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張地圖講述上海百年:從來沒有日租界 最多時設31個區

2020-11-21 東方網

1909

當時,上海縣隸屬於江蘇省松江府。當年上海的行政區域範圍很小,主要集中在浦西蘇州河以南地區。

1927

1927年7月7日,上海特別市成立。當年出版的地圖上,將公共租界東、中、北、西區,法租界和華界分區設色表示,並附有公共租界中區的擴大圖。

1946

從100多年前的上海縣,到如今的一座國際化大都市,上海百年的變化其實從一張張面積不大的地圖上也可以一探究竟。

  東方網8月14日消息:昨天,上海市測繪院策劃的《地圖文化之旅——從上海地圖看城市變遷》主題展覽在2014年上海書展拉開帷幕。主題展上,精心挑選的17幅具有時代特色與歷史意義的地圖,時間跨度從1909年至2001年,歷經從清末民初至改革開放、新世紀等各個重大歷史時期,見證了上海從一座普通縣城到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發展步伐。

  幾百年一直是縣級單位

  上海在南宋設鎮,元代設縣,此後到清朝幾百年間,上海一直是一個縣級行政單位,行政級別與川沙縣、南匯縣等相同。

  展覽上,一張1909年的《上海縣境全圖》吸引了很多參觀者,儘管紙面有些泛黃,上面用毛筆書寫的內容有的也不易辨別,但仍可以清楚地看到20世紀初上海的面貌。地圖下方有「宣統元年上海四馬路望平街時中書局重印」的一排字,顯示出當時地圖已採用了機器印刷。

  當時,上海縣隸屬於江蘇省松江府。從地圖上看,當年上海的行政區域範圍很小,主要集中在浦西蘇州河以南地區(以蘇州河為界,蘇州河以南過去上海人俗稱「浜南」),具體範圍東至高行、陸行、三林塘,南至陳行、閔行、馬橋,西至虹橋、華漕,北至江橋、閘北、五角場。寶山縣、嘉定縣、崇明縣當時隸屬於江蘇省太倉州。地圖主要表現行政區劃分布,鄉以下行政單位是保、區、圖。地圖附有黃浦潮候四時表,列明黃浦江潮汐時辰以供參考。由於地圖上小河眾多,蘇州河在圖上還不容易找到。

  「這張地圖是院裡僅存的極少的清代地圖之一,由於年代久遠,保存需要非常小心,即便院裡的人也不是能輕易看到原圖的。」上海市測繪院的相關負責人告訴早報記者,為了這次展覽,測繪院由專門的團隊負責對原圖進行掃描,採用的是目前最先進的平板式掃描技術,以不對原圖造成任何損傷,並複製成1:1的地圖,第一次在公眾場合展出。

  雖然這張地圖採用了手工繪製,也沒有用不同顏色表示不同的區域,但形式上已接近現在的地圖,版式大小也與現在的一樣為對開,只是採用的是直版,而且也有了比例尺、指北針等現在地圖上常見的元素。

  上海從來沒有日租界

  1927年7月7日,上海特別市成立。在當年出版的《袖珍上海新地圖》上,已經有了分色標識,將公共租界東、中、北、西區,法租界和華界分區設色表示,並附有公共租界中區的擴大圖。租界範圍內,除公共租界中區和北區外,路名多以外國人名命名。人民廣場和人民公園的前身跑馬廳、瑞金醫院的前身廣慈醫院等都在圖上一一呈現。當時,公共運輸以有軌電車為主,無軌電車和公共汽車為輔。該圖還以經緯度為索引格,可查詢經緯度坐標。

  公共租界由原先的英租界、美租界合併而來。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鄭祖安說,英租界、美租界合併成公共租界後,上海分割成了公共租界、法租界和華界這主要的三大部分,儘管後來日本有軍事力量駐紮在公共租界,但上海歷史上從來沒有日租界,「一些影視劇裡提到的所謂上海的日租界是錯誤的」。

  上海以全國各地地名命名道路名稱的方式最早起源於英租界。鄭祖安介紹,當時英租界內命名道路名稱的辦法是:南北向的道路以各省的名稱命名,東西向的道路以大中型城市命名,不過也有例外。

  「現在東西向的廣東路,按道理說應該是廣州路,但由於當時翻譯上的失誤,使得這條道路被命名為了廣東路。由於道路命名後不會輕易修改,所以也就沿用至今,而上海的廣州路則是後來命名在現今楊浦大橋下的一段不長的道路上。」

  直到1943年後,上海的租界被取消,地圖上也沒有了「租界」二字。鄭祖安表示,中國被歐美列強用堅船利炮打開了國門,也強行推開了一條開放的而非封閉的、廣闊的而非狹窄的近現代化發展道路,在此後的百年中上海從一個縣城變為中國的第一大城市、世界的重要港口。

