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的租界

2020-12-22 人民網

原標題:老上海的租界

存時近一個世紀的上海租界,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等諸方面都曾產生過重大影響。客觀看待這段歷史,對於全面認識上海的昨天和今天都具有重要意義。

上海開埠後,西方列強為了擴張在華特權,建立起獨立於中國行政體系之外的政治區域和管理體系。1845年11月29日,英方與上海道籤訂了《上海土地章程》,設立了中國近代第一個租界——英租界。此後,美租界於1848年、法租界於1849年相繼在上海闢設。1863年,英美兩租界合併,稱公共租界,1899年改稱「上海國際公共租界」。經歷次擴張,到1915年上海租界總面積已達48653畝,是1845年的57倍多。至1936年,上海租界總人口已超過160萬,形成了公共租界、法租界和華界三分天下的奇特格局。

開埠前的上海雖已立縣500年,但當時的上海只是東南海濱的一個縣城。上海仍是中國傳統小縣城模式,整個城廂位於蘇州河以南,佔地不足2平方公裡。由於租界的建立和擴張,上海城市的性質、結構和形態等都發生了巨大轉型。隨著港口建設加快,上海從封閉型的縣城轉換為外向型通商港城,城市功能發生了質的變化。由於租界的畸形繁榮,使得租界由原來的荒地成為城市的重心,城市中心跨過蘇州河北移,沿黃浦江發展,拓展了城市中心區域,改變了城市空間結構。城市道路也由封建城市結構轉化成與資本主義經濟相適應的現代工商業城市道路結構。到1911年,租界內外道路總長度已達110英裡,形成了現代城市道路網絡。同時,高聳的西式建築、先進的有軌電車、電燈、電報、電話、汽車、自來水等西式事物紛紛在上海出現,租界呈現出「十裡洋場」的繁榮景致。上海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地位迅速提升,至20世紀30年代,上海已成為遠東最大的城市。

上海是中國最早植入西方城市管理理念和制度的城市。1854年7月17日工部局的設立,拉開了租界制度化管理的序幕。工部局作為租界真正意義上帶有地方自治色彩的市政管理機構,憑藉《上海土地章程》及其《附則》所賦予的權利,全面統轄整個租界內的公共事宜。其最初確立的行政管理制度在上海租界百年間不斷發展完善並始終保持著統一性和連貫性。上海租界也是中國最早移植現代法治的地方。租界作為實際上的「國中之國」,擁有自己的立法主體和立法權。體現現代法制的法規體系、法規結構、審判制度、律師制度和監獄制度等都最早出現在上海租界。

上海租界作為被歐風美雨吹打的前沿地域,在其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具有鮮明的殖民性、混合性、近代性的租界文化。租界裡的外國人把不乏先進的西方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帶入租界,形成了西方文化在上海被逐漸理解、接受、模仿、採用的過程。1853年小刀會起義前後,大批華人湧入租界避難,打破了「華洋分居」的格局,形成了「華洋雜處」、「五方雜處」的局面。不同文化背景的移民聚集租界,為培育新型文化提供了土壤。租界文化就是租界歷史上逐漸發展出的移民之間彼此認同的共同文化。以開放、寬容、求新、進取為主流特徵的近代移民文化,100多年來深刻影響著上海的城市精神風貌。

1943年8月,上海租界的歷史結束。客觀地看,上海租界具有兩重性。它既是近代中國遭受列強欺凌的恥辱標誌,同時又是近代文明的窗口。第一幢高樓、第一盞電燈、第一輛電車、第一座歐式劇場、第一家廣播電臺等,中國的許多第一都產生在這裡。它既是西方列強經濟掠奪的基地,同時又加速了中國自然經濟的解體,創造了近代工商業發展的環境,使得上海逐漸成為中國近代的經濟和貿易中心。它既有為殖民主義政治擴張、經濟侵略服務的文化滲透,同時也促進了新學的傳播,創造了比較適合文化發展的環境,形成了具有明顯的開放性、靈活性、創新性特點的海派文化,使上海成為當時中國的文化中心。另外,由於租界的特殊性,使其成為中國封建、軍閥統治下的一個權利薄弱點,充當了保護革命進步勢力的不自覺的工具。

今天的上海,已是一個繁榮發展的社會主義國際化大都市。租界這樣的恥辱,在上海將一去不返。但如何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客觀評判上海租界這一中國近代史上複雜的歷史現象,則需要史學界認真加以研究。

