店鋪 夫妻倆賣文具在武漢紮根落戶

2020-12-14 荊楚網

擴大店鋪後,張春鑾售賣的商品種類更加齊全。 記者喬馳 攝

1月18日上午,在江漢區滿春街,民族路上人來車往、熙熙攘攘。周邊分布有服裝、布匹、鞋業等大大小小的各類市場和商鋪,是許多「漢漂」紮根武漢的「根據地」。

在民族路與大興路交會口,50歲的老闆娘張春鑾正在自家的「佳宇文具服裝輔料批發」店內招呼著顧客,雖然從老家請來侄兒侄女幫忙,但張春鑾還是不能閒著。接待、拿貨、結帳,張春鑾在貨架和櫃檯間來回穿梭,連找時間跟記者坐下聊聊都難。

「18年前開店時,門前的路上就有這麼熱鬧。」提起來在武漢做生意的這些年,原本有些害羞的張春鑾變得大方起來。

張春鑾的老家在湖北黃梅縣,來武漢前,她與丈夫一直在江西九江務工,兩人在菜場裡賣肉賣菜,每日起早貪黑,生意卻平平淡淡。一次,丈夫來武漢看望在武昌做生意的朋友,發現同樣是賣菜,朋友的生意卻十分紅火,「當時覺得在武漢的發展機會更多,我們便下定決心到武漢闖闖」。

「一直記得這份恩情」

陌生鄰居拉一把讓她感動至今

1997年,張春鑾與丈夫帶著兒子,懷揣一腔熱血和8000元積蓄來到武漢,倆人的第一份事業仍是老本行,丈夫在菜場賣肉,張春鑾則挑著菜籃,走街串巷賣菜。「那時候的房租五百一個月,而我們半年才賺了兩三千,眼看帶來的錢馬上見底,心裡著急又迷茫。」

臨近春節,一家人上街買新衣,在朋友推薦下,他們第一次來到長江對面的漢正街。「街上人山人海,肩抵著肩,走都走不動。」看到這番熱鬧的景象,夫妻倆腦海中冒出的第一個想法就是——這是做生意的好地方。

1998年3月,夫妻倆帶著兒子過江打拼,從挑擔子賣菜做起,「凌晨3點出門進貨,天亮前趕回來出攤」。為了多掙錢,夫妻倆白天辛苦賣菜,晚上找了份「兼職」——擺地攤。「先是賣鞋,但一種款式要進許多尺碼,進貨成本太高,2002年又換成了賣文具。」

重新進貨需要本錢,可夫妻倆積蓄不夠,一籌莫展時,張春鑾試著向樓下鄰居借錢。「他沒有多想,一口就答應借2000元,幫了我們大忙。」

張春鑾口中的這位鄰居姓陳,做的是大米生意。「說是鄰居,當時兩家來往少,相互都不熟悉,可他卻熱心幫我們一把,我心裡一直記得這份恩情。」

湊足啟動資金,夫妻倆首次嘗試「進軍」文具用品行業,憑藉著勤勞和智慧,他們收穫了第一桶金。「進貨時專挑印有卡通圖案、顏色造型活潑的文具,都是小孩子喜歡的。」與競爭對手不同,張春鑾有著清晰的消費群體,生意也逐漸有起色,「最多時一天的毛利潤就有兩三千元。」

結束15年租房生活

他們第一次把家人照片掛上牆

地攤生意日漸紅火,張春鑾卻並不滿足於此,「四處擺攤不是長久之計,想要在武漢紮根,必須要固定下來做生意。」

2002年,夫妻倆在民族路路口租下一間門面專賣辦公文具用品,「只有30平方米,地方不大,但心裡踏實多了」。張春鑾滿懷信心開起小店,沒想到頭一年就被現實潑了盆冷水。「生意沒有起色,賺來的錢又投到貨裡,爸爸來武漢探望時問賺了多少錢,我們都不敢吭聲。」