  1960年調整為12區11縣

  抗戰勝利後,行政區劃尚未劃定。在1946年出版的《上海地圖》上,看不到靜安區、長寧區、徐匯區等各區的行政區劃,地圖上將以前的租界區(包括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作為黃浦區,滬南則為南區,閘北則為北區,滬西為西區,以及浦東。

  該版地圖上,新舊路名對照索引表成為一大特色。1943年,租界收回,200多條以西方人名命名的道路更名為以中國地名命名。為便於使用,圖上路名標註形式為新舊對照,舊路名以括號形式標註在新路名旁,如金陵東路舊名公館馬路等。部分道路以國民政府政治人物姓名命名,如福熙路改名為中正中路(今延安中路)、霞飛路改名為林森中路(今淮海中路)等。地圖特設公共運輸示意圖3幅(圖例),分別表示公共汽車、無軌電車、有軌電車路線。

  上海解放後,又誕生了一批新路名。在1950年出版的《最新上海市街圖》上,以國民政府政治人物姓名命名的道路均已改名,如中正東/中/西路改名為延安東/中/西路、林森東/中/西路改名為淮海東/中/西路、其美路改名為四平路等。而在新舊路名對照表中,均使用租界時期路名作為舊路名。

  上海解放後的一段時間裡,市域範圍並不大,而市域內各個區的行政區劃也多次改變。在1954年出版的《新上海街道詳圖》上,上海共設有31個區,其中包括南部的蓬萊區。1956年3月,上海的行政區由31個區整合為18個區。直到1958年,屬於江蘇省的嘉定、寶山等10個縣劃歸上海市,1960年,行政區由14區11縣調整為12區11縣,形成了目前上海市域範圍的基本雛形。

  1960年出版的《上海市市區圖》上,現有各區縣的名稱已清晰可見,但圖中的崇明島北部農場地區均未成陸,長興島、橫沙島尚處未圍墾前的沙洲狀態。

  該圖顯示,當時全市公交車路別編號已統一調整,1-30路為無軌電車,31路以上為公共汽車,這一形式沿用至今。由於編制於淮海路有軌電車軌道拆除前夕,這張圖也成為最後一張能顯現當年有軌電車線網全貌的地圖。

  1997年首用計算機制地圖

  從17幅展出的地圖來看,儘管都是機器印刷,但有不少是手工繪製的,而且地圖上的地名、路名採用的也是手寫體。不過手工繪製並不妨礙地圖的準確性,因為有現場勘測及遙感資料為基礎。

  上海首張使用計算機製圖的地圖出現在1997年。當年出版的《上海交通地圖》使用了電腦製圖軟體。在這張地圖上,主圖為內環市區圖,副圖為外環城區圖以及全市簡圖。該圖配置了一幅《外環城區圖》,反映了中心城區範圍向外環線區域延伸的趨勢。只是當時外環線還處於規劃階段,地圖上用虛線表示。當年地鐵1號線南延伸至莘莊,八萬人體育場建成,中央大道(今世紀大道)加緊建設,都在圖中一一呈現。該圖將大型居住區的名稱用方框醒目標註在圖上,大型居住區分布概況較為直觀。

  在各種紙質地圖不斷出版的同時,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電子地圖已悄然興起。

  去年,上海市測繪院建設的公益性地圖網——「天地圖·上海」推出了V2.1版,能顯示出1948年、1979年和2013年高精度航空影像,真實還原當年上海城市布局與風貌。用戶可使用「影像比對」功能,對同一地點進行現狀與歷史的直觀比較,感受「時空穿越」。

  「天地圖·上海」為用戶提供了更加全面豐富的數據服務,包括全市210萬條地名地址、最新高精度航空影像、8000多條道路、1200多條公交線路、輪渡線和軌道交通線路等信息。此外,用戶還可以通過網站了解外環區域內公交停靠站與站臺信息、地址門牌以及6層以上的建築物樓層數等詳細數據。在三維影像圖上,可以方便地找到你所在的小區,更可以感受一下網絡上顯示的小區與你實際居住的情形是否一致。

  上海市測繪院相關負責人透露,雖然不少紙質地圖仍受市場歡迎,但今後會更多關注電子地圖,而紙質地圖仍會通過地理信息的更新繼續維持,目前上海中心城區的地理信息每年一般更新兩次。

  雖然近年來出現的電子地圖的功能比紙質地圖更多,但紙質地圖作為一座城市發展變遷的客觀記錄者,仍具有豐富的歷史底蘊與人文內涵。記者昨天了解到,明後兩年上海市測繪院計劃繼續《地圖文化之旅》,明年主題是關於上海地圖中的歷史記憶,如百年交通、百年輪渡等,後年則是上海地圖中的地名年輪。

