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張地圖展示上海之變:從沒有日租界,有些影視劇胡說

2020-12-15 澎湃新聞

       從100多年前的上海縣,到如今的國際化大都市,上海的滄桑巨變從一張張地圖上也可以一探究竟。

       8月13日,上海市測繪院策劃的《地圖文化之旅——從上海地圖看城市變遷》主題展覽在2014年上海書展開幕。經過精心挑選的17幅具有時代特色與歷史意義的地圖,時間跨度從1909年至2001年,歷經從清末民初至改革開放、新世紀等各個重大歷史時期,見證了上海從一座普通縣城到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發展步伐。

       本次展覽上有一副1909年的《上海縣全境圖》,展現了20世紀初上海的面貌。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了解到,該圖是第一次在公眾場合展出,由於年代久遠,上海市測繪院採用目前最先進的平板式掃描技術對原圖進行掃描,並製成1:1的複製圖,本次展覽所用正是該圖的複製圖。

行政級別曾等同川沙、南匯

       上海在南宋設鎮,元代設縣,此後到清朝幾百年間,上海一直是一個縣級行政單位,行政級別與川沙縣、南匯縣等相同。

       展覽上,一張1909年的《上海縣全境圖》可以清楚地看到20世紀初上海的面貌。地圖下方有「宣統元年上海四馬路望平街時中書局重印」的一排字,顯示出當時地圖已採用了機器印刷。

1909年的《上海縣全境圖》

       當時,上海縣隸屬於江蘇省松江府。從地圖上,當年上海的行政區域範圍很小,主要集中在浦西蘇州河以南地區(以蘇州河為界,蘇州河以南過去上海人俗稱「浜南」),具體範圍東至高行、陸行、三林塘,南至陳行、閔行、馬橋,西至虹橋、華漕,北至江橋、閘北、五角場。寶山縣、嘉定縣、崇明縣當時隸屬於江蘇省太倉州。

       地圖主要表現行政區劃分布,鄉以下行政單位是保、區、圖。地圖附有黃浦潮候四時表,列明黃浦江潮汐時辰以供參考。由於地圖上小河眾多,蘇州河在圖上還不容易找到。

       「這張地圖是院裡僅存的極少的清代地圖之一,由於年代久遠,保存需要非常小心,即便院裡的人也不是能輕易看到原圖的。」上海市測繪院的相關負責人告訴澎湃新聞記者,測繪院由專門的團隊負責對原圖進行掃描,採用的是目前最先進的平板式掃描技術,以不對原圖造成任何損傷,並複製成1:1的地圖,第一次在公眾場合展出。

上海從來沒有「日租界」

       1927年7月7日,上海特別市成立。

1927年的《袖珍上海新地圖》

       在當年出版的《袖珍上海新地圖》上,已經有了分色標識,將公共租界東、中、北、西區、法租界和華界分區設色表示,並附有公共租界中區的擴大圖。租界範圍內,除公共租界中區和北區外,路名多以外國人名命名。人民廣場和人民公園的前身跑馬廳、瑞金醫院的前身廣慈醫院等都在圖上一一呈現。當時,公共運輸以有軌電車為主,無軌電車和公共汽車為輔。該圖還以經緯度為索引格,可查詢經緯度坐標。

       公共租界由原先的英租界、美租界合併而來。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鄭祖安說,英租界、美租界合併成公共租界後,上海分割成了公共租界、法租借和華界這主要的三大部分,儘管後來日本有軍事力量駐紮在公共租界,但上海歷史上從來沒有日租界,「一些影視劇裡提到的所謂上海的日租界是錯誤的。」

       上海以全國各地地名命名道路名稱的方式最早起源於英租界。鄭祖安介紹,當時英租界內命名道路名稱的辦法是:南北向的道路以各省的名稱命名,東西向道路以大中型城市命名。

       直到1943年後,上海的租界被取消,地圖上也沒有了「租界」二字。鄭祖安表示,中國被歐美列強用堅船利炮打開了國門,也強行推開了一條近現代化發展道路,在此後的百年中,上海從一個縣城變為中國第一大城市,世界的重要港口。