「再堅持5年,一定會有成果!」丈夫的一句話再次點燃張春鑾的鬥志。小店顧客以周邊市場商戶為主,夫妻倆把精力集中在挑選貨品和服務顧客上,專程前往浙江義烏採購貨品,客戶一個電話就送貨上門,久而久之,積累了不少回頭客。

2006年左右,他們又租下隔壁門面,店鋪的面積擴大近一倍,商品種類也增加了五金百貨、日化用品等。「最忙時店裡請了三四人來幫忙,一天的收入能到近7000元。」

生意越做越大,日子越過越好。2013年左右,張春鑾買下一套兩室的電梯房,結束了在武漢近15年的租房生活,並把戶口落在武漢。「租房時搬過四五次家,心裡始終沒有歸屬感。」

張春鑾說,住進新家後,他們第一次把家人的照片掛在了牆上,「過去租房也不敢隨便添置家具,怕搬家時麻煩,如今再也不擔心了」 。

記者喬馳

通訊員李勇 李櫻絲 鄔楊琴

相關焦點

  • 上海小店故事|從擺攤到開店,原創布包夫妻的創業記
    Hugo & Jiro 店鋪外景 澎湃新聞記者朱喆 圖這是家夫妻老婆店,店名就是兩人的名字組合,在沒有開鋪子以前,夫妻倆是靠跑市集、趕場子賣貨。簡言之,他們是靠擺攤起家的人。擺攤4年,苦辣酸甜7年前,夫妻倆總為買不到稱心如意的布包而犯愁,於是,兩人萌發了自己做包的念頭。有著設計專業背景的Jiro和學策劃出身的Hugo決心發揮彼此所長,一個主攻產品,一個負責外聯,成立了品牌工作室。
  • 東北安達夫妻倆賣特色小吃,擺攤20年,就靠這個秘方招攬顧客!
    東北安達夫妻倆賣特色小吃,擺攤20年,就靠這個秘方招攬顧客!說到中國的美食,可以說是多種多樣,我們每個城市的街邊都有一些小吃攤,而且由於現在網絡的便利,以及人員流動的頻繁,我們了解各地美食的方式,也變得多種多樣,最近有這樣一個東北的朋友,和我介紹起他家鄉的一種特色美食,聽他的形容來看,每次他說出來都快要流口水了呢,剛好最近有一個假期,我也閒著沒事,就跟她一起回到她的老家安達去見識了一下這樣的美食,
  • 夜淄博體驗記|南定小巷裡,天南地北的擺攤人
    今天,夫妻倆依然要兵分兩路擺夜攤,一個在南定鎮工商銀行路口,一個去10公裡外的步行街。「他嘴笨,話說得不好,遠的地方我去,他待在家附近。」說話間,昨天凌晨2點才回到家的古力有些睡眼惺忪,看著丈夫忙碌的身影,古力有片刻恍惚:時隔三年再回到淄博,有些街道對他們而言,既熟悉又陌生。
  • 徐州聾啞人夫妻賣了11年的糯米糕,你吃過嗎?
    徐州人記住了香江糯米糕,更因為它是一個無聲的小攤,擺攤夫妻是一對聾啞人。今天讓我們來了解下這對聾啞人夫妻的故事▼溫暖甜蜜,冬夜裡忠實的守候初冬的天氣到了晚上更為寒冷。夫妻倆做糕的技藝非常純熟,一共有糯米糕、黑米糕 、草莓糕三種口味,一分鐘就能做好。只見他們飛速在模具裡盛上米粉,放在爐子上蒸透,然後撒上芝麻、花生、山楂糕、葡萄乾,底部蘸上少許白糖,再插上兩根竹籤,一塊又香又熱、又軟又甜的糯米糕就遞到了顧客面前。
  • 濟南「90後」夫妻棄醫擺攤,賣油條年入30萬!大學是否白讀了引熱議
    最近,畢業於山東中醫藥大學的「90後」夫妻,因為放棄從醫而改擺攤賣油條火了丈夫任曉猛學的是中藥專業,妻子任文亞學的是護理學專業,然而小倆口都沒從事醫療行業工作,卻在濟南市長清區水鳴街便民市場附近擺攤賣起了油條。
