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在上海開了10年以上的路邊小店,別讓它們因疫情「消失」

2020-12-09 騰訊網

5月開始

上海的街面上不僅逛的人多了

買的人也在增加

隨著疫情趨於平穩

上海「五五購物節」消費熱力的輻射

上海特色小店如今復甦得怎麼樣了?

喜歡在上海街頭閒逛的朋友

很容易就能找到一些開了10年以上的特色小店

新樂路

有「20年+」歷史的夢曼特西餐廳

圖片來源:大眾點評用戶@einiewi

長樂路上

「20年+」的瀚藝旗袍

圖片來源:大眾點評用戶@兔小蠻蠻蠻

「13年+」的鉦藝廊店新天地店

圖片來源:大眾點評用戶@一碗rose面

福州路上

「16年+」的Suzhou Cobblers 摩登繡鞋店

圖片來源:大眾點評用戶@donuts2553

永嘉路上

近10年的SHARI日料店

以上這些

路邊小店你熟悉嗎?

精緻優雅抑或煙火氣繚繞的特色小店,是上海商業活力與韌性的體現,也是上海的「鄉愁」,更關乎民生與就業。城市建設改變街道模樣、商鋪房租連年漲、大型購物中心擠佔生存空間、外賣平臺搶走生意……在一輪輪衝擊下,近幾年,特色小店經歷著「生存危機」。今年的疫情又是一場「打擊」。

最近一段時間,上海許多特色小店漸漸復甦,但在繁榮景象之下,也有相當數量的小店「消失了」。

記者在最近的實地走訪中發現,去年底還開著的一些特色小店「關門了」。在市中心一條以特色小店見長的小馬路上,一家老廠房改建的綜合體物業方告訴記者:疫情之下,綜合體內一下子有三家主力店「退租」。這三家主力店中,兩家是小而美的零售店,一家是特色酒吧,且都是上海首店或旗艦店。「生意不好,店主『扛不住』,就退租了。」物業方說。

在另一條小馬路上,梧桐掩映下,短短1.6公裡長的道路兩旁分布著200多家小店,不少小店都已經恢復營業。記者去年到訪過這條路上兩家頗具特色的咖啡館,都是經營了5年、10年以上的「老店」。不過上個月記者再次到訪,兩家店已閉門謝客,還都貼出了「招租」告示。記者了解到,即便是還在經營的特色小店,恢復到疫情前狀態的目前還並不多。

小店雖小,卻是事關上海就業的大民生。「在上海零售商業中,90%以上是中小店鋪。小店不僅是滿足上海民生需求的商業形態,也解決了相當數量的就業。所以,穩住上海小店,也就穩住了相當數量的就業人群,這一點在當下應當引起足夠重視。」上海商業經濟學會副會長晁鋼令說。

如何穩住小店,讓小店活下來,並促進它們復甦?在採訪中,一些店主提出建議。

最集中的建議,是希望政府舉辦的促銷活動、文化活動能更多考慮到小店的需求。有小店店主提出,此次「五五購物節」的消費優惠主要針對大商場和百貨,沿街小店得到消息比較滯後,也很難找到適合自己參與的活動。隨著商業業態不斷細分化,政府促消費的舉措在信息傳遞和業態匹配上應再多考慮一下沿街小店。如,相關部門可以多設計針對不同領域舉辦消費活動,及時告知小店店主,店主也可以自己去選擇適合參與的優惠促銷活動。

也有不少店主建議政府部門在外擺設置、業態經營、臨時用工上給予小店更多彈性管理空間。一家網紅小店店主坦言:「小店有很強的自我調節與修復能力,政府如果能給我們足夠大的彈性管理空間,我們能夠自己想辦法生存與發展。」去年,上海出臺了支持特色小店發展的10條舉措,提出審慎包容監管,試點「外擺位」、「跨門經營」、「居改非」等政策。小店店主希望,這些相關政策能儘快從紙面落地,並加以推廣。此外,一些用工量較大的小店希望能放寬臨時用工政策,以降低用工成本。