1960年現有市域範圍成型

       抗戰勝利後,上海的行政區劃尚未劃定。在1946年出版的《上海地圖》,看不到靜安區、長寧區、徐匯區等各區的行政區劃,地圖上將以前的租界區(包括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作為黃浦區,滬南則為南區,閘北則為北區,滬西為西區,以及浦東。

1946年的《上海地圖》

       該版地圖上,新舊路名對照索引表成為一大特色。1943年,租界收回,200多條以西方人名命名的道路更名為以中國地名命名。圖上路名標註形式為新舊對照,舊路名以括號形式標註在新路名旁,如金陵東路舊名公館馬路等。部分道路以國民政府政治人物姓名命名,如福熙路改名為中正中路(今延安中路)、霞飛路改名為林森中路(今淮海中路)等。地圖特設公共運輸示意圖3幅(圖例),分別表示公共汽車、無軌電車、有軌電車路線。

       上海解放後,又誕生了一批新路名。

在1950年出版的《最新上海市街圖》上,以國民政府政治人物姓名命名的道路均已改名,如中正東/中/西路改名為延安東/中/西路、林森東/中/西路改名為淮海東/中/西路、其美路改名為四平路。而在新舊路名對照表中,均使用租界時期路名作為舊路名。

       上海解放後的一段時間裡,市域範圍並不大,而市域內各個區的行政區劃也多次改變。在1954年出版的《新上海街道詳圖》上,上海共設有31個區,其中包括南部的蓬萊區。1956年3月,上海的行政區由31個區整合為18個區。直到1958年,屬於江蘇省的嘉定、寶山等10個縣劃歸上海市,1960年,行政區由14區11縣調整為12區11縣,形成了目前上海市域範圍的基本雛形。

1960年的《上海市交通圖》

       

        1960年出版的《上海市交通圖》上,現有各區縣的名稱已清晰可見,但圖中的崇明島北部農場地區均未成陸,長興島、橫沙島尚處未圍墾前的沙洲狀態。

       該圖顯示,當時全市公交車路別編號已統一調整,1-30路為無軌電車,31路以上為公共汽車,這一形式沿用至今。

未來將更關注電子地圖

       從17幅展出的地圖來看,儘管都是機器印刷,但有不少是手工繪製的,而且地圖上的地名、路名採用的也是手寫體。不過手工繪製並不妨礙地圖的準確性,因為有現場勘測及遙感資料為基礎。

       上海首張使用計算機製圖的地圖出現在1997年。當年出版的《上海交通地圖》使用了電腦製圖軟體。在這張地圖上,主圖為內環市區圖,副圖為外環城區圖以及全市簡圖。

       該圖配置了一幅《外環城區圖》,反映了中心城區範圍向外環線區域延伸的趨勢。只是當時外環線還處於規劃階段,地圖上用虛線表示。當年地鐵1號線南延伸至莘莊,八萬人體育場建成,中央大道(今世紀大道)加緊建設,都在圖中一一呈現。該圖將大型居住區的名稱用方框醒目標註在圖上,大型居住區分布概況較為直觀。

       在各種紙質地圖不斷出版的同時,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電子地圖已悄然興起。

       2013年,上海市測繪院建設的公益性地圖網——「天地圖•上海」 推出了V2.1版,能顯示出1948年、1979年和2013年高精度航空影像,真實還原當年上海城市布局與風貌。用戶可使用「影像比對」功能,對同一地點進行現狀與歷史的直觀比較,感受「時空穿越」。

