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小店故事|從擺攤到開店,原創布包夫妻的創業記

2020-12-08 澎湃新聞

【編者按】

小店是城市的生機,也是最美妙的風景。有別於大型商場和連鎖商鋪,個性小店折射出時代鏡像,為城市日常營造別樣生態,更是我們愛上海的理由。

澎湃新聞-私家地理推出系列探訪「上海小店故事」,走近上海最具個性的一批小店和它們背後的主人。這是一個好吃、好喝、好逛、好玩的城市,小店是它基因裡重要的一部分。

上海愚園路和安西路路口,有一家售賣手工印花布包、飾品,家居用品的小店,白色的外牆上兩扇大的落地窗,店名是紅色花體英文字「Hugo & Jiro」。

Hugo & Jiro 店鋪外景 澎湃新聞記者朱喆 圖

這是家夫妻老婆店,店名就是兩人的名字組合,在沒有開鋪子以前,夫妻倆是靠跑市集、趕場子賣貨。簡言之,他們是靠擺攤起家的人。

擺攤4年,苦辣酸甜

7年前,夫妻倆總為買不到稱心如意的布包而犯愁,於是,兩人萌發了自己做包的念頭。有著設計專業背景的Jiro和學策劃出身的Hugo決心發揮彼此所長,一個主攻產品,一個負責外聯,成立了品牌工作室。

在沒有知名度、沒有客人的「零起步」的局面下,跑市集擺攤是唯一能直接面對市場的機會。

「我們跑了4年,好像經歷過上海市集的喧囂盛景」,Jiro回憶往事。

2016年Feige Vintage Fair市集攤位現場 Jiro圖

2017年簡單生活節市集現場 Jiro圖

2013年開始,滬上許多活動公司、商場、場地機構通過各式網站、微博,豆瓣等線上發布信息,招募、策劃和組織了各具特色的市集。Hugo夫婦陸續參與過以吸引學生年輕族的大學路市集、主打文藝範兒和復古文化的鸚鵡螺市集、由外國人舉辦的KTGA盛會,DFA跳蚤市集等等。

2015年 爵士音樂節上的鸚鵡螺市集  Jiro圖

KTGA盛會海報和現場 Jiro圖

在選擇合作方上,負責場地對接的Hugo和記者分享了「老攤販」的經驗。

「首先得仔細看一下市集招募貼,除了時間、地點、鋪位面積和攤位費等基本信息,主辦方歷來的活動案例、運營經驗和社會口碑,還有具體鋪位審核要求也相當重要。如果對方只是很粗淺地列出一些申請標準,或者根本沒有條件,那我們覺得要長個心眼;還有就是主辦方在主題設計、場景布置、停車要求、貨品積存保管、安全消防等細節上是否做到位,也是我們很看重的一點,畢竟是『雙向選擇』的合作,攤主要學會積極互動,也不能忘了自我保護。」

一個優秀的市集主辦方堪比一個好老師,攤主們能從合作的過程中受益。Jiro始終記得當時看著KTGA盛會上,工作人員根據農場主題精心布置的場景,有草坪、沙灘椅,她說:「其實他們不是專業做市集的人,平日都有自己本職的工作,但籌辦市集做得有模有樣,我看到了他們的講究,對細節的用心,儘管一些合作夥伴離開了上海,但那些畫面我都沒有忘記。」

Shanghai Creatives市集活動現場客人 Jiro圖

Hugo則對「簡單生活節」籌劃團隊稱讚有加,「他們讓我們看到了市集更多的『可能性』」。

簡單生活節上擺攤 Jiro圖 微博@CharlieLemon 攝

擺攤之路,夫妻倆也積累了不少慘痛教訓。比如有一次,某主辦方在開市當天告訴他們,之前每家選位置的規矩取消了,實際現場依照先到先得為準;還有一次戶外市集,面對突如其來的暴雨,主辦方沒有任何應急預案,搞得現場所有人都狼狽不堪……「踩一次雷,長一次記性」,Jiro自嘲地笑起來。

每場市集都有不同的環境和綜合因素,銷量有好有壞,不可強求。可是,擺攤也是「苦中有甜」。他們遇到了很多文創店買手,得到了在多家知名書店分銷、寄賣的合作機會。

2018年簡單生活節市集開幕籌備 Jiro圖

還有,擺攤讓他們面對面收穫了用戶體驗,Jiro正是在那過程中,看到了不同年齡、不同性格對人在用包、買包、對手感、花色、款型、風格等方方面面的喜好,這些觀察經驗都被體現在產品上。而一次次站臺,則讓Hugo摸索了一套自己的待人接物的態度和能力,如何解釋產品原創設計的價值,還有如何周到的服務。

