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百年租界:抗日戰爭爆發後,上海的西方租界是怎樣的存在?

2020-09-04 環球情報員

從元朝至元二十年(公元1292年)設縣以來,上海一直隸屬於松江府,是個默默無聞的小城。1843年開埠之後,短短數十年內,上海一躍成為中國乃至遠東規模最大、國際化程度最高的都市,租界在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由中國管轄的上海縣(華界),與由外方自治的租界,共同構成了大家熟知的那個上海。上海租界面積之大,自治機構之完善,都是全國範圍內首屈一指的,這裡儼然是一個「國中之國」。

▲上海租界的位置


抗戰爆發後,中日兩軍在上海華界進行了兩次大規模會戰,生靈塗炭、百姓流離失所。而租界內歌舞昇平、紙醉金迷,仿佛與華界處在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


租界當局在抗戰前期一直與日本侵略軍保持著互不幹涉的默契,直到太平洋戰爭開始後,日本與英美成為敵國,中立政策再也無法維持下去,上海租界又將迎來什麼樣的變化?


▲上海至今仍是中國大陸國際化程度最高、最繁華的都市,號稱「魔都」




一、從設立到擴展


南宋鹹淳三年(公元1267年),朝廷在松江府的上海浦西岸設鎮,因而得名「上海鎮」。後來升格為「上海縣」,並一直沿用到1927年。


上海雖然扼守著長江流域入海的咽喉,卻因為古代中國以內陸經濟為主,使上海縣的地位一直不高,與相鄰縣相比,各方面都不突出。這種局面隨著《南京條約》的籤訂、洋人把勢力伸入長江流域,而終於被打破,一個全新的上海即將崛起。


▲清朝時,松江府治下有七個縣,上海縣只是其中之一,各方面都不算出色


晚清籤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使租界在中國遍地開花,總共有九座城市先後設有二十七塊租界。其中又以上海租界的地位最為緊要。


一方面是由於上海本身處於長江入海口的優越位置,另一方面上海租界是在黃浦江邊從頭建起的一座新城,周圍數十裡內均是空閒的平地,清廷對其的制約因素甚小。


1843年11月,首任英國駐上海領事來到上海縣,上海正式宣布開埠。1845年11月,《上海土地章程》告示於眾,標誌著上海租界成立。最早的英租界面積達到約830畝,約合0.5平方公裡。9個多月後,英租界四界全部劃定,擴展到1080畝。


▲總共有八個國家在中國有專管租界,還有五個國家有公共租界


1848年3月,三名外國傳教士擅自到青浦縣傳教,引起洋華衝突,釀成「青浦教案」。英方趁機逼迫上海籤訂協議,將英租界面積增至2820畝。

同年,美國駐上海領事為了有一塊獨立於英租界的居住地,通過聖公會向上海道臺提出要求,並獲得口頭同意,將今虹口區一帶劃為美商居留地。這是美租界的雛形,但沒有劃定四界。

1844年,中法籤訂《黃埔條約》後,法國人被允許在華居住和貿易。1848年,法國領事申請設立了上海法租界。法租界的位置介於上海縣城與英租界之間,面積約為986畝。

清朝官府將荒蕪的黃浦江灘租給洋人,原本目的是想讓洋人遠離華人居住區,並極力限制租界的規模。而洋人則打算以此為跳板開闢中國市場,自然需要更大面積的居住和經商場地。於是,洋人一直致力於用各種手段擴展租界。

▲上海處於長江入海口,租界的金融、商貿、物流可以輻射整個長江流域


太平軍進攻上海期間,為了統一防衛和管理,三個租界出現過短暫的合併。危機解除後,英國提出將三個租界永久性的合併,美國方面同意,法國領事則堅持保持獨立。於是英美租界在1863年合併為公共租界。


由於美租界一直沒有劃定界線,公共租界當局在此後的30年裡不斷向外拓展。至1899年5月8日,公共租界的面積增至33503畝,約合21平方公裡。

法租界依靠越界築路的手段,也在向外擴展實際控制區,再通過外交手段逼迫中國方面承認。到1914年,法租界的面積增加到15150畝,約9平方公裡,上海租界至此基本擴展完成。

▲上海租界五十餘年拓展示意圖,無論面積、人口都遠超上海縣城


上海縣城位於如今的南市區,距離最早的英租界有五、六裡地遠。租界的擴大,使原先各自獨立的租界與上海縣連成了一片,形成由南向北,上海縣城—法租界—英租界—美租界的格局。上海縣裡越來越多的華人進入租界受僱于洋人。