       雖然近年來出現的電子地圖的功能比紙質地圖更多,但紙質地圖作為一座城市發展變遷的客觀記錄者,仍具有豐富的歷史底蘊與人文內涵。澎湃新聞記者在展覽上了解到,2015至2016年,上海市測繪院計劃繼續《地圖文化之旅》,2015年主題是關於上海地圖中的歷史記憶,如百年交通、百年輪渡等,2016年是上海地圖中的地名年輪。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17張地圖講述上海百年:從來沒有日租界 最多時設31個區
    東方網8月14日消息:昨天,上海市測繪院策劃的《地圖文化之旅——從上海地圖看城市變遷》主題展覽在2014年上海書展拉開帷幕。主題展上,精心挑選的17幅具有時代特色與歷史意義的地圖,時間跨度從1909年至2001年,歷經從清末民初至改革開放、新世紀等各個重大歷史時期,見證了上海從一座普通縣城到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發展步伐。
  • 蘇秉公 | 上海根本沒有所謂的「日租界」
    後來查看了有關中國租界歷史的資料,才知道中國歷史上只在天津、漢口、蘇州、杭州和重慶5個城市有過正式的日本租界,而上海從未有過日租界,所謂的上海日租界實際上只是人們對於虹口日本人聚居區和佔領區的一種通常叫法。
  • 如何利用租界地圖來研究上海的城市史
    筆者推測,上海各館藏的1855年《上海外國租界地圖》是在原來單純的英租界地圖即英國國家檔案館所藏版本的基礎上添加了當時流行的一些信息之後的重印之物。當時習以為常的信息已成為如今不可多得的研究史料和復原當時租界城市景觀的重要線索。根據上述不同版本的1855年地圖,內容最易識讀的是現藏於上海圖書館的重印地圖,因此本文主要依據該圖進行1855年的上海英租界城市景觀復原工作。
  • 上海的租界及上海特別市
    為更好地推廣該系列內容,方志上海微信公眾號將分批發布《話說六千年——來來講上海》滬語版音頻和文字對照版,以饗讀者。上海的開埠和租界鴉片戰爭後,清政府與英國籤訂了《南京條約》。這個條約規定清朝要五口通商,上海也是規定開放的五個通商口岸之一。1843年11月17日,上海正式開埠。
  • 600多張地圖「說」上海變遷
    東方網5月11日消息:1913年時的上海有多大?地圖會「說話」。按照1:12000比例縮小的交通地圖完全「恢復」了上海近一個世紀前的模樣。近日,普通市民溫舉珍展出了自己收藏的600多張上海地圖,其中最早一張就是民國二年2月6日出版的「實測上海城廂租界圖」。  溫舉珍告訴記者,他喜歡旅遊,四處淘地圖已經20多年了。
  • 鉤沉|上海租界是怎樣形成的
    1915年,法租界外灘一隅鴉片戰爭後,清政府與英國籤訂了《南京條約》。這個條約規定清朝要五口通商,上海是五個通商口岸之一。1843年11月17日,上海正式開埠。1845年11月29日,英國駐上海領事巴富爾與上海道臺宮慕久談判,雙方籤訂了《上海土地章程》,也稱《上海租地章程》。根據這個章程,劃定東面到黃浦江,南面到洋涇浜,北面到李家場,也就是今天的延安東路到北京東路之地。次年,又議定西到現在的河南中路為界,共830畝面積的地方,作為英國人的居住地,這就形成了英租界。
  • 漢口五國租界之日租界
    1898年7月16日,漢黃德道瞿廷韶、漢陽府補用知府錢守恂奉總理衙門之命,與日本駐上海總領事代理小田切萬壽之助籤訂《漢口日本專管租界條款》,決定漢口日租界從德國租界北首起,沿江下行100丈,東起江口,西北均抵鐵路。這是最早的日租界,其範圍南起與德國租界相鄰的今六合路與山海關路間,北抵燮昌小路(今郝夢齡路),東到江邊,西至今中山大道,總面積247.5畝。
  • 17幅老地圖繪上海百年變遷:1909年隸屬江蘇松江府
    17幅老地圖繪上海百年變遷:1909年隸屬江蘇松江府 2014-08-14 14:58:42  昨日,上海市測繪院策劃的《地圖文化之旅——從上海地圖看城市變遷》主題展覽在上海書展拉開帷幕,呈現一次見證申城百年變遷的地圖文化之旅。
  • 在書展重新發現上海:35張老地圖再現172年歷史記憶
    1960年的《上海市交通圖》    >>>特別策劃:2015上海書展專題  繼去年書展「從上海地圖看城市變遷」展覽之後,2015年由上海市測繪院策劃的「地圖文化之旅——上海地圖中的歷史記憶
  • 上海租界簡史