Jiro 日常設計工作日誌 Jiro 圖

憑藉勤奮和勇敢,還有不斷的努力,他們逐漸累積了一批忠實客戶,同時伴隨著新品數量的增多,2017年8月,Hugo & Jiro邁出了新的一步。

愚園路上的18平方

他們開店了,店鋪面積18個平方,裡面擺放的各式布藝產品讓人看花了眼。如同店外牆上面口號寫的「Color for all」,每個人都能在裡面找到自己喜歡的色彩。

「店裡品類有多少呢?」記者問Jiro。她環顧四周,認真地想了一會兒,回答說,「目前應該是80種左右」。

店內內景 Jiro 圖

店內人氣爆款 零錢包 澎湃新聞記者 朱喆 圖

客人在柴犬產品架前 澎湃新聞記者朱喆 圖

這個數字並不誇張,畢竟光一個零錢包,就佔了鋪子右側的一面牆;正對主門的大牆面掛著斜挎包,就有橫的、豎的、鏈條的、翻折的、信封式的等等近20款;因為夫妻倆自己有條柴犬,他們還專門為愛狗人士做了一個柴犬系列貨架。

每個款式都配套定做了配件 Jiro 圖

店裡產品款式是原創設計,因此每個配件也是配套定做;每種款式還搭配不同面料,就算同個花色,也是不同剪裁,所以每款都是獨一無二。來逛店的人通常都會翻翻看看,拿著布包隨意試背,背景音樂是一些悠揚輕鬆的曲調,讓人放鬆自在。

6月28日 客似雲來 Jiro 圖

Jiro每周在店裡值班一天,她更多時間花在新品開發上。記者採訪當天偶遇了小店忠粉陳小姐,她發現最近產品上新速度越來越快,每兩周就能看到新品,於是她基本每次來都會捎上幾件。

「3年前我是被他們透明落地窗吸引的,看到裡面有很多花色包包,進來逛了之後就喜歡了,因為她(Jiro)不會打擾你逛店,但你有問題她一定熱心回答。尊重客人,又不失溫度,這樣的小店就很迷人」,陳小姐說。

5、6周年慶紀念品 陳小姐 圖

開店3年以來,新老客人都越來越多。夫妻倆和一些客人都成了好朋友,時不時就會有人送來小禮物,Hugo和Jiro把這些禮物都放在店裡,感謝大家的支持,而每年8月22日品牌周年慶,他們還會特別設計紀念禮品回贈給粉絲。

店內牆壁上擺滿了客人送給夫妻倆的手工禮物 Jiro 圖

Jiro在一周年店慶的微博貼裡寫了他們和愚園路的緣分,2013年5月,夫妻倆在長寧圖書館聊創業,卻不曾想到未來自己的店鋪和圖書館近在咫尺。

「立足專業,放眼街道」,也成了他們店鋪生存之道,Hugo說:「2018年愚園路整修後,變得更熱鬧更有活力了,街上小店的經營生態也越來越好,能成為街區的一分子共同進步,內心充滿了感激」。

2020年,腳踏實地往前行

新冠疫情的爆發,波及方方面面。「Hugo & Jiro」失去了春節黃金檔期,所有為「鼠年」特製的年貨滯銷,店鋪按照街區規定暫停營業,直到4月1日全體員工正式復工。

店鋪外景 Jiro 圖

在那段時間裡,網上銷售成了重點,而這也是小夫妻倆一直想進一步細化的項目。Hugo坦言,淘寶店和微信小程序對產品照片的需求和展示創意要求較高,而他們產品數量更新速度較快,個別花色還是限量,所以線上銷售和運營還有很多需要優化。「這事兒挺挑戰的,但慢慢做!」

崇明老布系列零錢包 Jiro 圖

除了款式和花樣的創新,夫妻倆還想花更多時間挖掘中國民藝文化。店鋪裡有一系列用崇明老布、金山農民畫元素的產品,Hugo真誠地說:「浙江、雲南、貴州、四川、江西有很多民間手藝人,他們傳承了中國鄉土的手藝本領,還有可貴的質樸的生活態度,他們在布藝編織,印染工藝、色彩搭配上的經驗和創意,加上我們的原創設計,呈現出不一樣的『經典』」。

有法國留學經歷的Hugo「贏」得了為包款和品類起名字的機會,「『piéton』是步行者的意思,那款包就是讓人能很輕鬆地走路,『tissage』 是紡織,那系列強調老布的紡織工藝……」