既然名為「租」界,這片土地的所有權自然是屬於中國方面。清朝官府採用「永租」的形式,將土地永久性租給洋人,收取一定租金,但不得以任何理由收回,洋人卻有權將土地轉租給任何人。


這樣一來,洋人可以對土地任意支配,與擁有產權只有名義上的差別而已。正是由於清/民國政府的不斷妥協退讓,使上海租界的規模越來越大,權利越來越多,成為事實上的「國中之國」。

▲上海租界的擴張(動圖)



二、國中之國


上海租界建立在一片空白的河灘地上,一切都需要從頭建起,英租界首先成立的行政部門便是一個負責道路和碼頭建設的委員會。


1853年初,太平天國戰事波及蘇南,大量華人難民湧入租界,使租界內的人口從數百激增至兩萬多,開始像一座真正的城市,原先的房屋、道路等建築設施不敷使用。

▲工部局大樓,可以看作是公共租界的市政府


為了應對這種局面,三國領事在1854年7月擅自修改《上海土地章程》,共同組織一個市政機關「工部局」,以及類似於市議會的董事會。法租界隨後成立了類似的公董局及董事會。


工部局和公董局實質上都是正式的政府機構,可以向租界內的外僑和華人收取地稅房捐、擁有相當於警察局的巡捕房,對工商、出版、娛樂等行業實行管理,所屬部門多達十來個。

▲公共租界工部局旗幟,帶有濃烈的英倫風格


在工部局的管理下,上海租界的城市建設走在了全國的前列,中國第一套完整的下水管網、最早的電氣化路燈等等,都出現在上海租界。不但上海縣仿照租界的模式建設華界,連全國各大城市都或多或少受其影響。

更重要的是,領事裁判權使租界擁有獨立的司法,通行的也是董事會制訂的法律,完全脫離了中國司法的管轄。租界還成立自己的武裝,即萬國商團。

▲工部局的外籍巡捕,恍若殖民地警察


與殖民地相比,租界的主權在名義上仍然屬於中國,但租界內幾乎一切事務都由工部局與公董會及董事會作主,清/民國政府都無權幹涉。不過,租界畢竟是「租」的,理論上將來會歸還中國。


換一個角度來看,上海租界這套完全獨立的自治管理機構,保證了租界未受到清末民初頻繁戰亂的影響。較為安定的社會環境、完善的市政建設、優良的港口條件,以及面向長江流域龐大市場,使上海租界即將呈現出不亞於倫敦、巴黎的繁榮景象,

▲上海的法租界街景



三、離不開華人的繁榮


上海租界設立的前十年中,洋人和華人是迥然分開的,雖然租界當局並不禁止華人進入,卻不允許華人建房或租房居住。1850年時,租界內常住居民僅有210位外國僑民。


1853年,太平天國戰亂遍及長江下遊諸省,只剩下上海一域未受波及。上海縣城又爆發小刀會起義,來自各地的難民湧入租界並定居下來,使租界內的華人猛增到2萬。租界當局和上海縣衙都企圖把難民趕回華界,卻遭到洋商的反對。

▲中國的民族工商業在上海得到快速發展,對上海的繁榮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有不少華人難民曾是富豪之家,他們在租界內買房、租房以及日常消費,都給洋商帶來了不菲的利潤,更使租界充滿活力。可以說,上海租界的繁華正是由此而發端的。


1860年和1862年,太平軍兩次進至上海外圍,一度使租界內的華人難民超過50萬。戰事結束後,難民數量大幅回落,但租界華人的增長趨勢已經無法遏制。1890年,租界總人口達20萬,其中外國僑民只有4000餘人。


20世紀初,清廷退位、民國成立,上海租界的發展迎來一個更快速的時期,人口幾乎每十年翻一番,土地房產價格猛增,尤其是抗戰前十年更甚。一家美資公司的土地資產價值,在922年為80餘萬,到1932年已超過2200萬。

▲上海大世界曾是中國最大的娛樂城,享譽亞洲


1936年抗戰全面爆發前夕,上海租界內的華人超過170萬,外國僑民不過7萬。且這僅是在冊人口,即繳納租界稅賦的人口,不包含流動人口。


除了人口外,經濟發展更是突出。上海租界的進出口總額一直佔到全國的一半以上。1936年,租界內工廠數量超5000家,也達到了全國半數。租界內有商店3.4萬家,全上海超過7萬家。


