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張地圖到一本書,保護關注街邊小店,上海的這個區一直在路上

2020-12-09 新民晚報

新民晚報訊 (記者 袁瑋)「搶救上海小店」成為剛剛結束的兩會的一個熱點,城市在發展中如何為「小店」留下一席空間?在徐匯區的衡復風貌保護區,這些富有特色與活力的街邊小店開得風生水起,相關單位還為這些有溫度、充滿煙火氣的「和美小店」來「著書立傳」。今天,收集並展示海派特色小店的專門手冊《漫步衡復》第三冊正式發布,越來越多的衡復風貌區特色小店藉此進入大眾視線。該手冊由上海衡復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與衡山·和集聯合策劃出品,已經是同系列連續推出的第三本。

圖說:《漫步衡復》第三冊新書新聞發布會上,小店老闆在分享體驗。袁瑋 攝

全市有64條永不拓寬道路,徐匯的衡復風貌區就有31條,幾乎佔了半壁江山。衡復風貌區作為徐匯打響「上海購物」品牌的重要承載區和上海國際消費城市示範區之一,始終堅持打造「歷史有根、文化有脈、商業有魂、品牌有名」的海派文化特色商業街區。在衡復風貌區中,衡山路、復興中(西)路兩條主幹道的周圍散落了很多精緻的小馬路,正是這些尺度宜人、風情別致的小馬路,滋養了一大批規劃有序且富有海派特色的小店,並與衡復風貌區「武康路—復興西路歷史文化街區」「汾陽路—復興中路音樂文化街區」「嶽陽路—建國西路慢生活街區」三大特色街區交相輝映,逐步打造兼具商業服務與生活氣息的特色街區。徐匯區商務委副主任姜舟說,徐匯區始終關注、保護好這些街邊的小店,我們充分發揮市場資源的配置,以和諧民生為原則,扶持文化品牌,「像文藝青年愛去的漢源書店,我們用政府資源扶持書店,將在陝西南路開出新的書店。」

據了解,自2016年至2018年,3年來《漫步衡復》始終關注衡復風貌區內的小店業態。從一份地圖,逐漸成為一本厚厚的筆記指南。每年一個主題,以一個在地居民的視角,為初次來訪的遊客、試圖深入了解衡復地區的人們提供參考,從人文、藝術、美食、休閒等方面帶動一整片社區的活化。該系列指南經過實地考察、走訪顧客和網絡調研,囊括區域內的集合店、演出場所、創意園區、公園、餐飲酒店、街市等多種業態,以直觀又富趣味的方式呈現給公眾。

2016年,「HENGFULIVING FLNEUR衡復漫步」第一冊是一張「嘗鮮」地圖。以衡山坊為核心出發點,北起長樂路,南至肇嘉浜路。在此,宜居示範區、生態商務區、文化特色區、生活休閒區四類風格各異的街區並存,當花園洋房、裡弄文化遇見都市潮流、新興商戶,共同蓬勃生長造就獨具特色的社區文化。地圖羅列了衡山路及周邊的特色小店和文化場館,貼心規劃三條定製漫遊路線:綠色騎行線、美食路線、人文路線,小巧的折頁可隨身攜帶,是美麗梧桐風貌區的慢行好伴侶。

2017年,《漫步衡復》第二冊《我的家在衡山路邊上》面世。嚴選近百家不容錯過的去處,集結10位在地時尚達人,共同描述理想社區的模樣,給每位使用筆記本的人深入了解小店的機會,可以跟隨著精心策劃的逛遊線路慢慢探尋。

圖說:《漫步衡復》第三冊。袁瑋 攝

2018年,魅力衡復持續加碼,《漫步衡復》系列第三冊《我的家在建國西路邊上》策劃完成。在前兩冊的基礎上深挖小馬路的小店業態,各種個性化小店琳琅滿目、躍然紙上。這一冊更加關注小店業主的理念和態度,將特色小店的店主、店員的採訪收錄其中,配合大幅精美彩頁,給風貌區的小店做了免費的推廣和宣傳,同時也更凸顯出小馬路與小店鋪共同營造的衡復風貌區「慢生活」氛圍。