相關焦點

  • 17張地圖展示上海之變:從沒有日租界,有些影視劇胡說
    行政級別曾等同川沙、南匯       上海在南宋設鎮,元代設縣,此後到清朝幾百年間,上海一直是一個縣級行政單位,行政級別與川沙縣、南匯縣等相同。       展覽上,一張1909年的《上海縣全境圖》可以清楚地看到20世紀初上海的面貌。
  • 17幅老地圖繪上海百年變遷:1909年隸屬江蘇松江府
    17幅老地圖繪上海百年變遷:1909年隸屬江蘇松江府 2014-08-14 14:58:42  昨日,上海市測繪院策劃的《地圖文化之旅——從上海地圖看城市變遷》主題展覽在上海書展拉開帷幕,呈現一次見證申城百年變遷的地圖文化之旅。
  • 蘇秉公 | 上海根本沒有所謂的「日租界」
    後來查看了有關中國租界歷史的資料,才知道中國歷史上只在天津、漢口、蘇州、杭州和重慶5個城市有過正式的日本租界,而上海從未有過日租界,所謂的上海日租界實際上只是人們對於虹口日本人聚居區和佔領區的一種通常叫法。
  • 上海的租界及上海特別市
    為更好地推廣該系列內容,方志上海微信公眾號將分批發布《話說六千年——來來講上海》滬語版音頻和文字對照版,以饗讀者。上海的開埠和租界鴉片戰爭後,清政府與英國籤訂了《南京條約》。這個條約規定清朝要五口通商,上海也是規定開放的五個通商口岸之一。1843年11月17日,上海正式開埠。
  • 上海租界的歷史上的地理位置:其實分為公共租界和法租界
    眾所周知,上海的歷史和租界有著很大的關係,但是較少人知道,上海的租界與租界不同,上海的租界分為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兩部分。在上海的地圖上面劃分法租界、公共租界和上海老縣城,大約是下面的樣子:上海的地圖上面劃分法租界、公共租界和
  • 上海百年租界:抗日戰爭爆發後,上海的西方租界是怎樣的存在?
    上海租界作者|霈霖責編|Thomas從元朝至元二十年(公元1292年)設縣以來,上海一直隸屬於松江府,是個默默無聞的小城。▲清朝時,松江府治下有七個縣,上海縣只是其中之一,各方面都不算出色晚清籤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使租界在中國遍地開花,總共有九座城市先後設有二十七塊租界。其中又以上海租界的地位最為緊要。
  • 上海百年租界:抗日戰爭爆發後,上海歐美租界是怎樣的存在?
    (公元1292年)設縣以來,上海一直隸屬於松江府,是個默默無聞的小城。危機解除後,英國提出將三個租界永久性的合併,美國方面同意,法國領事則堅持保持獨立。於是英美租界在1863年合併為公共租界。由於美租界一直沒有劃定界線,公共租界當局在此後的30年裡不斷向外拓展。至1899年5月8日,公共租界的面積增至33503畝,約合21平方公裡。法租界依靠越界築路的手段,也在向外擴展實際控制區,再通過外交手段逼迫中國方面承認。
  • 上海百年租界:抗日戰爭爆發後,上海的歐美租界是怎樣的存在?
    1267年),朝廷在松江府的上海浦西岸設鎮,因而得名「上海鎮」。危機解除後,英國提出將三個租界永久性的合併,美國方面同意,法國領事則堅持保持獨立。於是英美租界在1863年合併為公共租界。 由於美租界一直沒有劃定界線,公共租界當局在此後的30年裡不斷向外拓展。至1899年5月8日,公共租界的面積增至33503畝,約合21平方公裡。
  • 上海百年租界:抗日戰爭爆發後,上海的西方租界是怎樣的存在?
    次年初,租界被宣布為上海的特別區。1930年上海特別市又改名為上海市。於是,上海租界在一定程度上變成了抗日力量和難民的庇護所。高峰時,租界內難民達到70萬人。,成為公共租界的日本區,外界經常將其稱為「日租界」。
  • 上海租界:魔都幻影
    當時,蘇州河北岸地價低廉,文惠廉以建造教堂為由在虹口地區購置了大量土地,並與署上海道吳建彰交涉,要求在此地居留,得到了吳建彰的口頭同意。由於文惠廉並無官方身份,因此雙方之間沒有任何正式協議,美國人居留區也沒有具體的界址。當時,美國政府根本無意在華設立租界。
  • 如何利用租界地圖來研究上海的城市史
    洋商紛紛湧入新闢的租界租地發展貿易,在上海對外貿易迅速發展的同時,原本的社會經濟不得不做出相應調整以適應亙古未有的變局,農業土地逐步轉化為商業用地。正如英國植物學家羅伯特·福鈞在1848年第二次到訪上海時所言,「我曾聽說上海已經建造了英美的洋行,我上次離開中國時的確有一二家洋行正在建築。但是現在,在破爛的中國小屋之地,在棉田及墳地之上,一座規模巨大的新城迅速建立起來」 。