相關焦點

  • 上海的這個區被撤銷,其風景依然有老上海法租界的風韻
    ,而是後續開發的,其效果承襲了上海法租界的風格。這種花園洋房承襲了老上海法租界的景觀,但是已經變成了公共的建築,可以開放參觀,並不是私人的建築,因此對城市整體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前盧灣區法租界一些比較老的花園洋房,如圖所示。
  • 上海租界
    上海租界裡的三六九等  一戰結束後的上海,已經是一個國際大都市了,遠東第一號。一個從英國本土來應聘做租界巡捕的年輕人,甚至驚嘆說,上海的繁華,已經把英倫三島上多數的城市甩開了100年。然而,繁華似錦的上海,是跟租界相關的。如果沒有租界,即使再過幾十年,上海也許還是一個周邊有若干集市的小縣城。
  • 話說老上海之租界,不堪回首的歷史
    上海開埠後,西方列強為了擴張在華特權,建立起獨立於中國行政體系之外的政治區域和管理體系。1845年11月29日,英方與上海道籤訂了《上海土地章程》,設立了中國近代第一個租界——英租界。此後,美租界於1848年、法租界於1849年相繼在上海闢設。
  • 新民晚報數字報-老上海的租界
    客觀看待這段歷史,對於全面認識上海的昨天和今天都具有重要意義。  上海開埠後,西方列強為了擴張在華特權,建立起獨立於中國行政體系之外的政治區域和管理體系。1845年11月29日,英方與上海道籤訂了《上海土地章程》,設立了中國近代第一個租界——英租界。此後,美租界於1848年、法租界於1849年相繼在上海闢設。1863年,英美兩租界合併,稱公共租界,1899年改稱「上海國際公共租界」。
  • 漫步上海 || 尋訪老上海租界內僅有的幾條以中國人名字命名的馬路
    老上海租界是由租界內的各國管理的,裡面的建築、道路也大都是由他們興建和修築的,因此在對建築、道路取名時,都會打上本國的烙印。拿道路來說,租界內比較有名的道路如霞飛路、貝當路、海格路、白利南路、愛多亞路等等,乍一聽都是外國名。
  • 上海的「地段」與上海的「租界」到底什麼關係
    不不,不是這樣的上海人有上只角情結,過去慣以把租界稱為「上只角」,其餘則都稱為「下只角」,還細分成各種「棚戶區」「江北窟」等等名詞,住在上只角的常常會瞧不起下只角的,這種區分含有歧視意味。今天就來科普下「地段」和「租界」的歷史,本文中提到的「租界」只是科普,並不無侵略和歧視意味,只是了解下上海。
  • 法租界一日遊全攻略,看盡老上海前世今生
    提到上海,你可能會想到外灘的黃埔江岸;陸家嘴的東方明珠;喧鬧的南京東路和人山人海的人民廣場。你一定不知道一個地方,歷經了上海的前世今生,它就是——法租界。今天小編給各位做了一份法租界一日遊攻略,記得轉發收藏哦!
  • 在上海老租界有房是一種什麼體驗?
    這次,小分隊來到了一條上海老街道——新華路。這裡的老社區正在進行改造,我們跟當地的居民聊了聊,問問他們對於自己的家被「改造」的看法。租界時期,新華路曾是高級別墅區,居住著各種身份的外國僑民。而近幾年,因為歷史悠久,缺乏更新,很多社區都已經十分老舊。
  • 上海的租界及上海特別市
    美租界是1848年設立的,起初並沒有正式劃定地方。到了1863年6月,美國駐上海的領事和上海道臺劃定了它的界址。因為當時美租界劃的地方很大,但裡邊沒什麼工廠、碼頭,空地很多,而英租界裡面人口多,土地也貴。所以同年9月,英美雙方商量把兩個租界合併了。因而美租界的存在時間很短。
  • 上海租界簡史
    在與上海道臺宮慕久進行禮節性的互訪、協商後,雙方同時宣布,1843年11月17日上海開埠。這一天就被定為「上海開埠紀念日」,每年的這一天租界會舉行慶祝活動,1893年11月17日逢上海開埠50年,上海舉行了規模空前的開埠慶祝。初來乍到的巴富爾在上海城裡姚家弄租到一家民宅,並將領事館設在那裡。
  • 上海百年租界:抗日戰爭爆發後,上海的西方租界是怎樣的存在?
    1843年開埠之後,短短數十年內,上海一躍成為中國乃至遠東規模最大、國際化程度最高的都市,租界在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由中國管轄的上海縣(華界),與由外方自治的租界,共同構成了大家熟知的那個上海。上海租界面積之大,自治機構之完善,都是全國範圍內首屈一指的,這裡儼然是一個「國中之國」。
