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租界簡史

2021-02-23 Tom的素材庫

1843年11月8日,英國駐上海第一任領事巴富爾(George Balfour) 一行抵達上海。在與上海道臺宮慕久進行禮節性的互訪、協商後,雙方同時宣布,1843年11月17日上海開埠。這一天就被定為「上海開埠紀念日」,每年的這一天租界會舉行慶祝活動,1893年11月17日逢上海開埠50年,上海舉行了規模空前的開埠慶祝。

初來乍到的巴富爾在上海城裡姚家弄租到一家民宅,並將領事館設在那裡。經過與上海道臺的多次磋商,1845年11月,上海道臺宮慕久與英國領事巴富爾籤訂了《上海租地章程》,議定:「洋涇浜以北,李家廠以南地基,租給英商建房居住。」這塊土地相當於今天河南中路以東、延安東路到北京東路的外灘,總面積830畝(約相當於0.55平方千米)。今天的河南中路舊英文名為Barrier Street(界路) 就是以租界的界線而得名。1848年英租界擴張,其範圍相當於今天的外灘以西,蘇州河以南,西藏中路以東,延安東路以北,總面積2820畝(約相當於1.88平方千米)。 

1848年美租界在蘇州河北岸的虹口建立,但未被確定界線,只是被籠統稱為「蘇州河北岸沿江三裡之地」,其區域大致相當於今天蘇州河北岸從河南路橋到提籃橋之間的臨蘇州河和黃浦江之地。1863年9月21日,英、美租界正式宣布合併,稱「英美租界」,其英文名稱為Shanghai British and American Concession, 或Shanghai Foreign Concession; 1899年英美租界再次擴張成功並改稱「公共租界」(Shanghai International Concession) 。其東面延伸到楊樹浦底, 

西面延伸到靜安寺,總面積達33503畝(相當於22.3平方千米)。

1848年1月, 法國駐上海第一任領事敏體尼(Louis Charles Nicolas Maximilien Montigny) 抵達上海。1849年4月6日與上海道籤約,劃定東起外灘至洋涇浜東南角,西至周涇(是一條小河,今西藏南路),南至上海縣城河(今人民路),北抵洋涇浜之地為法租界。不久,法國外交部致函敏體尼,法國皇家郵船公司希望在上海黃浦江岸建立碼頭,法租界通過外交途徑,將租界東南邊界擴張到方浜北岸,相當於今方浜東路。之後,法租界又有幾次擴張,1914年法租界擴張成功,它的西界伸到海格路(今華山路),南岸伸到法徐家匯路(今徐家匯路和肇嘉浜路),總面積15136畝(相當於10.1平方千米)。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市區面積約四十餘平方千米,而租界面積達32平方千米,約佔四分之三。租界在上海城市近代化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相關焦點