小店集中的愚園百貨公司正在復甦 舒抒攝

從更宏觀的角度看,晁鋼令提出,穩住小店,政府要「精準施策」。

疫情之下,特色小店受到的影響不同:

維持民生需求的小店,如社區裡的煙雜店、水果店,受到的影響相對小

餐飲店之類,受到的影響相對較大

受影響最大的,則是小百貨類、服裝鞋帽類小店,整體復甦相對較晚

不同經營者受到的影響也不同。有的經營者以小店為生,有的經營者除小店之外還有其他收入。「政府要對小店的經營情況要摸清底數,制定的相關政策,原則上要向受影響嚴重的行業、類別和經營者傾斜,切忌『大水漫灌』。」同時,晁鋼令建議,上海要重點關注與居民生活關係緊密的小店的生存狀況,滿足好民生需求;特別要重點關注特色商圈、特色街區中的小店的生存狀況,維護好上海商業的形象。

此外,記者了解到,一些處在歷史風貌區內的支馬路,在政企合作下正打算重塑與振興。位於徐匯區的東平路,沿街門面有樂器店、唱片店、瓷器店、咖啡店等特色店鋪,與桃江路、汾陽路、衡山路等共同形成具有濃厚音樂氛圍的特色街區。上音附中和商業租戶的合同於2018年12月到期,後因政策原因,上音附中被迫放棄與租戶續約並收回門面。由於該街區具有打造為音樂街區的獨特優勢,目前,徐匯區徐房集團與上音附中正計劃共同推動東平路區域打造世界級音樂文化街區。相關專家建議儘快落實與推進這一計劃,保護好獨特的街區形態和氛圍。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原創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唐燁、舒抒