    1843年11月8日,英國駐上海第一任領事巴富爾(George Balfour) 一行抵達上海。
  • 上海:租界時期的土地買賣(圖)
    除了確定租界的界址外,第一條就是「商人租地」的操作辦法。其中說到:業主華民應稟明分巡蘇松太兵備道(就是上海道)、上海知縣及海防同知衙門,以便轉報上級官憲;「租地」的洋商,應稟請領事館備案。業主與租戶籤訂字據後,經查核後鈐印,各自收執。  當時沒有一個統一的樣式,這些時期買賣的土地到1847年才正式換契。
  • 上海租界的歷史上的地理位置:其實分為公共租界和法租界
    眾所周知,上海的歷史和租界有著很大的關係,但是較少人知道,上海的租界與租界不同,上海的租界分為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兩部分。在上海的地圖上面劃分法租界、公共租界和上海老縣城,大約是下面的樣子:上海的地圖上面劃分法租界、公共租界和
  • 天津租界:北洋政局晴雨表(國家命運·租界往事·連載48)
    最早在天津設立租界的還是英國。1860年12月17日,天津英租界劃界:東至海河,西到海大道(今大沽路),南至博目哩道(今彰德道),北到寶士徒道(今營口道),佔地約460畝。這塊租界後來被稱為天津英租界的「原訂租界地」,當時地處荒僻。後來天津英租界經過3次擴展,總面積達到6149畝,其形狀呈東北、西南向,像個斜置的長方形。
  • 上海租界
    上海租界裡的三六九等  一戰結束後的上海,已經是一個國際大都市了,遠東第一號。一個從英國本土來應聘做租界巡捕的年輕人,甚至驚嘆說,上海的繁華,已經把英倫三島上多數的城市甩開了100年。然而,繁華似錦的上海,是跟租界相關的。如果沒有租界,即使再過幾十年,上海也許還是一個周邊有若干集市的小縣城。
  • 話說老上海之租界,不堪回首的歷史
    上海開埠後,西方列強為了擴張在華特權,建立起獨立於中國行政體系之外的政治區域和管理體系。1845年11月29日,英方與上海道籤訂了《上海土地章程》,設立了中國近代第一個租界——英租界。此後,美租界於1848年、法租界於1849年相繼在上海闢設。
  • 上海百年租界:抗日戰爭爆發後,上海的西方租界是怎樣的存在?
    1843年開埠之後,短短數十年內,上海一躍成為中國乃至遠東規模最大、國際化程度最高的都市,租界在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由中國管轄的上海縣(華界),與由外方自治的租界,共同構成了大家熟知的那個上海。上海租界面積之大,自治機構之完善,都是全國範圍內首屈一指的,這裡儼然是一個「國中之國」。
  • 上海百年租界:抗日戰爭爆發後,上海歐美租界是怎樣的存在?
    1843年開埠之後,短短數十年內,上海一躍成為中國乃至遠東規模最大、國際化程度最高的都市,租界在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由中國管轄的上海縣(華界),與由外方自治的租界,共同構成了大家熟知的那個上海。上海租界面積之大,自治機構之完善,都是全國範圍內首屈一指的,這裡儼然是一個「國中之國」。
  • 上海百年租界:抗日戰爭爆發後,上海的歐美租界是怎樣的存在?
    1843年開埠之後,短短數十年內,上海一躍成為中國乃至遠東規模最大、國際化程度最高的都市,租界在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由中國管轄的上海縣(華界),與由外方自治的租界,共同構成了大家熟知的那個上海。上海租界面積之大,自治機構之完善,都是全國範圍內首屈一指的,這裡儼然是一個「國中之國」。
  • 上海百年租界:抗日戰爭爆發後,上海的西方租界是怎樣的存在?
    上海租界面積之大,自治機構之完善,都是全國範圍內首屈一指的,這裡儼然是一個「國中之國」。這是美租界的雛形,但沒有劃定四界。,使得上海在亂世中沒有遭受過大的破壞。,成為公共租界的日本區,外界經常將其稱為「日租界」。
  • 上海租界就是這樣出現的
    不論劇情還是歌詞,讓我們對租界及居住在內的外國人都有了了解。租界,帝國主義殖民統治的產物。於今天而言,租界早已成為陳跡。於國人而言,卻不應該忘記。上海的租界以其歷史之長、面積之大、苦難之重,以及中國人民反帝鬥爭之尖銳複雜,而成為租界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