埋頭理貨的Jiro 澎湃新聞記者 朱喆 圖

站在店鋪門口,Hugo隔著窗口看著正在整理貨架的Jiro。「創業以來,你們吵過架嗎?」聽到這個問題,他笑了,回答說:「當然,我們倆還常常拿對方的專業業務說事,比如我覺得產品設計上哪些最好改一下,她說宣傳上哪裡再加把勁……但我們都明白,這都是為了把事做好,目標和方向是一致的。」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上海小店故事|一間房間,一個插畫的世界
    【編者按】小店是城市的生機,也是最美妙的風景。有別於大型商場和連鎖商鋪,個性小店折射出時代鏡像,為城市日常營造別樣生態,更是我們愛上海的理由。澎湃新聞-私家地理推出系列探訪「上海小店故事」,走近上海最具個性的一批小店和它們背後的主人。這是一個好吃、好喝、好逛、好玩的城市,小店是它基因裡重要的一部分。
  • 搶救上海小店!
    4年前我和好朋友金暉逛威海路,在此吃飯,後來每次到隔壁DF Boutique,都習慣在阿寶家去吃點菜。阿寶家在此開店10多年,應該不是產品問題,也非服務問題。多方打聽,問題在房租上,餐廳消化不了,只能關張。粉絲@1V回應阿寶家餐廳關張原因:廉價外賣高價房租。這是2019關張的第一家店。
  • 餃子餛飩店開大店還是夫妻小店,大店掙大錢嗎?三姐分享開店經驗
    而且兩夫妻開個小店,好象不體面,被別人瞧不起,開大店更有面子些。為了面子可以理解,因為我曾經也是那種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人。儘管自己生活艱辛,但還是不願放下面子,只想著過體面的生活。十年前在專賣店上班時,鞋店老闆的行為讓我想法有了根本上的轉變。一個有幾家專賣店,員工上百人,幾百萬資產的老闆,他可以在生意忙的時候到店裡幫忙,可以放下面子彎下身為顧客繫鞋帶。
  • 從四處擺攤賣菜到開起兩間店鋪 夫妻倆賣文具在武漢紮根落戶
    「18年前開店時,門前的路上就有這麼熱鬧。」提起來在武漢做生意的這些年,原本有些害羞的張春鑾變得大方起來。張春鑾的老家在湖北黃梅縣,來武漢前,她與丈夫一直在江西九江務工,兩人在菜場裡賣肉賣菜,每日起早貪黑,生意卻平平淡淡。一次,丈夫來武漢看望在武昌做生意的朋友,發現同樣是賣菜,朋友的生意卻十分紅火,「當時覺得在武漢的發展機會更多,我們便下定決心到武漢闖闖」。
  • 如何開店做生意 如何讓小店起死回生
    如何開店做生意 如何讓小店起死回生 2011-08-19 10:59:54 來源:網上輕紡城 為何你的小店「退休」了!
  • 上海小店故事|傳統技法融合中國食材,這家和果子店很特別
    【編者按】小店是城市的生機,也是最美妙的風景。有別於大型商場和連鎖商鋪,個性小店折射出時代鏡像,為城市日常營造別樣生態,更是我們愛上海的理由。澎湃新聞-私家地理推出系列探訪「上海小店故事」,走近上海最具個性的一批小店和它們背後的主人。
  • 「青島城管局門口擺攤」,謠言背後的民眾焦慮
    不信,你讓那些贊成地攤的出來,把啤酒燒烤,野餛飩,炸油條,早市,夜場,喇叭叫,擺到他家門口試試。以前城管部門是治理不法商販、流動商販的,現在如果連市局門口都允許擺攤,是不是以後面臨執法的尷尬,以及合理性問題?據報導,外地已經有城管有擺攤任務了,主動邀請商販擺攤。此風並不可開。
  • 上海小店故事|百年老房子裡的和風洋食店
    【編者按】小店是城市的生機,也是最美妙的風景。有別於大型商場和連鎖商鋪,個性小店折射出時代鏡像,為城市日常營造別樣生態,更是我們愛上海的理由。澎湃新聞-私家地理推出系列探訪「上海小店故事」,走近上海最具個性的一批小店和它們背後的主人。
  • 上海小店故事|最傳統的義大利點心,好吃不貴
    【編者按】小店是城市的生機,也是最美妙的風景。有別於大型商場和連鎖商鋪,個性小店折射出時代鏡像,為城市日常營造別樣生態,更是我們愛上海的理由。澎湃新聞-私家地理推出系列探訪「上海小店故事」,走近上海最具個性的一批小店和它們背後的主人。這是一個好吃、好喝、好逛、好玩的城市,小店是它基因裡重要的一部分。
  • 如何激發「小店經濟」大活力