今年,衡復風貌區將啟動《漫步衡復》第四冊的策劃,並開展衡復「和美小店」徵集評選活動,致力於與社會大眾一起發現、關注風貌區內的「和美小店」,分享喜歡的小店,說出它的與眾不同,寫下與它的點滴緣分。正如《漫步衡復》第三冊所說:「是時候把『閒逛』視為一種生活的藝術,希望能把每一個人轉化為城市的『漫遊者』,開啟對城市再觀察、再感受、再探索。」通過徵集評選活動脫穎而出的「和美小店」會出現在《漫步衡復》第四冊當中,小店讓馬路更有人情味,讓街區更有溫度,讓城市更有生活感。

圖說:麵食界的時尚「混血兒」青一怒鬥麵館。袁瑋 攝

今天,衡復風貌區的幾家特色小店還分享了他們的體驗。永康路的Big Bagel老闆王小王說,在上海開店2年,主打麵包貝果和咖啡,儘管做得蠻艱難,「因為哪怕小小的酵母放多少,發酵多長時間都要經過很長時間的摸索才能達到最佳效果。」但是因為很多消費者慢慢變成了朋友,儘管常常會糾結,但還是堅持了下來。讓她特別感動的是小店周邊居民濃濃的人情味和煙火氣,「住在小店附近的老阿姨和外國客人有時會帶來家常菜和我們一起分享。這就是小店的魅力,成為店主和周邊居民情感的紐帶。」開在嘉善路上的青一怒鬥.面匠是個多元業態疊加的小店,被稱為「麵食界的時尚『混血兒』」,中午一碗牛肉麵的主要食材都是從青海空運來,晚上供應中式小菜、各種酒,老闆之一的袁婧文說,「一家麵館環境可以做得很小資,周邊都是居民,我們的價格還是很親民的。」老字號喬家柵經過了110的歷史將擦亮金子招牌再出發,這家在永嘉路上開了82年的老店可以買到手作的木桶蒸出的八寶飯、松糕,負責人沈妍說,店裡的招牌產品不僅吸引了周邊居民,還有很多鐵桿粉絲會從很遠趕來,就為這一口「媽媽的味道」。