上海租界不但吸引了眾多外商和銀行的投資,還成為很多華商發展的首選之地。數十家中外銀行,以及近乎同樣多的、來自上海縣及外地的錢莊,使租界內資本運營和資金存量規模,僅次於倫敦、巴黎、紐約,成為遠東第一金融中心。


黃浦江邊鱗次櫛比的各國風情建築、燈紅酒綠的不夜城,這些世人熟悉的上海灘風情,其實都發生在租界內,尤其是公共租界。也正因為如此,上海才有了「東方巴黎」的美稱。

▲20世紀30年代是上海租界的黃金時代,被譽為「東方巴黎」,是座名副其實的不夜城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上海縣1843年的城廂面積近2平方公裡,人口20萬。清末時仍有約57萬人口,1930年時卻只剩下11萬。大量人口遷入租界及周邊地區,助推租界繁榮的同時,上海縣城之外的繁榮程度遠遠超過了城內,縣治的存在不再合乎時宜。


1927年,由於上海的地位日漸提升,國民政府升格為上海縣(連同租界)為上海特別市,與南京、北平、重慶等幾個特別市(類似於直轄市)並列,這是上海首次獲得如此高的政治地位。次年初,租界被宣布為上海的特別區。1930年上海特別市又改名為上海市。

▲從租界設立起來,人口一直呈現出由上海縣城和周邊地區流向租界的趨勢


上海租界的繁華離不開華人的辛勞與華商的投資,但租界當局對華人的歧視和排斥貫穿著始終。華人不但享受不到與納稅成正比的待遇。連在工部局任職的華人巡捕,薪金、晉升等各方面都是最差的。


民國成立後,中國人民反帝反殖民意識的覺醒,使租界內華人為爭取自身權利而展開了不懈的鬥爭。而租界作為半殖民地的象徵,隨著各國民族意識的覺醒,已經在國際上越來越少,中國的租界問題更讓國人深感恥辱。

▲著名的上海外灘公園,直到1922年才允許「高等華人」入內


1919年的「五四運動」與1925年的「五卅慘案」,租界華人華商聯合起來,兩次通過請願、罷市等方式,向租界當局展示自己的力量,迫使租界當局在1926年4月,同意工部局董事會增加3名華董。


1926年,國民政府發動北伐收復漢口後,漢口英租界當局與革命軍為敵,製造「一·三慘案」,導致三十多名群眾死傷。在全國人民強烈要求收回租界的呼聲下,漢口、九江兩地的英租界被迫交還給國民政府。

有鑑於此,上海租界出於緩和矛盾、維持租界生存的目的,將工部局董事會的華董增加到5名,佔到11人總名額的近半數。此外,還取消了諸多公共設施對華人的限制,向華人開放更多領域。

▲位於公共租界的南京路




四、中立的避難所

上海租界直接關係到列強在華利益,使得上海在亂世中沒有遭受過大的破壞。但抗戰是一場全面戰爭,上海租界避無可避,更是兩次直面戰爭的第一線。


1932年的「一·二八」事變和1937年的淞滬會戰,中日兩軍在上海市內華界展開激戰。街道樓宇被炸成廢墟,無辜百姓慘遭橫死,更多人無家可歸。而上海租界卻在各方的默契下,成為戰爭中難得的避難所。

▲上海租界在中日戰爭保持中立,用鐵絲網阻斷大部分對外交通,只留下幾個通道


從「九·一八」事變到太平洋戰爭爆發,中國期望西方國家幹預,制止日本侵略,日本則要求西方國家不插手「衝突」,上海租界當局秉承各自祖國的外交立場,保持著中立。事實上助長了日本人的侵略意圖。


日本政府也嚴令日軍不得與租界當局發生衝突。於是,上海租界在一定程度上變成了抗日力量和難民的庇護所。高峰時,租界內難民達到70萬人。

▲「一二八事變」中,毗鄰公共租界日本區的閘北區是主戰場


兩次上海戰事期間,租界當局都沒有完全切斷租界與華界的聯繫,使得租界的華人民眾能夠給予中國軍隊大量的物資和精神支援。中國軍隊在危急情況下,也被允許以難民的身份進入租界,但不得攜帶武器。


不過,上海租界的中立政策有一個不小的缺口,那就是日本區的存在。20世紀初,由於日本政府對外拓殖和搶佔中國市場的需要,大量日本移民湧入公共租界的虹口區一帶。


日本僑民數量在1935年時超過了2萬,公共租界當局將該地區劃歸日本領事館管理,成為公共租界的日本區,外界經常將其稱為「日租界」。

▲1932年「一二八事變」中,公共租界日本區的日僑夾道歡迎日軍


1932年的「一·二八」事變中,日本區是中日兩軍的主戰場之一,因此也可以說,上海租界並沒有置身戰事之外。但租界當局認為日本區的戰事與自己無關,以便於繼續保持中立。