  • 96歲醬菜奶奶每天擺攤賣菜 不缺吃穿想開公司
    老人的老伴早年去世,她靠賣鹹菜把7個子女養大成人。如今老人已子孫滿堂,孩子們想給她錢讓她歇著,可是老人不幹!每天,老人仍蹬著三輪車去市場賣鹹菜,看秤星、算帳,一點也不含糊。「老人還要開公司,把生意做大呢。」老人的兒子說。
  • 小小餃子館裡響起悠揚鋼琴聲:夫妻倆賣十斤餃子才夠兒子上堂課
    10歲的陳思宇坐在鋼琴前,背對著客人,彈奏起他最喜歡的《土耳其進行曲》。給他伴奏的,有「韭菜二兩」「酸菜三兩」的吆喝聲,有「老闆,多少錢」「有WiFi嗎」的問詢聲。一曲彈罷,不少客人放下筷子,為他鼓掌。這間僅有50多平方米、10張桌子的餃子館,既是小思宇一家生活的保障,也是他們的家,還是小思宇的琴房。他早已習慣在嘈雜的環境中練琴。「我彈琴時,聽不到別的聲音。」
  • 何猷君奚夢瑤擺攤賣奶茶 幸福三重奏又一份甜蜜
    近日在《幸福三重奏》節目中,奚夢瑤何猷君倆人擺起地毯吆喝賣起奶茶!這夫妻倆還真大是接地氣,一點看不出來豪門架子啊,哈哈!奚夢瑤害分享了奶茶製作方法,可以get下!不得不說,他們真的好甜!#何猷君奚夢瑤擺攤賣奶茶#剛出攤人氣值就火熱飆升,生意好到「無從下手」,西柚牌自製奶茶你萌想喝嘛。
  • 夫妻擺攤賣「它」30元1斤,每日能賣上百斤,顧客:買到就是賺了
    其實街邊小吃的種類非常多,每一種小吃都會讓人喜歡,比如今天跟大家分享的這一個小吃這個小吃,是大家都非常喜歡吃的,而且是一對夫妻在街頭擺攤賣的一個特色小吃,價格其實相對來說聽起來不便宜,一斤就要30塊錢了,但是它銷量就是非常火爆的,每天能賣上百斤呢,而且很多食客都說買到這個小吃,簡直就是賺到了,這什麼小吃呢。
  • 大學生開悍馬擺攤秒賺上千 過年擺攤賣什麼最賺錢
    大學生開悍馬擺攤秒賺上千 過年擺攤賣什麼最賺錢時間:2015-02-19 20:21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大學生開悍馬擺攤秒賺上千 過年擺攤賣什麼最賺錢 【大學生開悍馬擺攤】山東省淄博市鬧市街頭,一大學生開著紅色悍馬停在街頭賣毛絨娃娃,引得路過情侶、行人紛紛駐足觀看
  • 夫妻街上擺攤賣年貨,為掙錢過年都不回家,孩子兩天就揮霍一空
    夫妻街上擺攤賣年貨,為掙錢過年都不回家,孩子兩天就揮霍一空春節是一個團圓的節日,但並不是所有人都在春節假期選擇回家,有的是因為崗位的原因,有的則是因為想要在這個期間多掙一些錢。前段時間正好是春節,夫妻兩人為了能多賺一些錢也沒有休息,而是在街上擺攤賣年貨。為了不讓孩子一個人呆在家裡無聊,於是鵬鵬的父母就將自己的手機給了孩子讓他拿著手機玩,沒想到也因此埋下了禍端。因為是春節出來玩的人也很多,所以夫妻倆的生意很好,他們也就沒怎麼注意鵬鵬到底在幹些什麼。就在前幾天,鵬鵬的媽媽在家裡對帳發現自己的帳戶出現了問題。
  • 這個日本百年文具品牌開了家概念店 不以賣貨為目的
    店內不僅僅只販賣文具,而是以文具為中心,囊括了雜貨、收納、家具以及一系列時尚小物,設有咖啡館、多任務展演廳、品牌工作室。   一層:SHOP & CAFE   佔地達 182平方米。這個空間不僅有國譽產品的精選店鋪,還設有一間與三軒茶屋的OBSCURA COFFEE ROASTERS合作的手工咖啡館。