    這是一家開了15年的夫妻小店,老闆許緒榮端坐在茶桌前,神色淡然,側旁的妻子正在盤算帳面。 「上世紀90年代初,連個店都沒有,用板車拉著茶葉到處擺攤。」趁著沒人,老許跟記者聊起了開店的經歷,「1995年把攤子固定在稻香村街道的菜市場裡,沒想到遇上了拆遷,不得不搬走。到2005年,建起了這個店,門頭很小,客人進店都轉不開身。
  • 天貓小店:如何改造傳統小賣部
    阿里和京東都是以改造傳統小賣部、夫妻店為目的,但是兩家的方向不同,一個對加盟小賣部有多方面的細緻要求,一個則是把大半收編方向放在農村。由於我司業務與天貓小店有不謀而合之處,本文著重於淺談阿里的天貓小店以及接過手後我司對其嘗試的改造和運營。
  • 紀實|小店裡的小康故事:留在上海的理由
    當你穿過熱鬧或幽靜的馬路,在街角,也許就會碰到一家讓你駐足的小店。裡面,是他們充滿陽光的笑容。他們,來到上海,愛上上海,留在上海。從一開始在健身房拿一萬多塊,到後來和朋友合開工作室一個月幾千積累經驗,再到後來自己帶著嚴選的95後八人團隊輾轉各個健身房接下私教業務,輸出自己的健身理念,妻子兒子都跟著來到了上海,一家三口住在浦東九十多平方米的房子裡其樂融融,柯林兵覺得,自己算是逐步走上了小康之路。
  • 38年前 「小天鵝」是正兒八經的小店
    開欄語   渝商擺攤記   自古以來,街邊地攤小店都是匯聚人間百態,浸潤煙火生機的行業。近日,「地攤經濟」一夜之間爆火,多地發布政策,明確鼓勵發展「地攤經濟」,部分先行城市已在穩就業保民生促消費等方面嘗到「甜頭」。
  • 僅30平米小店,年營收200萬日式拉麵來0元開店了
    尤其是在產品創新和研發方面,是國內目前專注於二三四線城市的工作餐與年輕學生市場的日式拉麵品牌,整體採用「小而美」的理念,既能夠進駐上海國際化一線商場,也能在美食廣場做夫妻檔口。口味好吃,性價比還要高才能打動年輕人市場。大叔手制拉麵打出「好吃不貴」的口號,餐品單價基本在20塊左右,在完成成本控制後,某些產品的價格可以低於15元,這個價格成為許多年輕人日常首選。
  • 還原開店的殘酷真相:為什麼 90% 的小店都虧錢?|36氪新風向
    很多人低估了開店的難度。實際上,這是一個門檻很低、但成功率也很低的事情。商鋪交易平臺樂鋪在北京地區的數據顯示,每年新開業的小店中,約有70%在當年就倒閉關店——這不包括虧錢但仍在堅持的門店。為什麼開店這麼難?
  • 從一張地圖到一本書,保護關注街邊小店,上海的這個區一直在路上
    新民晚報訊 (記者 袁瑋)「搶救上海小店」成為剛剛結束的兩會的一個熱點,城市在發展中如何為「小店」留下一席空間?在徐匯區的衡復風貌保護區,這些富有特色與活力的街邊小店開得風生水起,相關單位還為這些有溫度、充滿煙火氣的「和美小店」來「著書立傳」。
  • 上海小店故事 | 一針一線,「釐爾」一縷深心
    【編者按】小店是城市的生機,也是最美妙的風景。有別於大型商場和連鎖商鋪,個性小店折射出時代鏡像,為城市日常營造別樣生態,更是我們愛上海的理由。澎湃新聞-私家地理推出系列探訪「上海小店故事」,走近上海最具個性的一批小店和它們背後的主人。
  • 鄭州女服裝人故事:從擺地攤到女老闆,男主播賣女裝
    同樣6點化好妝出門:李玉霞可能守在鄭州監督運營,也可能去杭州、上海採購;倩倩和亞萍要開始長達4小時的在線直播。她們彼此不認識,年齡不同,身份不同,有女老闆、有女員工。  不過,她們都用日復一日的勞動,繪成了鄭州服裝人的日常。  故事  丟掉鐵飯碗,未婚姑娘夜市擺攤賣服裝
  • 上海小店故事 | 波蘭餃子和中國餃子不同在哪?
    【編者按】小店是城市的生機,也是最美妙的風景。有別於大型商場和連鎖商鋪,個性小店折射出時代鏡像,為城市日常營造別樣生態,更是我們愛上海的理由。澎湃新聞-私家地理推出系列探訪「上海小店故事」,走近上海最具個性的一批小店和它們背後的主人。
  • 上海網紅小店的背後:營銷不是重點 有好產品才能長紅
    「我們就是開家小店而已,感覺沒有必要做廣告,曾有平臺找我們合作推廣,我們拒絕了。」張滿超說。張滿超是河南人,十幾年前來上海後和朋友合夥開過四五家餐飲店,其中生意最好、保留到現在的就是這家日料店。針對附近街區白領多、年輕人多、外國人多的特點,他創作出不少含有顧客名字的壽司,如「傑克遜卷」「海倫娜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