淞滬會戰期間,日本政府要求上海租界當局鎮壓租界內的抗日力量,並不惜武力威懾。租界當局最終不得不妥協,答應了日本人的要求,禁止報刊進行抗日宣傳和民眾舉行抗日集會,中立政策越來越多地只能維持在表面上。




五、兩次「收回」租界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對英美等國宣戰。英美的主要精力在於歐洲,根本沒有做好與日本開戰的準備,租界內的軍力相對日軍更是少得可憐。因此,租界沒有經過抵抗便宣布投降,上海租界從這一刻開始,實質上失去了「自治」。


沒過多久,日軍將租界內的外僑關進集中營,並沒收了他們包括租界房地產在內的所有財產。租界內的華人與華界一樣,開始接受日本人的嚴苛統治。

▲公共租界的英國駐軍裝甲車,在數十萬日軍面前,可以忽略不計


隨著中、美、英等國都加入了反法西斯同盟,中國抗戰的表現得到了同盟國的肯定和支持。為了爭取中國全力對抗日本法西斯,1942年10月,英美兩國聲明將放棄各項在華特權,並很快與中國政府籤訂條約,歸還所有在華租界。

不過,此時的租界實際掌握在日軍手中,真正拿回租界還要靠戰場定勝負。英美兩國的表態更多是出於法律層面,實質意義並不很大,但這也確定了租界及在華特權的壽終正寢。

▲租界的外國僑民大部分被關押在上海龍華集中營,直到抗戰勝利才重獲自由


作為應對,日本很快表示把上海租界歸還給汪偽政府。1943年7月底,法租界和公共租界分別「交還」給了汪偽政府,成為上海特別市的第一區和第八區。國際社會當然對此不予承認。


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接收整個上海市,並對原租界的行政區域進行重新劃分,上海租界真正回歸了中國。1946年,中國政府與法國臨時政府籤訂條約,法國放棄所有在華特權,完成了法租界回歸的法律程序。至此,「上海租界」終於成為歷史名詞。

▲抗戰勝利後,中國政府收回剩餘租界的管轄權,這是籤訂法律文件的日期


作為特殊時期的產物,上海租界是西方面向中國、一扇極其生動的窗口,展示了一個真實的西方社會。可以說,中國城市近現代化改造的很多方面,都能折射出上海租界的影子。

除此之外,上海租界的特殊地位,給各類中國革命力量提供了一定的庇護。而東西方的各類思想和文化也通過這裡進入中國,又促進了中國革命力量的發展。

▲1928年的外灘,右邊為歐戰紀念碑


租界的繁榮帶動了整個上海的經濟,使其成為長江流域的龍頭。收回後,更放大了金融、工商、物流中心的作用,其經濟規模一度佔到全中國的六分之一。


直至今日,上海仍然是中國最大最繁華的城市,租界在對外交往和貿易中的角色被完整繼承了下來。而以外灘、南京路為核心的鬧市區,又是曾經的英租界。再加上街頭俯仰可拾的異國風情建築,這些都是租界留給上海無法抹去的痕跡。