相關焦點

  • 搶救上海小店!
    區區十來萬,這就不通融到封帳,想起來也是混帳!知道到這個消息不久,我找到千秋膳房最後僅存的常熟路店吃飯,餐廳沒幾人,只有一桌說日語的。那一夜,也是千秋膳房最後一夜,我最終沒吃到那一碗溫暖爽口的臺灣小米粥。
  • 冬日夜上海系列: 深夜食堂,那些街邊小店無可取代
    比如,深夜食堂如何分布、主力軍是否只能是街邊小店、擾民問題如何解決等。  對於上海而言,區別於其他城市,凸顯上海特色的夜間餐飲,究竟該怎麼做好做細?  這就是街邊小店的魅力,也是深夜食堂的特殊意義。畢竟所謂「食堂」,應該是一個有感情訴求、生活氛圍的地方,是一個可以彼此交流、發生故事的地方。這一點,大商場的連鎖品牌餐飲很難做到。  此外,商場夜間的營業成本極高,大餐飲店做一年的夜市,或許還比不上一周排隊售賣的爆款奶茶更有賺頭。有動力開到深更半夜的餐飲店,大多還是街邊小店。
  • 一張地圖帶你漫步梧桐深處最上海
    原標題:一張地圖帶你漫步梧桐深處最上海  據樂遊上海,這裡有梧桐搖曳、落葉不掃的小路  這裡有不用濾鏡拍就很美的街景  這裡有充滿歷史的名人舊居  這裡有可以泡一天不會膩的商業街區  這裡有米其林摘星的高級餐廳  這裡還有邊逛邊玩、各具特色和美小店
  • 《上海故事》:一張城市文學地圖
    由此形成了上海文學繁華與糜爛同體的現代性傳統,該同體而矛盾的特徵,形象地顯示在穆時英小說《上海的狐步舞》中頭一句話:「上海,造在地獄上的天堂。」這一傳統早期的代表性作品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期的小說《海上花列傳》(韓邦慶著)。
  • 在上海的小店裡,挖掘城市的「寶藏」
    《南貨店》,從上個世紀物資匱乏的年代說起,一直講到社會變革之際大環境與個人內在撞擊的洶湧澎湃,堪稱為「小店」作傳的同時,更致敬了於一方水土樸素生活著的芸芸眾生。幸而,保護特色小店,已經引起了官方的注意。2019年3月,上海市商務委官網發布消息:走訪調研發現,特色小店的一些瓶頸問題,不乏租金和人工成本高企、缺乏綜合性制度安排等外部原因,以及競爭力不足、鄰避問題等自身原因。當年4月,上海推出支持海派特色小店發展的「十條舉措」,包括完善特色主題街區布局,允許開展「外擺位」試點,鼓勵舉辦街區集市,鼓勵持有沿街商鋪的國有網點在租金、租賃年限等方面照顧特色小店等。
  • 高德地圖總裁劉振飛:繼續旅遊扶貧地圖建設 加速推動河南更多小店...
    2018年3月,原國家旅遊局、河南省旅遊局與高德地圖在洛陽召開發布會,共同推進「全國全域旅遊全息信息服務系統」在河南的試點落地,並率先上線了旅遊扶貧地圖,首批就覆蓋河南省53個貧困縣的2032個景點,提供周邊全方位信息服務,讓遊客放心到貧困縣,邊旅遊邊做公益。
  • 老底子上海灘頂級時髦小店——南昌路上的鞋罩店 ▸上海獨白◂
    當年迭段路兩旁邊開了一間間交關接地氣的街邊小店,因為是緊貼霞飛路,這些小店就浸淫了最有上海派頭的時尚潮流,交關有特色。記得錢家塘口口頭勿遠處有爿單開間小店,小到嘸沒招牌。其實迭家小店做的是上海灘啷頂頂高級的時髦生意——老底子叫做「鞋罩店」。千萬勿好纏錯脫——勿是今朝超市大賣場裡擺了的清潔用品塑料鞋套,勿是的。
  • 大量街邊店相繼消失:「上海會變得無聊,北京也是!」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這個曾經以海納百川為主旨的國際化城市,開始變得小氣。 在街市靈活程度這一點上,上海素來是勝過北京的。以往在說到這兩個超級都市的區別時,做生意的人經常會提到北京那「兩個半」的生意:「半天」,「半條街」。 生意在北京只能做半天,是因為在北京居住區和工作區有非常明顯的分割。
  • 大量街邊店相繼消失:上海變得越來越無聊,北京也是!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這個曾經以海納百川為主旨的國際化城市,開始變得小氣。在街市靈活程度這一點上,上海素來是勝過北京的。以往在說到這兩個超級都市的區別時,做生意的人經常會提到北京那「兩個半」的生意:「半天」,「半條街」。生意在北京只能做半天,是因為在北京居住區和工作區有非常明顯的分割。白天人們湧入市中心的各大商業區,晚上則回到天通苑、回龍觀、甚至是通州、燕郊的家中。
  • 為什麼上海的路網是一張攤開的中國地圖?