  • 淄博:集市擺攤少了「兩米」地 兩攤主大動幹戈
    淄博齊魯網6月9日訊(記者 張潤澤 通訊員 王新亭)「熙熙攘攘、皆為利往」在農村集市上不管是買的,還是賣的,多為了價錢上的一分一毛,少不了吵吵鬧鬧互不相讓。
  • 中國最大的文具品牌,你絕對沒聽過!不是得力,也不是晨光
    在老鄉的工地上做了一年多的小雜工,到了1989年年底,兄弟倆辛辛苦苦好不容易才攢到了4000多元錢。邱文鐵心想:自己老是一味地給別人打小工,可能一輩子也實現不了自己的夢想。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兄弟倆決定跳出來單幹。他們在黃貝嶺租了間每月200元房租的鐵皮房,印刷了些承攬家庭裝修業務的小卡片,四處派發,上門攬一些零碎的木工活。
  • 新春走基層丨57歲貧困戶賣菜夫妻:日子越來越好,今年打算養鵝來賣!
    57歲賣菜夫妻以前很苦現在很甜菠菜、香菜、榨菜頭、蓮花白……一水兒的白綠相間,看著誘人。今天是美心紅酒小鎮「助力脫貧攻堅年貨集市」開市的日子,一大早,陳家蓮就和老公尹光勝去自家菜地忙活起來,把地裡和樹上能帶過來的青菜水果都帶了過來。
  • 外國人看五中全會|我在中國擺攤賣菜,讀懂人間煙火
    在這裡,他與妻子小凡結緣如今育有一兒一女此前,他從事音樂演出工作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響雷龍多月沒有演出機會在古巴農場長大的他決定「賣菜自救>雷龍的菜攤與眾不同擺滿了有機蔬菜盆栽還提供菜籃子和網兜袋作為買菜裝備在雷龍看來小康生活就要倡導環保生活走一條可持續發展道路雷龍一家只賣有機蔬菜
  • 90後設計師轉型做輕食,00後小夥賣滷牛肉 一些年輕人愛上賣菜
    「我爸30多年前就從老家安徽來杭州賣水果了,剛開始是在外面擺攤,後面慢慢在市場裡有了攤位。」這麼多年經營下來,小施說,他們家也在農貿市場的隔壁小區買了房,算是新杭州人了。
  • 菜市場賣什麼最掙錢
    說到菜市場,那麼決定它的客流都有一個主要目的就是吃,多數是買回去加工或者直接購買熟食。菜市場最多的就是賣菜,賣水果、賣熟食、賣肉類等等,當然也有買鞋,衣服,五金等等,那麼,什麼最掙錢呢?我有一個朋友在菜市場賣服裝,從年後到現在都在虧本,幾個月房租上萬,她說一年下來沒掙什麼錢,不知道該不該繼續下去。我一個發小在菜市場租了個攤位賣菜,早上4點開車去批發市場進菜,回來把菜擺好是5:30左右,一直到中午11:30樣子會全部賣完,一天除了本錢也能掙300元左右,節日的時候還能多掙點,看樣子還不錯哦!但也很辛苦。
  • 男孩引發火災被判賠鄰居25萬,媽媽擺攤賣菜7年償清欠債
    四川瀘州的王惠琴(化名)在菜市場擺攤賣菜維持生計。2011年8月5日,她7歲兒子在家裡點蠟燭找玩具引發了火災,致自家和鄰居家的數間房屋被燒毀……最終,法院判定需要賠償25.5萬元,這對她來說無疑是一個天文數字。
  • 凌晨3點去賣菜 14歲的她已是家中主心骨
    凌晨3點去賣菜 14歲的她已是家中主心骨 2020-12-01 10: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