▲上海港為世界第一大港


長期作者|霈霖
歷史資深愛好者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

—(全文完)—

相關焦點

  • 上海百年租界:抗日戰爭爆發後,上海的西方租界是怎樣的存在?
    ▲上海租界的位置抗戰爆發後,中日兩軍在上海華界進行了兩次大規模會戰,生靈塗炭、百姓流離失所。1850年時,租界內常住居民僅有210位外國僑民。1853年,太平天國戰亂遍及長江下遊諸省,只剩下上海一域未受波及。上海縣城又爆發小刀會起義,來自各地的難民湧入租界並定居下來,使租界內的華人猛增到2萬。租界當局和上海縣衙都企圖把難民趕回華界,卻遭到洋商的反對。
  • 上海百年租界:抗日戰爭爆發後,上海歐美租界是怎樣的存在?
    ▲上海租界的位置抗戰爆發後,中日兩軍在上海華界進行了兩次大規模會戰,生靈塗炭、百姓流離失所。而租界內歌舞昇平、紙醉金迷,仿佛與華界處在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大量人口遷入租界及周邊地區,助推租界繁榮的同時,也使上海縣城之外的繁榮程度遠遠超過了城內,縣治的存在不再合乎時宜。1927年,由於上海的地位日漸提升,國民政府升格為上海縣(連同租界)為上海特別市,與南京、北平、重慶等幾個特別市(類似於直轄市)並列,這是上海首次獲得如此高的政治地位。次年初,租界被宣布為上海的特別區。1930年上海特別市又改名為上海市。
  • 上海百年租界:抗日戰爭爆發後,上海的歐美租界是怎樣的存在?
    ▲上海租界的位置 抗戰爆發後,中日兩軍在上海華界進行了兩次大規模會戰,生靈塗炭、百姓流離失所。 ▲上海租界在中日戰爭保持中立,用鐵絲網阻斷大部分對外交通,只留下幾個通道 從「九·一八」事變到太平洋戰爭爆發,中國期望西方國家幹預,制止日本侵略
  • 抗日戰爭爆發後,上海的西方租界是怎樣的存在?
    大量人口遷入租界及周邊地區,助推租界繁榮的同時,上海縣城之外的繁榮程度遠遠超過了城內,縣治的存在不再合乎時宜。1927年,由於上海的地位日漸提升,國民政府升格上海縣(連同租界)為上海特別市,與南京、北平、重慶等幾個特別市(類似於直轄市)並列,這是上海首次獲得如此高的政治地位。次年初,租界被宣布為上海的特別區。1930年上海特別市又改名為上海市。
  • 抗日戰爭爆發後,歐美租界在上海是一種怎樣的存在?
    抗戰爆發後,中日兩軍在上海華界進行了兩次大規模會戰,生靈塗炭、百姓流離失所。而租界內歌舞昇平、紙醉金迷,仿佛與華界處在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 租界當局在抗戰前期一直與日本侵略軍保持著互不幹涉的默契,直到太平洋戰爭開始後,日本與英美成為敵國,中立政策再也無法維持下去,上海租界又將迎來什麼樣的變化?
  • 抗日戰爭爆發後,上海作為西方的租界,是個怎樣的存在?
    從元朝至元二十年(公元1292年)設縣以來,上海一直隸屬於松江府,是個默默無聞的小城。1843年開埠之後,短短數十年內,上海一躍成為中國乃至遠東規模最大、國際化程度最高的都市,租界在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由中國管轄的上海縣(華界),與由外方自治的租界,共同構成了大家熟知的那個上海。
  • 抗日戰爭中,上海的租界到底是怎樣的存在?果真紙醉金迷?
    在中國的歷史上,抗日戰爭始終是中國人民繞不開的一個心結,特別是曾經的淞滬會戰,國民政府集結了八十萬大軍和日本軍隊戰鬥,卻被打得丟盔棄甲,全面後撤。可以說是非常失敗,但是這其中也有不少可歌可泣的故事,最為人所知的就是謝晉元將軍和他手下的八百壯士死守四行倉庫的故事。
  • 上海租界:藏在「魔幻之境」後的神秘存在
    一上海租界 是怎樣一個存在時至今日,我們對租界的認識已有些模糊,但是租界對近代上海的影響可以說既深且巨。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沒有租界的上海絕不是今天的樣子,所以很有必要我們翻一翻這老黃曆。今天所說的上海租界主要指英美公共租界和法租界。
  • 抗日戰爭期間,上海作為租界,究竟是怎樣的存在?
    從元朝到元朝二十年(公元1292年),上海一直隸屬松江府,是一個不知名的小城。1843年開埠之後,短短幾十年間,上海成為中國乃至遠東最大、最國際化的城市,租界在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管轄的上海縣和外國租界共同構成了著名的上海,上海租界面積之大,自治機構之完善,在全國首屈一指,它儼然像一個「國中之國」。1899年,合併後的英美聯合租界佔地33503畝,正式命名為「公共租界」。之後,租界當局想出一個詭計,向清政府提出越界築路,即把租界內的道路延伸到租界外,如虹橋路。