  • 上海租界
    上海租界裡的三六九等  一戰結束後的上海,已經是一個國際大都市了,遠東第一號。一個從英國本土來應聘做租界巡捕的年輕人,甚至驚嘆說,上海的繁華,已經把英倫三島上多數的城市甩開了100年。然而,繁華似錦的上海,是跟租界相關的。如果沒有租界,即使再過幾十年,上海也許還是一個周邊有若干集市的小縣城。
  • 老上海的租界
    原標題:老上海的租界 存時近一個世紀的上海租界,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等諸方面都曾產生過重大影響。客觀看待這段歷史,對於全面認識上海的昨天和今天都具有重要意義。 上海開埠後,西方列強為了擴張在華特權,建立起獨立於中國行政體系之外的政治區域和管理體系。
  • 上海的租界及上海特別市
    美租界是1848年設立的,起初並沒有正式劃定地方。到了1863年6月,美國駐上海的領事和上海道臺劃定了它的界址。因為當時美租界劃的地方很大,但裡邊沒什麼工廠、碼頭,空地很多,而英租界裡面人口多,土地也貴。所以同年9月,英美雙方商量把兩個租界合併了。因而美租界的存在時間很短。
  • 上海百年租界:抗日戰爭爆發後,上海的西方租界是怎樣的存在?
    1843年開埠之後,短短數十年內,上海一躍成為中國乃至遠東規模最大、國際化程度最高的都市,租界在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由中國管轄的上海縣(華界),與由外方自治的租界,共同構成了大家熟知的那個上海。上海租界面積之大,自治機構之完善,都是全國範圍內首屈一指的,這裡儼然是一個「國中之國」。
  • 上海百年租界:抗日戰爭爆發後,上海歐美租界是怎樣的存在?
    1843年開埠之後,短短數十年內,上海一躍成為中國乃至遠東規模最大、國際化程度最高的都市,租界在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由中國管轄的上海縣(華界),與由外方自治的租界,共同構成了大家熟知的那個上海。上海租界面積之大,自治機構之完善,都是全國範圍內首屈一指的,這裡儼然是一個「國中之國」。
  • 上海百年租界:抗日戰爭爆發後,上海的歐美租界是怎樣的存在?
    1843年開埠之後,短短數十年內,上海一躍成為中國乃至遠東規模最大、國際化程度最高的都市,租界在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由中國管轄的上海縣(華界),與由外方自治的租界,共同構成了大家熟知的那個上海。上海租界面積之大,自治機構之完善,都是全國範圍內首屈一指的,這裡儼然是一個「國中之國」。
  • 上海百年租界:抗日戰爭爆發後,上海的西方租界是怎樣的存在?
    1848年,法國領事申請設立了上海法租界。法租界的位置介於上海縣城與英租界之間,面積約為986畝。租界的擴大,使原先各自獨立的租界與上海縣連成了一片,形成由南向北,上海縣城—法租界—英租界—美租界的格局。上海縣裡越來越多的華人進入租界受僱于洋人。
  • 上海租界的前世故事
    01租界的起源上海的租界得從鴉片戰爭講起,1843年8月,清政府與英國籤訂了作為《南京條約》補充條約的《虎門條約》,接受英國的通商條件,其中上海是兩國的通商口岸之一,這意味著上海道臺要允許英國人建房屋年,英國駐上海領事巴富爾與上海道臺籤訂了《上海土地章程》,把大約830畝的土地,劃給英國做居住地,這就形成了英租界,英國人可以在租界裡面建立自己的居民點,在那裡建房,辦產業。
  • 上海租界:魔都幻影
    1845年11月29日,《上海租地章程》出籠。1846年9月24日,英國領事巴富爾與上海道宮慕久議定英租界的西界,最初的英租界四至最終確定,總面積1080畝。
  • 上海租界的歷史上的地理位置:其實分為公共租界和法租界
    眾所周知,上海的歷史和租界有著很大的關係,但是較少人知道,上海的租界與租界不同,上海的租界分為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兩部分。>上海法租界和公共租界的分界線,大約就是下圖中紅色的部分。上海公共租界上海公共租界是根據1943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南京條約》劃定的。1845年,《上海土地章程》當中達成闢設上海英租界協議:在上海縣城北部的畫出一塊約830畝土地,作為英商居留地。
  • 1930年上海法租界,生活在法租界的人們
    上海法租界是上海租界的其中之一,法租界也是近代中國租界中最為繁華的租界。其中有高檔住宅區、商業區、娛樂區。一直到1943年7月30日,汪精衛政府收回租界,才讓法租界回歸,這個租界的歷史已經有了近百年!圖為法租界中的中國女性,她們多數時候在法租界服務外國人獲取報酬。
  • 上海史述:上海租界有多大
    今天小編給大家講述一下上海歷史,到1849年法租界建立後,上海共有三個租界,租界在蘇州河北岸臨黃浦江的地區,英租界在蘇州河南岸與洋涇浜之間,法租界則在洋涇浜與上海縣城的護城河之間。1851年爆發了太平天國運動。
  • 上海租界裡的三六九等
    作者:張鳴(騰訊·大家專欄作者,中國人民大學政治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一戰結束後的上海,已經是一個國際大都市了,遠東第一號。一個從英國本土來應聘做租界巡捕的年輕人,甚至驚嘆說,上海的繁華,已經把英倫三島上多數的城市甩開了100年。然而,繁華似錦的上海,是跟租界相關的。如果沒有租界,即使再過幾十年,上海也許還是一個周邊有若干集市的小縣城。
  • 鉤沉|上海租界是怎樣形成的
    當時的上海縣城外面就是法租界,再往北是公共租界,從蘇州河邊上西藏路以東,一直到虹口、楊樹浦。那時的上海出現了一個奇怪的格局,叫作「一市三治四界」,即一座城市有三個管理機構——華界、公共租界、法租界,華界又分為南市與閘北。
  • 上海英租界與現代法制
    在中國這塊土地上,法制現代化的起始地是在上海的英租界。它設立於1846年,1863年與美租界合併取名為公共租界。把上海英租界作為中國法制現代化起始地的理由主要是以下三點:  首先,上海英租界最早適用現代法規。
  • 上海的「地段」與上海的「租界」到底什麼關係
    上海有地段的說法,靜安就是上只角?不不,不是這樣的上海人有上只角情結,過去慣以把租界稱為「上只角」,其餘則都稱為「下只角」,還細分成各種「棚戶區」「江北窟」等等名詞,住在上只角的常常會瞧不起下只角的,這種區分含有歧視意味。今天就來科普下「地段」和「租界」的歷史,本文中提到的「租界」只是科普,並不無侵略和歧視意味,只是了解下上海。
  • 上海租界:魔都幻影(國家命運·租界往事·連載47)
    1846年9月24日,英國領事巴富爾與上海道宮慕久議定英租界的西界,最初的英租界四至最終確定,總面積1080畝。與此同時,法國人也開始尋求在上海設立租界。1848年7月,法國領事敏體尼提出將縣城以北,洋涇浜以南地塊劃為法人租地,並享有與英國人同等的特權。這完全出乎清政府的意料,他們原以為已經劃給英國人的租界是所有來滬洋人的居留區。
  • 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存檔老照片
    1848年,上海美租界設立,但租界內的治安仍由上海縣的捕快負責。1854年,小刀會起義衝擊上海縣衙,各租界治安陷入混亂。此時,英、法、美三個租界採取聯合策略,共同組成市政機關--工部局,並於工部局下設置巡捕房,以維持租界治安。
  • 如何利用租界地圖來研究上海的城市史
    此時上海租界經過十餘年的建設,城市景觀已發生巨大變化,原屬上海的北郊和西郊的租界區域在開埠以前是荒郊或田野,開埠後迅速矗立起了一座新城。有別於中國乃至世界上許多城市,上海城市近代化過程中最大的特點即以城外城的形式進行城市化,這是上海城市發展的特有路徑。然而,上海城市發展中的這一巨變,確切地說是上海城市功能區域的空間轉移,卻極少見諸論著,這自然與研究城市的尺度有關。
  • 熊月之:百年上海租界是如何管理的
    1842年,鴉片戰爭之後,《中英南京條約》籤訂,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成為通商口岸,史稱「五口通商」。閉關鎖國的口子被打開後就再也沒有合上,1860年以後,中國又增設許多通商口岸,也增加了一批租界。最多的時候,全國一共有26個租界,其中,上海佔三個,分別是英租界、美租界和法租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