  • 上海百年租界:抗日戰爭爆發後,上海歐美租界是怎樣的存在?
    1843年開埠之後,短短數十年內,上海一躍成為中國乃至遠東規模最大、國際化程度最高的都市,租界在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由中國管轄的上海縣(華界),與由外方自治的租界,共同構成了大家熟知的那個上海。上海租界面積之大,自治機構之完善,都是全國範圍內首屈一指的,這裡儼然是一個「國中之國」。
  • 上海百年租界:抗日戰爭爆發後,上海的歐美租界是怎樣的存在?
    1843年開埠之後,短短數十年內,上海一躍成為中國乃至遠東規模最大、國際化程度最高的都市,租界在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由中國管轄的上海縣(華界),與由外方自治的租界,共同構成了大家熟知的那個上海。上海租界面積之大,自治機構之完善,都是全國範圍內首屈一指的,這裡儼然是一個「國中之國」。
  • 上海百年租界:抗日戰爭爆發後,上海的西方租界是怎樣的存在?
    1848年,法國領事申請設立了上海法租界。法租界的位置介於上海縣城與英租界之間,面積約為986畝。租界的擴大,使原先各自獨立的租界與上海縣連成了一片,形成由南向北,上海縣城—法租界—英租界—美租界的格局。上海縣裡越來越多的華人進入租界受僱于洋人。
  • 上海、北京、天津、武漢、青島,哪座城市的租界老建築更吸引人
    老租界建築,作為現在城市旅遊中一種比較重要的資源稟賦,在保護和發展之中,有的逐漸落寞了,有的得到了恢復,有的得到了創新和發展。還有一些,被改得面目全非了。上海外灘可能是目前這些租界老建築中轉型最成功的地方,上海外灘不僅成為旅遊區、商業區,保留下來的那些老建築,特別是那些銀行建築正在被現在的銀行繼續所沿用。
  • 上海租界:藏在「魔幻之境」後的神秘存在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沒有租界的上海絕不是今天的樣子,所以很有必要我們翻一翻這老黃曆。今天所說的上海租界主要指英美公共租界和法租界。新近兩年CityWalk開始流行,跟著「老克勒」故地重遊,踩一踩舊租界時期的老馬路,聽一聽那些還未遠去的趣事舊聞,仿佛今昔之間也並非隔絕的那麼遠。
  • 中共一大為何在上海法租界舉行
    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號,今興業路76號舉行。時隔90年,後人不禁要問,為什麼一大會在法租界舉行?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史學專家熊月之日前向記者詳細解讀了中共一大選址的來龍去脈。熊月之說,中共一大的籌辦,核心人物有三位,陳獨秀、李漢俊和李達。
  • 上海租界的前世故事
    01租界的起源上海的租界得從鴉片戰爭講起,1843年8月,清政府與英國籤訂了作為《南京條約》補充條約的《虎門條約》,接受英國的通商條件,其中上海是兩國的通商口岸之一,這意味著上海道臺要允許英國人建房屋年,英國駐上海領事巴富爾與上海道臺籤訂了《上海土地章程》,把大約830畝的土地,劃給英國做居住地,這就形成了英租界,英國人可以在租界裡面建立自己的居民點,在那裡建房,辦產業。
  • 上海:上海的法租界成為人們遊覽的地方,文化具有的獨特魅力
    首先給大家推薦的就是上海的法租界,看過電影電視劇的朋友們都知道。上海原來是有倆個租界的,一個是法租界,一個是英租界早在很多年以前。上海的法租界列強通過武力脅迫強行在上海開闢租界建立屬於自己的地區租界在那個時候就是跟上海其他的地方不一樣,到了今天也是一樣。這裡既有外國文化的獨特魅力,也有老上海的記憶可以說是相得益彰,來到上海租界也是必須要去的地方之一。
  • 上海租界:魔都幻影
    1845年11月29日,《上海租地章程》出籠。1846年9月24日,英國領事巴富爾與上海道宮慕久議定英租界的西界,最初的英租界四至最終確定,總面積1080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