  • 電影《八佰》中日軍不敢得罪的歐美租界在上海是一種怎樣的存在?
    電影《八佰》的故事背景取材於抗日戰爭中淞滬會戰後期八百壯士堅守四行倉庫的故事,當時中國軍隊的主力基本上已經全部撤出了上海,但是留下了一支小部隊做象徵性的抵抗,這支只有四百餘人的小部隊在頑強抵抗了四天之後就後撤回了租界之中。這場戰鬥的宣傳意義遠遠大於其戰略意義,具體的戰鬥過程不在此贅述。
  • 熊月之:百年上海租界是如何管理的
    1842年,鴉片戰爭之後,《中英南京條約》籤訂,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成為通商口岸,史稱「五口通商」。閉關鎖國的口子被打開後就再也沒有合上,1860年以後,中國又增設許多通商口岸,也增加了一批租界。最多的時候,全國一共有26個租界,其中,上海佔三個,分別是英租界、美租界和法租界。
  • 鉤沉|上海租界是怎樣形成的
    1915年,法租界外灘一隅鴉片戰爭後,清政府與英國籤訂了《南京條約》。這個條約規定清朝要五口通商,上海是五個通商口岸之一。1843年11月17日,上海正式開埠。到了1863年6月,美國駐上海的領事和上海道臺劃定了它的界址。因為當時美租界劃的地方很大,但裡邊沒什麼工廠、碼頭,空地很多,而英租界裡面人口多,土地也貴。所以同年9月,英美雙方商量把兩個租界合併,因而美租界的存在時間很短。到了1899年,合併後的英美租界的面積達到33503畝,正式定名為「公共租界」。
  • 上海租界
    上海租界,從1845年11月設立開始,至1943年8月結束,歷時近百年。在近代中國史上,上海的外國租界開闢最早,存在時間最長,面積最大。
  • 老上海的租界
    原標題:老上海的租界 存時近一個世紀的上海租界,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等諸方面都曾產生過重大影響。客觀看待這段歷史,對於全面認識上海的昨天和今天都具有重要意義。 上海開埠後,西方列強為了擴張在華特權,建立起獨立於中國行政體系之外的政治區域和管理體系。
  • 上海租界的前世故事
    年,英國駐上海領事巴富爾與上海道臺籤訂了《上海土地章程》,把大約830畝的土地,劃給英國做居住地,這就形成了英租界,英國人可以在租界裡面建立自己的居民點,在那裡建房,辦產業。03租界的繁榮與終結租界成立後,租界內的經濟很快就得到了飛速發展,因為他們都是實行自治,在經濟政策方面比較自由,外地人來做生意不用層層扒皮,所以租界內處處有商機,想發財致富的人蜂擁而至,沒用多長時間,工廠、作坊、銀行、商號拔地而起,上海就從一個小縣城華麗轉身
  • 上海的租界及上海特別市
    美租界是1848年設立的,起初並沒有正式劃定地方。到了1863年6月,美國駐上海的領事和上海道臺劃定了它的界址。因為當時美租界劃的地方很大,但裡邊沒什麼工廠、碼頭,空地很多,而英租界裡面人口多,土地也貴。所以同年9月,英美雙方商量把兩個租界合併了。因而美租界的存在時間很短。
  • 上海史述:上海租界有多大
    今天小編給大家講述一下上海歷史,到1849年法租界建立後,上海共有三個租界,租界在蘇州河北岸臨黃浦江的地區,英租界在蘇州河南岸與洋涇浜之間,法租界則在洋涇浜與上海縣城的護城河之間。1851年爆發了太平天國運動。
  • 百年上海租界建築:陶冶海派文化演進史
    其時,上海還被不懷好意地稱作「綁架之城」,而如果我們確信歷史的下述敘述,那麼,在英帝國駐上海領事巴富爾與上海道臺宮慕久籤訂了《上海土地章程》之後,先是李家莊一帶的830畝土地被確定為英國人在上海的第一塊租借地;三年後,租界面積由830畝擴展到2820畝,而在1863年,英美租界合而為一稱之為公共租界,租界大空間基本成形。當然,以後還會繼續擴張,那是要交給「越界築路」這個歷史事實了。
  • 上海的租界是什麼時候收回來的
    根據《上海租界志》,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政府於1945年正式收回上海租界主權。 1941年5月下旬,美國國務卿赫爾在致中國外交部長的信中表示:「希望在和平狀態恢復的時候,能和中國政府以有步驟談判和訂立協定的程序,迅速地做到取消一切有特殊性質的權利。」
  • 上海淪陷後抗日行動此起彼伏 日本人慌了 要求租界嚴加防範
    在舊上海,西方國家在租界外修築道路,進而在事實上獲得公安權、徵稅權,取得了實際上的擴張。因此越界路地區也成為了附屬於租界的「準租界」地區。自1845年英國在上海設立租界開始,曾多次擴大租界範圍。1899年公共租界進行了最後一次大型擴張,名稱也改為了國際公共租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