    作為一名來自成都的新一醬,在上海的成都北路上班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新一醬特意去研究了一下上海的道路名稱——上海市一共有163條以省份和地級城命名的道路(包括街、道、路),整個就是一張攤開的「中國地圖」。  這些路名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
  • 上海小店故事 | 波蘭餃子和中國餃子不同在哪?
    【編者按】小店是城市的生機,也是最美妙的風景。有別於大型商場和連鎖商鋪,個性小店折射出時代鏡像,為城市日常營造別樣生態,更是我們愛上海的理由。澎湃新聞-私家地理推出系列探訪「上海小店故事」,走近上海最具個性的一批小店和它們背後的主人。
  • 2019中國小店經濟熱力圖:廣州第一,上下九北京路上榜
    在發展曲線起起伏伏的這一年,代表經濟生活最「毛細血管」的網上小店、街邊小店們還好嗎?歲末年尾,小店主們的感受如何?今天,《2019中國小店經濟溫度圖譜》(以下簡稱《小店圖譜》)發布。網商銀行和支付寶的分析顯示,過去一年,以網店、街邊店、路邊攤等等組成的各類中國小店,無論是經濟活力,還是健康程度,均超出預期:日流水3萬元以下的各類小店,流水平均增速35%,跑贏GDP;一半以上小店在2019年增加僱員,預計總計撐起3億就業;一半小店憑信用獲得貸款支持,做到借錢不求人,99%實現有借有還。
  • 這份老上海地圖集成,從明代《上海志》一直看到60多年前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獲悉,這一老上海地圖的出版項目自2012年正式啟動,通過對海內外現存上海地圖較為系統的專題調查與收集,獲取了上海本地文博機構與中國國家圖書館等多家國內知名圖書館,海內外的古地圖收藏家,以及英、法、日、美等國相關機構所藏四百多幅(冊)上海城市古舊地圖;在此基礎上,通過對這些地圖的整理、甄選與編排,最終形成這一圖集
  • 這些在上海開了10年以上的路邊小店,別讓它們因疫情「消失」
    喜歡在上海街頭閒逛的朋友很容易就能找到一些開了10年以上的特色小店新樂路有「20年+」歷史的夢曼特西餐廳圖片來源:大眾點評用戶@einiewi長樂路上「20年+」的瀚藝旗袍圖片來源:大眾點評用戶@兔小蠻蠻蠻
  • 一爿街邊老店,藏著楊浦人的回憶
    一爿街邊老店,藏著楊浦人的回憶 2020-04-22 14: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17張地圖講述上海百年:從來沒有日租界 最多時設31個區
    1946從100多年前的上海縣,到如今的一座國際化大都市,上海百年的變化其實從一張張面積不大的地圖上也可以一探究竟  幾百年一直是縣級單位  上海在南宋設鎮,元代設縣,此後到清朝幾百年間,上海一直是一個縣級行政單位,行政級別與川沙縣、南匯縣等相同。  展覽上,一張1909年的《上海縣境全圖》吸引了很多參觀者,儘管紙面有些泛黃,上面用毛筆書寫的內容有的也不易辨別,但仍可以清楚地看到20世紀初上海的面貌。
  • 上海除了南京東路還有這十條街道值得一去
    大學路上的寶藏店鋪也有很多,在這裡可以淘到不少具有創意的小玩意。韓國街韓國街顧名思義是韓國人集中的地方,有許多韓國人會選擇在這裡開店,像是街邊的美食餐廳,還是小商販的攤子都會有一塊寫有韓文介紹的牌子。走在韓國路上身邊也會遇到許多說韓語的人,而且這裡有家韓國烤肉店,味道是非常的不錯的。
  • 合肥通:探訪合肥街邊的那些特色小店 獨特的韻味與情調讓你喜愛不已
    在時尚喧囂的的映襯下,一些特色小店更能顯現出獨特的韻味與情調。在合肥淘逛那些遍及街邊、小巷裡的小店,尋找別處見不到的的感覺,那才堪稱是真正的樂趣哦!一起來探訪合肥街邊的那些特色小店,休閒娛樂又多了一些好去處。  兔子洞
  • 上海個性小店不完全地圖
    (淮海中路)   4.徐家匯地下商城:精品七浦路,但比七浦路容易淘,分上下二樓,相對很日韓,明星照片海報光碟一打一打的。(徐家匯地下)   5.瑞金二路:其中有三味藍、A1一些蠻有特色的店。   6.伊美廣場:開了也有些年頭了,當初剛開的時候有很多個性小店,可以算是精品,在非典之後,有一些改變,飾品東西越來越多,外貿的衣服減少幾成。
  • 上海國際童書展|《地圖》作者:這本書就為了讓孩子做夢的
    【編者按】11月17日,2017上海國際童書展就將開幕,這兩年在國內暢銷的波蘭繪本《地圖》兩位作者亞歷山德拉·米熱林斯基與丹尼爾·米熱林斯基也將來到上海國際童書展。在童書展來臨前,我們專訪了這兩位波蘭的童書作家、插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