微信編輯:胡雨松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搶救上海小店!
    沒有感恩,沒有不舍,沒有心痛,在新樂路經營31年的葡萄園,悄無聲息地消失。而經營19年的千秋膳房,13家店,年營業額上億元,幾乎一夜之間消失殆盡。1999年,主打臺灣菜系的千秋膳房,在古北開了第一家店,至今陸續開了13家門店。報導說,曾因一次融資貸款支票逾期,只因13.5萬,法院就封了帳戶。
  • 在上海的小店裡,挖掘城市的「寶藏」
    主人公秋林被分配到南貨店,因豆腐老倌的一碗豆漿得到安慰,因三個老師傅的經營絕活感到定心,由此,他走入了供銷社系統的小天地中,也在人來人往間見識了世情百態。   小店要「規矩」:不好拿著笤帚往外掃,假使舊社會這麼幹了,老師傅肯定會拿板子打儂手心的——財氣都被掃出門了。雖然新社會不搞封建迷信那套,但是顧客進來了,儂朝外掃地,也不禮貌,難道準備把人家掃地出門吶?
  • 冬日夜上海系列: 深夜食堂,那些街邊小店無可取代
    晚上10點後,酒店依然熱鬧。而圍繞酒店,周邊漸漸冒出各種點心攤,賣糖炒慄子、烘山芋等,形成一個個小的市集。  現在這些吃「小老酒」的地方幾乎都消失了,一道極富市井風情的景觀也煙消雲散了。  拐進376號武康庭,法式小酒館、比薩店、西餐館一字排開,它們同屬於一個投資人,在此地已經營了十多個年頭。3家餐廳的主管王先生是一名80後。他仿佛日劇《深夜食堂》中的那位男主人公,見證著這條路一步步成為「網紅」,也親身感受著上海人夜生活的轉變。  採訪對象供圖  2009年,王先生從外貿專業畢業,起初只是來餐館打工。
  • 這些老字號小店,如期歸來了……
    這些老字號小店,如期歸來了…… #的推文 很多粉絲都關心,疫情之後他們的狀況 ...
  • 好吃不貴小炒館登上銷量榜首,上海小店復甦率高,離不開一顆數字心
    一家好吃不貴的安徽小炒館,運用各種數位化工具提升復購率、訂單轉化率,實現了平臺銷量第一;一間面積不足100平方米的養生小店,像調度外賣小哥一樣調度技師,接待量是同等面積小店的6至8倍……上海外賣平臺最新調研數據顯示:疫情常態化防控之下,上海小店的消費復甦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經濟活力、供給能力和消費活力等綜合指數均為全國最強。
  • 上海小店故事 | 一針一線,「釐爾」一縷深心
    【編者按】小店是城市的生機,也是最美妙的風景。有別於大型商場和連鎖商鋪,個性小店折射出時代鏡像,為城市日常營造別樣生態,更是我們愛上海的理由。澎湃新聞-私家地理推出系列探訪「上海小店故事」,走近上海最具個性的一批小店和它們背後的主人。
  • 大量街邊店相繼消失:上海變得越來越無聊,北京也是!
    規劃中的上海地鐵15號線在一次公示後調整走向,正好落在了古羊路上。出於施工方面的考量,古羊路被整體搬遷。3月25日將是古羊路上的這些餐館最後一天營業。一種困惑的情緒在這些沿街開店的店主中瀰漫開了。在永康路上,Thomas繼實習生酒吧之後又開出了一家麵包店。然而,讓 Thomas感到奇怪的是,麵包店被勒令關門,但卻被允許在隔壁的鋪位上重新開店。原因,Thomas說他並不清楚。
  • 瀋陽「小店經濟」復甦,這家便利店的員工漲薪10%
    別看這些活兒都挺費體力,但劉大姐的勁頭兒十足,「老闆剛給漲了工資。」砂山街9-2號4門京東便利店內,理貨員在擺放貨品。 李浩攝店主叫湯海龍,是一名生於1988年的小夥子。「疫情對生意造成了一些影響,但很快就緩過來了,店裡7名員工,最近全都漲了10%的工資。」湯海龍對記者說。
  • 萬家燈火令人溫暖,世間百味正在回歸——「小店經濟」,重新點亮街頭
    5月2日,上海南京路步行街六合路上近百米長的攤位一字排開,吸引逛街的市民前來觀看購買。成都寬窄巷子的小吃與茶館,昆明老街的鮮花和水果,杭州四季青的服裝與飾品……許多街區商圈,也因小店的裝點重現生機與活力。而偌大中國市場的復甦,也離不開這一根根「毛細血管」的點點回溫。疫情發生後,小店經營受到不同程度衝擊。但好消息是:昔日的忙碌漸漸回來,復甦的小店正重新點亮街頭。
  • 上海小店故事|她從東京來,開了一家定製裁縫店
    2005年結婚後,她隨丈夫駐派到上海,開始了全新的生活。位於上海老城廂的董家渡面料市場像魔法寶盒一樣,吸引了這位東京女子。她在那裡選面料,靠著僅會的兩句「你好」和「謝謝」和裁縫交流,訂做衣服,樂不思蜀。朋友們都喜歡她穿的時髦衣服,欣賞她設計的款式和選用的面料。