  • 上海租界:魔都幻影(國家命運·租界往事·連載47)
    當時,蘇州河北岸地價低廉,文惠廉以建造教堂為由在虹口地區購置了大量土地,並與署上海道吳建彰交涉,要求在此地居留,得到了吳建彰的口頭同意。由於文惠廉並無官方身份,因此雙方之間沒有任何正式協議,美國人居留區也沒有具體的界址。當時,美國政府根本無意在華設立租界。
  • 熊月之:百年上海租界是如何管理的
    1842年,鴉片戰爭之後,《中英南京條約》籤訂,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成為通商口岸,史稱「五口通商」。閉關鎖國的口子被打開後就再也沒有合上,1860年以後,中國又增設許多通商口岸,也增加了一批租界。最多的時候,全國一共有26個租界,其中,上海佔三個,分別是英租界、美租界和法租界。
  • 鉤沉|上海租界是怎樣形成的
    1915年,法租界外灘一隅鴉片戰爭後,清政府與英國籤訂了《南京條約》。這個條約規定清朝要五口通商,上海是五個通商口岸之一。1843年11月17日,上海正式開埠。這些地方的特點是,房子質量不錯、房價比租界裡面的便宜,治安由租界來管理,有什麼事進入租界比較容易。上海有些紅色文化地標也設立在這樣的越界築路地方,因為在這裡有些事情租界管不到,又便於與華界和外界聯繫。就這樣,公共租界在3萬多畝面積的基礎上,實際上控制的地方要更大,包括今天的楊浦、虹口、黃浦、靜安等區。
  • 河北省首張設區市級疫情地圖上線
    自2月15日起,一打開保定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官方網站,標有「保定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地圖」浮動窗口便會出現在眼前,這標誌著我省第一張設區市級新冠肺炎疫情地圖正式上線。據了解,該疫情地圖是由保定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立足自身豐富的測繪地理信息和大數據優勢,聯合屬地測繪單位華北地質勘查局五一九大隊共同研製,旨在便於市民了解保定市疫情發展及分布信息,使疫情信息更加公開透明。通過這張地圖,廣大市民可以及時、直觀地看到由政府權威部門發布的最新疫情數據信息。
  • 600多張地圖「說」上海變遷
    東方網5月11日消息:1913年時的上海有多大?地圖會「說話」。按照1:12000比例縮小的交通地圖完全「恢復」了上海近一個世紀前的模樣。近日,普通市民溫舉珍展出了自己收藏的600多張上海地圖,其中最早一張就是民國二年2月6日出版的「實測上海城廂租界圖」。  溫舉珍告訴記者,他喜歡旅遊,四處淘地圖已經20多年了。
  • 漢口五國租界之日租界
    1898年7月16日,漢黃德道瞿廷韶、漢陽府補用知府錢守恂奉總理衙門之命,與日本駐上海總領事代理小田切萬壽之助籤訂《漢口日本專管租界條款》,決定漢口日租界從德國租界北首起,沿江下行100丈,東起江口,西北均抵鐵路。這是最早的日租界,其範圍南起與德國租界相鄰的今六合路與山海關路間,北抵燮昌小路(今郝夢齡路),東到江邊,西至今中山大道,總面積247.5畝。
  • 上海租界
    上海租界,從1845年11月設立開始,至1943年8月結束,歷時近百年。在近代中國史上,上海的外國租界開闢最早,存在時間最長,面積最大。
  • 老上海的租界
    原標題:老上海的租界 存時近一個世紀的上海租界,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等諸方面都曾產生過重大影響。客觀看待這段歷史,對於全面認識上海的昨天和今天都具有重要意義。 上海開埠後,西方列強為了擴張在華特權,建立起獨立於中國行政體系之外的政治區域和管理體系。
  • 百年上海租界建築:陶冶海派文化演進史
    其時,上海還被不懷好意地稱作「綁架之城」,而如果我們確信歷史的下述敘述,那麼,在英帝國駐上海領事巴富爾與上海道臺宮慕久籤訂了《上海土地章程》之後,先是李家莊一帶的830畝土地被確定為英國人在上海的第一塊租借地;三年後,租界面積由830畝擴展到2820畝,而在1863年,英美租界合而為一稱之為公共租界,租界大空間基本成形。當然,以後還會繼續擴張,那是要交給「越界築路」這個歷史事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