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3年11月8日,英國駐上海第一任領事巴富爾(George Balfour) 一行抵達上海。在與上海道臺宮慕久進行禮節性的互訪、協商後,雙方同時宣布,1843年11月17日上海開埠。這一天就被定為「上海開埠紀念日」,每年的這一天租界會舉行慶祝活動,1893年11月17日逢上海開埠50年,上海舉行了規模空前的開埠慶祝。
初來乍到的巴富爾在上海城裡姚家弄租到一家民宅,並將領事館設在那裡。經過與上海道臺的多次磋商,1845年11月,上海道臺宮慕久與英國領事巴富爾籤訂了《上海租地章程》,議定:「洋涇浜以北,李家廠以南地基,租給英商建房居住。」這塊土地相當於今天河南中路以東、延安東路到北京東路的外灘,總面積830畝(約相當於0.55平方千米)。今天的河南中路舊英文名為Barrier Street(界路) 就是以租界的界線而得名。1848年英租界擴張,其範圍相當於今天的外灘以西,蘇州河以南,西藏中路以東,延安東路以北,總面積2820畝(約相當於1.88平方千米)。
1848年美租界在蘇州河北岸的虹口建立,但未被確定界線,只是被籠統稱為「蘇州河北岸沿江三裡之地」,其區域大致相當於今天蘇州河北岸從河南路橋到提籃橋之間的臨蘇州河和黃浦江之地。1863年9月21日,英、美租界正式宣布合併,稱「英美租界」,其英文名稱為Shanghai British and American Concession, 或Shanghai Foreign Concession; 1899年英美租界再次擴張成功並改稱「公共租界」(Shanghai International Concession) 。其東面延伸到楊樹浦底,
西面延伸到靜安寺,總面積達33503畝(相當於22.3平方千米)。
1848年1月, 法國駐上海第一任領事敏體尼(Louis Charles Nicolas Maximilien Montigny) 抵達上海。1849年4月6日與上海道籤約,劃定東起外灘至洋涇浜東南角,西至周涇(是一條小河,今西藏南路),南至上海縣城河(今人民路),北抵洋涇浜之地為法租界。不久,法國外交部致函敏體尼,法國皇家郵船公司希望在上海黃浦江岸建立碼頭,法租界通過外交途徑,將租界東南邊界擴張到方浜北岸,相當於今方浜東路。之後,法租界又有幾次擴張,1914年法租界擴張成功,它的西界伸到海格路(今華山路),南岸伸到法徐家匯路(今徐家匯路和肇嘉浜路),總面積15136畝(相當於10.1平方千米)。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市區面積約四十餘平方千米,而租界面積達32平方千米,約佔四分之三。租界在上海城市近代化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