  • 開餃子館的大忌,注意5點,偏僻小店也能成就大事業
    開餃子館的大忌,注意5點,偏僻小店也能成就大事業!我開了10年餃子餛飩店,許多朋友問我為什麼不開一家大點的店?為什麼不多開一家店?這兩個問題是許多餐飲人的正常發展思維。開了一家店,生意不錯,就想著往大了做,當然人往高處走,這種想法也很正常。
  • 從一張地圖到一本書,保護關注街邊小店,上海的這個區一直在路上
    新民晚報訊 (記者 袁瑋)「搶救上海小店」成為剛剛結束的兩會的一個熱點,城市在發展中如何為「小店」留下一席空間?在徐匯區的衡復風貌保護區,這些富有特色與活力的街邊小店開得風生水起,相關單位還為這些有溫度、充滿煙火氣的「和美小店」來「著書立傳」。
  • 大量街邊店相繼消失:「上海會變得無聊,北京也是!」
    錢進列舉著她所知道的近年來上海街道整體搬遷的案例。她所供職的英文媒體 Smart Shanghai以上海的生活方式和城市變化為主要的報導對象。對於上海正在經歷的變化,她再清楚不過。 愚園路屬於長寧區的街區風貌提升工程,一期工程在2016年4月完工,此後的二期和三期由於要對愚園路現有商業形態進行調整升級。
  • 上海小店故事|最傳統的義大利點心,好吃不貴
    【編者按】小店是城市的生機,也是最美妙的風景。有別於大型商場和連鎖商鋪,個性小店折射出時代鏡像,為城市日常營造別樣生態,更是我們愛上海的理由。澎湃新聞-私家地理推出系列探訪「上海小店故事」,走近上海最具個性的一批小店和它們背後的主人。這是一個好吃、好喝、好逛、好玩的城市,小店是它基因裡重要的一部分。
  • 一家小店疫情下兩天賣了23.8萬,全國狂開457家,「眼鏡店之王」是...
    餘俊毅剛完成了2020年視立美第一場暑期巡店活動,也再一次刷新了傳統眼鏡連鎖行業的成長天花板。這次活動持續兩天半,營收達到了23.8萬。這僅僅是河南濟源一個小店的業績。在全國20多個省市中,視立美還有450多家濟源這樣的小店。今年最熱門的就業和投資就是開一家小店。
  • 用咖啡豆袋子做出獨一無二的衣服 它可能是全上海最環保的服裝小店
    小店用環保面料製成衣服和包包  本版圖片/晨報記者 謝竲  這些年的上海,「上年紀」的小店越來越「有味道」,新加入的「成員」也不斷帶來驚喜。在上海市商務委支持下,新聞晨報·周到記者將帶大家走近小店、體驗小店,深入感受在魔都「逛馬路」的別樣魅力。  再造衣銀行是一家很低調的「路邊小店」。開在弄堂裡,沒怎麼做宣傳,原本是工作室的屬性,卻因為同名服裝品牌的聲名在外,也慢慢成為了探店達人、時尚弄潮兒們眼中的「特色小店」。
  • 南市區消失的20年,獻給所有310102
    小桃園清真寺、董家渡天主教堂等在很長一段時間中它們都是上海老城廂的地標現在的你還會想起這些建築嗎?這些都是當年必逛的熱門地標!不管是街邊小店還是老字號都非常能代表老上海的味道德興館的前身是一家春酒樓滬上的德興館大大小小有30家總覺得小南門的這家顯得尤為不同他家的灌湯包、蝦籽大烏參、黃豆芽肉絲湯陪伴了南市人幾十年
  • 上海網紅小店的背後:營銷不是重點 有好產品才能長紅
    永康路53號「盛壽司」 魏其濛/攝靠口口相傳而非營銷積累人氣,開在永康路53號的「盛壽司」是典型例子。張滿超和妻子經營這家日料店已經10年,靠摸索不同顧客群口味,開發出了美式加州卷、波士頓卷、勞斯萊斯卷等熱銷產品,沒花過一分錢做廣告。「我們就是開家小店而已,感覺沒有必要做廣告,曾有平臺找我們合作推廣,我們拒絕了。」
  • 上海小店故事|一間房間,一個插畫的世界
    【編者按】小店是城市的生機,也是最美妙的風景。有別於大型商場和連鎖商鋪,個性小店折射出時代鏡像,為城市日常營造別樣生態,更是我們愛上海的理由。澎湃新聞-私家地理推出系列探訪「上海小店故事」,走近上海最具個性的一批小店和它們背後的主人。這是一個好吃、好喝、好逛、好玩的城市,小店是它基因裡重要的一部分。
  • 「黃浦區特色小店星光獎」獲獎名單新鮮出爐
    黃浦區是上海的窗口、名片和心臟,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在南京路、淮海路、豫園、田子坊、外灘等區域擁有眾多具有特色的小店。經過網絡投票、專家評審,從最初參與報名參選的307家小店中層層篩選,包括餐飲類、文化休閒類、生活服務類、零售類共計32家黃浦區特色小店,榮獲2020年「黃浦區特色小店星光獎」的殊榮!